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欧洲国王们和教皇的夺权时,为什么不直接杀死教皇?

回答
欧洲国王们和教皇之间的权力斗争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中充斥着各种策略、联盟和妥协。虽然杀死教皇似乎是一种直接解决冲突的手段,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和风险,使得国王们通常会选择其他更有效的方式来削弱教皇的权力。以下将详细阐述为什么欧洲国王们不直接杀死教皇,以及他们通常会采取哪些替代策略:

一、宗教和道德的禁忌:杀死神圣的代表是不可想象的

教会的权威和神圣性: 在中世纪欧洲,基督教是绝大多数人生活和思想的中心。教皇被视为耶稣基督在世间的最高代表,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言人。杀死教皇,在很多人看来,就是亵渎神灵,是对上帝的直接挑衅,是无法被容忍的罪行。
政治上的合法性危机: 如果国王杀死教皇,他将立即失去在基督教世界中的道德高地和政治合法性。教会的强大宣传机器会立刻将国王定性为异端、暴君,并号召整个基督教世界对其进行讨伐。这种做法会招致普遍的厌恶和唾弃,可能引发全国范围内的叛乱,甚至引来其他国家的联合干预。
对国王自身的审判: 即使国王认为自己有理由,但杀死教皇的行为也意味着他将自己置于上帝的审判之下。这对于笃信宗教的君主来说是极其严重的心理负担,也可能被用来攻击他的人民和臣民的信仰。

二、教皇的权力根基并非仅仅在于个人,而在于教会体系

教皇的继承机制: 教皇并非世袭,而是由红衣主教团选举产生。即使国王杀死了现任教皇,教会体系依然会选举出新的教皇。这就像斩断了一棵树上的一个枝干,只要树根还在,新的枝干还会长出来。国王杀死一个教皇,并不能从根本上瓦解教皇的职位和教会的权力。
教会的财产和官僚体系: 教会拥有庞大的土地、财富和遍布欧洲的官僚机构。这些是教会权力的物质基础。杀死教皇并不能剥夺教会的这些资源,反而可能导致这些资源被进一步乱作一团,或者被其他势力窃取,这也不是国王所希望看到的。
信徒的忠诚和信仰: 教皇的力量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欧洲信徒的忠诚和信仰。即使国王能杀死教皇,也无法轻易改变数百万信徒对教会和教皇的忠诚。相反,这种极端行为可能会激起信徒更强的反抗情绪,他们可能会视被杀死的教皇为殉道者,从而更加坚定对教会的支持。

三、战略和实际操作的风险

内部的反对和贵族的挑战: 即使国王有这样的想法,他的朝廷中也可能存在支持教会的贵族或官员,他们会出于宗教信仰或政治利益的考量而反对这一极端行动。这可能导致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甚至内战。
教会的制裁手段: 教会拥有强大的制裁手段,例如绝罚(excommunication)。被绝罚的个体不仅在宗教上被视为与上帝隔绝,在政治上也可能失去臣民的效忠,因为臣民不再有义务效忠一个被上帝惩罚的人。国王如果杀死教皇,无疑会招致最严厉的绝罚,这将是对其统治的致命打击。
国际关系和外部干预: 欧洲各国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杀死教皇可能会导致其他国家以保护教会或干预为名,对国王发动战争。例如,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力就与教皇的承认和支持息息相关,杀死教皇可能会引发皇帝的报复。
成功率存疑和“养虎为患”的风险: 即使国王能够策划并成功杀死教皇,他也必须面对如何控制后续事件的局面。一旦教皇被杀,权力真空可能会导致混乱,或者新的教皇可能比之前的更具挑战性,或者其他国王可能趁机渔翁得利。

四、更有效的策略:蚕食与限制

欧洲国王们更倾向于采用一种更长远、更系统化的方式来削弱教皇的权力,而非一次性的极端暴力。这些策略包括:

