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欧洲国家是在什么时候因为什么原因远超中国的?美国又是如何反超欧洲的?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轴拉长,从古代聊到现代,一点点来。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儿,历史就像一条大河,有起有伏。

欧洲的崛起:从“落后”到“领先”

话说回来,很多人对欧洲的印象是工业革命后才崛起的,但其实,在更早的时候,欧洲就已经开始积累一些“小动作”,为后来的大爆发埋下了伏笔。

文艺复兴(1416世纪):思想的解放
怎么回事? 之前欧洲一直处于中世纪,教会势力强大,人们的思想多少有些束缚。但文艺复兴就像一股清流,重新发现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宝藏,开始关注“人”本身,强调理性、个性和创造力。
重要性? 这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为科学、艺术、哲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人们敢于质疑,敢于探索,这是后来科学革命的基础。想想达芬奇、米开朗琪罗,他们可不是只会画画的,他们的很多发明和观察也走在时代前列。
跟中国比? 当时中国正处于明朝,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科技也有一定成就(比如郑和下西洋),但整体上,在思想解放和对世界的好奇心方面,欧洲开始显现出与众不同的苗头。

地理大发现(1517世纪):世界的“连接”
怎么回事? 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这些冒险家们“撞开”了新大陆,也把世界真正连接起来了。
重要性? 这不仅仅是发现了新土地,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全球性的商业网络。欧洲国家从美洲掠夺了大量的黄金白银,获得了新的物种(玉米、土豆、烟草等),这些都极大地刺激了欧洲经济的发展,也改变了全球的格局。同时,也带来了疾病和殖民,这是另一个残酷的侧面。
跟中国比? 中国在这一时期虽然仍然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之一,但并没有像欧洲那样积极地向海外扩张和建立全球贸易体系。中国更倾向于陆地防御和内部发展。

科学革命(1618世纪):理性的胜利
怎么回事? 牛顿、伽利略、开普勒等一批科学家,用严谨的数学和实验方法,揭示了自然的规律。比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
重要性? 科学革命带来的不只是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理性、证据、逻辑成为了解决问题的主导方法。这种思维方式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为工业革命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跟中国比? 中国虽然有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四大发明),但在系统性、理论化、实验性的科学探索方面,与同时期的欧洲已经拉开了差距。中国传统文化更侧重于实践和经验,而欧洲则走向了更抽象、更普适的科学理论。

启蒙运动(18世纪):思想的“武装”
怎么回事? 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等思想家,提出了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现代政治理念。他们批判专制,倡导理性,影响了欧洲的社会变革,比如法国大革命。
重要性? 这些思想不仅改变了欧洲的政治制度,也为后来的殖民地独立和全球范围内的民主化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撑。
跟中国比? 中国在这一时期正处于清朝的鼎盛时期,虽然经济和文化依然有一定底蕴,但社会结构相对保守,思想的活跃度和对社会变革的推动力,与欧洲的启蒙运动相比,差距明显。

工业革命(18世纪末19世纪):动力的“飞跃”
怎么回事? 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机械化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工厂制度兴起,铁路、轮船等交通工具革新。
重要性? 这是欧洲“远超”中国的最关键一步。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欧洲国家凭借强大的工业实力,能够制造出先进的武器、商品,并且拥有了支撑大规模远洋运输和殖民的能力。
跟中国比? 当欧洲在轰轰烈烈地搞工业革命时,中国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手工业也无法与欧洲的机器生产抗衡。生产力的巨大差异,直接导致了国力的悬殊。中国在此时期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欧洲“远超”中国的原因总结:

1. 思想解放和科学精神: 从文艺复兴到科学革命,欧洲人培养了勇于探索、敢于质疑、崇尚理性的精神,这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土壤。
2. 全球化视野和商业驱动: 地理大发现开启了全球贸易,欧洲国家积极参与并主导了这一进程,积累了资本和经验。
3. 制度创新和政治变革: 启蒙运动带来的政治思想,促进了欧洲内部的制度变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更宽松的环境。
4. 技术积累和持续创新: 欧洲在多个领域(航海、军事、制造)进行了持续的技术革新,最终在工业革命中爆发。
5. 地理和资源因素(一定程度上): 欧洲相对分散的地形,以及后来的美洲新大陆带来的资源,也为不同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发展提供了空间。

美国的反超:后发制人的“追赶者”

欧洲之所以能“远超”中国,主要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飞跃。那么美国又是怎么反超欧洲,甚至在很多方面成为全球领导者的呢?这又是另一个精彩的故事,美国可以说是一个“集欧洲优点于一身”的后发制人者。

