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罗马帝国的超重装骑兵/具装骑兵是什么水平的骑兵?战斗力如何?

回答
提到东罗马帝国的具装骑兵,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强”或“弱”来概括,他们的战斗力是一个复杂且随着时代演变的话题。要理解他们的水平,我们得深入了解他们的装备、战术、训练以及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

“具装骑兵”(Cataphractarii / Klibanarii)的起源与发展

首先要明确一点,东罗马帝国的具装骑兵并非突然出现,而是继承和发展了早期罗马帝国和希腊化时代骑兵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吸收了波斯、帕提亚、萨珊波斯等东方骑兵的先进理念。尤其是在帝国初期,萨珊波斯强大的具装骑兵给罗马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也积极学习并加以改造。

“具装骑兵”这个词本身就说明了他们的特点:全身披覆铠甲。这包括骑手本人,以及他坐下的战马。

骑手铠甲: 初期以锁子甲(lorica hamata)为主,后期则逐渐发展为鳞甲(lorica squamata)或片甲(lorica lamellata)。这些铠甲不仅覆盖了躯干,还包括了手臂、腿部,甚至头部(有金属头盔,有时带有面甲),有时还会加上肩甲(pauldron)和肘甲(couters)。这种全方位的防护,使得骑手能够抵御来自弓箭、枪矛、刀剑等大部分冷兵器的直接攻击。
马匹铠甲: 战马的防护也至关重要。早期可能是马具(trappings)和皮甲,但随着技术进步,出现了马面的护甲(barding),甚至覆盖到马颈、胸部和侧面的鳞甲或锁子甲。一匹全副武装的战马,其昂贵的造价和维护成本,也足以说明其部队的精锐程度。

武器配置:矛与剑的组合

具装骑兵的核心武器是长矛(kontos)。这是一种粗壮的长矛,通常由弗莱西(Phrontes,即军械官)为骑兵量身定做。它的长度足以在冲击时穿透敌方铠甲,尤其是在骑兵队列整齐、速度和力量叠加时,其破坏力惊人。

除了长矛,他们还配备了战刀(spathion / paramerion)或马刀(scimitar),用于近距离搏杀,以及弓箭(尤其是对一些重装步兵)。一些资料也提到他们会使用锤(malleus)或斧(seax)等更具破坏力的武器。

战术运用:冲击与混合战术

具装骑兵的战斗方式主要围绕其强大的冲击力展开。他们通常组成密集的队列,以极高的速度冲向敌阵。这种冲击在理论上能够像“骑兵攻城锤”一样,撕裂敌方阵型,造成混乱和恐慌。

然而,东罗马帝国非常注重混合战术,他们的具装骑兵并非单纯的“冲锋机器”。

1. 协同作战: 具装骑兵常常与轻装骑兵、步兵协同作战。轻装骑兵可以进行骚扰、侦察,并在主攻部队需要时提供侧翼支援或追击败逃敌军。步兵则可以吸引敌方主力,为骑兵的侧翼冲击创造机会,或者在骑兵冲击后稳定阵线。
2. 拉锯战术: 并非所有的具装骑兵都一往无前。在某些情况下,他们会进行“冲锋撤退再冲锋”的战术。通过快速冲锋,在接近敌阵前突然转向,利用长矛攻击,然后迅速撤离,避免被敌方步兵或弓箭手围住。这种战术需要极高的训练水平和精确的指挥。
3. 阵地支援: 在攻防战中,具装骑兵也可以被部署在关键地点,作为机动力量,随时支援薄弱的阵地,或者阻止敌军的突破。

战斗力评价:这是一把双刃剑

东罗马帝国的具装骑兵无疑是当时最精锐的部队之一,他们的战斗力是毋庸置疑的。

优势:

强大的冲击力: 在理想条件下,具装骑兵的冲击是灾难性的,可以击溃训练有素的步兵方阵。
优异的防护: 他们能有效抵御来自箭雨和步兵武器的威胁,使他们在战场上生存能力更强。
心理威慑: 如此强大的军事力量本身就足以让敌人胆寒。
灵活性: 相对而言,他们比重装步兵拥有更高的机动性,可以快速转移阵地。

劣势与局限:

