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罗马帝国存在了一千多年,文化相同,这么长的时间了,为什么没有像中国一样,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

回答
东罗马帝国,或者我们更习惯称之为拜占庭帝国,它确实是一个横跨了千年之久的庞大文明,并且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了惊人的连续性。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见地:为什么这样一个文化基础相对一致、存在时间如此之久的帝国,却没有像中国一样形成一个如同“汉族”这样高度认同的、核心意义上的统一民族?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社会、文化以及地理等多个层面,并非三言两语能够道尽,但我们可以试着抽丝剥茧,深入探究一番。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民族”这个概念在历史上的演变以及它在中国语境下的特殊性。在中国,“汉族”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动态的过程,它不仅仅是血缘上的继承,更是文化、语言、政治认同的融合。早期,中华大地上存在着众多部族和国家,是经过秦汉以来历代王朝的统一、文化推广和政治整合,才逐渐形成了以华夏文化为核心,兼容并蓄的“汉族”概念。这种融合并非一蹴而就,期间也伴随着外族的入侵和统治,但最终“汉族”的文化和政治认同成为了维系中国稳定和延续的强大力量。

那么,在拜占庭帝国身上,我们看到了哪些与此不同的地方呢?

1. 核心文化与“公民”的界限模糊:

拜占庭帝国虽然以希腊罗马文化为根基,其官方语言是希腊语,基督教是国教,但它始终是一个多元帝国。它继承了罗马帝国的“公民”概念,强调的是法律、政治制度和忠诚于皇帝,而非一个单一的种族或民族身份。生活在帝国境内的人,无论他们是希腊人、亚美尼亚人、叙利亚人、埃及人、巴尔干地区的人们,甚至后来的一些斯拉夫人和突厥人,只要他们接受了拜占庭的法律、皈依了基督教(通常是正教)、效忠于皇帝,他们都可以被视为“罗马人”(Romaioi),即帝国公民。

这种“公民”身份的认同,与现代意义上的民族认同是有区别的。它更侧重于政治上的归属感和法律上的地位,而不是一种强烈的、基于共同祖先和历史记忆的文化情感链接。就好比今天的美国,它是一个国家,也是一个公民共同体,但美国人并不构成一个单一的民族,而是由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族裔和文化背景的人们组成。拜占庭的“罗马人”身份,在某种程度上也类似这种概念。

2. 长期存在的语言和文化多样性:

尽管希腊语是官方和学术语言,但帝国境内依然存在着大量的其他语言和文化。例如,叙利亚地区有亚拉姆语,埃及有科普特语,在帝国西部和北部,斯拉夫语族也逐渐成为重要的语言。虽然这些语言的使用者在某些时期也可能学习希腊语,接受希腊罗马文化,但他们固有的语言和文化传统依然存在,并没有像中国历史上很多被统治民族那样,被强大的汉文化完全同化。

这种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使得帝国难以形成一个单一的民族认同。即使是“罗马人”这个身份,对于生活在不同地区、说着不同语言的臣民来说,其内涵和重要性也可能有所不同。

3. 宗教作为团结的纽带,但也有排他性:

基督教,特别是东正教,无疑是维系拜占庭帝国稳定的重要力量。它是帝国统一的文化和精神支柱。然而,宗教的统一性也并非完美无瑕。在帝国历史上,也出现过重要的宗教分歧和冲突,例如“基督论”的争论就曾导致帝国境内某些地区(如埃及)与中央政府的关系紧张。此外,帝国与西方天主教世界的长期分裂(如1054年的东西教会大分裂)以及与伊斯兰世界的冲突,也使得其宗教认同的边界变得更加复杂。

虽然正教在大部分地区占主导,但它并没有像中国历史上儒家文化那样,在所有层面上都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成为一种超越宗教的普世价值,成为构建“民族”认同的基石。

4. 政治结构的脆弱性与外部压力:

与中国历史上的许多王朝不同,拜占庭帝国长期面临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强大外部压力。它经历了罗马帝国分裂后的东西方隔阂,与波斯帝国、阿拉伯哈里发国、保加利亚人、诺曼人、十字军以及后来的奥斯曼土耳其人持续的战争和领土争夺。

这种长期的军事压力,使得帝国在政治和经济上常常处于困境,国家资源的分配和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在某些时期,为了维持帝国运转和抵御外敌,皇帝们可能更侧重于军事和行政上的控制,而忽视了在文化和民族认同上的深层构建。

