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罗马帝国相对于当时的欧洲国家,在制度上哪里更优越呢?

回答
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在诸多方面展现出了超越同时期欧洲大部分国家的制度优越性。这并非单指某一个方面,而是其整体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法律体系所形成的合力。为了更清晰地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首先,从政治制度来看,东罗马帝国继承了罗马帝国成熟的官僚体系和法律传统,这为其提供了强大的治理能力。

中央集权与效率: 相较于同期欧洲普遍存在的封建割据、国王权力受制于地方贵族的状况,东罗马帝国实行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皇帝被视为神圣的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帝国设有庞大而精密的官僚机构,层层分明,各司其职。从中央的财政部、司法部,到地方的行政长官,都有明确的职责和汇报体系。这种高度中央化的管理使得帝国能够更有效地征税、组织军队、颁布法律,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地方势力强大而导致的政令不畅和国家分裂。

法典的系统化与实用性: 查士丁尼大帝时期编纂的《查士丁尼法典》(Corpus Juris Civilis)是东罗马帝国在法律制度上的辉煌成就,也是其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这部法典系统地梳理和整合了历代罗马法,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内容广泛,涵盖了民事、刑法、行政法等各个方面。与同期欧洲缺乏统一、成文的法律体系,更多依赖习惯法和教会法的状况相比,《查士丁尼法典》为东罗马帝国的社会秩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对后世欧洲大陆法系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这套法律体系的存在,意味着更公平、更可预测的社会运行规则,减少了随意性和混乱。

稳定且继承性强的皇权: 尽管皇位继承并非总是平稳,但与欧洲许多王国频繁的王朝更替和继承纠纷相比,东罗马帝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皇权的连续性。皇帝的权威不仅来自军事力量,也受到教会的支持,被认为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这增加了其统治的合法性和稳定性。这种相对稳定的政治结构,为帝国的长治久安和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其次,在经济方面,东罗马帝国的制度设计也显得更为先进和有效。

发达的城市经济与商业网络: 尽管农业仍然是基础,但东罗马帝国拥有君士坦丁堡这样世界级的商业中心,以及其他繁荣的城市。帝国控制着东西方交通要道,尤其是丝绸之路的西方终点。通过对贸易的有效管理、税收的征收以及对货币的稳定发行,帝国维持了一个相对发达的商品经济。相较于当时欧洲大部分地区以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为主,东罗马帝国的市场经济更为活跃和成熟。

有效的财政管理与税收体系: 帝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财政税收体系,能够有效地从商业、土地和人民那里征收赋税,以支持庞大的政府开支,包括维持军队、建设公共工程以及资助教会等。虽然有时税负沉重会引起不满,但这种集中的税收能力是维持帝国运转的重要基础,也使得帝国能够投入资源用于公共事业和军事建设。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调控: 东罗马帝国并非完全自由放任的经济模式。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调控,例如对某些商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垄断(如丝绸生产),以保护本国产业并增加财政收入。这种国家干预的意识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经济的稳定性和战略物资的供应。

再者,从军事制度上来说,东罗马帝国也具有显著的优势。

职业化与正规化的军队: 东罗马帝国拥有一支相对职业化和正规化的军队,其士兵接受系统的训练,并且有固定的薪饷和军饷制度。与同期欧洲许多依赖骑士和征召农民组成的非职业化军队相比,这使得东罗马帝国军队在作战的组织性、纪律性和技术性上更胜一筹。

战略的科学性与军事理论的传承: 东罗马帝国继承了罗马的军事传统,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帝国注重军事理论的学习和总结,如著名的《战术》(Tactica)等军事著作,详细阐述了作战原则、阵法和指挥技巧。这种对军事科学的重视,使得其军队在面对不同敌人时,能够采取更具针对性的策略。

陆海军的协同与海权意识: 东罗马帝国同时拥有一支强大的陆军和海军。其海军在黑海和地中海的控制力是欧洲大多数国家难以比拟的,这保障了其贸易航线的安全,也使其能够进行跨海作战和运输。陆海军的协同作战能力,以及对海权的重视,是其能够在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最后,在文化和教育方面,东罗马帝国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间接体现在其制度的优越性上。

教育体系的相对发达: 虽然不是全民教育,但东罗马帝国拥有一定的官办教育系统,为培养官僚和军事人才提供了基础。君士坦丁堡等地设有学校,教授法律、文学、哲学和神学等科目。这种对知识和人才的重视,为帝国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智力支持。