高昂的成本: 无论是装备还是训练,具装骑兵的成本都极其高昂。这意味着他们的数量往往受到限制,无法像步兵那样大规模部署。
对地形的依赖: 具装骑兵的冲击需要相对平坦的地形。在沼泽、丘陵、森林等复杂地形,他们的冲击力会大打折扣,甚至无法发挥作用。
对马匹的要求: 具装骑兵的马匹需要强壮、耐力好,并且经过训练。马匹同样需要防护,这进一步增加了成本和维护难度。
脆弱性: 尽管有防护,但如果马匹被击中,骑手也可能坠马,而且一旦被包围,他们庞大的身躯反而会成为障碍,难以快速移动和躲避。
后勤压力: 如此精锐的部队,对后勤补给的要求也非常高。

总结

东罗马帝国的具装骑兵,在他们巅峰时期(例如查士丁尼时期之前的几个世纪),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顶级的骑兵力量之一。他们是当时军事科技和战术思想的集大成者,代表了那个时代骑兵发展的最高水平。

他们的战斗力强悍,能够承担决定性的冲击任务。但他们的价值并非仅仅在于“冲锋”,而是通过精密的战术配合、严酷的训练以及对地形和敌情的判断,最大化自身优势,并规避劣势。

然而,也必须认识到,即使是最强大的军队,也并非万能。他们的成本、对地形的依赖等局限性,也决定了他们无法成为解决所有战场问题的“万能钥匙”。他们是东罗马帝国军事机器中闪耀的利刃,但也需要与其他兵种协同,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威力。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技术和战术的演变,以及敌人应对策略的改变,具装骑兵的地位和效能也会发生变化,但其作为古代精锐骑兵的代表,其历史地位不容置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初随口答了一句,干脆好好说说这个话题吧。正好,最近看了尼基弗鲁斯·福卡斯写的一些东西,对具装骑兵着墨很多。(2020年1月13日)

