问题

为什么疫情以来的经济压力下,越来越多国家选择给民众直接发现金补贴而不是以工代赈?

回答
自从那场席卷全球的疫情以来,各国政府在应对经济下滑和民众生活困境时,似乎越来越倾向于直接给老百姓发现金补贴,而不是过去那种“以工代赈”的老套路。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门道,不是简单的“哪个省钱”就能解释清楚的。咱们一层一层地扒一扒:

一、时代背景变了,疫情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

首先得明白,这次疫情对经济的打击,跟以前的经济衰退不太一样。它不是简单的市场周期性波动,而是因为疫情本身,很多行业直接停摆了。餐馆关门、旅游停滞、工厂减产,甚至很多服务业的从业者,比如自由职业者、零工经济的参与者,他们不是没有工作,而是“工作没了”。这种情况下,你让他们去“以工代赈”,给他们找点事做,但实际上他们的技能和岗位并没有真正的市场需求,甚至即便有工作,出于防疫考虑也无法正常进行。

所以,疫情这种突发性的、普遍性的冲击,导致很多人“收入断崖式下跌”,甚至直接“零收入”。这时候,最直接的需求是“活下去”,是支付房租、水电、食物这些基本生活开销。直接发钱,就像是给他们打一针“救命钱”,让他们能撑过最困难的时期。

二、以工代赈的局限性在疫情中被放大

咱们说“以工代赈”,通常是什么模式?修路、植树、公共工程等等。这在过去解决失业问题上确实是有效的。但是,这次疫情的特殊性让这种模式显得力不从心:

效率低下且成本高昂: 想象一下,在疫情期间,要组织大量人群聚集起来搞基建项目,这本身就存在巨大的防疫风险。而且,政府要启动这些项目,需要规划、审批、招投标,这个过程非常漫长,等项目启动了,可能疫情早就过去了,或者大家已经撑不下去了。相比之下,直接发钱,通过数字化的支付系统,效率要高得多。
岗位匹配的困难: 疫情打击的不仅仅是传统制造业,而是几乎所有行业。很多失业的人才技能并不适合直接转到基建项目上。一个会计、一个软件工程师、一个导游,让他们去搬砖修路,既是对他们技能的浪费,也未必能让他们感到尊严和价值,更重要的是,这并不能解决他们原有职业领域的问题。
财政负担与执行难度: 虽然有人认为发现金“亏”,但“以工代赈”如果规模化,同样需要巨额的财政投入,并且在执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管理成本、监督成本。而且,如果项目本身的市场需求不旺盛,完工后也可能变成“面子工程”,浪费更多资源。

三、直接发现金的好处,尤其是在特定经济环境下

相对于“以工代赈”,疫情下的直接发现金补贴有几个非常显著的优点:

快速响应,精准滴灌: 政府可以通过已有的社保、税务、银行系统,相对快速地将资金发放到最需要的人手中。尤其是那些原本就处于弱势地位、收入不稳定的人群,他们往往是经济冲击下最先倒下也最难爬起来的。
刺激消费,拉动内需: 疫情导致很多人的消费欲望被压制,但基本生活需求还在。发了钱,很多家庭会优先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这能直接拉动国内的消费市场。当大家有钱了,敢花钱了,商家看到了需求,生产自然会跟着恢复。这是一种非常直接的“需求侧管理”。
提升民众信心和安全感: 疫情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人们对未来感到焦虑。政府直接发钱,是一种非常明确的信号,表明“政府在关注你,在帮你渡过难关”。这种信任感的建立,对于稳定社会情绪、维持社会秩序至关重要。
灵活性高,适应性强: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人群,在疫情中的受影响程度和需求是不同的。直接发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补贴的额度、发放的对象和频率。比如,有的国家会针对特定低收入群体发放更多,有的则直接普惠全民。这种灵活性是“以工代赈”难以比拟的。
间接支持现有产业: 当民众拿到现金去购买商品和服务时,实际上是在支持那些还在运转或者正努力恢复的产业。比如,大家买口罩、消毒液,就是支持相关生产商;大家点外卖、买生鲜,就是支持餐饮和零售业。这是一种更加市场化的支持方式。

四、但也有挑战,并非“万能药”

当然,直接发现金补贴也不是没有争议或挑战。

通货膨胀的风险: 如果货币发行过多,而经济供给能力没有跟上,确实可能导致通货膨胀。所以,政府在发放补贴时,需要审慎评估,并辅以其他经济政策来管理通胀预期。
“搭便车”问题: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反正有补贴,就更不愿意出去工作了。但从多数国家的实践来看,只要补贴不是无限期的、也不是高得离谱的,大家仍然有工作的动力去追求更高的收入和个人发展。尤其是在疫情导致很多行业“收入归零”的情况下,补贴更多是“救命稻草”,而不是“安乐椅”。
财政可持续性: 长期大量发放现金补贴对财政会造成巨大压力,这需要政府有足够的财力支撑,或者通过其他方式(如发行国债、调整税收等)来解决。

总结一下:

疫情以来的经济压力,其特殊性在于“冲击的普遍性、行业的停摆性、以及对人们生计的直接断裂”。在这种背景下,直接发现金补贴之所以成为主流选择,是因为它比“以工代赈”更能快速、有效地满足民众的即时需求,刺激消费,稳定社会,并且在操作上更具效率和灵活性。这是一种对特殊时期特殊问题的“精准医疗”,而不是“广谱治疗”。当然,它也需要政策设计者的智慧,来平衡好效率、公平和可持续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假设有一个亿,由于基建饱和,修了一座没用的桥梁,材料成本是八千万,人工成本是两千万。

工人们领到两千万,由于他们的劳动也付出了时间、精力、健康、衣食、交通等成本,最后盈余可能只有五百万,他们可以用这五百万来改善生活。

如果直接发钱,他们有一个亿来改善生活。

差别在哪里?在于修那座没用的桥梁消耗了九千五百万的社会财富,如果不修这座桥,可以给很多人盖上房子,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也可以养很多头猪,解决他们的吃肉问题。

西方国家直接发钱,是因为他们的发展经验丰富,早已意识到以工代赈不是一种高效率的方式,国内精英也知道,但他们推动以工代赈能过一手油,还能享受众多企业巴结逢迎你的优越感,直接发钱就没有操作空间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