对古典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作为古典文明的继承者,东罗马帝国保存和传承了大量的古希腊罗马文化遗产,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发展和创新。这种文化底蕴为其制度的合理性和先进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撑。

当然,必须承认的是,东罗马帝国并非完美无缺,其制度也存在弊端,例如官僚体系有时会滋生腐败,民众税负过重等问题。但与同时期欧洲国家普遍存在的政治分裂、经济落后、法律混乱的情况相比,东罗马帝国的制度在维持国家统一、保障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和对外抵御侵略等方面,无疑展现出了更为显著的优越性。正是这些制度上的优势,使得这个帝国能够在一个漫长而动荡的时代里,持续地存在和发展,并对欧洲乃至世界文明产生深远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序言

本文成文时,该题目问题为“东罗马帝国相对于当时的欧洲国家,在制度上哪里更优越呢?”。就题目中给出的预设条件来讲,我默认是将东罗马的制度与西罗马已经覆灭之后、欧洲在之后形成的新国家的制度,特别是西欧新出现的国家的制度。也就是说,时间上大的范围是476-1453,具体一点,时间是中世纪早期东罗马国运亨通的时期;对象上比较的主要是和法兰克王国实行的,包括其后分裂衍生出的其他国家中继续的制度。这是因为这段时间中,大多数地方要不没有事实上的国家组织,要不制度过于原始根本和东罗马没有可比性;而选取法兰克王国和东罗马进行比较分析,其制度比较好地体现了东西欧的典型特点,对于理解东西欧在中世纪历史发展中的特质有启示性的意义。另,因题目问优势有哪些,所以我就专注写了更优越的地方,没有讨论其中的弊端,但不是说就没有。如有兴趣,欢迎补充。

(序言我写完了文章后乱写的,其实最开始就是脑海里突然闪过了想拿法兰克和东罗马进行迫真对比的想法,然后就莫名其妙地写了这么篇文章,但是总得找点理由说明解释下,于是所以大概就这么回事了)


政治制度方面

东罗马制度传承发展自统一的罗马帝国时代的帝制,在演变中中央权力继续加强,是一种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1]。罗马皇帝是帝国的象征,是集政治、军事、宗教、司法等多种权力于一身的最高统治者,通过等级森严的官僚贵族集团实现统治[2]大贵族的权力地位是通过在帝国中央担任官僚实现的。这不仅仅意味着更高效的治理,而且反映更强大和坚韧的国家机器,体现为政治上较同期西欧更加稳定[1](尽管其实大大小小的反抗斗争没有中断过)。

西罗马帝国晚期,军事私有化大行其是,军团仿佛成为了将军的私有物一般,常常就来一出“卢比孔河波涛动,七丘之上乱云飞”[3]。在法兰克王国和随后的时代,也继承了这一点[4]。在西欧,大贵族常常仅仅是通过个人效忠契约向国王臣服,其本身的权力地位是根据自己占有的土地和效忠自己的其他中小贵族的数量力量确立的。如此,统治阶层的不同个体通过盘根错节的契约建立联系,国王没有集中的强大权力,只能通过直接的契约调度和命令周边的人。即常说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原理。在后文军事方面的讨论中,我们会更详细地讲到这一点。


经济结构方面

东罗马封建主义经济模式发展迅猛,不利于发展的奴隶制要素被有效取代。

  • 封建制在这里指:地主对土地无偿占有,对耕种者的收成收取税负或耕种者通过义务兵役、义务劳动换取土地使用权的制度[5]
  • 奴隶制在这里指:奴隶作为奴隶主的一种私人所有财产、不具有人格,奴隶主通过暴力或其他强制措施占有奴隶劳动果实的制度[6]

罗马皇帝拥有全国的土地所有权,土地的使用权可以由私人所有并承袭,但皇帝有权将土地收回或转让,即一切私产也都必须服从皇帝的安排;“国有”土地由直接向帝国进封建税负,“私有”土地由地主收取封建税负,但皇帝有权将其收归“国有”[2]。这就是拜占庭封建主义制度

在东罗马封建主义发展蓬勃向上的时候,西欧西罗马毁灭后长期依然处于氏族部落国家和奴隶制生产模式下。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将提到西欧的封建主义制度。

农业生产的生产技术进步提高了产量,促进了封建主义的萌芽;而封建主义制度的发展也促进了粮食的生产。农业生产出现更多剩余、农业生产对更精致的劳动工具提出需求,促进了脱离农业生产的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东罗马注重工商业的发展,对此进行的税收进一步稳定、充实了国库[7]