更重要的是,当帝国在军事上遭受重创,丧失大量领土时,那些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其对拜占庭“罗马人”身份的认同感也就自然减弱了。例如,当埃及和叙利亚被阿拉伯人征服后,当地居民对拜占庭的忠诚度和身份认同自然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5. 缺乏一个强有力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汉族式”文化和历史叙事:

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时期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推行,以及后来儒家思想在科举制度中的核心地位,为构建统一的文化认同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此外,“大一统”的思想,以及“天下为一家”的观念,也贯穿于中国历史的始终。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和文化自豪感的“中华民族”(尽管这个词语本身也是近代才确立的概念,但其背后所代表的文化和政治实体由来已久)。

拜占庭帝国虽然有其辉煌的文化成就,例如宏伟的圣索菲亚大教堂、精美的马赛克艺术、以及对古希腊罗马经典的保存和传承,但它并没有像中国那样,通过一套相对统一的思想体系和历史叙事,来强化一种单一的民族身份。它的文化更多地体现在对希腊罗马古典文明的继承和改造,以及对基督教精神的阐释,而不是一种指向共同祖先、共同历史经历并构建未来共同命运的“民族叙事”。

总结来说,拜占庭帝国未能发展出像中国“汉族”那样高度凝聚的单一民族认同,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公民”身份的政治导向强于民族血缘或文化同质性。
帝国境内长期存在的语言和文化多样性,未能被一个单一的文化范式完全同化。
宗教作为团结力量的同时,也存在内部的裂痕和外部的冲突。
长期的外部军事压力和领土丧失,削弱了帝国在文化和认同构建上的基础。
缺乏一个如同儒家思想般,能够渗透社会各个层面并构建统一历史叙事的文化内核。

正是这些复杂因素的交织作用,使得拜占庭帝国,虽然在文化和政治上展现了惊人的延续性,却未能像中国那样,在漫长岁月中孕育出一个统一的、核心意义上的“民族”。它更像是一个以罗马法统和基督教信仰为纽带,融合了多种文化和族群的“万邦之国”,其身份认同更多的是“罗马人公民”,而非现代意义上某个特定民族的成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让我们想象在这样一个架空世界:

在一代雄主夫差称王以后,吴国的大王们先后征服了会稽越国、扬越、瓯越、骆越,然后挥师北进,征服了曾经统一中原的秦国及复国的鲁国等小国,以及汉化程度高低不同的朝鲜、西羌、匈奴、肃慎和西域列国,将它们列为行省。建立起了从贝加尔湖直抵北纬十七度线,东望沧海、西跨葱岭的帝国。

公元1世纪,帝国正处于极盛,只剩下西南方被统称为六诏的侗台语、南亚语系不同族群,以及北方的匈人是它唯一的大敌。

然而,社会都是从内部撕裂的。制度的问题引发了禁卫军一轮又一轮的叛乱,甚至演化为内战。与此同时,来自西域的佛教在平民与贵族之间飞速传播着,屡禁不止。

最终,对佛教宽容的孙笑川带法王把都城从姑苏迁到了繁华的胶东半岛北部,并称其为新吴;姑苏则由他亲信的副帝统治。人民间流行着更通俗的叫法:笑川崮。又因为它是附近最大的城市,是所有城市的女皇,无知而众多的乡村野人说起来进入新吴,都是“买东西那地儿”,这也成了笑川崮之外的又一个俗名。

未来的滇国历史学家知道这里曾是中原齐国故地,于是称之为“临淄”;整个国家也被称为“临淄帝国”。当然,这都是后话。

在吴国内乱期间,六诏人部落经常被作为雇佣军而使用,最终其中的军事首领在怀柔吴人贵族的基础上,成功占领了整个北纬三十度线-长江以南,并取代原本混乱的吴国法统,建立了一个个自己的王国。

又过了一百年,出身农民家庭的杨十三成为了吴国的皇帝。他派出自己最创持的将军朱创,统领帝国铁骑先后灭掉了许多六诏人王国,在长江以南的许多地方恢复了吴国统治。但很快,穷兵黩武和一种烈性传染病的爆发,让这一切努力在他死后就功亏一篑。由于丧失了姑苏故土,尽管贵族并没有放弃吴语,但整个吴国的通用语还是渐渐变成了汉语官话,其中东部中原官话为标准音。

