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罗马帝国的饮食结构发生过那些了比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否对于整个帝国带来了什么好/不利的影响?

回答
东罗马帝国的饮食结构,就像它漫长的历史一样,经历了一系列微妙而深刻的演变,这些变化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随着帝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交流的不断调整而发生的。要说“巨大的”变化,可能不如说是“渐进的”、“适应性的”转变,但这些转变无疑对帝国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有好有坏,错综复杂。

早期帝国(拜占庭时期初期):地中海饮食的基石与东方影响的萌芽

在拜占庭帝国刚刚确立其独立的身份时,其饮食结构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罗马帝国晚期的地中海饮食模式。这是其地理位置决定的——地处地中海东部,气候适宜,物产丰富。

主食: 谷物仍然是绝对的核心,小麦和大麦是主要的粮食品种。面包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存在,而且制作方式也日益精细,从粗糙的乡村面包到城市里更具韧性和风味的酵母面包。
蔬菜和水果: 种类繁多,包括各种绿叶蔬菜(如生菜、卷心菜、菠菜)、豆类(扁豆、鹰嘴豆)、洋葱、大蒜、萝卜等。水果方面,葡萄、无花果、苹果、梨、石榴等是常见的选择。橄榄油是主要的食用油,其生产和贸易是帝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蛋白质: 鱼类是沿海地区和河流附近居民的重要蛋白质来源。内陆地区则以家禽(鸡、鹅、鸭)和少量猪肉为主。牛羊肉虽然存在,但相对来说不是日常的主要肉类,更多出现在节日或富裕家庭的餐桌上。奶制品(羊奶、牛奶)也有一定消费,但主要以奶酪的形式。
调味品: 蜂蜜是主要的甜味剂。香料的使用逐渐增多,尤其是从东方传入的胡椒、肉桂、丁香等,但这些在早期更多是属于上层社会的奢侈品。鱼露(Garum)依然是罗马晚期流传下来的重要调味品,为食物增添鲜味。
酒: 葡萄酒是主要的饮品,其质量和普及程度很高。

东方影响的渗透与变化(中部帝国时期):香料、糖和新食材的引入

随着拜占庭帝国与东方世界的接触日益紧密,尤其是在查士丁尼时期之后,以及后期与阿拉伯世界的贸易往来,饮食结构开始出现显著的变化:

香料的普及: 来自印度、阿拉伯和波斯的香料(如胡椒、肉桂、丁香、肉豆蔻、姜黄、豆蔻)不再仅仅是皇室和贵族的专属,而是逐渐进入中产阶级的家庭。它们被广泛用于烹饪,不仅是为了增添风味,也被认为具有药用价值。这使得食物的味道更加丰富和复杂。
糖的使用: 蔗糖(早期是蜂蜜的替代品,后来逐渐成为主流)的引入和普及,使得甜点和甜味菜肴的数量大幅增加。这改变了食物的整体风味,也对健康产生了潜在影响。
新食材的引入: 某些东方水果(如柑橘类,虽然不是完全从零开始,但其品种和种植技术得到发展)、坚果(如杏仁)和谷物(如小米)也开始在拜占庭的餐桌上出现。
肉类消费的变化: 虽然牛羊肉在日常饮食中仍然不是绝对主力,但其消费量可能有所增加,尤其是在一些节日和庆典活动中。猪肉在一些地区仍然是重要的肉类来源。
烹饪技术的提升: 随着对食材的深入了解和调味品的多样化,烹饪技术也随之发展。出现了更多的炖煮、烘烤和馅料制作方式。

后期帝国(衰落与外来文化融合):节俭、防御与口味的调整

进入帝国晚期,尤其是经历了多次入侵和领土的收缩后,拜占庭的饮食结构也呈现出适应性变化:

节俭成为常态: 经济的衰退和战乱使得许多家庭不得不采取更节俭的饮食方式。奢侈的香料和肉类消费减少,更多依赖本地生产的谷物、蔬菜和豆类。
外来文化的影响加剧: 随着帝国疆域的变迁和与不同民族的接触(如斯拉夫人、意大利人、奥斯曼人),一些外来食材和烹饪习惯也开始渗透。例如,一些地区可能开始更多地食用奶酪、咖啡(后期)等。
防御工事下的饮食: 在一些被围困或经常受到攻击的地区,食物的储存和加工方式也可能受到影响,更加注重食物的耐储存性。
口味的简单化: 相较于鼎盛时期,后期帝国的饮食可能在口味上趋于简单,更多依赖于基本的烹饪方法和本地调味品。

