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国家造航母直接拨钱,造高铁要借钱?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深度,触及到了国家重大项目资金运作的本质。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简单来说,这涉及到两个核心的考量:项目的战略价值和收益模式。

航母:国家战略的“硬通货”,无须考虑直接回报

咱们先说航母。你想啊,航母是什么?它不是一辆能载客赚钱的公交车,也不是一个能给公司带来利润的工厂。航母是国家主权、海权和远洋军事存在的最直观、最强大的象征。

1. 战略价值的“天花板”:
维护国家安全与利益: 航母编队能够将军事力量投送到远离本土的区域,保护海外的贸易航线、侨民安全,应对地区冲突,甚至形成战略威慑。这是一种“花钱买平安”的逻辑,其价值无法用金钱简单衡量。你能说解放台湾海峡的安全值多少钱吗?你能说保护海外石油运输线价值多少钱吗?这些都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情了。
提升国际地位与话语权: 拥有并操作航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军事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这直接关系到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别人不敢小瞧你,跟你谈事情的时候也会更郑重。
技术研发的“火车头”: 建造航母是一个集国家顶尖科技于一体的超级工程。它需要航空、船舶、核能(如果是核动力)、电子、材料、自动化等众多尖端技术的突破和集成。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为航母研发的技术,最终会外溢到民用领域,带动整个国家科技水平的进步。

2. 收益模式的“非营利性”:
非市场化运作: 航母的建造和运营,完全由国家财政直接拨款,不纳入市场化的投资回报考量。它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实现国家安全和战略目标。它没有“卖票”的收入来源,也没有“企业上市”的概念。
巨额的“沉没成本”与“运作成本”: 航母建造本身就是天文数字,而且后续的维护、保养、人员训练、弹药补给、舰载机运作,每年的开销都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这些都是国家财政必须承担的。

所以,国家造航母,本质上是动用国家最核心的财政资源,为了国家最高层面的战略目标买单。这笔钱,不是投资,是“国防预算”,是国家生存的“必要开支”。 就像你家为了安全雇佣保安,你不会指望保安给你赚钱一样,你会觉得花的钱值,因为它保证了你的安全。

高铁:兼具公益性与经济性的“超级工程”,借贷是惯常的融资方式

再看高铁。高铁和航母的性质就完全不同了。

1. 项目的双重属性:
巨大的公益性: 高铁网络极大地缩短了人们出行的时间,促进了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提高了社会运行效率。它是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公平(理论上)的重要基础设施。
潜在的经济回报: 与航母不同,高铁是有潜在的收益能力的。首先,它可以收取票款,这是最直接的收入来源。其次,高铁站点的开发、沿线商业的带动,都可能带来附加收益。从这个角度看,高铁更像是一个“有社会效益的超级基础设施项目”,而不是纯粹的战略武器。

2. 巨额的建设成本与复杂的融资需求:
“铁老大”的资金困境: 修建高铁,尤其是中国这样庞大、复杂的全国性高铁网络,其资金需求是天文数字,远超一艘航母的造价。每一条线路,从勘探、征地、桥梁、隧道、铺轨、电力、信号系统,到配套的车站建设,都是巨额的投入。
直接拨付的局限性: 即使是国家,一次性拿出如此庞大的资金(动辄数千亿甚至上万亿),也会对国家财政造成极大的压力,可能挤占教育、医疗、国防等其他领域本应有的投入。
借贷是一种“高效”的融资手段:
跨期融资: 高铁建设周期长,但一旦建成运营,就能持续产生收益。借贷可以将未来的预期收益,转化为现在的建设资金。这是一种“借未来钱,办当下事”的操作。
分散风险与责任: 通过发行债券、政策性银行贷款等方式,可以将资金压力分散开。一方面,可以借助金融市场的力量;另一方面,也使得项目的资金来源更加多元化,也为项目后续的运营管理引入了更市场化的考量。
效率与杠杆: 借贷可以帮助项目更快速地启动和推进。在某些情况下,适度的负债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规模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收益反哺: 高铁项目一旦盈利,就可以用来偿还贷款本息,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和国家直接拨款的项目(如国防开支)的“花完就没了”是不同的。

