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罗马帝国有没有发生过什么规模很大的农民起义?

回答
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拜占庭帝国,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确实发生过规模不小的农民起义。虽然不像中国古代那样频繁且形成席卷全国的大规模农民起义,但这些事件同样深刻地影响了帝国,并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其社会矛盾。

要说规模较大的,“普罗菲特斯起义”(Revolt of the Prophet, 787788年) 算得上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个。这次起义发生在色雷斯地区,这片区域自古以来就是帝国重要的农业和军事地带。

起义的背景和原因:

普罗菲特斯起义的发生,并非一日之寒,而是多种社会经济因素长期累积的结果。

沉重的税负: 帝国自建立之初,为了维持庞大的军队、官僚机构以及抵御外敌,税收一直是帝国的生命线。尤其是在经历过动荡时期后,帝国往往会加重对农民的盘剥。税收种类繁多,包括土地税、人头税、军费摊派等等,这些税负对原本就依靠土地为生的农民来说,无疑是沉重的负担。当帝国财政紧张时,往往会将压力转嫁给最底层的劳动者。
地方权贵和大地主的压迫: 随着时间的推移,帝国的一些地方贵族和大地主通过各种方式扩大自己的土地,并享受一定的免税特权,进一步挤压了小农的生存空间。这些地主往往利用自己的权势,强占农民土地,或者通过不正当手段降低农民的收入。农民除了要向国家缴纳税赋,还要忍受来自地主的盘剥,例如高额的地租、强迫劳动等。
军事征发和兵役的负担: 拜占庭帝国始终处于战乱之中,为了维持边境安全,帝国需要大量兵源。农民除了缴纳税赋,还要承担兵役的义务。有时,军事征发还会伴随物资的强制征用,对农村经济造成破坏。
宗教和社会不公: 起义的领导者“普罗菲特斯”(意为“先知”)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在那个时代,宗教往往是人们表达不满和寻求精神慰藉的重要途径。普罗菲特斯的出现,可能利用了人们对社会不公的普遍不满,并将其转化为一种宗教狂热,号召人们反抗压迫。他宣扬“末世论”和“平等”,吸引了大量贫苦农民和失去土地的自由民。
对外战争的失败和经济衰退: 帝国在与阿拉伯人的长期战争中,虽然也取得过胜利,但总体来说,边境地区的战事从未停止,对帝国经济造成了长期的消耗。特别是在一些战役失利后,帝国财政会更加吃紧,进一步导致对内税收的增加。

起义的过程和特点:

普罗菲特斯起义并非孤立事件,它发生在“伊康派”(Iconoclasm)时期,这是帝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宗教改革运动,对社会结构和人心产生了深远影响。

起义的爆发: 起义首先在色雷斯地区爆发,以“普罗菲特斯”的旗号聚集了大量贫苦农民、士兵和失地农民。他们人数众多,声势浩大,很快就控制了当地的一些城镇和乡村。
起义的性质: 这次起义带有明显的反税收和反地主性质。起义者攻击地主的庄园,焚毁税收记录,甚至占领了部分官府机构。他们试图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虽然具体目标并不清晰,但无疑是对现有封建剥削制度的反抗。
帝国军队的镇压: 拜占庭帝国拥有训练有素的军队,虽然在某些时期也曾面临内乱,但总体而言,帝国政府有能力调动军队镇压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普罗菲特斯起义发生后,帝国皇帝立即派遣军队前往镇压。
起义的失败: 尽管起义者英勇战斗,但由于缺乏统一的领导、先进的武器装备以及系统的军事训练,最终被帝国军队击败。普罗菲特斯本人也被俘获并处死。

普罗菲特斯起义的影响:

尽管起义被镇压,但它并非没有留下痕迹。

暴露了社会矛盾: 这次起义清楚地暴露了拜占庭帝国底层民众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地方贵族和地主阶级的扩张所带来的社会不公。
促使帝国反思: 尽管帝国政府的反应是镇压,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也会促使统治者一定程度上反思其政策。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帝国可能会在税收、土地分配等方面进行一些微调,尽管这种调整往往是有限的。
为后来的起义提供了经验教训: 历史上任何一次起义,无论成败,都会为后来的反抗者提供经验和教训。