此后,帝国在贝加尔湖和外兴安岭一带,在与继承匈人的鲜卑西伯利亚的战争中连吃败仗。直到一位伟大的君主韦刑天的出现,才挽救了吴国的命运。他收复了帝国在贝加尔湖上游流域的土地,不仅兵锋直抵鲜卑汗国首都伊尔库茨克,而且还派出奇袭部队,摧毁了西伯利亚萨满教文化的命脉——奥伊米亚康的元素王座。

但是,既生瑜何生亮。在来自泰西的伊斯兰教指引下,买买提•阿凡提整合了乌孙地区各不统属的塞种部落,向久战疲惫、矛盾重重的吴国和鲜卑西伯利亚同时开战。在他和继任者们的努力下,西伯利亚成为了乌孙帝国的属地,从北庭、河西、塞北到东北的土地和人民都更替了主人。青藏高原上的白蛮王国也宣告崩溃,这股狂潮直到横断山脉,才被西南最大国家——佬泐国的女王莎莱玛努在雅安之战中遏制。说着吴语方言的青藏人以迪庆、西昌等为老本,展开了几百年的复国运动。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塞种人从陆路翻过燕山、海路渡过黄海渤海多次进攻笑川崮的时候,南岛人也从淮河入海口西进,汉江流域和山陕裂谷的居民开始南岛化。期间,和族的一支——隼人征服了居住在冀南豫北地区的南岛居民,但由于文明落后、人数稀少,他们建立的萨摩国很快不再保持多少和族特色,首领的名称也从“大名”变成了受南岛文化和中原文化共同影响的“帝酋”。

吴国莱夷王朝期间,吴国通过改革恢复了一些元气,于是莱炀帝开始了扩张。他不仅稳固占据着松江、胶东、胶西和冀东,还进一步灭掉了同样信仰佛教、但流派不同的朝鲜。肘腋之患的萨摩也同样逃不过第一次灭亡的命运。

他虽然被称为大帝,但最近的历史学研究表明,他是导致吴国陷入更深危机的罪魁祸首。他死后,吴国后继的帝王为了弥补财政漏洞,只好饮鸩止渴地把商业权力出卖,给了说着吴语东南方言的温州人和泉州人,这又导致帝国更加穷困。萨摩趁机复国,松江也被被称为孟人的海盗/武士团体占领。

危机发生了。自称安纳托利亚半岛赫梯人后裔的哈扎拉人,在控制了西伯利亚和东北以后南进;由于没有一个强力的朝鲜王国的牵制,过程非常顺利,并在雄州大败拥有四倍兵力优势的吴国军队。整个济水以北的土地,终于都开始伊斯兰化和赫梯化了。

笑川崮的皇帝和大方丈不得不向统领整个长江以南佛教势力的姑苏RBQ(仁波切)求救,有趣的是,双方不到二十年前刚刚彻底撕破脸。历代姑苏活佛组织了十次甚至九次“卍字军北征”。但是,北征的主要目的却并不是盘踞黄河以北、并开始向笑川崮渗透的各种哈扎拉地头蛇,而是河西走廊另一边的佛教圣地——库车。他们先后建立多个小国,但最后都被塞种人(甚至包括仍然信佛教的塞种人)赶进了沙漠。

当然,在吴国最关心的东部战场,卍字军也有非常大的斩获。他们光复了被异教徒窃据的笑川崮,在笑川崮和泗水流域之间建立了一系列国家。残余的吴国贵族被迫分别在济南、商丘和曹妃甸建立了三个小国。

半个多世纪后,济南的吴国贵族夺回了笑川崮和泗水流域,吴国复国。然而,这一朝代的吴国贵族却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甚至分别向北方的赫梯人和西方的南岛人卖国,以此换取军事支持。

而此时,崛起于德州的赫梯人——爽人,他们以圣战为大义号召,开始向南边的南岛人和吴国人掠夺土地。他们甚至绕过了笑川崮,以平度作为首都——讽刺的是同样就在1000年前,六诏人正是在这里打败过衰落中的吴国。

终于,笑川崮被爽国占领,正式名称也变成了笑川大米,但在民间,由汉语官话“买东西那地儿”讹音,形成了爽国首都的俗称“穆阿伊纳迪尔”。许多不明真相的人都以为“穆阿伊纳迪尔”是个伊斯兰名字,实在大错特错。