继承与发展欧洲的遗产(1819世纪):
怎么回事? 美国最初是英国的殖民地,继承了英国的法律、语言、文化和技术。当欧洲工业革命如火如荼地进行时,美国作为一块“新大陆”,也开始引进和学习欧洲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重要性? 美国没有经历欧洲那样漫长且频繁的战争和混乱,可以相对稳定地吸收和发展先进技术。而且,美国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市场。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技术的新高潮
怎么回事? 这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电力、内燃机、石油、化工、钢铁等领域。美国在这个时期迎头赶上,甚至在很多方面实现了超越。例如,福特汽车的流水线生产,爱迪生的电灯,贝尔的电话,这些都代表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
重要性? 美国以其强大的创新能力、庞大的国内市场和充裕的资本,迅速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国家政策也鼓励创新和工业发展。

两次世界大战的“助推器”(20世纪):
怎么回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给欧洲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但也为美国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机会窗口”。
第一次世界大战: 欧洲国家忙于战争,工业生产和贸易受到严重影响。而美国作为参战国(后期),其工业生产不仅没有停滞,反而因为满足战争需求而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美国向欧洲提供贷款和物资,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第二次世界大战: 这场战争对欧洲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欧洲的工业基础几乎被摧毁。而美国本土没有受到直接战争影响,工业生产能力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美国成为“民主世界的兵工厂”,向盟友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和物资。同时,战争也加速了美国在科技领域(如原子弹)的突破。
重要性? 两次大战极大地削弱了欧洲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而美国则在此期间积累了巨大的财富和科技实力,奠定了其全球超级大国的地位。战争结束后,美国主导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秩序。

冷战时期的科技竞赛:
怎么回事? 在与苏联的冷战中,太空竞赛、军备竞赛等促使两国在科技领域进行了大量投入,特别是在航空航天、计算机、通信等领域,美国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重要性? 这使得美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持续保持领先,并催生了许多改变世界的技术,如互联网的早期发展。

制度优势和创新文化:
怎么回事? 美国建立了一个相对开放和自由的市场经济体系,鼓励创业和竞争。移民政策吸引了全球的优秀人才,为科技创新注入了活力。完善的教育体系和大学研究机构也为科技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
重要性? 这种创新文化和制度环境,使得美国能够不断地涌现出新的科技公司和颠覆性技术,从而保持其在科技和经济领域的领先地位。

美国反超欧洲的原因总结:

1. 继承并优化了欧洲的工业和科技成果: 作为后发者,美国能够直接吸收最先进的技术,并结合自身优势进行改进。
2. 两次世界大战的“意外收获”: 战争极大地削弱了欧洲,而美国则借此机会积累了巨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
3. 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市场: 美国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和鼓励创新的文化,能够快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商业产品。
4. 科技领域的持续投入和领先: 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到冷战时期的科技竞赛,美国在关键技术领域保持领先。
5. 有利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开放的市场经济、吸引人才的移民政策、完善的教育体系,都为美国的崛起提供了土壤。

总的来说,欧洲的崛起是思想、科学、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长期积累和互动的结果,最终在工业革命中爆发。而美国的反超,则是在继承欧洲遗产的基础上,利用了世界大战的契机,并在科技创新、市场活力和制度优势等方面实现了全面的超越。这个过程充满了历史的偶然和必然,也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生活的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虽然在这方面我不是专家,但有些回答都是什么和什么啊。

有从收入水平来推断欧洲13、14世纪就开始超越中国,然而13、14世界推动大航海的西葡两国在欧洲诸国里穷的叮当响,结果却是真正开启西欧复兴的先驱者,收入水平完全反映不出来国家的思想理念、进取心等意识形态层面的东西,后者的进步才是真正持久的进步。

有人吹古希腊的《几何原本》等等古希腊哲学遗产,所以自古欧洲就先进的,那就更呵呵了。古希腊哲学遗产是伟大,但那和近代欧洲复兴其实没半毛钱的关系,掌握在天主教会手里的古希腊哲学原典经过千年后会变成什么样子,不用看别人,看明清的理学是什么鸟样就一清二楚。

真正建立了现代欧洲科学体系根基的伽利略,采用的“实践、观察、推理”的科学手法(西欧版的“知行合一”),恰恰是反传统,反希腊传统“空对空”哲学理念的。而所谓罗马法等乱七八糟的传承,中世纪建立在家族血缘责任义务上的封建法和建立在选举权责任义务上的罗马法有个屁的传承,西欧近代政治理念的开启是《君主论》,基石是《利维坦》,深入是《论法的精神》,实质都是在讨论破除君权神授后,以自由理性人为基础的社会该怎样处理国家、个人间的相互关系,罗马法对此有借鉴,但仅此而已。