  1. 首先答主应该明确,铁甲圣骑兵是什么?铁甲骑兵(具装骑兵)拜占庭是有的,但是所谓“圣骑兵”,是根本不存在的东西。至于这个“圣”字是从哪来的,多半是从什么游戏里跑出来被国内不知道谁贴在了铁甲骑兵四个字中间,然后下一个人觉得很“帅”(我倒是觉得很傻),就继续传出去了。
  2. 解释一个误区,国内很多人认为具装骑兵自始至终都是东罗马军队的基干或者核心,这是错的。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帝国的军队里根本没有成建制的具装骑兵。6世纪中期普罗科皮乌斯的《战史》里面提到过具装骑兵。然后紧接着6世纪莫里斯的《战略》就没有了,10世纪初利奥六世的《战术》里面也没有,直到10世纪中叶尼基弗鲁斯·福卡斯和他前后的一系列著作、编年史中才重新出现具装骑兵,到巴西尔二世的时代之后,具装骑兵就再也没出现在拜占庭史料里了。简单来说,具装骑兵在拜占庭军队里,是一种特殊时期、特殊任务而组建的部队。那么,这个任务是什么?从头说
  3. 拜占庭军队(特指6世纪中后期及之后)在6世纪后期到10世纪中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任务都是防御性质的。这种任务要求军队必须具有更高的机动性,不仅能在要塞之间灵活机动,而且拜占庭的防御战略实质上就是一种有组织的游击战,会战只占非常非常小的部分,所以骑兵在这个时期,基本上都是像莫里斯在《战略》里提到的那种,能远战也能近战,同时拥有骑枪和弓箭,骑手有盔甲,但远不至于到“烤箱”那个程度,马匹则至多只有前胸有毡布护胸。这个情况什么时候发生变化?
  4. 差不多就是尼基弗鲁斯·福卡斯前后,马其顿王朝鼎盛时期,拜占庭的政策由守转攻。从这时期,由于军队要进入对方领土,尤其是西里西亚、叙利亚的开阔地区,军队的具体战术也从游击战转变成了寻求会战和稳步推进。这个时候,只能打会战的具装骑兵,才重新出现了。
  5. 出现之后要明确,具装骑兵在拜占庭军队中的数量,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少。尼基弗鲁斯·福卡斯规定,一支拜占庭远征军大概要拥有12000名步兵(分成12个团)和6000、7000骑兵,不算非战斗人员,总数在20000人左右。具装骑兵部队在这里面占多少人数呢?508人。而且在这508人里,又有150人左右是马弓手,根本不是具装骑兵。不仅如此,尼基弗鲁斯还专门提到过另一种编制,就是具装骑兵人数不足时,这支部队人数可以减少到300人出头,而这300人里,仍然有60名马弓手。其余6000骑兵,除了骑散兵以外,都仍然是莫里斯笔下那种骑兵。
  6. 明确了具装骑兵数量非常少之后,要搞清具装骑兵的作用——很简单,只有一个,正面突破对方步兵的战线。具装骑兵没有和对方骑兵交战的任务,也没有其他任何护卫、游击等等等等的一切任务。具装骑兵在拜占庭军队里,相当于人肉攻城锤。只要打破对方战线,连追击,都是没有他们事的。
  7. 武器方面,和大部分绘画作品不一样的是,拜占庭具装骑兵的主要武器并不是骑枪,而是战锤。骑枪只占少数,而且只部署在侧翼的两列。
  8. 战术方面,在尼基弗鲁斯·福卡斯的时代,拜占庭骑兵的战术已经从莫里斯时代的两线半增加到了完整的三线。第一线三个团,第二线四个团,第三线也是三个团,后一线各团面对前一线各团中间的空当。第一线左右再加两个侧卫团,第一线前方再加一群骑散兵,这个阵型和马略改革初期大队体系的罗马步兵军团,几乎一模一样。具装骑兵的位置,在第一线中央。其余骑兵都是列成5排纵深、100列宽的方阵或者说横线。只有具装骑兵,是列成一个梯形队形,第一排10列,每排增加四人,纵深12排。第一线其余两个团,与具装骑兵后端对齐,哪怕只从形状上看,就是个攻城锤了对吧?另外,这个攻城锤中央,是150名马弓手。
  9. 接战的时候,具装骑兵只有一个任务,以“小跑”(尼基弗鲁斯用的词,估计就是缓步)的速度,保持严整的序列,静默前进(前进之前祈祷),冲击对方指挥官(很可能是步兵战线的指挥官,而不是全军指挥官,尼基弗鲁斯没说明白)所在位置。面对对方必然会排出的枪阵,完全靠人马具装去撞破,撞进战线之后,再用战锤去敲对方的步兵,直到彻底打破战线为止。
  10. 如果对方撤退,追击任务由两侧的两个团以及第三线的三个团负责,第二线四个团没必要的情况下不上,就算有必要,也只上两个团。具装骑兵不负责追击,撞破战线后,停在原地整理队形。
  11. 冲锋过程中,原本位于全军最前方的骑散兵要把正面让出来,但还要留下一两百人掩护具装骑兵的侧翼。具装骑兵的马弓手,以对方步兵的箭矢落入队列之中作为信号,开始还击
  12. 要点:心理大于物理。尼基弗鲁斯认为具装骑兵单单是冲锋本身就足以让对方站不住脚开始逃窜了,所以再著作里提了几次“如果对方没有逃跑,真的要接战,那么就如何如何”。另外尼基弗鲁斯还提到,具装骑兵自己,如果看到敌军没跑,也一定要沉住气,冷静地冲锋,而不能荒乱。
  13. 为什么具装骑兵在拜占庭军队的全盛期只有几十年时间?很简单,具装骑兵只有一个合适的战场,就从西里西亚到叙利亚的大片平原,而且它能负担的任务,也只有会战本身,即使在会战里面,它也只能负担攻城锤的角色。从巴西儿二世开始,拜占庭的攻势战略中心转移到了巴尔干。具装骑兵在巴尔干的山地、沼泽根本没用,执事利奥(Leo the Deacon)甚至提及过尼基弗鲁斯带着他在东方用的军队去巴尔干作战,看到地形之后直接撤回了君士坦丁堡。6世纪的莫里斯也提到过,在多瑙河流域,尽量用步兵而不是骑兵。所以从巴西尔二世的时代开始,具装骑兵在拜占庭军队就已经走向衰落了。到巴西儿二世死后,拜占庭又回到了马其顿王朝之前的防御战略。具装骑兵自然就更没用了。而且即使再打会战,拜占庭军队的主要对手,也已经不再是兵力结构、战术都和自己差不多的撒拉逊人,而变成了游牧的突厥人。在这种情况下,花大钱养少数具装骑兵,自然是完全不划算。
  14. 和欧洲骑士的区别?很简单,拜占庭具装骑兵只有一个任务,就是人肉攻城锤。而欧洲骑士的任务,就没有任务可言,什么都要干。冲步兵、冲骑兵,防御时甚至还要下马。虽然都是重骑兵,但其实二者根本没有任何可比性。这不是由装备决定的,而是由其在军队中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装备只是一个结果而已了。
  15. 之所以科穆宁时代开始模仿西方重骑兵的战术,其实原因也差不多——欧洲骑兵对撒拉逊人有绝对优势,对突厥人只要步兵可靠,也能不落下风。阿莱克修斯也好、约翰也好,在战场上不止一次见到自己辛辛苦苦从安纳托利亚各军区残部中组建起来的“不死军”(不死军本来是拜占庭中央军的一个单位,到阿莱克修斯时代被用来命名曼奇克特之后重新整编的拜占庭老骑兵了)在诺曼人面前不堪一击,在各种他们能见到的军队里,西方化的重骑兵是最平衡,也是唯一有办法在防御战略中应对大部分敌人的。而且,比具装骑兵便宜。只不过,你没有“蛮族”的冲劲,自然也不会有“蛮族”骑兵的威力,最后结果一般,只能说大罗马自有国情在此了。