除了普罗菲特斯起义,在拜占庭帝国漫长的历史中,也可能存在一些规模较小但同样反映社会矛盾的农民骚动和地方叛乱,但大规模、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农民起义相对而言并不像在中国那样突出。这与拜占庭帝国的政治体制、军事力量以及社会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帝国中央集权程度相对较高,能够有效地调动资源进行镇压,同时,其经济结构也并非完全依赖于单一的小农经济,商业和城市经济也占有一定比重。

总而言之,东罗马帝国并非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普罗菲特斯起义就是一个重要的例子,它深刻反映了帝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深层矛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艾丝蓓恩 Icebane @卯金刀Spartakus 邀请

如果要系统的检索民众运动的记录,那么去找一本前苏联的历史著作或许是比较方便的,因为在当时的写作范式下,是极其重视“人民运动”这个概念的,极力地发掘“人民运动”的痕迹,于是我找到了1957年引进国内的苏联科学院版的《中世纪史》,在这里面检索了一番相关的叙述。

先明确一下:压迫是绝对的,不压迫是相对的;在这个层面上一切有底层民众参与的反抗运动似乎都可以归入起义之中,但是具体情况还是得具体分析 ,下面我会列出原书中提到的案例并对自己相对熟悉的部分进行简要的分析。

按照原书的叙事模式,我们可以找到的有:

1.被匈人驱赶入侵色雷斯地区哥特人的“起义”(p56-57)

2.阿拉里克引发的以西哥特人为主体,各个蛮族共同参与的奴隶与隶农“大起义”(p58-59,p88-90)

我对于1、2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可以明确的是376-378年罗马官吏对于渡河南下的哥特人的安置措施十分不当,把哥特人作为巧取豪夺的对象,但是把入侵者称为起义者是否合适呢?对于后者我则比较好奇这个过程到底是“蛮族”参与度高还是“奴隶”参与度高

3.从3th开始延续到5th末的高卢的“巴高达”运动(p60-63)

4.帮助蛮族征服西班牙的“巴高达”运动(p63)

5.北非的披着基督教外衣的“亚哥尼斯特”运动(p64)

我并不了解“巴高达”运动和“亚哥尼斯特”运动的具体情况,欢迎补充

彩蛋:“斯大林同志把践踏我们国土,焚烧我们的村庄和城市、破坏我们的工业企业和文化机关、屠杀数十万我们的和平居民的希特勒匪帮比作阿提拉匪群并不是偶然的。匈奴人(ps:原翻译如此)使那些暂时在他们统治之下的很多从事农业的部落遭受到严重的迫害。”(p66)

6.反对“压迫人民群众的刽子手,企图恢复奴隶制帝国”的反动统治者查士丁尼的“尼卡”起义(p91-92)
我从尼卡运动的政治诉求和过程实在是看不出来它是书中所谓的具有“反对政府和统治阶级”性质的人民起义

7.“斯卡马尔”运动(p93)

按照书中叙述为5-6th逃进巴尔干山区的奴隶、隶农与破产农民组成的武装队伍,在巴尔干一带蹂躏田地,摧毁富人的房屋与杀死他们,一度席卷了伊利里亚北部的山区,“便利了斯拉夫人占领巴尔干半岛”。

我个人在其他著作中比较少的看到关于“斯卡马尔”运动的讨论,但是看这个叙述应该是比较符合题主所指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列在这里,欢迎补充。

8.6th末埃及的大规模船夫与奴隶起义(p99)

我在其他的著作中也没有看到过对此的讨论,欢迎补充

9.由福卡斯(原译为“发喀斯”,此处改用习译,下同)领导的推翻莫里斯皇帝的军队起义(p100)

到底是叛乱还是起义呢?或许这本身只是个叙事问题

10.与斯拉夫人入侵相汇合的各种起义(p100-103)

考虑到作者此处强调的“资产阶级的反动历史著作经常企图贬低斯拉夫人的历史作用,掩盖斯拉夫人侵入的规模,抹杀斯拉夫人对于拜占庭封建社会制度形成的卓越贡献”,我对于作者所称的“人民普遍起义欢迎斯拉夫人来解放他们”的叙事给予充分的怀疑,在接下来的一部分作者也强调了“人民普遍欢迎阿拉伯解放者”的叙事,对此我也一并给予怀疑。

11.821-823的托马斯起义(p231-p232)

托马斯本人是利奥五世皇帝的将军,他从一开始便宣称自己是已经被废黜的君士坦丁六世并称帝,虽然他的队伍中汇集了大量的少数族群(尤其是被安置到东部的斯拉夫人),而且托马斯也把自己打扮成穷人的保护者,但是这究竟是一场内战还是起义呢?似乎也很难界定