军事役务方面

这一点和前文的东西欧政治制度差别是相联系的。

东罗马的拜占庭封建主义制度和西欧的加洛林封建主义制度在军事役务方面体现出了不同的特色。前文提到,拜占庭封建主义制度体现出皇帝拥有强大集中权力的特质,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相结合。而西欧的加洛林封建主义制度产生自加洛林王朝早期封臣制和恩地制的结合[8];这种结合在查理曼登基前已经普遍存在[8],并随着查理曼的征服在西欧广泛传播[9]。西欧的封建主义由此才开始快速发展。

  • 封臣制指一个自由人通过订立契约而成为另一个自由人的封臣,封臣对封君承担“服侍与尊敬”的义务(家务、经济或军事方面,或多者兼有),而封君对封臣提供衣食等基本保障(一般是豢养在家中,有时是代付生活费用)[10]
  • 恩地制指土地所有者将土地的使用权与收益长期地授予他人,这片土地称之为佃领地,受地者称为佃领者[11]

这两制度的结合,即封君赐予封臣土地使用权作为奖励,换取封臣代行封君的军事役务,就是加洛林封建主义制度的特点。即,军队战斗人员的粮饷通过册封的土地所有权代为支付。封臣承包了封君的土地的收益和军事役务,同时也可以将这些权责继续转包给自己的封臣。在西欧,国王和大贵族是通过这种层层转包的契约调度军事力量的,这种契约转包关系盘根错节,导致国家军事制度混乱,抗命和叛乱频发。而在东罗马,如前文所述,国家税收主要由国有土地税负和工商业税负组成,国库充实而稳健,雇佣的职业军队由国库出资支付粮饷,在规模、组织化和职业化程度上显著高于西欧,也排除了指挥系统混乱和因为层层承包权责导致的叛乱、抗命风险。


宗教与教权方面

基督教在罗马帝国一分为二的时候也发生了事实上的分裂,出现了东西两派。1054年,君士坦丁大主教和罗马教皇互相宣布绝罚,东西教会正式分裂为东正教和天主教。东西方的教会有着不同的教义、组织原则和制度上的意义:

  • 教义上,东正教坚持以《圣经》为信仰经典,为保持教义的纯洁和正统性,坚持8世纪末前形成的基督教正统教义,不承认任何后世教会权威指定的律法[12];天主教则宣称“罗马教会由上帝单独创建... ...只有罗马教皇能正当地称为普世的... ...没有他的认可,任何书或其章节都不能视为教会法规... ...罗马教会从未犯错误,也永不会犯错误[13]”,即天主教教会和其所作的解释是基督教唯一权威
  • 组织原则上,东正教坚持平等原则,各地教会之间具有平等地位,各民族教会可以使用本民族语言举行宗教仪式,可以实行适当自治;天主教则主张教皇至高无上、拥有对一切教区的管辖权和所有教士的任免权[13],并限定只以拉丁文传教;
  • 制度上,东正教没有形成如同罗马教宗那样可以和世俗权力分庭抗礼的力量,而是在流行的国家中普遍作为国家政权的工具,神职人员起到国家精神官吏的作用[12];而天主教则形成了强大的教权,反过来主导了西欧世俗政权的信念、社会和文化[14]

前文也提到,罗马皇帝是东罗马的宗教最高权力,东正教的教会是东罗马国家组织的一部分,教士好像就是政务之外的另一种国家官僚。而在西欧,教权与世俗的政权构成了一种二元关系,他们有时互相扶持,大多时候互相对抗。

落到国家制度方面,东正教是罗马皇帝团结东罗马人民精神世界的有效工具;而在西欧,教权代表了与世俗的国家制度相对抗的一种要素,一直压制着世俗政治和文化的发展。


结论

综上所述,东罗马和西欧相比,在中世纪时代主要的制度优势在于:

  • 政治上东罗马中央集权更强大,国家形态更紧密,有统一集中的官僚机构;
  • 经济上东罗马封建主义起步早、与国家中央权力结合更紧密,工商业更发达;
  • 军事上东罗马依靠雇佣兵,比由封建契约建立的封建义务兵更多、更专业、更有组织;
  • 宗教上东罗马控制教会,教权作为辅助性的而非作为与政权相对的因素出现。