装备方面另有答主做了很细节的回答。我只补充战术方面的东西吧。

马的步伐由慢到快分为四种:走步、缓步、跑步、袭步

西欧骑士在冲锋时使用跑步或袭步,拜占庭重骑兵则是缓步。这就决定了,拜占庭重骑兵无论装备如何,在冲击力上都无法与西欧骑士相提并论。

但是反过来说,正因为冲锋速度慢,拜占庭重骑兵可以在战场上维持较好的秩序和队形,对于指挥官命令的相应也会更好一些。也正因为如此,拜占庭骑兵相比西欧骑兵,能执行更复杂一些的大战术计划。当然,前提是士兵素质和指挥官将道水平相当的情况下。

讨论装备也好,战例也好,或者持枪的姿势也好,一定要以这种战术差别为前提,才能彻底理解

相关回答:


user avatar

装备上是不错的,至少11世纪前都是能上得了台面的:

装甲普遍是鳞甲(希腊语:φαλιδωτός),鳞甲是由铜或铁板,叠合围绕而成,板上每边会留有兩个或四个孔穿绑铜线,然后内侧缝上羽毛或动物毛皮好让马匹穿戴。全套铁甲骑兵装甲由近1300片鳞片组成,厚度为4到6毫米,重量可达惊人的40公斤或88镑,较少见到板链甲(plated mail)或片甲。

十世纪西欧骑士装束

铁甲圣骑兵

这一套装备(甲、马、武器)及维持费用相当高。

军区的骑兵地产要求是720modius土地,约合360诺米斯玛,约合五罗马镑黄金。国家每年再发3-9诺米斯玛军饷。

至于战役,卡西林纳姆会战是最有名的战例之一。铁甲骑兵功不可没。

user avatar

谢邀。

个人觉得题主的问题未免过于宽泛。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所谓“铁甲圣骑兵”恐怕只是个中文网络词汇,指的大约是人马皆披甲的具装骑兵,希腊-罗马人称呼其为 cataphract 或 clibanarii 。那么从马可奥勒留皇帝时代 alae cataphractatae 这一名词正式出现在罗马军队中,到1453年为止如此漫长的时间里,罗马各个时代的具装骑兵之间装备、战术、实战表现等各个方面可谓天差地别,如果不能具体到某个时间点上是得不出什么结论的。