控制教会任命和财产: 国王会努力控制本国境内教会主教和高级神职人员的任命权(investiture controversy是其中一个关键的斗争焦点)。通过控制主教的任命,国王可以确保教会内部的权力结构更加符合自己的利益。他们也会试图限制教会的财富积累和特权,将其纳入国家税收和法律管辖范围。
利用法律和世俗权力: 国王会利用自己的世俗法律来约束教会的行为,挑战教皇的司法管辖权,并限制教皇的干预。例如,阻止教皇的谕令和审判在本国生效,或者在教皇的权力影响不到的领域建立独立的司法体系。
支持反教皇势力和“对立教皇”: 在某些时期,国王甚至会支持独立的教会领袖,或者在教会内扶持与教皇对抗的派别。例如,法国国王就曾成功地将教皇宫廷迁往法国的阿维尼翁(Avignon Papacy),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教皇的选举。有时,欧洲各国也会出现“对立教皇”,导致教会分裂,削弱教皇的整体权威。
宣传和舆论战: 国王也会利用宣传来贬低教皇的声誉,强调教皇的腐败和不当行为,从而动摇民众对教皇的信任。他们会突出自己作为国家守护者的角色,并试图将教会的权力描绘成对国家主权的威胁。
外交和谈判: 很多时候,国王和教皇之间的权力斗争是通过漫长而复杂的外交谈判来解决的。双方会寻求妥协和协议,以在不彻底撕裂的情况下获得各自最大的利益。

总结:

杀死教皇对于欧洲国王来说,是一项“得不偿失”的赌博。它不仅面临着巨大的宗教、道德和政治风险,而且从根本上无法解决教皇作为教会领袖的制度性权力。相反,通过长期、多方面的策略,如控制任命、限制财富、运用法律、支持对立势力和进行舆论宣传,国王们更能有效地蚕食教皇的权力,维护和扩张自身的国家主权。这种方式虽然不够直接,但却更为稳妥和有效,也更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政治现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时隔好久重新看这个回答,有些哭笑不得。文中谬误甚多,只因我学艺不精,百无聊赖才写的这打趣文章,若是师长看了,肯定直摇头。不过最近看史料集还是发现了不少有趣的事件的,看看有没有新的点子。


如果暗杀、投毒和绑架就能解决问题,皇帝和国王们肯定第一个用.....

但毕竟政治斗争不是刺客信条,无论从当代角度还是从中世纪的角度来看,动武都是下下策,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东西方都懂;最要命的是反动神权集团本来就是君王们创造的潘多拉之盒,只不过是玩脱了罢了。

既然提到了,那就说几位真动过手的狠人:

一、不想当韭菜的韭菜—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

亨利四世

公元一千年前后,一开始只是被罗马皇帝、日耳曼人皇帝们当成工具人的教会集团突然天赋暴走,英才不断,先有尼古拉二世设红衣主教自选教皇,至格里高利七世的时候已经起势,在1075年发布《教皇敕令》问罪皇帝亨利四世,二人遂开始互相嘴炮。次年斗争升级,一个叫嚣要废了亚平宁半岛的神棍,另一个直接下诏将亨四从组织中开除,废止皇帝统治“统治德意志王国和意大利”的权力,号召信徒们一齐打倒这个反动派。

亨利四世真的超尴尬。自打843年查理曼帝国散伙以来,无论在法兰西还是德意志,你总能看到日耳曼民族的各位儿子们一直秉持着能内斗分家、绝不一致对外的原则,这也是神罗最致命的问题:中央孱弱,诸侯坐大。所以亨四的姐夫,来自士瓦本的鲁道夫乘机下场抄底。

情急之下,亨利四世决定当孙子,这就是著名的卡诺莎事件。

风雪里挨了三天冻的亨利四世,决定一雪前耻。他先回德意志安内,击败对立伪帝鲁道夫,然后恶意满满的挑衅教皇让他道歉。上头的格里高利七世故技重施,又要双规皇帝,但准备周全的亨四在1080年先在内战中杀二五仔鲁道夫,然后直奔意大利准备手刃老神棍。教皇这时才幡然醒悟,号召罗马的圣徒们展开“格里高利格勒保卫战”。三年苦战,至1083年,台伯河集团军群三围罗马,却并未完成最高统帅部的作战意图,仅占梵蒂冈一隅,圣徒们在伟大领袖格里高利七世的指引下与进犯的德军展开了血腥的巷战,争夺罗马城区的每一条街道甚至是卧室.......

当然罗马最后还是失守了,老神棍随后呼叫维京后裔、常常客串海盗和雇佣兵的诺曼人,以洗劫罗马为酬劳,营救格里高利退守西西里,时刻准备反攻大陆,最终客死他乡。

至于这位试图能屈能伸的皇帝亨利四世,你可能以为他从此荡平邪教,成为一代明君。

实际情况是这样的:

尽管在意大利战场获得了胜利,德意志内部诸侯又反了,最夸张的是他的大儿子小儿子都跃跃欲试,并成功将他囚禁起来上位;意大利新立的教皇小弟没撑多久就凉了,新官上任三把火,和国内的二五仔们沆瀣一气。这还不算最搞心态的,当这位老皇帝驾崩的时候,他又被远在意大利的教皇开除了教籍...........