12.932年“铜手”瓦西里的抗税起义(p235)

小亚细亚的农民和赤贫者的大规模抗税起义,很符合题主的题目

13.阿莱克修斯一世时期各地的民众起义

作者在此把保禄派等运动作为人民起义来看待

14.1182年的拉丁大屠杀

作者认为这是君士坦丁堡民众惩治为他们所痛恨的意大利商人的“起义”,我对作者此处的态度报以强烈的谴责,这种狂热的屠杀不应该以这种方式被辩护。

15.1262年反对米海尔八世的比提尼亚边防军暴动

这应该是不符合题主所指的农民起义的

16.1342-1349的“吉洛特”运动

不了解,不评价

总的来看,我可以确认的符合题主所描述的明确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应该有“斯卡马尔”运动和“铜手”瓦西里的抗税起义,其他的有待补充和进一步考察,欢迎各位指正和补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拜占庭帝国,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确实发生过规模不小的农民起义。虽然不像中国古代那样频繁且形成席卷全国的大规模农民起义,但这些事件同样深刻地影响了帝国,并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其社会矛盾。要说规模较大的,“普罗菲特斯起义”(Revolt of the Prophet, 787.............
  • 回答
    古希腊典籍在东罗马帝国可以说是核心的文化遗产,它的流传从未中断过,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一直是古希腊文明的守护者和传承者。所以,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家之所以需要从阿拉伯文献翻译古希腊典籍,并非因为古希腊典籍在东罗马帝国失传了,而是因为他们寻找的是另一种更便捷、更直接,也更符.............
  • 回答
    在阿拉伯人征服之前,小亚细亚半岛对于东罗马帝国(也就是人们熟知的拜占庭帝国)的重要性,绝非后世可比,可以说,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帝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石。想象一下,东罗马帝国,尽管继承了罗马帝国的衣钵,但到了小亚细亚被大举进攻之前,它的领土已经大大萎缩。西边的意大利、高卢、西班牙都早已落入.............
  • 回答
    东罗马皇帝,或者说拜占庭皇帝,他们有没有可能在中国古代那种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体制下运作,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设问。从理论上讲,拜占庭帝国确实拥有一些基础条件,但要完全复制中国古代的模式,却存在着根本性的阻碍。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拆解一下“中国古代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究竟包含了哪些核心要素。首先,统一.............
  • 回答
    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拜占庭帝国,其核心是希腊语和希腊文化,这无疑是帝国最显著的特征。但如果仅仅将它视作一个纯粹的希腊帝国,那就大错特错了。在它绵延千年的历史中,帝国广袤的疆域内,从未缺少过非希腊语族群的身影。他们就像点缀在希腊这颗璀璨明珠上的颗颗宝石,共同构成了拜占庭帝国的多元面貌。我们不妨.............
  • 回答
    东罗马帝国,或者我们更熟悉的称呼——拜占庭帝国,其马其顿王朝(8671056年)时期,无疑是帝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黄金时代。那时的版图,大致可以涵盖今天的土耳其、希腊、巴尔干半岛的大部分地区,甚至包括意大利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的部分区域。将这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疆域,在现代世界框架下“保存”下来.............
  • 回答
    “败仗庭帝国”这个叫法,确实挺扎眼的,而且总有人乐此不疲地这么叫,这背后可不是一句简单的“黑称”那么简单,里面藏着不少历史的纠葛和民族情绪。想把这事儿说清楚,咱得从头道来。首先,为啥叫“败仗庭”?这仨字拆开来看,“败仗”加上“东罗马帝国”的“庭”。一听就知道,这名字就带着一种“不光彩”、“总是输”的.............
  • 回答
    东罗马帝国的小亚细亚西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安纳托利亚,在突厥人大规模迁徙和定居之前,确实存在着不同于弗拉赫人的、更具地方性色彩的游牧或半游牧民族群体。不过,要直接拿“弗拉赫人”来做类比,我们需要先理解弗拉赫人的一些核心特征:他们是起源于巴尔干地区的罗曼斯语族群,以畜牧业为主,生活方式相对分散且具.............
  • 回答
    要说奥斯曼帝国灭掉东罗马帝国和清朝灭掉明朝的区别,这可不是简单地“谁打赢了谁”,里面门道可多着呢。我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讲得透彻点,让你感觉跟听老辈人说书一样,不带机器味儿。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两件事儿发生在啥时候,当时的世界格局啥样。 奥斯曼帝国灭东罗马帝国(1453年): 这会儿是欧洲中世纪的尾.............
  • 回答