如果是讨论与骑士的战斗力优劣的话,大约也就是科穆宁王朝时期,从实战来看,这一时期拜占庭的具装骑兵在和各种骑士类骑兵的对抗中表现并不是非常优秀。1167年的 Semlin 会战算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对于1167年的 Semlin 之战,拜占庭记录者 Kinnamos 和 Choniates 非常好的记载下了双方的战术布置。Kinnamos 告诉我们由曼努埃尔所任命的军队指挥官 Andronikos Kontostephanos 将军负责全军,他调度库曼、突厥弓骑兵以及少量枪骑兵组成了前军。在其后的是拜占庭军团,包涵了步兵、弓箭手和披甲的突厥军团。最后方部署着一些精选的拜占庭单位,以及德意志人和突厥人。Andronikos 自己位于后军,在他身边环绕着皇帝的私人军队,包括护卫军团和皇帝的伙友,还有意大利人,以及一支由500名巨盾长矛步兵组成的塞尔维亚分队。
据 Kinnamos 记载,匈牙利人根据他们的一贯以来的方式布置了阵型,即将最好的战士布置为前锋。据 Choniates 的记载,匈牙利军的领导者 Dionysios 将其大军聚集为了一个单一的庞大阵列,既无两翼,也不分步骑,只是一齐向拜占庭军进攻。于是 Kontostephanos 便指挥拜占庭阵中的弓骑手们射击匈军以借此获得优势,一旦拜占庭军通过箭雨诱使对手开始冲锋,这些轻装部队便分散开来并逃向两翼,将匈牙利人搁在中路。同时弓手的箭矢也同样被期待用以粉碎匈牙利人的冲锋。
Kinnamos 还提供了关于拜占庭军队的布阵的更多信息:突厥人、库曼人以及少量的枪骑兵被布置在了前军,由 Andromokos Lepardas 指挥的右翼包涵了精选的拜占庭士兵、德意志士兵和一些突厥人,左翼的军队则由 taxiarchs 们(指拜占庭军事单位 taxiarchia 的指挥官,一个 taxiarchia 通常包括500 重步兵、300弓箭手和200轻步兵)来指挥。其余的部队被布置在左右两翼的主翼之外,意图直捣匈牙利人的后卫,或是支援任何陷入麻烦的友军。同时 Kinnamos 还告诉我们 Kontostephanos 位于中军,带领着一些平常由皇帝亲率的部队,这段描述可能暗示了瓦良格卫队,以及一些皇帝精选的朝臣以及伙友,此外 Kontostephanos 的麾下还包括了塞尔维亚人和意大利雇佣军,这些意大利人或许正是此前 Michael Palaiologos 在威尼斯时为阿普利亚战役所招募的雇佣军和枪骑兵。
此战中担任 taxiarchs 的 Choniates 提到了拜占庭军中互相配对的指挥官搭档组:Andromokos Lepardas 和 Joseph Bryennios, George 和 Demetrios Branas ,以及 sebastos (一种拜占庭头衔,通常被授予外国统治者) Constantine Aspietes。从 Kinnamos 的文稿来看,由 Kogh Vasil 、 Philokales 和 Tatikios 率领的所谓“罗马人军团”可能被布置在了拜占庭军左翼。当拜占庭左翼被击溃时,Kinnamos 记载 Kogh Vasil 和 Tatikios 军团仍然坚守在阵地。正如莫里斯在《战略》和福卡斯在《军事指挥》中所描述的那样,在拜占庭的军事原则里,步兵通常被当做是一个“基点”,作为营地的护卫,以及被击败之骑兵的庇护所,因此弓箭手、步兵以及披甲的突厥军团所组成的阵线被布置在了其他拜占庭(骑兵)单位的后面。
战斗按照 Kontostephanos 所计划的那样开始了。库曼人、突厥人和枪骑兵所组成的前军将箭雨抛洒在匈牙利军中,于是匈牙利人随即开始冲锋,驱使拜占庭前军退向了Sava河,并横扫了拜占庭的左翼,只有 Kogh Vasil 和 Tatikios 的军团显示他们仍在左翼坚守,但 Kontostephanos 的中军和 Lepardas 那由拜占庭士兵、德意志士兵和突厥士兵组成的右翼仍然充满纪律,未被匈牙利人的冲锋击破。
此时 Lepardas 终于开始发起反击, George /Branas 军也突然重新出现并参与了这次冲锋(可能是指之前被驱散的拜占庭前军),于是一场激烈的肉搏战随之展开,当 Kontostephanos 指挥他的中军开始也冲锋时拜占庭右翼的肉搏战才结束。 Choniates 记录了这场肉搏战:长枪粉碎,继而长剑破裂,接着拜占庭人举起了他们的钉锤,于是战役的胜负就此被决定。
----------------译自 The Development of the Komnenian Army, 1081-1180 一书