这些变化对整个帝国带来了什么好/不利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丰富了饮食文化和口感: 香料、糖和新食材的引入无疑极大地丰富了拜占庭人的饮食体验,使得食物不再单调,更能满足多样化的味蕾需求。这本身就是文化繁荣的一种体现。
促进了贸易和经济交流: 对香料、糖等产品的需求,直接刺激了与东方的贸易往来,为帝国带来了财富,也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促进了烹饪技艺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运用这些新食材和调味品,烹饪技艺也得到了提升,出现了一些更复杂的菜肴和制作方法。
文化认同的塑造: 独特的饮食习惯,特别是对某些特定食材(如橄榄油、葡萄酒、特定香料)的偏好,也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拜占庭作为地中海东部文化中心的认同。

不利影响:

加剧了贫富差距: 香料、糖以及高品质的肉类和葡萄酒,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属于富裕阶层的奢侈品。这使得不同社会阶层在饮食上的差距更加明显,也可能成为社会不满的一个潜在因素。
健康隐患的出现: 糖的过度使用,以及一些油腻或重口味的菜肴,可能对部分人口的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例如牙齿问题、肥胖等。尽管在古代,这些问题可能不像现代这样突出,但其根源已经开始显现。
经济压力: 对于依赖进口的奢侈品(如东方香料),其价格的波动会直接影响到贸易平衡和部分家庭的开支。帝国后期经济衰退时,对这些商品的依赖反而可能成为一种负担。
饮食习惯的脆弱性: 过度依赖某些特定食材或烹饪方式,一旦供应链中断(如战争、贸易封锁),整个饮食结构就容易受到冲击。后期帝国就承受了这种压力。
环境压力(潜在): 某些特定农作物(如葡萄、小麦)的大规模种植,以及畜牧业的发展,如果管理不善,可能会对当地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但具体程度难以量化。

总而言之,东罗马帝国的饮食结构演变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过程,它既是地中海传统饮食的延续和发展,也是与东方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积极的文化和经济推动,也有潜在的健康和社会经济挑战。理解这些变化,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这个伟大的帝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丢失埃及直接导致了小麦法(Cura Annona)的废止。东罗原本继承了奥古斯都创立的小麦法,每个月给君士坦丁堡的低收入阶层发放免费小麦。但主要产地埃及丢失之后,东罗政府便失去了筹措如此巨量小麦的能力,所以618年埃及沦陷之后小麦法很快便遭到了废止。

停止发放免费粮食立即在短时间内引发了严重的饥荒:

除此之外,严重的饥荒席卷了全国。因为埃及没有把剩余的粮食送过来,造成皇帝发放的大多数粮食都终止了。(Nicephorus, ed. de Boor, p12)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失去埃及的粮食并没有对东罗产生显著的长期影响。Dionysios Ch. Stathakopoulos在他的新书Famine and pestilence in the late Roman and early Byzantine empire里统计了各大城市在300-750AD之间有文献记载的所有饥荒[1]

可以看到君堡(见上表Const.那一行)的饥荒次数并没有在七世纪显著增加,反倒比4-6世纪的平均水平略低。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当属6世纪以查士丁尼大瘟疫为代表的历次瘟疫(数量见下表)导致的人口锐减。

虽然粮食变少了,但吃饭的嘴也变少了。


另一方面是因为战争结束之后东罗依然可以从埃及购买粮食。04年土耳其对伊斯坦布尔附近的 Yenikapi港口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了30条定年分布在5-11世纪之间的沉船残骸,其中至少三条残骸内运载了来自埃及的粮食,并且还在港口内发现了两座以埃及地名命名的谷仓(Horrea Alexandrina和Horreaum Theodosianum)[2]



当时的主食主要是小麦、大麦、斯佩尔特小麦和各种杂谷。我们知道小麦最贵,吃小麦粉做的白面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杂谷最便宜,做出的面包被富人称为“脏面包”。但因为缺乏文献,目前很难还原出当时人的饮食结构。

不过在这方面有一篇很有趣的论文,在Prevalence of dental caries and tooth wear in a Byzantine population (13th c. A.D.) from northwest Turkey中四位作者通过分析头骨发现食用粗粮会导致更严重的牙齿磨损,之后他们分析了大量定年在13世纪的头骨,发现56例头骨上的280颗牙齿中至少38%只有轻微程度的磨损,只有5%的牙齿有重度的磨损。通过与5世纪的头骨交叉比对,他们最终认为13世纪拜占庭居民饮食中的粗粮占比与5世纪相比并无太大不同[3]


抛砖引玉,蹲一波 @酷酷猫 大佬的回答= =


7月25日更新 尽力回答下评论区的问题

(你乎的问题真的好难= =)