甚至有吹皿煮自由的欧洲战胜东方邪恶专制的,且不说这论调和盎撒贵种一样了无新意,英、法两国的崛起伴随着恰恰是一定程度上代表国家意志的君主对各类封建诸侯权利的打击迫害,而新崛起的资产阶级不仅吊了国王的路灯,陪路易十六一起上路的还有各类传统封建贵族,资产阶级追求皿煮自由不假可追求的是统一国家意志下的皿煮自由(好以国家为工具扩张市场和资源),这和国内一帮人鼓吹的基于小共同体构建的中世纪形态的皿煮自由完全是两码事。后者的代表大波波,在欧洲崛起的时代最后的结局是被三个恶邻瓜分,彻底滚出世界舞台。

被鼓吹为皿煮灯塔的米国,崛起的最重要的一环,就是通过南北战争彻底淘汰了基于种植园经济的中世纪欧洲贵族在北美的变种,同时强化了统一的国家认同。而一堆人鼓吹下基于大贵族、大资产阶级皿煮下的产物在美洲是巴西,一个永远在崛起中的国家。

回到这个问题本身,欧洲什么时候远超中国?基于对远的定义,可以说是法国大革命,可以说是拿破仑战争,甚至可以说是鸦片战争。但要说欧洲什么时候开始超越中国,我个人倒是可以给出明确的意见,30年战争结束的那一年即1648年,可以视为东西方近代的分水岭。

我之前说过,欧洲近代的崛起并不在于经济,也不在于希腊哲学、罗马法这些东西,更不是中世纪的封建皿煮制度。一个文明真正的崛起,从来,也必须是哲学、政治学领域上的崛起。而30年战争的结局,正是基于近代哲学和政治学理念,以民族国家为工具的法国,击垮了中世纪哲学和政治学最大的支持者,哈布斯堡王室,从此之后,天主教会的政治影响力逐渐式微,内部也开始了世俗化改革,这个起于罗马时代,兴盛于中世纪,横亘在西欧哲学、政治学领域的最大枷锁被破除了。

而同时期的中国,明末的启蒙思想随着战乱毁于一旦,清朝高压的文化和政治统治下,更加严密的理学、文字狱、贞节牌坊的多重家枷锁下,晚明原本松动的环境变得更加压抑,明末启蒙思想的光辉只能勉强在湖南山野中手抄相传尽力躲避着文字狱的审查,钱嘉学派即使研究出了“事实求是”,却不知道这个方法论改用在何处。没有哲学的进步,就没有新方法论在科学,政治领域的运用,也就没有近代的科学和国家政治,没有近代的科学和国家政治,也就没有近代的军事体系,财政制度,政治理念,那么最后在各方面都被西方碾压都毫无疑问。

而造成东西方不同后果的原因,这个较为复杂,就先这样吧(未完待续)

user avatar

欧洲超过中国大概是从13世纪-14世纪以后开始的。美国则是20世纪才超过欧洲各国,值得注意的是19世纪以来美国一直没有落后于欧洲,同时美国在19世纪下半叶也逐渐成为了一个影响力大国


第一个问题比较复杂些,因为历史比较久远,实际上没有太多有信度的统计指标

姑且设定“超过”指的是经济水平,一般来说有人均GDP、人均收入、人均财富、人均摄入热量或者营养物质等等指标

首先,我认为人均摄入热量(卡路里)个人认为是有缺陷的
,贾格迪什·巴格瓦蒂曾经指出印度1980年人均摄入的热量是逐渐递减的,不论是城市或者农村。经济一直增长但人均摄入热量却一直减少,他的解释是营养结构的改善和重体力劳动的减少导致其摄入热量反而减少,所以经济越发达很可能摄入热量反而会越低。

其次他指出印度人均摄入的蛋白质大大低于国际水平,这是因为印度的肉食摄入过少,印度在2009年前肉食摄入量是世界第一少的;仅仅是近年来印度成为肉食摄入量世界第二少的,让位给孟加拉国(实际上还是印度的一个分支)。这一现象实际上是一个文化影响的结果,考虑到印度地区在古代解释了1/5的世界人口,那么这个指标是很难说有效。所以依靠热量或者营养摄入我认为都不是可靠估计欧洲和亚洲国家经济差距的一个指标。

人均GDP确实是一个可靠的指标了,阿齐默鲁就做过这种类似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GDP是从二战左右开始研发出来的统计指标,为了适应战时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测量总体产出能力的一个具体指标,在此之前并没有GDP统计。实际上现在都是估算出古代的人均GDP,而且一般用的是PPP(购买力评价)