可以看到虽然最后精锐尽出的拜占庭军取得了胜利,但面对骑士冲锋并没有却并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办法,投射骑兵配合重步兵已经是解决正面骑兵冲锋非常优秀的思路,但在直接对抗中还是被对面的匈牙利-神罗骑士冲锋直接击溃了左翼,最后还得靠预备队取胜。实际上这也是整个科穆宁王朝时代面对骑士窘境的一次体现,虽然拜占庭总是组织和战术更好的那一方,但是从意大利到希腊本土,骑士却屡屡简单粗暴的依靠战斗力优势对抗帝国军队,而且自马其顿王朝晚期起各种骑士类骑兵便在拜占庭军队大量服役,这无疑也是拜占庭对其战斗力的认可。诚如安娜科穆宁所言:马背上的法兰克人是无敌的,甚至能洞穿巴比伦的城墙。也正是在这个时代,包括拜占庭在内的所有近东基督教国家的骑兵都开始学习欧式夹枪冲锋战法,这也能够说明问题。甚至到13世纪末伊尔汗国和马穆鲁克苏丹国的战争中,格鲁吉亚、亚美尼亚的拉丁式重骑兵仍然是蒙古军中的主力之一并有上佳发挥,此时距科穆宁王朝灭亡已经快一个世纪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提到东罗马帝国的具装骑兵,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强”或“弱”来概括,他们的战斗力是一个复杂且随着时代演变的话题。要理解他们的水平,我们得深入了解他们的装备、战术、训练以及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具装骑兵”(Cataphractarii / Klibanarii)的起源与发展首先要明确一点,东罗马帝国的具装.............
  • 回答
    在东罗马帝国,人们称呼他们的都城,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君士坦丁堡,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名字。这个城市,这座帝国的心脏,承载着罗马的辉煌,希腊的文化,以及基督教的信仰,它在人们心中有着远比“君士坦丁堡”更深邃、更丰富的情感和意义。最普遍、最直接的称呼,当然是 “君士坦丁堡” (Κωνσταντινού.............
  • 回答
    东罗马帝国的饮食结构,就像它漫长的历史一样,经历了一系列微妙而深刻的演变,这些变化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随着帝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交流的不断调整而发生的。要说“巨大的”变化,可能不如说是“渐进的”、“适应性的”转变,但这些转变无疑对帝国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有好有坏,错综复杂。早期帝国(拜占庭时期.............
  • 回答
    说到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继承问题,君士坦丁七世、巴西尔二世和君士坦丁八世这三位皇帝的故事,可谓是充满了戏剧性和王朝更迭的复杂性。不像我们现在理解的父子相传那么简单,拜占庭的皇位继承,更多时候是看谁有能力、有声望,或者说,谁能抓住机会。先说君士坦丁七世·波菲罗杰尼图斯(Constantine V.............
  • 回答
    要理解罗马帝国(广义上包括东罗马帝国,亦称拜占庭帝国)的“道统”问题,我们需要先梳理清楚几个核心概念:罗马的传承、帝国的合法性、宗教的纽带以及文化的影响力。这个问题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罗马帝国的历史本身就是一条复杂且不断演变的河流,它的中心、它的权力、它的文化,甚至它的宗教信仰,都经历过多次深刻的转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叙事的复杂性、民族认同以及我们如何定义“朝代”这个概念。简单来说,元朝被视为中国朝代,而奥斯曼帝国不被视为东罗马帝国朝代,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1. 历史连续性与政权继承的性质 元朝: 元朝的建立者是蒙古族,他们征服了宋朝,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统治中国的政权。虽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过去中国在接触和理解西方历史时的一个普遍现象——对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忽视。要详细地聊聊这个“忽略”,得从几个层面上分析:一、 历史接触的“窗口”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国与西方的历史交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是一个直接、全面的过程。我们接触到的“西方”,更多是通.............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历史的延续性和民族的认同感。要说希腊、沙俄和土耳其哪个最“正统”地延续了东罗马帝国,其实很难给出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正统”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概念,而且这三个国家都在不同层面、以不同方式与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产生了联系,并且都试图强调自己的继承性。咱们就一项一项.............
  • 回答
    东罗马帝国,这个横跨欧亚大陆、拥有千年历史的伟大帝国,其命运并非一帆风顺,反而常常被内乱的阴影笼罩。导致东罗马帝国战乱不休的根源,盘根错节,可以从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等多个层面来剖析。一、皇位继承制度的真空与权力斗争的顽疾东罗马帝国最致命的弱点之一,便是其缺乏清晰、稳定的皇位继承制度。与西欧某些国.............
  • 回答