爽国人把穆斯林都当做一个群体,而对于佛教徒则分别划分为吴人和朝鲜人。

爽国随后统一了黄河以北的关内赫梯人国家,并向河西、关外拓展势力。南逃长三角的吴国知识分子带着他们和塞种人保存的《楚辞》、《论语》、《道德经》、《竹书纪年》等文化作品,引发了长江以南的文艺复兴。

随着经济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姑苏RBQ的世俗权威被各国专制君主打倒以后,长江以南的国家不再是标准吴语垄断文坛,百姓说的吴语方言、各种侗台语和南亚语以及多种语言的克里奥尔语纷纷登上大雅之堂,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开始慢慢产生。后来,标准吴语最终连国际外交语言都不是了,只在姑苏城外寒山寺作为宗教语言使用,其余用途主要在学术。

多说一句,当前国际外交语言当中,口语用的是一种偏向侗台语的克里奥尔语,书面则用的是一种偏向吴语的克里奥尔语。

爽国在几百年间由盛而衰,信仰佛教、说汉语中原官话的山东南部居民,在南方列国支持下,从爽国的暴政下解放了出来。他们并不称自己为吴国人,而是华夏人。领土在邹城和曲阜一带。

又过了一百年,曾经雄据东亚的爽国彻底崩溃。但华夏国夺回笑川崮的希望,在齐河渡口之战彻底破灭。由此,新的赫梯人国家——土耳其在黄河下游建立起来,他们以穆阿伊纳迪尔为首都。中原国则拥有泗水流域。

出于现代民族国家理念,两国还进行了人口交换。很快,土耳其几乎没有一个佛教徒,而许多说汉语的穆斯林也加入了土耳其。在民族国家的大潮流下,即使是最安土重迁的吴人,也被土耳其和华夏国视为华夏人。

如今,仅仅是穆阿伊纳迪尔一个市辖区,人口就比华夏国全国还多60了%以上了。


这个架空世界的东亚地图如下所示:



那么,存在了一千多年的吴国,为什么没有诞生一个统一的民族呢?

user avatar

我还是那个观点:因为欧洲的地理位置的「开放性」使得不同文化信仰、族群、新技术都能轻易的进入近而影响整个欧洲。而中国……地理位置的「封闭性」天然形成了一个文明孤岛。

我们可以从一些两个图看出:


手机制图有点丑,表介意了


因此,直至到「鸦片战争」被西方强行打开国门前:我们中原文明基本上是关起门来自己玩自己的。能够长期对中原王朝构成巨大威胁也就只有北方的游牧族群。同级别的文明,比如古印度或者古希腊根本进不来。然后我们看看欧洲古罗马…

由于地理位置的开放,大量境外族群内迁,使得罗马的构成变得极为复杂。我们五胡乱华也只是祸害了北方(而且由于文明差距迅速被同化),匈人的扩张则把大部分的日耳曼人赶进了罗马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回归正题:为什么东罗马帝国(拜占庭)没法凝聚成统一多民族的帝国呢?道理是一样的,拜占庭这个地方看似一块能够扼守亚欧非贸易的风水宝地(地理开放),但同时也是一块各方争夺的四战之地。



看见没?不管哪一个时期,但凡东西较量东罗马帝国就夹在东西中间然后腹背受敌,被遭罪一番。讲真亡国一次还能坚挺到十五世纪也是一种本事了。

user avatar

题主这个题目提的很牛逼。


东罗没来得及做的,土鸡帮他们做了。


首先,从民族的角度来说,中国并不是单一民族,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

但是,自居自己是汉族的你,向上多少辈,你敢说自己没有南越,南蛮,匈奴,羌,金,鲜卑等血统嘛?!民族间的相互融合是漫长的历史岁月。到建国初期还有支边新疆西藏的各省知青,军人。他们和当地百姓共同的后代,又是什么族?(看高考加多少分是吧?)