先写到这里,待更,顺带着复习了。


二、全员恶人与幕后黑手—法兰西的君主们

  • 虽说基督教会势力膨胀的罪恶之源在罗马,但是真要追根溯源,捧着教皇当爹的这口大锅,还得要原法兰克帝国的君王们来背。

1.前奏

751年,法兰克宫相矮子丕平,也就是铁锤查理之子,决定谋朝篡位。鉴于罗马教会一贯以来的忽悠功力,同时罗马教会也欣喜于法兰克人强悍的军力,二者一拍即合。你为我涂油加冕忽悠老百姓,我为你开疆拓土保你荣华富贵。754和756的两年里,丕平两征伦巴第人,亲手在意大利原属东罗的拉文纳总督区给教皇建了个国。教皇们也很来事,尽心尽责地为加洛林王朝特色神权社会添砖加瓦,于800年的时候为查理曼大帝涂油加冕,并激动地告诉天下(没错就是要告诉东罗马),他是“罗马人的皇帝”。

然而一切都因为843年凡尔登的分家条约而改变。

西法兰克王国,也就是法兰西,作为法兰克帝国龙兴之地的守护者,分家中不仅没争到法兰克帝国皇帝的称号,在960年还眼睁睁地看着亲戚德意志萨克森家的奥托一世,被教皇加冕,居然摇身一变,成了“罗马人的皇帝”。

没办法,当时法兰西内外交困,内部继承了一贯分家内斗不听话的优良传统;外敌方面,北边有诺曼人侵袭不止,甚至在885年朔塞纳河而上,围住了巴黎;南边的比利牛斯山一侧还有虎视眈眈的阿拉伯科尔巴帝国。悲愤交集的法兰西封建主们没有放弃对祖宗荣耀的追求,转换思路曲线救国,迅速开辟了第二战线,决定在精神上给得意洋洋的堂兄弟给予打击:学习老祖宗,扶植教会。

2.革命之家法兰西

法兰西各领主名义上的老大、加佩王朝的国王们和教会紧密合作,通过神化自己不断扩张巩固王权,王位世袭也在兰斯大教堂传承数百年而不断。基于加佩王朝的主要任务和出发点是统一法兰西内部,最有意义的努力是最有钱的阿基坦公爵威廉在910年做出的:

  • 威廉自己捐出了一块猎场,创立了意义重大的克吕尼修院,呼吁世俗封建主们尊重教会和修院的自主权利。

这个修院堪称天主教会的黄埔军校,不仅修订出了圣本狄尼克院规,严肃了组织纪律,其后直接出头联合了各修院,建立了修院联盟——修会。上文提到的以格里高利七世为代表的优秀克吕尼毕业生们,发动了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克吕尼运动”。这次运动提出旗帜鲜明的政治纲领:坚持教皇的领导不动摇,号召信徒们在全西欧向反动的世俗政权和王权发动进攻;严肃教内组织纪律,加强修道院管理,禁止售卖教职,统一过集体生活;注意教士自身思想建设,自我批评与反省;已婚的教士们要离婚,未婚的更不能被世俗文化腐蚀,以解决教会内部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

这种从严治教,代表了“先进”封建迷信文化的组织路线得到了西欧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所以才有了第一部分的格里高利格勒保卫战环节。法兰西深感欣慰,因为这时期高卢封建主们正忙着内部争权夺利,根本没空管德意志皇帝的破事。

3.尾大不掉

事情开始变味,在11世纪到13世纪,教皇不仅在北意大利的莱尼亚戈战役中暴打德皇腓特烈一世,随后覆灭霍亨斯陶芬王朝,还在国际事务上组织起了“十字军东征”。在教皇英诺森三世的时候,教权到达了顶峰。1199年他开始向全西欧征税,1215年召开了第四次拉特兰宗教会议,规定了至今都影响深远的基督教七项圣礼:洗礼,坚信礼,婚礼,弥撒、忏悔、神职授任礼和临终涂油礼。在英法财产争夺战中逼迫英王约翰称臣纳贡,同时还把传统韭菜德意志的帝位继承搞得混乱不堪。

正如当代大多数人所了解到的那样,在这个阶段,世俗君主们看起来已经招架不住了。


4.“我,法兰西之王,打钱。”

看似平淡无奇的一条简讯,让君王们黑暗的日子迎来了转机。鉴于法兰西豪门、阿基坦女公爵埃莉诺赔给英国的嫁妆还没完全收回来,穷疯了的法王腓力四世决定拒绝给教会交没头没脑的什一税,还要反向进击、对法国教会来征收这种税。