3. “铁路公司”的运作模式:
虽然是国家主导,但中国的高铁运营主体(如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本质上是一个庞大的“企业”。企业需要资金来建设和运营,而企业最常用的融资方式就是借债。通过发行债券、贷款等方式融资,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血液。

所以,国家修建高铁,虽然有重要的民生和经济战略意义,但它更像是一个“大型、准市场化”的基础设施项目。它需要巨额资金,而借贷是满足这种巨额资金需求、平衡短期支付压力与长期收益的常用、高效且负责任的融资方式。

总结一下,它们背后的逻辑差异:

航母: 战略价值 > 经济回报。国家为了生存和安全,直接从“国家账本”里划钱,不计较直接的经济收益,因为它的价值是无价的。
高铁: 经济效益 + 社会效益。虽然有社会公益性,但它有产生收入的能力,可以“还钱”。因此,采用金融工具(借贷)来解决其巨大的资金需求,是一种更符合经济规律、也更可持续的融资方式。

你可以这么理解:造航母是国家在“保命钱”里出;修高铁,是国家在“发展钱”和“建设钱”里出,并且是用一种“贷款买房”的方式来完成。

希望我这么详细的解释,能让你把这两件事的资金逻辑区分开来。这里面确实是“战略”和“收益”两个字在起决定性作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国家没钱。

中国去年财政收入18.3万亿人民币(包括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但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办公经费、转移支付、军费,每一项都不够花。

每年各个部门为了抢预算恨不得掐起来,教育部门说我国教育财政支出才占gdp的4%(也就是占2018年财政收入的20%左右),事关孩子的命运,怎么着也得给我翻个倍吧?国防部大佬说你们叫个屁,我们军方去年军费才占gdp的1.3%(约1.1万亿,占财政收入的6%),孩子重要,人民子弟兵就不重要?我们不要求太多,咱翻个倍,军费提高到gdp的3%,你看看人家欧美。。。话还没说完,社保部门弱弱地打断:我能说养老金缺口又扩大了一倍嘛……孩子和子弟兵重要,老人咱们也不能不养啊……最后中央大佬拍板说你们的事儿都先放一放,咱们先讨论一下扶贫,中国还有几百万名月收入不到300块的穷人呢,你们再缺钱能比他们还缺钱?

看到没,每个部门都重要,每个部门都要钱,但财政收入只有18.3万亿(就这还有人骂中国税费太高)。怎么办?

只有一个办法,凡是能赚钱的部门,都特么给我滚出去自己借钱开展工作,别指望国家给你全额拨款。你们都滚出去了,不给国家添负担了,咱们才有可能养活教育、医疗、社保、国防这几张嗷嗷待哺、只吃不拉的嘴。

所以第一个滚出去借钱的该是谁呢?