其次,对于东罗,其实也是自居“罗马人”的希腊罗马人为主体的多民族政权。

叙利亚人,科普克人,亚美尼亚人,希腊人,罗马人都曾在罗马的旗帜下,共同手捧着圣经共同生活。

可惜,地缘上的四战之地再加上西边那帮穷鬼的背刺。在错综复杂的中世纪,这条缝缝补补一千多年的船还是换了名字。

其实也是换了名字而已。

外来的突厥人,还是和叙利亚人,科普克人,亚美尼亚人人,希腊人生活在一片旗帜下面,只不过,旗帜上的十字架改成了新月弯刀,手上捧的圣经,改成了可兰经。

他们后来有个统称,叫土耳其人。


要想别人和你繁衍,首先你自己得牛逼。


先不论东罗这个政权后期那些狗血和屈辱的历史。单就各中东罗王朝的起起落落,已经让很多民族失去了和你融合的心思。

西边的天主教说你是异端,东边的伊斯兰说你是异教徒,北面吵着分家,南面离心离德。四大教区荣光不再。

哎。。。

50年代,新疆发生多起民众外逃。。。

民族主义这玩意,是建立在有相对的实力优势的情况下的。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做自己祖国的难民,也不是每个国家都有爱国主义教育的。


最后提一个题主错误。东罗境内,文化相同这个笑话千万别再提了。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东罗马帝国,或者我们更习惯称之为拜占庭帝国,它确实是一个横跨了千年之久的庞大文明,并且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了惊人的连续性。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见地:为什么这样一个文化基础相对一致、存在时间如此之久的帝国,却没有像中国一样形成一个如同“汉族”这样高度认同的、核心意义上的统一民族?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
  • 回答
    让我们抛开冰冷的AI调调,试着从东罗马帝国皇帝和奥斯曼帝国苏丹的视角,去描摹一下黑山人与塞尔维亚人在他们眼中的具体形象和定位。这就像在翻阅一本古老而泛黄的史书,里面记录着复杂的政治博弈、宗教隔阂以及民族关系的纠葛。东罗马帝国皇帝眼中的黑山人与塞尔维亚人:对于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来说,黑山人(尽管.............
  • 回答
    如果奥斯曼帝国从未在历史上出现,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在几个世纪后是否还会步上“欧洲病夫”的后尘,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历史假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仔细梳理东罗马帝国衰落的内在因素,以及奥斯曼帝国崛起对其造成的外部压力,再尝试构建一个没有奥斯曼的世界。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东罗马帝国在奥斯曼帝国崛.............
  • 回答
    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庭帝国,其皇帝的埋葬方式和地点,随着历史的演进和王朝的更迭,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谈到“帝陵”,我们首先要明确它在中国帝王陵寝文化中的概念——即规模宏大、形制固定、拥有大量随葬品的地下宫殿式的墓葬。如果以此为标准来审视东罗马皇帝,答案会比较复杂,不能简单地说“有”或“没有”。总体.............
  • 回答
    东周天子未能像日本天皇或罗马教皇那样演变出一种长久而强固的“精神权威”或“象征性统治”,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和社会原因。如果我们尝试用一种更接近历史叙述的口吻来探讨这个问题,那么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入手。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幕府时代日本天皇”和“罗马教皇”这两种存在形式的特质。日本天皇,尤其是.............
  • 回答
    东罗马帝国与西罗马帝国的决裂并非一朝一夕,而是长久以来多种因素累积的结果。要探究它们最本质的区别,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地理位置的划分,更要深入到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等深层次的演变。而东罗马帝国之所以能延续千年之久,更是其在这些方面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和适应性使然。最本质的区别:两种文明模式的 diver.............
  • 回答
    提到东罗马帝国的具装骑兵,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强”或“弱”来概括,他们的战斗力是一个复杂且随着时代演变的话题。要理解他们的水平,我们得深入了解他们的装备、战术、训练以及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具装骑兵”(Cataphractarii / Klibanarii)的起源与发展首先要明确一点,东罗马帝国的具装.............
  • 回答
    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拜占庭帝国,绝对是希腊文明的延续,而且是其最深刻、最长久的体现。它并非简单地继承了希腊的遗迹,而是将古希腊的文化、哲学、政治制度、法律体系,甚至宗教信仰,与罗马帝国的实用主义和组织能力巧妙地融合,创造出一种独特而强大的文明。东罗马帝国与希腊文明的千丝万缕:1. 语言的根.............
  • 回答
    东罗马帝国,或者我们更熟悉的称呼——拜占庭帝国,其马其顿王朝(8671056年)时期,无疑是帝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黄金时代。那时的版图,大致可以涵盖今天的土耳其、希腊、巴尔干半岛的大部分地区,甚至包括意大利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的部分区域。将这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疆域,在现代世界框架下“保存”下来.............