时任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大概是承平日子过久了,以为法王跟德皇一样是软柿子,居然隔空要求,口头威胁法王停止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腓力四世翻了翻白眼没理他,还对教皇进行了经济封锁。错误估计局势的教皇发现自己好像没什么能做的,只好尴尬收场。1301年,腓力四世欲立法限制教权,石了智的教皇决定再次试水,他差遣法国分部的一位大主教作为反法急先锋,对腓力四世骑脸输出。结果不言而喻,在法王地盘上撒野的巴米叶大主教直接被查水表关进了小黑屋等着秋后问斩。

气急败坏的卜尼法斯八世敕令法王切实保障教皇国公民安全,禁止一切对神职人员的非法审判,连夜问责腓力四世同志犯下的重大政治错误,责令其立即释放人质,并把前两年欠的保护费一并清偿,保证以后年年都得交。

不仅法王震惊了,连法国人民也震惊了。要知道什一税不是单单就收某项产品收成的10%,而是粮食、蔬菜和牲畜三项各抽十分之一,更别提常年的只涨不跌幅度了。法国人民好不容易过上两年安生日子,这下直接宣布白干了。

愤怒的腓力四世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组织路线,召集法兰西爱国贵族、法兰西爱国僧侣和市民中的高级知识分子,召开了法兰西历史上的第一次三级会议。会上,国王痛斥了反动的罗马教廷,妄图残酷剥削法兰西人民辛苦创造出的物质、精神财富,激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之情。群众们的血液沸腾起来的那一刻,是腓力四世当众用熊熊烈火焚烧了教皇圣谕,并以法兰西人民和上帝的名义,向反动的教会集团宣布:法兰西王族绝不屈服!

消息传到意大利,忍无可忍的教皇搬出了著名的“至一至圣”教谕:坚持教皇领导才可得救上天堂;并使出对德皇屡试不爽的必杀技:腓力四世同志,你被组织开除了!

和教皇预想的结果不太一样,1303年,彻底无语的腓力四世对教皇发出审判令,派遣法国远征军精确定位教皇所在宫殿,执行斩首任务,把当时还在制定对法战略部署的反动神权集团一网打尽,生擒卜尼法斯八世。在法军的兵锋下,教皇并没有展现出他大神棍必备的铁一般的宗教意志,反而在经历了百般羞辱之后,屈辱懦弱地死去了。

5.这件事对于教会权威有多恶劣的影响?

整个罗马教廷被法军连人带机关端回了法国边境阿维农,史称“阿维农之囚”。腓力四世又新立原法国波尔多大主教、克莱门五世为傀儡教皇,连续七任教皇被关在笼子里当宠物养了七十年(1308-1378)。

最要命的是天主教会开始了长达四十年大分裂,出现了两教皇并立的局面,引发了西欧各国君主的吃瓜大站队:亲法派的苏格兰、西班牙和南意大利支持法国的阿维农教廷;亲意派的英格兰、德国、北意大利则支持重新成立的罗马教廷,两边各怀鬼胎,为了政治目的和权力利益互相谩骂攻击,基督教徒莫衷一是,基督世界一片混乱,直到1417年选出了教皇马丁五世以后,才结束了教会的大混乱。

想到啥再更。


个人觉得挺有意思的是,我在一些玄幻小说里经常会看到什么神殿、魂殿类的宗教势力,权势滔天,这些原型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中世纪的基督教廷。历史上这一阶段有许多教皇派的力量,比如一系列修会团体:

  • 息特西安修会和教皇直属的法兰西斯修会、多米尼克修会,这些修会全力为教皇效命,是教会扑灭异端的急先锋。
  • 军事组织大家会比较熟悉,就是东征中组成的三大骑士团:医院骑士团、圣殿骑士团和条顿骑士团。

十二世纪末成立的条顿骑士团其实比较水,打着讨伐异教徒的旗号在易北河以东对斯拉夫人搞种族主义,后来被蒙古人与觉醒的东斯拉夫人锤了。而医院骑士团和圣殿骑士团是教会直属的军事修会团体。

其中,圣殿骑士团,或者叫神庙骑士团,是1118年法国骑士在耶路撒冷圣城的所罗门神殿附近建立的组织,目的在于保护十字军在中东的一系列国家。在刺客信条里出镜很多的原因,主要是他们利用在东方掠夺来的财富,做起了贸易和高利贷生意,部分成员成了欧洲最早的银行家,所以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的。

而在这里提到的原因是,圣殿骑士团在法王和教皇的斗争中坚定的支持教皇,导致法国总部大部分成员都被法王于1307年逮捕抄家,组织番号更是在1312年已经被教皇撤销了。

所以,所谓的宗教传奇组织在国王的铁拳面前也就那样嘛........