    东罗马帝国与西罗马帝国的决裂并非一朝一夕,而是长久以来多种因素累积的结果。要探究它们最本质的区别,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地理位置的划分,更要深入到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等深层次的演变。而东罗马帝国之所以能延续千年之久,更是其在这些方面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和适应性使然。最本质的区别:两种文明模式的 diver.............
  • 回答
    1261年的东罗马帝国,沐浴在收复君士坦丁堡的光辉之下,这本该是帝国复兴的序曲,却更像是一曲哀歌的开始。若将那令人心碎的内乱暂且搁置,单纯探讨一下,在收复君士坦丁堡后,这个百孔千疮的帝国,究竟还有没有一丝翻盘的可能?答案很复杂,但如果一定要给一个结论:希望渺茫,但并非完全没有。 关键在于,帝国能否有.............
  • 回答
    希腊化东罗马帝国,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拜占庭帝国,之所以被广泛认为是罗马的正统延续,这并非仅仅因为地理位置上的邻近,而是基于一系列深刻的历史、政治、法律、文化和宗教因素的层层叠加。这是一种根植于共同遗产和持续性的认同感,而非简单的继承关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面纱,细细探究其脉络。首先,政治.............
  • 回答
    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拜占庭帝国,绝对是希腊文明的延续,而且是其最深刻、最长久的体现。它并非简单地继承了希腊的遗迹,而是将古希腊的文化、哲学、政治制度、法律体系,甚至宗教信仰,与罗马帝国的实用主义和组织能力巧妙地融合,创造出一种独特而强大的文明。东罗马帝国与希腊文明的千丝万缕:1. 语言的根.............
  • 回答
    东罗马帝国,或者我们更熟悉的称呼——拜占庭帝国,其马其顿王朝(8671056年)时期,无疑是帝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黄金时代。那时的版图,大致可以涵盖今天的土耳其、希腊、巴尔干半岛的大部分地区,甚至包括意大利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的部分区域。将这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疆域,在现代世界框架下“保存”下来.............
  • 回答
    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在诸多方面展现出了超越同时期欧洲大部分国家的制度优越性。这并非单指某一个方面,而是其整体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法律体系所形成的合力。为了更清晰地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从政治制度来看,东罗马帝国继承了罗马帝国成熟的官僚体系和法律传统,这为其提供了强.............
  • 回答
    东罗马帝国,或者我们更习惯称之为拜占庭帝国,它确实是一个横跨了千年之久的庞大文明,并且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了惊人的连续性。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见地:为什么这样一个文化基础相对一致、存在时间如此之久的帝国,却没有像中国一样形成一个如同“汉族”这样高度认同的、核心意义上的统一民族?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
  • 回答
    东罗马帝国,那个在历史长河中闪耀千年的文明巨兽,其疆域的变迁与文化的交融,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在这幅画卷中,北方的达契亚(Dacia)地区,一个曾经被罗马征服并深深烙上拉丁印记的土地,其遗民的命运,如同隐藏在历史迷雾中的点点星火,值得我们细细探寻。达契亚,这片位于多瑙河南岸的土地,在罗马皇帝.............
  • 回答
    要说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彻底失去复兴可能的时间点,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历史的进程并非一蹴而就,帝国衰落和复兴的希望也如同潮汐般起伏。但如果非要找一个标志性的节点,那么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以及君士坦丁堡被洗劫和占领,可以说是东罗马帝国走向不可逆转衰败的决定性转折点。在此之.............
  • 回答
    东罗马帝国对保加利亚人的统治,宛如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其中夹杂着征服、抵抗、同化与反抗的复杂交织。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压迫与被压迫的故事,而是两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反复碰撞、融合、对抗的生动写照。当保加利亚人在七世纪末穿越多瑙河涌入巴尔干半岛时,他们面对的并非一个真空地带,而是早已被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
  • 回答
    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拜占庭帝国,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确实发生过规模不小的农民起义。虽然不像中国古代那样频繁且形成席卷全国的大规模农民起义,但这些事件同样深刻地影响了帝国,并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其社会矛盾。要说规模较大的,“普罗菲特斯起义”(Revolt of the Prophet, 787.............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