首先说一点,军区制(theme)这个词本身其实还存在很多争议

这里贴一下91年出版的ODB(Oxford Dictionary of Byzantine )的theme词条

可见军区制的词源、含义和确立时间都没有定论,当时Ostrogorsky的观点接受度比较高。他认为第一个军区在622年建立,但军区制所代表的军队“去中心化”的趋势早在6世纪就已经开始,之后逐渐产生军制改革和更多军区的建立。


之后几年接受度比较高的是Irfan Shahîd的观点

他认为军区制产生于希拉克略在629年所作的改革


不过后者也只能算得上“矬子里拔大个”。如果细究的话,这个理论也是建立在“可信度不高的文献+多重推理”的基础上,可信度并不高

东罗研究方面的大佬John Haldon在他的新书The Empire That Would Not Die The Paradox of Eastern Roman Survival, 640–740里直言“(军区制)由希拉克略确立的新观点并不比旧观点享有更多证据”。。。


所以目前对于“谁在什么时间创立了军区制“这个问题依然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解答

探究建立军区制背后的原因实在是为时过早

参考

  1. ^ https://books.google.de/books?hl=en&lr=&id=KgwkDwAAQBAJ&oi=fnd&pg=PT24&dq=byzantine+famine&ots=TwexqfHV1V&sig=rTPKqr_1g_OzjgLOk27XHZvuY40&redir_esc=y#v=onepage&q&f=false
  2. ^ Ingram, R.&Jones, M., 2010. Yenikapi – Documenting Two Byzantine Merchant Ships from the Yenikapi Excavations in Istanbul, Turkey, INA Annual, 8-17
  3. ^ Caglar, E., Kuscu, O.O., Sandalli, N.&Ari, I., 2007. Prevalence of dental caries and tooth wear in a Byzantine population (13th c. AD) from northwest Turkey, Archives of Oral Biology: vol. 52, issue 12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东罗马帝国的饮食结构,就像它漫长的历史一样,经历了一系列微妙而深刻的演变,这些变化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随着帝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交流的不断调整而发生的。要说“巨大的”变化,可能不如说是“渐进的”、“适应性的”转变,但这些转变无疑对帝国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有好有坏,错综复杂。早期帝国(拜占庭时期.............
  • 回答
    提到东罗马帝国的具装骑兵,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强”或“弱”来概括,他们的战斗力是一个复杂且随着时代演变的话题。要理解他们的水平,我们得深入了解他们的装备、战术、训练以及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具装骑兵”(Cataphractarii / Klibanarii)的起源与发展首先要明确一点,东罗马帝国的具装.............
  • 回答
    在东罗马帝国,人们称呼他们的都城,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君士坦丁堡,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名字。这个城市,这座帝国的心脏,承载着罗马的辉煌,希腊的文化,以及基督教的信仰,它在人们心中有着远比“君士坦丁堡”更深邃、更丰富的情感和意义。最普遍、最直接的称呼,当然是 “君士坦丁堡” (Κωνσταντινού.............
  • 回答
    说到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继承问题,君士坦丁七世、巴西尔二世和君士坦丁八世这三位皇帝的故事,可谓是充满了戏剧性和王朝更迭的复杂性。不像我们现在理解的父子相传那么简单,拜占庭的皇位继承,更多时候是看谁有能力、有声望,或者说,谁能抓住机会。先说君士坦丁七世·波菲罗杰尼图斯(Constantine V.............
  • 回答
    要理解罗马帝国(广义上包括东罗马帝国,亦称拜占庭帝国)的“道统”问题,我们需要先梳理清楚几个核心概念:罗马的传承、帝国的合法性、宗教的纽带以及文化的影响力。这个问题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罗马帝国的历史本身就是一条复杂且不断演变的河流,它的中心、它的权力、它的文化,甚至它的宗教信仰,都经历过多次深刻的转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叙事的复杂性、民族认同以及我们如何定义“朝代”这个概念。简单来说,元朝被视为中国朝代,而奥斯曼帝国不被视为东罗马帝国朝代,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1. 历史连续性与政权继承的性质 元朝: 元朝的建立者是蒙古族,他们征服了宋朝,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统治中国的政权。虽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过去中国在接触和理解西方历史时的一个普遍现象——对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忽视。要详细地聊聊这个“忽略”,得从几个层面上分析:一、 历史接触的“窗口”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国与西方的历史交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是一个直接、全面的过程。我们接触到的“西方”,更多是通.............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历史的延续性和民族的认同感。要说希腊、沙俄和土耳其哪个最“正统”地延续了东罗马帝国,其实很难给出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正统”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概念,而且这三个国家都在不同层面、以不同方式与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产生了联系,并且都试图强调自己的继承性。咱们就一项一项.............