码了好久的英国部分忘记保存了,把我气的差点一口气没上来。


三、局内局外的边缘OB选手—英格兰的君王们

  • 英格兰一直就是那种坐在班级最靠边的小角落里,成绩不错,看起来对班级事务一点也不关心,背地里好事坏事都有他一份的那种同学;虽然时不时会被校霸欺负,但是自尊心超强,如果打不过一定会叫班主任或者联合班委们搞合纵连横,是那种让人谈不上喜欢也谈不上讨厌的学婊型人物。英格兰还有个更通俗的外号——“欧洲搅屎棍”。

中世纪英格兰历史的主线剧情一直不是王权和教权的斗争,而是王权和议会权力的矛盾。

英格兰部分夹带私货比较多,有点不是很扣题,多见谅哈。

1.北方人肆虐的日子里

罗马帝国后的六百年里,盎格鲁撒克逊人军事民主制下的部落冲突略表不提,英格兰在缓慢的推进封建化进程。

但和神罗同期的这个阶段,西北欧出现了一个短暂却闪耀的超级大国——北海帝国,或者叫克努特帝国。1015年,丹麦王之子克努特带着他的丹麦特混舰队—其实也就是维京海盗,沿着泰晤士河一路杀向伦敦,于1016年正式成为英国国王。1018年,克努特袭兄长之位成为了丹麦国王;1026年,在海尔格亚河战役中打败挪威瑞典的联军,横行斯堪的纳维亚。他统治的领土和领海是那般广阔,加上整个北大西洋几乎所有的海盗都在他的麾下,你可以叫他:Real-海贼王。

这帮原先住在易北河口的日耳曼人就是一群未开化的野蛮人,他们信守北欧众神,在世界树下过着朴素而快乐的部落生活,崇拜着雷电之神奥丁,至于黑王和白王到底谁更厉害,四大龙王到底为什么要苏醒,维京人也不知道。

在这种情况下,罗马教廷要是敢让他们交什一税....可能话还没说出口,头都给你打掉了....


在第二部分的法国篇我们知道,公元885年啊,鬼子就进了法国平原,先打开巴黎西岱桥,又围了土伦关,甚至一路达到了东法兰克王国(也就是德意志)的波恩,乃为东法兰克帝国的阿尔纳夫所败。当时阿尔纳夫可能有点怀疑人生,他一定以为自己住在一个假的内陆国家.....

抗维战争中,西法兰克王国的国王们真正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对外我唯唯诺诺,对内我重拳出击”。在600余艘维京舰船肆虐塞纳河沿岸之际,国王“胖子”查理依托巴黎的桥梁堡垒,率领巴黎军民英勇抗击来犯的维京侵略者;但考虑到实力悬殊,以及巴黎人民的财产生命安全,国王决定称臣纳贡,请求维京太君们高抬贵手,还是去祸害自己名义上的小弟勃艮第吧。

喜当爹的维京海盗们在未来的数十年里充分发挥了“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爸爸精神,横行于中北部法兰西。

不知道是对职业生涯感到了疲惫,还是找到了心爱的法兰西姑娘,维京海盗首领罗洛与当时已成法兰西国王的查理三世击掌为约,为了宇宙的和平与安宁,终于在911年接受了法王赠送的塞纳河口沿岸土地与公爵头衔,法国人民一片欢欣鼓舞。

2.Bonjour!England!你好呀,英国!

在塞纳河口安定下来的几代维京人,在接受了封建主义文化的荼毒之后,不仅开始说法语,写法文,娶法国姑娘,还开始信仰.....基督教。而正是这些文化上的认同,加上时间也冲淡了一切,法国人民不再叫他们“Vikings”,而是叫他们“Normans”,即诺曼人“North man”,北方来的人。

那为什么诺曼人不去打懦弱的法王,而是大费周章、漂洋过海去打英国呢?