  • 回答
    东罗马帝国,那个在历史长河中闪耀千年的文明巨兽,其疆域的变迁与文化的交融,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在这幅画卷中,北方的达契亚(Dacia)地区,一个曾经被罗马征服并深深烙上拉丁印记的土地,其遗民的命运,如同隐藏在历史迷雾中的点点星火,值得我们细细探寻。达契亚,这片位于多瑙河南岸的土地,在罗马皇帝.............
  • 回答
    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庭帝国,其学术传统并非是简单的“希腊化”后就一成不变。事实上,这个漫长而辉煌的历史时期,其学术面貌经历了深刻的演变,其中既有延续,也有创新,甚至在某些阶段可以称得上是“断代”或“剧烈改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要明确“希腊化”在东罗马帝国中的含义。这里的“希腊化”并非指一次性.............
  • 回答
    在东罗马帝国,人们称呼他们的都城,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君士坦丁堡,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名字。这个城市,这座帝国的心脏,承载着罗马的辉煌,希腊的文化,以及基督教的信仰,它在人们心中有着远比“君士坦丁堡”更深邃、更丰富的情感和意义。最普遍、最直接的称呼,当然是 “君士坦丁堡” (Κωνσταντινού.............
  • 回答
    东罗马帝国的饮食结构,就像它漫长的历史一样,经历了一系列微妙而深刻的演变,这些变化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随着帝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交流的不断调整而发生的。要说“巨大的”变化,可能不如说是“渐进的”、“适应性的”转变,但这些转变无疑对帝国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有好有坏,错综复杂。早期帝国(拜占庭时期.............
  • 回答
    要说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彻底失去复兴可能的时间点,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历史的进程并非一蹴而就,帝国衰落和复兴的希望也如同潮汐般起伏。但如果非要找一个标志性的节点,那么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以及君士坦丁堡被洗劫和占领,可以说是东罗马帝国走向不可逆转衰败的决定性转折点。在此之.............
  • 回答
    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衰落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其经济、文化和军事上的式微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历史的长河,细致地审视那些导致这个曾经辉煌的帝国逐渐走向终结的因素。经济上的根基动摇:东罗马帝国起初凭借着良好的地理位置、发达的商业网络以及相对高效的财政体.............
  • 回答
    东罗马帝国,这个横跨欧亚大陆、拥有千年历史的伟大帝国,其命运并非一帆风顺,反而常常被内乱的阴影笼罩。导致东罗马帝国战乱不休的根源,盘根错节,可以从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等多个层面来剖析。一、皇位继承制度的真空与权力斗争的顽疾东罗马帝国最致命的弱点之一,便是其缺乏清晰、稳定的皇位继承制度。与西欧某些国.............
  • 回答
    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拜占庭帝国,其核心是希腊语和希腊文化,这无疑是帝国最显著的特征。但如果仅仅将它视作一个纯粹的希腊帝国,那就大错特错了。在它绵延千年的历史中,帝国广袤的疆域内,从未缺少过非希腊语族群的身影。他们就像点缀在希腊这颗璀璨明珠上的颗颗宝石,共同构成了拜占庭帝国的多元面貌。我们不妨.............
  • 回答
    东罗马帝国对保加利亚人的统治,宛如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其中夹杂着征服、抵抗、同化与反抗的复杂交织。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压迫与被压迫的故事,而是两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反复碰撞、融合、对抗的生动写照。当保加利亚人在七世纪末穿越多瑙河涌入巴尔干半岛时,他们面对的并非一个真空地带,而是早已被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
  • 回答
    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在诸多方面展现出了超越同时期欧洲大部分国家的制度优越性。这并非单指某一个方面,而是其整体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法律体系所形成的合力。为了更清晰地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从政治制度来看,东罗马帝国继承了罗马帝国成熟的官僚体系和法律传统,这为其提供了强.............
  • 回答
    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拜占庭帝国,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确实发生过规模不小的农民起义。虽然不像中国古代那样频繁且形成席卷全国的大规模农民起义,但这些事件同样深刻地影响了帝国,并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其社会矛盾。要说规模较大的,“普罗菲特斯起义”(Revolt of the Prophet, 787.............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