  • 回答
    东罗马帝国,这个横跨欧亚大陆、拥有千年历史的伟大帝国,其命运并非一帆风顺,反而常常被内乱的阴影笼罩。导致东罗马帝国战乱不休的根源,盘根错节,可以从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等多个层面来剖析。一、皇位继承制度的真空与权力斗争的顽疾东罗马帝国最致命的弱点之一,便是其缺乏清晰、稳定的皇位继承制度。与西欧某些国.............
  • 回答
    东罗马帝国与西罗马帝国的决裂并非一朝一夕,而是长久以来多种因素累积的结果。要探究它们最本质的区别,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地理位置的划分,更要深入到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等深层次的演变。而东罗马帝国之所以能延续千年之久,更是其在这些方面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和适应性使然。最本质的区别:两种文明模式的 diver.............
  • 回答
    1261年的东罗马帝国,沐浴在收复君士坦丁堡的光辉之下,这本该是帝国复兴的序曲,却更像是一曲哀歌的开始。若将那令人心碎的内乱暂且搁置,单纯探讨一下,在收复君士坦丁堡后,这个百孔千疮的帝国,究竟还有没有一丝翻盘的可能?答案很复杂,但如果一定要给一个结论:希望渺茫,但并非完全没有。 关键在于,帝国能否有.............
  • 回答
    希腊化东罗马帝国,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拜占庭帝国,之所以被广泛认为是罗马的正统延续,这并非仅仅因为地理位置上的邻近,而是基于一系列深刻的历史、政治、法律、文化和宗教因素的层层叠加。这是一种根植于共同遗产和持续性的认同感,而非简单的继承关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面纱,细细探究其脉络。首先,政治.............
  • 回答
    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拜占庭帝国,绝对是希腊文明的延续,而且是其最深刻、最长久的体现。它并非简单地继承了希腊的遗迹,而是将古希腊的文化、哲学、政治制度、法律体系,甚至宗教信仰,与罗马帝国的实用主义和组织能力巧妙地融合,创造出一种独特而强大的文明。东罗马帝国与希腊文明的千丝万缕:1. 语言的根.............
  • 回答
    东罗马帝国,或者我们更熟悉的称呼——拜占庭帝国,其马其顿王朝(8671056年)时期,无疑是帝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黄金时代。那时的版图,大致可以涵盖今天的土耳其、希腊、巴尔干半岛的大部分地区,甚至包括意大利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的部分区域。将这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疆域,在现代世界框架下“保存”下来.............
  • 回答
    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在诸多方面展现出了超越同时期欧洲大部分国家的制度优越性。这并非单指某一个方面,而是其整体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法律体系所形成的合力。为了更清晰地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从政治制度来看,东罗马帝国继承了罗马帝国成熟的官僚体系和法律传统,这为其提供了强.............
  • 回答
    东罗马帝国,或者我们更习惯称之为拜占庭帝国,它确实是一个横跨了千年之久的庞大文明,并且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了惊人的连续性。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见地:为什么这样一个文化基础相对一致、存在时间如此之久的帝国,却没有像中国一样形成一个如同“汉族”这样高度认同的、核心意义上的统一民族?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
  • 回答
    东罗马帝国,那个在历史长河中闪耀千年的文明巨兽,其疆域的变迁与文化的交融,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在这幅画卷中,北方的达契亚(Dacia)地区,一个曾经被罗马征服并深深烙上拉丁印记的土地,其遗民的命运,如同隐藏在历史迷雾中的点点星火,值得我们细细探寻。达契亚,这片位于多瑙河南岸的土地,在罗马皇帝.............
  • 回答
    要说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彻底失去复兴可能的时间点,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历史的进程并非一蹴而就,帝国衰落和复兴的希望也如同潮汐般起伏。但如果非要找一个标志性的节点,那么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以及君士坦丁堡被洗劫和占领,可以说是东罗马帝国走向不可逆转衰败的决定性转折点。在此之.............
  • 回答
    东罗马帝国对保加利亚人的统治,宛如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其中夹杂着征服、抵抗、同化与反抗的复杂交织。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压迫与被压迫的故事,而是两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反复碰撞、融合、对抗的生动写照。当保加利亚人在七世纪末穿越多瑙河涌入巴尔干半岛时,他们面对的并非一个真空地带,而是早已被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
  • 回答
    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拜占庭帝国,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确实发生过规模不小的农民起义。虽然不像中国古代那样频繁且形成席卷全国的大规模农民起义,但这些事件同样深刻地影响了帝国,并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其社会矛盾。要说规模较大的,“普罗菲特斯起义”(Revolt of the Prophet, 787.............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