1035年,年仅十岁的小威廉因为他那便宜老爹罗伯特去进行了耶路撒冷公款朝圣之旅,成为了诺曼底公爵。而他们家有一位身份特殊的亲戚,就是上文遇到的克努特大王家的流亡小王子——忏悔者爱德华。在1042年,爱德华继承了两个倒霉短命哥哥的王位,回到英国娶了有权有势的戈德温森伯爵家小姐。1052年小威去英国旅游,爱德华叔叔就问他在诺曼底有没有好好学习,问完又说我一直在诺曼底生活,对你们家感情很深;如果你表现的好的话,以后英国王位就是你的了。

历史上无数次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大人的话都是骗小孩的。但是小威,一位单纯质朴的年轻人,把爱德华叔叔的话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次年,爱德华家的小孩就没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老婆那边的压力,他悄悄从老婆戈德温森家族里挑了哈罗德当继承人。

于是爱德华作为一位资深王位备胎选手,硬是拖到1066年临死之前才给威廉写信解释说了一堆“我那天准备的菜不够多,但凡有一粒米我也不会喝成那样”“我也很后悔,但是大人哄小孩子的话能信吗?”之类的借口。

最让威廉受不了的是,哈罗德此獠在1064来法国旅游的时候,两人还在把酒言欢;哈罗德将两只手放在圣物上,虔诚地看着威廉,大声发誓说:“我,戈德温森家的哈罗德,从此就是诺曼底公爵家的狗!赤诚之心,日月可鉴!他日王师北上英伦,我必引昂格鲁军民摇旗相迎!”

家长们总归是喜欢哄骗小孩子的,但是他们始终没有意识到这种无心之举会对历史到底产生了什么巨大的影响。

至少当事人威廉气的肺都炸了,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他迅速集结了自己在诺曼底、佛兰德斯和缅因领地的估计是全欧洲最好的,强悍诺曼骑兵队——这些曾经征服大海的维京人在定居诺曼底后,在威廉的领导下享誉全欧;一体的锁子甲,风筝盾牌和可投掷长标枪是诺曼骑兵标志性的装备。惹谁不好,偏偏惹他.....

剑拔弩张的英法两边选手却因为没打得起来而黯然退场,因为率先登陆英格兰开战的是来自老国王家乡の兄弟:挪威王哈立德(名字都超像),他先行到达英格兰东北岸,秉持着哪里有架我就去劝架的原则,火速抵达英格兰现场,亲自阻止了英法的旷世大战,并对哈罗德竖了中指。

新王哈罗德内心超郁闷,明明是威廉离他最近,结果糟糕的天气让短短的几十里地的海峡变成了天堑,不仅法军望洋兴叹,英军也开始骂娘。传奇的事情来了,气急败坏的哈罗德带领他的军队爆发出了极强的行军潜力,英军以每天25英里的速度百米冲刺到了伦敦以北190英里外的斯坦福德桥,并爆冷打败了以逸待劳,爱好和平就搁家呆着,别多管闲事的挪威人,挪威王哈立德率先被淘汰出王位争夺战。

天晓得哈罗德刚走两天后英吉利海峡就放晴了,刚刚创造奇迹了的哈罗德水都没来得及喝一口,不得不以同样的速度带着军队从北到南又跑了两百多英里,不过这次他就没这么好运了。尽管携大胜归来的英军士气高昂,上中两路有着优秀的剑士和技艺精湛的长枪兵,打野位上还有哈罗德极其倚重的英格兰下马步骑兵,但是尴尬的事情发生了,两军都开打了,他们的下路二人组,英格兰弓箭手和轻装部队还在半路刷微信步数.....

1066年10月14日,森朗克山,黑斯廷斯

以逸待劳的诺曼步兵在弓箭手的掩护下,开始潮水般一波又一波冲击着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盾阵。战意昂扬的英军占据着山坡,与法军展开鏖战,很快诺曼骑兵也加入战场,尽管一时冲不破英军阵列,训练有素的骑兵们狡黠地假装溃逃回去,逼迫他们出来打团,于是英格兰步兵们迅速上头,快乐地莽了起来。这时这帮卖完了的老狐狸们突然默契地集体杀起回马枪,本来就是打团人数就有劣势,上中野还选的是肉坦被动开团,英军直接被风筝牵着鼻子打。难以重新组织阵列、跑的老命都快没了的英军大难临头各自飞。由于场面十分血腥不便描述,我只能告诉你连国王哈罗德的眼窝都被法军射了个对穿。

1066年的圣诞节,先前就得到教皇支持的威廉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加冕为英格兰国王,即征服者威廉一世,建立了诺曼底王朝(1066-1135)

自此,英格兰人,开始说法语了。


补个Tutor House的例子应该会比较切题。


感谢评论区的指正,关于西西里的诺曼人谬误已改正。本人才疏学浅,喜欢抖机灵,如果还有重大史实错误,欢迎指出!