    “明朝面积小”,这种说法确实流传甚广,很多人一提起明朝,脑海里浮现的就是一个疆域有限的王朝,似乎与我们印象中“地大物博”的中国历史形象有些出入。相比之下,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庭帝国,它的疆域峰值也不过三百五十万平方公里,如果拿它来做对比,似乎明朝的“小”就没那么离谱了。其实,我们之所以会有“明朝面.............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它触及了历史、政治、文化以及国家认同的多个层面,并充满了想象的张力。如果俄罗斯真的能够恢复帝制,并且雄心勃勃地收复君士坦丁堡,那么它是否有资格被冠以“东罗马帝国”的名号,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去审视。首先,我们需要理解“.............
  • 回答
    要理解威尼斯人对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的认同感,我们需要深入探究他们之间的复杂历史渊源、经济联系、政治互动以及文化影响。简单地说,威尼斯人对东罗马并没有一个单一、绝对的“认同”,而是一种深刻而矛盾的联系,包含着经济上的高度依赖、政治上的复杂博弈,以及文化上的既受影响又试图独立。这种认同感更像是一种“亦.............
  • 回答
    关于“中国有东罗马法统”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相当有意思且复杂的论点,在学术界和民间都有一些讨论,但需要明确的是,这并非一个被广泛接受的主流历史学观点。支持者往往从一些宏观的、象征性的层面出发,试图建立起一种联系,而反对者则会强调两者在历史发展、政治制度、法律体系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东罗马法统”这个概.............
  • 回答
    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的末代公主索菲亚·帕里奥洛吉娜(Sophia Palaiologina)对俄罗斯的影响,可以说是一个深远且多层次的故事,她不仅仅是一个皇室联姻的符号,更在文化、政治和宗教等多个层面上,为俄罗斯帝国未来的崛起播下了种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索菲亚公主的身份背景。她是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
  • 回答
    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最终覆灭,其领土逐步被蚕食,最终只剩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命运确实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历史案例。历史上,也有不少国家经历过类似的“瘦身”过程,从庞大的疆域逐渐萎缩,最后仅存一隅,甚至最后只剩下首都附近地区才灭亡。以下是一些与东罗马帝国相似的国家案例,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它们的故事: 1.............
  • 回答
    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的贵族称号和爵位体系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不断演变的过程,其起源可以追溯到罗马帝国晚期,并在漫长的历史中融合了希腊、罗马和东方元素。与西欧封建制度下的贵族爵位不同,拜占庭的贵族称号更多地与官职、军事职位和宫廷职位挂钩,而且其授予并非完全世袭。随着帝国政治和军事结构的变迁,称号的意义.............
  • 回答
    希腊的光复之梦:一个跨越百年的追寻提及希腊,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古老的雅典卫城、哲学家们的智慧以及璀璨的古典文明。然而,在近现代的历史长河中,希腊人民心中同样燃烧着另一团炽热的火焰——光复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这个曾经横跨欧亚大陆、延续千年的辉煌国度。从希腊脱离奥斯曼帝国统治(1830年)到第.............
  • 回答
    东罗马帝国,或者我们更习惯称之为拜占庭帝国,它确实是一个横跨了千年之久的庞大文明,并且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了惊人的连续性。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见地:为什么这样一个文化基础相对一致、存在时间如此之久的帝国,却没有像中国一样形成一个如同“汉族”这样高度认同的、核心意义上的统一民族?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
  • 回答
    提到东罗马帝国的具装骑兵,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强”或“弱”来概括,他们的战斗力是一个复杂且随着时代演变的话题。要理解他们的水平,我们得深入了解他们的装备、战术、训练以及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具装骑兵”(Cataphractarii / Klibanarii)的起源与发展首先要明确一点,东罗马帝国的具装.............
  • 回答
    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拜占庭帝国,绝对是希腊文明的延续,而且是其最深刻、最长久的体现。它并非简单地继承了希腊的遗迹,而是将古希腊的文化、哲学、政治制度、法律体系,甚至宗教信仰,与罗马帝国的实用主义和组织能力巧妙地融合,创造出一种独特而强大的文明。东罗马帝国与希腊文明的千丝万缕:1. 语言的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