参考

  1. ^ a b 孔寒冰:《东欧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1页
  2. ^ a b 陈志强:《拜占庭封建政治形态研究》,载《河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第13页
  3. ^ 李筠:《西方史纲》,岳麓书社2020年版,第122页
  4. ^ 【法兰克】都尔教会主教格雷戈里:《法兰克人史》,寿纪瑜、戚国淦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四卷第14章“洛塔尔的战士强迫国王对萨克森人进行战争”,第六卷第31章“希尔德贝尔特二世的部众反对国王与希佩尔里克修好,并对为国王出谋划策的埃吉迪乌斯主教进行攻击”
  5.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一种社会制度,它的基础是地主占有土地,剥削农民”
  6. ^ 【英】劳拉·布雷斯:《关于贫穷的政治:劳动、自由与归属》,爱丁堡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 ^ 乔丹:《论拜占庭文化对欧洲文化的影响》,载《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10期,第41页
  8. ^ a b 【比】弗朗索瓦·冈绍夫:《何为封建主义》,张绪山、卢兆瑜译,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第25页
  9. ^ 【比】弗朗索瓦·冈绍夫:《何为封建主义》,张绪山、卢兆瑜译,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第34页
  10. ^ 【比】弗朗索瓦·冈绍夫:《何为封建主义》,张绪山、卢兆瑜译,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第16-18页
  11. ^ 【比】弗朗索瓦·冈绍夫:《何为封建主义》,张绪山、卢兆瑜译,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第18-19页
  12. ^ a b 陈志强:《独特的拜占庭文明》,第4页
  13. ^ a b 【教皇国】格里高利VII世:《教皇如是说》
  14. ^ 李筠:《西方史纲》,岳麓书社2020年版,第195-196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在诸多方面展现出了超越同时期欧洲大部分国家的制度优越性。这并非单指某一个方面,而是其整体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法律体系所形成的合力。为了更清晰地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从政治制度来看,东罗马帝国继承了罗马帝国成熟的官僚体系和法律传统,这为其提供了强.............
  • 回答
    拜占庭帝国,也就是东罗马帝国,在历史上存续了千年之久,这本身就是一段传奇。而在这漫长的岁月中,能够登上皇帝宝座并享受相对长寿的皇帝,相比于其他许多时代和地域的统治者,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这并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而是多种复杂原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相对长寿”这个说法是建立在比较基.............
  • 回答
    “刘裕和贝利撒留,这俩人放在一块儿比,倒还真有几分意思。”提到刘裕,脑子里立刻浮现出的是一个在乱世中崛起的枭雄形象。他出身寒微,却是南朝宋的开国皇帝,以一介武夫的身份,硬生生地从一个朝代的衰亡中,为自己开辟出了一条血染的江山。而贝利撒留,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庭帝国)那位叱咤风云的将军,也是在帝国风.............
  • 回答
    东罗马帝国,或者我们更习惯称之为拜占庭帝国,它确实是一个横跨了千年之久的庞大文明,并且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了惊人的连续性。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见地:为什么这样一个文化基础相对一致、存在时间如此之久的帝国,却没有像中国一样形成一个如同“汉族”这样高度认同的、核心意义上的统一民族?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
  • 回答
    提到东罗马帝国的具装骑兵,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强”或“弱”来概括,他们的战斗力是一个复杂且随着时代演变的话题。要理解他们的水平,我们得深入了解他们的装备、战术、训练以及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具装骑兵”(Cataphractarii / Klibanarii)的起源与发展首先要明确一点,东罗马帝国的具装.............
  • 回答
    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拜占庭帝国,绝对是希腊文明的延续,而且是其最深刻、最长久的体现。它并非简单地继承了希腊的遗迹,而是将古希腊的文化、哲学、政治制度、法律体系,甚至宗教信仰,与罗马帝国的实用主义和组织能力巧妙地融合,创造出一种独特而强大的文明。东罗马帝国与希腊文明的千丝万缕:1. 语言的根.............
  • 回答
    东罗马帝国,或者我们更熟悉的称呼——拜占庭帝国,其马其顿王朝(8671056年)时期,无疑是帝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黄金时代。那时的版图,大致可以涵盖今天的土耳其、希腊、巴尔干半岛的大部分地区,甚至包括意大利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的部分区域。将这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疆域,在现代世界框架下“保存”下来.............
  • 回答
    东罗马帝国,那个在历史长河中闪耀千年的文明巨兽,其疆域的变迁与文化的交融,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在这幅画卷中,北方的达契亚(Dacia)地区,一个曾经被罗马征服并深深烙上拉丁印记的土地,其遗民的命运,如同隐藏在历史迷雾中的点点星火,值得我们细细探寻。达契亚,这片位于多瑙河南岸的土地,在罗马皇帝.............
  • 回答