有必要交代一下英国篇—克努特家族混乱的继承权关系:

克努特最早作为征服者来到英国的时候,击败了以韦塞克斯为首的诸公国,让爱德华这个独苗给跑了,但是一个前朝余孽是怎么合理合法复辟的呢?

因为克努特一世做了个骚操作,他迎娶了跑到诺曼底的爱德华老妈,成了他的继父.....条件是爱德华不能回来捣乱,所以爱德华成了流亡小王子,天天在诺曼底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谁能想到克努特原配的俩儿子作孽,不仅英国人民被他们搞得民怨沸腾,连老天都看不下去了,数年内相继死去,所以原本熬成大龄圣斗士的爱德华又变成国王了,克努特大王要是泉下有知,一定气的棺材板都压不住了。

在诺曼底,小威坐上电动小木马,思考了一下等会吃年夜饭时收红包怎么喊。爸爸的妹妹叫什么?叫玛丽姨妈。玛丽姨妈的儿子叫什么?叫爱德华表哥,嗯,就那个比我大了快三十岁的叔叔...

有时候写的快不能把细节全写的很清楚,还是感谢大家的讨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欧洲国王们和教皇之间的权力斗争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中充斥着各种策略、联盟和妥协。虽然杀死教皇似乎是一种直接解决冲突的手段,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和风险,使得国王们通常会选择其他更有效的方式来削弱教皇的权力。以下将详细阐述为什么欧洲国王们不直接杀死教皇,以及他们通常会采取哪些替代.............
  • 回答
    袁腾飞老师在问答中提到,即使你穿越回中世纪,想和欧洲国王单挑,最后很可能是你被国王打倒。这看似有些绝对,但其实是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原因的。我们来拆解一下:为什么你穿越回中世纪和欧洲国王对打会输?这不仅仅是力量上的简单对比,而是多方面的“技术碾压”和现实差距:1. 军事训练和实战经验: .............
  • 回答
    一战爆发时,欧洲各国君主之间确实存在着广泛的亲戚关系,这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似乎是“血浓于水”,应该能够避免战争。然而,历史的发展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君主之间的亲戚关系并不能阻止战争的爆发。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君主之间的亲戚关系及其局限性1. 姻亲网络的形成: 19世纪.............
  • 回答
    十六世纪欧洲国王的一天,绝非我们今日想象中那种闲适或仅限于处理政务的模式。那是一个充满仪式感、严密规章和个人意志交织的时代,国王的每一刻都肩负着权力和责任,同时也被森严的礼仪和周遭环境所束缚。清晨,天还未完全破晓,国王便已起身。床铺并非如我们想象中那样私密。通常,他会在侍从的伺候下醒来,这些贴身的仆.............
  • 回答
    欧洲国家元首的称谓差异,即“国王”(King)与“皇帝”(Emperor)的区分,并非随意设置,而是深深植根于历史发展、政治演变、文化传统以及对统治权性质的理解。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入手:1. “国王”(King)的由来与含义 起源: “国王”这个称谓在欧洲历史上出现的要早得.............
  • 回答
    关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继承尼德兰的设想,这确实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历史假设,它可能会彻底改写18世纪欧洲的政治版图和权力格局。要详细分析其可能带来的影响,我们需要深入考察腓特烈一世的统治风格、普鲁士当时的国力,以及尼德兰(荷兰共和国)在那一时期所处的地位和面临的挑战。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历史上,.............
  • 回答
    要回答“欧洲古代宫廷当王后、国王情妇的风险是否比中国古代当皇后、后宫嫔妃低得多”,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者在权力结构、政治环境、社会观念和个人命运方面的差异。简单来说,欧洲王室的情妇地位与中国后宫嫔妃的风险绝不能简单地划为高低,两者面临的挑战和危险类型截然不同,但整体而言,一个中国古代的皇后或者受宠的嫔.............
  • 回答
    马加什一世,这位匈牙利历史上赫赫有名、被誉为“马加什(贤明)”的国王,其在位时期(14581490年)无疑是匈牙利历史上一个辉煌的篇章。他的统治,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中世纪晚期多瑙河盆地,也对整个欧洲的政治版图和文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马加什一世的卓越之处:首先,从军事才能上来说,马加什绝非等.............
  • 回答
    “欧洲中世纪以后,几乎所有王室家族都是日耳曼人,而没有其他民族的人当国王”这样的说法,其实并不完全准确,需要我们仔细辨析。首先,要明确一点,欧洲中世纪(大约公元5世纪到15世纪)本身就是一系列日耳曼民族迁徙和建国的时代。罗马帝国衰落后,哥特人、法兰克人、盎格鲁撒克逊人、伦巴第人等日耳曼部落在原罗马帝.............