(注:即使GDP是一个缺陷十分大的统计经济的指标,但依旧长期受到支持)

一般来说麦迪森的研究一直是这方面的重要资料,麦迪逊的数据显示尽管欧洲长期落后于亚洲国家,但10世纪以来欧洲结束了无政府状态,长期的政治稳定和商业繁荣导致其经济发展迅速加速,到了13世纪欧洲和亚洲的经济水平已经大体相当,到了16世纪欧洲已经大幅度领先于亚洲

尽管很多人批评麦迪森的研究完全是依靠主观腻恻,但是依旧是这方面无法绕过的一个里程碑

即使人均GDP是有问题的,那么按照人均收入依旧能说明问题。麦迪逊在2007年发表的文章认为,在1500年左右欧洲的人均收入已经是非洲的两倍,超过亚洲1/3以上,并且他认为这一经济优势至少可以追溯到1350年后的黑死病时代

当时,黑死病导致当时的欧洲人口大量减少,而欧洲的财富则仅仅略微减少——这意味着人均资本的增加。过剩资本和昂贵劳动力导致当时欧洲大量资金用于投资劳动力替代品——技术,这促进了经济的长期增长。

而我们在英国发现了大量的可用数据,1209年签署过大宪章的约翰王,曾经记录了当时的工人收入数据。通过13世纪-19世纪的长期收入数据,我们可以推算出英国人的实际收入,这个收入大大超过亚洲国家收入水平。而且英国当时属于欧洲中等的经济水平,可以推算出中世纪末期欧洲在收入上已经有了优势

到了16世纪欧洲的经济水平已经大大超过了亚洲平均水平,当然这点稍微了解历史的人也会觉得这实际上是符合历史直觉的

倘若我们认为经济指标并不能完全反应欧洲国家的实力,毕竟综合来看经济增长后一段时间才会有各项指标的进一步改变,也就是说综合的影响力是滞后于经济增长的。

《西方将主宰多久》里面按照能量获取能力、军事能力、信息化和城市化指标绘制了东西方力量的对比

他认为5世纪至18世纪东方一直有优势,大体也和我们所了解的历史相符,但有一定的偏差,因为18世纪之前东方大国甚至已经比不上欧洲的一个二流国家了。但他的分析方式有很多的问题,他应该过于低估了西方的能量获取能力和军事能力

单纯从历史直觉来看,16世纪的勒班陀海战已经证明了:一个最强大的欧洲国家西班牙和最强大的东方国家土耳其,是并驾齐驱的。到了17世纪在中国,身为二流的欧洲国家的俄罗斯,一支小规模的远征军竟然已经可以匹敌大规模的东方帝国的军队;而海洋上则优势更明显,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海军”竟然在中国东南沿海如入无人之地。

很明显东方国家的优势在17世纪就已经丧失了,这点倒是毋庸置疑。这时,东方国家最大的幸运恐怕是距离欧洲太远。

所以总的来说,欧洲超过东方国家,大体是从13世纪开始,首先拥有了经济上的优势。真到了16世纪以后。欧洲国家才逐渐在综合影响力领域上赶超了东方的大国,以至于一个二流欧洲大国都可以媲美亚洲最强大的帝国了

——————————————————————

而美国超过欧洲则相对简单多了,因为美国崛起的时候已经有足够多的有信度的数据了,很容易从各方面评估美国的经济水平

首先大家必须认识到一个问题,欧洲第一大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是谁,很多人认为在现代欧洲长期都是德国主宰了欧洲经济走向。这当然是错的。

德国不过是屡屡试图以武力扩张其国际影响力,实际上经济上德国一直落后于英国。事实是即使1870年后德国迅速追赶英国, 但德国的经济水平也依旧远远落后于英国,在1950年以前英国一直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大国。到了二战后,英国深陷政治、经济双重危机,才在之后失去了经济优势。

《生产率竞赛》书中曾详细的叙述了了当时世界第一大国英国和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经济生产效率方面详细的对比,非常适合用来回答这个问题。

单单看总体的经济生产率,1870年美国生产力水平还只有英国的87%(德国和法国分别只有英国的61%和52%,竟然都低于美国),1913年美国则对欧洲各国形成了绝对优势,达到了英国生产力水平的116%(德国和法国分别是80%和65%,远远低于美国)

可以说美国到了20世纪,其经济效率已经超过了欧洲所有国家。但是实际上追溯到1870年,美国已经对欧洲有了不可忽视的经济优势。
当时法国、德国都是欧洲经济效率较高的国家,竟然都只有美国的2/3左右;而英国作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先进国家,生产率竟然也仅仅比美国高出一点,在1870年美国的经济水平至少已经可以和欧洲的整体水平媲美了。这也同时说明美国一直有着巨大的经济优势,甚至优势的出现远远早于南北战争之前,这和传统的看法相差较大。