    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庭帝国,其学术传统并非是简单的“希腊化”后就一成不变。事实上,这个漫长而辉煌的历史时期,其学术面貌经历了深刻的演变,其中既有延续,也有创新,甚至在某些阶段可以称得上是“断代”或“剧烈改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要明确“希腊化”在东罗马帝国中的含义。这里的“希腊化”并非指一次性.............
  • 回答
    在东罗马帝国,人们称呼他们的都城,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君士坦丁堡,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名字。这个城市,这座帝国的心脏,承载着罗马的辉煌,希腊的文化,以及基督教的信仰,它在人们心中有着远比“君士坦丁堡”更深邃、更丰富的情感和意义。最普遍、最直接的称呼,当然是 “君士坦丁堡” (Κωνσταντινού.............
  • 回答
    东罗马帝国的饮食结构,就像它漫长的历史一样,经历了一系列微妙而深刻的演变,这些变化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随着帝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交流的不断调整而发生的。要说“巨大的”变化,可能不如说是“渐进的”、“适应性的”转变,但这些转变无疑对帝国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有好有坏,错综复杂。早期帝国(拜占庭时期.............
  • 回答
    要说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彻底失去复兴可能的时间点,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历史的进程并非一蹴而就,帝国衰落和复兴的希望也如同潮汐般起伏。但如果非要找一个标志性的节点,那么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以及君士坦丁堡被洗劫和占领,可以说是东罗马帝国走向不可逆转衰败的决定性转折点。在此之.............
  • 回答
    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衰落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其经济、文化和军事上的式微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历史的长河,细致地审视那些导致这个曾经辉煌的帝国逐渐走向终结的因素。经济上的根基动摇:东罗马帝国起初凭借着良好的地理位置、发达的商业网络以及相对高效的财政体.............
  • 回答
    东罗马帝国,这个横跨欧亚大陆、拥有千年历史的伟大帝国,其命运并非一帆风顺,反而常常被内乱的阴影笼罩。导致东罗马帝国战乱不休的根源,盘根错节,可以从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等多个层面来剖析。一、皇位继承制度的真空与权力斗争的顽疾东罗马帝国最致命的弱点之一,便是其缺乏清晰、稳定的皇位继承制度。与西欧某些国.............
  • 回答
    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拜占庭帝国,其核心是希腊语和希腊文化,这无疑是帝国最显著的特征。但如果仅仅将它视作一个纯粹的希腊帝国,那就大错特错了。在它绵延千年的历史中,帝国广袤的疆域内,从未缺少过非希腊语族群的身影。他们就像点缀在希腊这颗璀璨明珠上的颗颗宝石,共同构成了拜占庭帝国的多元面貌。我们不妨.............
  • 回答
    东罗马帝国对保加利亚人的统治,宛如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其中夹杂着征服、抵抗、同化与反抗的复杂交织。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压迫与被压迫的故事,而是两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反复碰撞、融合、对抗的生动写照。当保加利亚人在七世纪末穿越多瑙河涌入巴尔干半岛时,他们面对的并非一个真空地带,而是早已被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
  • 回答
    东罗马帝国与西罗马帝国的决裂并非一朝一夕,而是长久以来多种因素累积的结果。要探究它们最本质的区别,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地理位置的划分,更要深入到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等深层次的演变。而东罗马帝国之所以能延续千年之久,更是其在这些方面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和适应性使然。最本质的区别:两种文明模式的 diver.............
  • 回答
    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拜占庭帝国,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确实发生过规模不小的农民起义。虽然不像中国古代那样频繁且形成席卷全国的大规模农民起义,但这些事件同样深刻地影响了帝国,并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其社会矛盾。要说规模较大的,“普罗菲特斯起义”(Revolt of the Prophet, 787.............
  • 回答
    说到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继承问题,君士坦丁七世、巴西尔二世和君士坦丁八世这三位皇帝的故事,可谓是充满了戏剧性和王朝更迭的复杂性。不像我们现在理解的父子相传那么简单,拜占庭的皇位继承,更多时候是看谁有能力、有声望,或者说,谁能抓住机会。先说君士坦丁七世·波菲罗杰尼图斯(Constantine V.............
  • 回答
    要理解罗马帝国(广义上包括东罗马帝国,亦称拜占庭帝国)的“道统”问题,我们需要先梳理清楚几个核心概念:罗马的传承、帝国的合法性、宗教的纽带以及文化的影响力。这个问题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罗马帝国的历史本身就是一条复杂且不断演变的河流,它的中心、它的权力、它的文化,甚至它的宗教信仰,都经历过多次深刻的转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