  • 回答
    关于欧洲国家是否真正畏惧苏联的“钢铁洪流”,以及“钢铁洪流”是否真正拥有强大的作战能力,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议题。 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视角拉回到冷战时期,那个核武器的阴影笼罩之下,同时大规模常规军事力量也成为战略平衡的关键。首先,我们来解析一下“钢铁洪流”这个概念的来源及其所代表.............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轴拉长,从古代聊到现代,一点点来。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儿,历史就像一条大河,有起有伏。欧洲的崛起:从“落后”到“领先”话说回来,很多人对欧洲的印象是工业革命后才崛起的,但其实,在更早的时候,欧洲就已经开始积累一些“小动作”,为后来的大爆发埋下了伏笔。 文艺复兴(141.............
  • 回答
    在欧洲这片历史的熔炉中,寻找那些在漫长的岁月中从未染指殖民、侵略或掠夺他国的国家,是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战争、扩张和力量的此消彼长构成了欧洲国家之间以及它们与外部世界互动的主旋律。即便如此,如果我们 strictly 按照“从来没有”这样的绝对标准去衡量,可能会发现这样的国家几乎.............
  • 回答
    欧洲国家对待史书修撰的方式,与中国有着显著的不同,尤其是在“由国家修史著经”这一点上。简单来说,欧洲不像中国那样,自古以来就有一个由中央集权国家主导、官方垄断的历史书写传统。这背后涉及欧洲政治、社会、文化和思想发展的多重因素。我们先来看看中国的情况,以建立一个参照。中国:国家修史的悠久传统在中国,修.............
  • 回答
    欧洲国家联赛,这项由欧足联(UEFA)全新打造的赛事,终于要揭开神秘的面纱了。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足球比赛,更像是欧洲足坛格局的一次“压力测试”,一系列新颖的规则和设定的加入,让它充满了看点,也引发了人们的无限遐想。最直接的吸引力:世界杯、欧洲杯的“门票”首先,别忘了这项赛事的“实际好处”。欧洲国家.............
  • 回答
    欧洲的国家有没有“墙”?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答案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和丰富得多。要说有没有“墙”,这得看你指的是哪种“墙”。首先,最直接的,也是很多人第一反应想到的,就是物理边界上的隔离墙。的确,在欧洲,存在着一些这样的物理隔离墙。最出名的,或者说最具有象征意义的,当然是曾经横贯柏林,将东柏林和西柏林.............
  • 回答
    欧洲国家皇位的继承,特别是“几世几世”的这种说法,其实并不是一个完全统一、 rigidly regulated 的规定,它更像是一种历史沿袭、习俗和具体国家内部法理的综合体现。要详细说清楚,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一、 皇位继承的根源:血缘与世袭最核心的规定,也是最古老、最普遍的,就是血缘继承。这.............
  • 回答
    在欧洲,子女赡养老人的义务与中国有着显著的不同,这种差异背后是深刻的社会、历史和经济原因。简单来说,欧洲国家普遍不存在法律上强制子女赡养老人的义务,更多的是一种道德上的期望,而社会保障体系则承担了主要的养老责任。为什么欧洲国家没有强制性的赡养老人的义务?这背后是欧洲社会几百年来,尤其是近现代以来,围.............
  • 回答
    德国解封后出现多地聚集性感染,这确实是个让人担忧的情况,尤其是在封城了这么长一段时间之后。要说清楚为什么会这样,得从几个方面来掰开了揉碎了讲,不能简单地说谁对谁错,而是要看当时的情况和一些必然的联系。首先,我们得明白,两个月的封城,即使再严格,也并非滴水不漏。 病毒总有一些潜伏期,有些人可能在封城期.............
  • 回答
    欧洲国家在现代文化输出方面确实相对较弱,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需要从历史、经济、社会、政治以及全球化传播的特质等多个层面来分析。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历史因素:殖民主义遗产的双刃剑 “文化帝国主义”的负面印象: 曾几何时,欧洲国家是殖民世界的中心,通过殖民统治,欧洲的语言(英语、法语、.............
  • 回答
    欧洲国家放弃小型殖民地,这背后并非一朝一夕的决定,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可以说是历史演进、经济现实、政治考量以及国际格局变迁的综合反映。将原因一一剖析,就能理解为何这些曾经的“海外领土”最终被纷纷“甩脱”。一、经济成本的日益沉重与回报的递减:早期殖民扩张,尤其是在十六七世纪,很大程度上是为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