这也就是我说的美国在19世纪一直与欧洲保持着相当的经济水平,实际上反超这个词用在美国身上并不合适,美国的经济一直紧跟着欧洲的步伐,并不存在落后的情况自然也无论反超了

Broadberry(1993、1994)的研究表明实际上美国长期以来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竟然高达英国的209%左右,超过英国的两倍以上(德国则和英国相当,德国约为英国的102%,都远远低于美国)

美国的制造业的惊人优势实际上追溯到19世纪早期的美国建国之初,远远超过欧洲各国,在经济学上很多人学者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美国制造业的惊人优势,比较出名的是Habakkuk认为是地广人稀劳动力短缺,导致了美国有独特的自然禀赋,使制造业向密集型产业方向发展,美国的制造业比欧洲国家更加的规模化,这一因素导致了美国制造业生产率远远高于欧洲。

确实我们也看到美国不存在欧洲的古老学徒制度,这表明欧洲更依赖于工人来进行生产、技术的传播渠道相对受限,而美国则更为规模化,利用工厂来进行技术传播。到了二战后,英德等欧洲国家都对美国的生产方式作出回应,纷纷大幅度削弱学徒制度,以消除美国的竞争优势。

同时,英国有优势的产业也是以灵活性的手工业为主的产业。二战后欧洲虽然在规模化生产上大大落后于美国,但在个性化的灵活性生产依旧占有优势。这也是欧洲汽车制造商最后击败了美国汽车制造商的原因,由于上世纪下半叶的消费多元化的巨大发展,导致规模化生产的优势被削弱了;而之前欧洲国家——例如英国的汽车制造业明显处于竞争劣势。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人员稀少很多时候也等同于资本较少,这点理应同时抑制经济增长、抑制生产效率的提升,这一点为Ames and Rosenberg所补充,他们认为认为美国自然资源和资本相互互补导致其弥补了美国的自然禀赋的缺陷。

美国对于英国有制造业优势,但是农业和服务业都缺乏优势,像1870年美国的的农业和服务业的生产率大概只有英国的85.9%和86.9%,但依旧远远高于欧洲其他大国。

而且此时美国的农业人口大约为51.5%,而英国只有15%,说明英国的产业结构远远比美国优良。但欧洲其他国家,例如德国经济结构也与美国相似,农业人口接近50%,至少说明了美国在当时的产业结构也是和德国相当。可见当时美国对欧洲来说依旧是中上等的水平,不存在落后现象。

而到了1910年美国的各产业生产率都有了全面优势,农业生产率、服务业生产率分别为英国的103.2%和107.4%。如果再加上工业的巨大优势,美国的总合生产率为英国117.7%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1870年美国就已经比欧洲的经济大国法国、德国经济水平还要高一点。到了1910年已经超越所有欧洲大国。这表明,美国和欧洲的经济水平比较是远远超过历史学固有观点的,甚至美国一直和欧洲国家的生产能力相当,实际上并不存在落后的问题

而用GDP估算,到了一战前的1913年大概美国已经拥有世界大约20%的经济产值,这一比例超过欧洲任何一个国家,分别是德国和英国的两倍。

所以美国经济实力超过英国实际上从20世纪前就完成了,但实际上我们要明白英国只是欧洲的一个特例,考虑到欧洲整体水平,实际上绝大多数时间美国都是和欧洲平均水平相当或者持有优势

而美国的综合国力问题,也有误解,实际上一战前美国也已经是世界有实力的大国之一。

美国的影响力并不亚于奥地利这样的大国,但由于远离政治中心欧洲很多时候美国的发言权较小,导致其地位看起来远远没有支撑欧洲政治的五大国高。

但美国此时并非说不是大国,在亚洲和美洲等地的美国都有充分的国际影响力——通过日本扩张在亚洲影响力、同时控制了菲律宾、利比里亚等保护国、甚至于在整个美洲扩张自己的国际影响力。虽然美国远离世界政治的中心,但依旧是当时欧洲世界外的最大玩家。

到了一战后,美国进一步增大了影响力,虽然依旧远离政治中心,但是欧洲政治地位的衰落导致美国在亚洲、欧洲的话语权都大大提升了,实际上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三四个国家之一了。

到了二战后,政治中心转移到美国,美国的能量实际上超过了整个欧洲,而非仅仅满足之前平衡世界局势的五六个大国之间之一。

user avatar

时间:1901年,原因:辛丑条约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