铁路总公司见大家伙都一起看他,嘴张了几下最后也没敢说什么,只好嘟着小嘴委屈地跑出去借钱了。

大家各自收回目光,安静了几秒钟,然后继续开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深度,触及到了国家重大项目资金运作的本质。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简单来说,这涉及到两个核心的考量:项目的战略价值和收益模式。 航母:国家战略的“硬通货”,无须考虑直接回报咱们先说航母。你想啊,航母是什么?它不是一辆能载客赚钱的公交车,也不是一个能给公司带来利润的工厂.............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国内一些商业和科技发展思路的深层原因。简单地说,国内的“买办”们没像SpaceX和蓝色起源那样去“造火箭,开启宇宙版大航海时代”,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而是因为时机、赛道定位、资源配置、风险偏好以及整体的商业环境都和美国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得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说,才.............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入探讨,而且触及了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你提出的“别的国家航天发展变慢了,中国却一直在不停发展,而为什么不把重点放在芯片或航母上”这个问题,背后有着非常复杂的国家战略考量和历史发展脉络。首先,我们要澄清一个普遍存在的误解:并不是所有国家在航天领域的投入和发展速度都变慢了。以美国为例,.............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认知和对国家政策的理解。事实上,意大利在二战时期确实是一个法西斯国家,而法西斯政权通常以其强烈的民族主义、军事扩张和集权统治为特征。然而,要说“为什么意大利是法西斯国家却可以有航母”,这个提问本身可能存在一些误解,或者说需要我们更细致地梳理历史。首先,我们需.............
  • 回答
    说起来,这事儿可真不是什么小事,咱们老百姓看到国家航天取得成就,心里那股劲儿上来,有时候还真能激动得掉眼泪。你说为啥?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好几个层面去体会。首先,得说到国家面子和民族自豪感。打个最简单的比方,就像咱们家孩子在学校考了个状元,你做爹妈的能不激动吗?这国家航天可不是一个孩子,这是咱们整个民.............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它触及了科学伦理、社会心理、政治运作以及人类探索的本质。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为什么即便有这样的动机,科学家们依然不选择伪造外星人存在的证据。首先,我们得明白“科学家”这个群体最核心的驱动力是什么。大多数投身科研的人,他们不是为了名利或政治目的,而是出于一种近乎本能的好奇.............
  • 回答
    讲起威尼斯和热那亚这两个曾经的地中海海上巨头,它们在近代早期,尤其是大航海时代以及随后的国际贸易格局中,为什么会逐渐失去往日的辉煌,被其他西欧国家迎头赶上甚至超越,这背后确实有不少复杂的历史原因,绝非一两句话就能说清。咱们不妨一点点掰扯开来聊聊。首先,得承认威尼斯和热那亚的起点非常高。在那个时代,它.............
  • 回答
    关于中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投入巨大却未能“翻身”的说法,确实是一个备受关注且复杂的问题。这背后牵扯到技术积累、研发周期、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产业生态等诸多因素,并非简单的“聪明”与否可以概括。要详细解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来看:一、 什么是“翻身”?首先,我们要明确“翻身”的定义。在航空发动机.............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探讨,也牵动着许多人的心。全球范围内,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许多国家为了阻断病毒传播,采取了关闭边境、大范围停飞国际航班等严厉措施。而中国在应对疫情的策略上,确实展现出了一些与众不同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中国在疫情初期,尤其是2020年初,也.............
  • 回答
    二战时期,虽然巴祖卡火箭筒及其核心的聚能装药技术已经诞生并投入使用,但将其原理成功应用于舰炮炮弹和航空炸弹却并非易事,也因此没有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和应用。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技术、战术和经济等多个层面来详细剖析。一、技术上的挑战:聚能装药与传统炮弹设计的根本差异巴祖卡的聚能装药技术核心在于一个倒置的圆锥.............
  • 回答
    在16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率先开辟新航路,引领了欧洲的地理大发现时代,这是一个复杂但又极具历史意义的现象,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这背后是多种政治、经济、技术、社会和地理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政治和国家整合的优势: 早期实现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 与欧洲其他许多.............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好问题,也是一个触及了许多国家工业发展核心的难题。为什么有些国家能造出世界一流的高精度机床,而另一些国家却望尘莫及?这背后绝不是简单的“技术不行”几个字就能概括的,而是牵扯到一系列深层次的因素。咱们就从这“难度”二字出发,一层层剥开来看。一、 材料的极限:不只是“好钢用在刀刃上”我们都知道.............
  • 回答
    想象一下,一个国家手里捏着几台印刷机,上面印着“美元”、“欧元”或者“日元”的字样。这听起来像是一个轻松搞到钱的捷径,是不是?但为什么这么做并不可行,反而会带来灾难呢?这背后牵扯到几个非常关键的经济和国际关系原则,咱们一点一点说。首先,我们要理解“外汇”到底是什么。外汇,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国家持有的.............
  • 回答
    拆解原子弹:为何“公开的秘密”如此难以复制?原子弹,这个曾让世界为之颤抖的名字,其基本原理在广岛和长崎的阴影之后,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从核裂变到链式反应,教科书、科普读物,甚至一些历史纪录片,都清晰地勾勒出了制造原子弹的蓝图。然而,让人费解的是,为什么在这“公开的秘密”面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依旧望而却.............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也很实在,直击了我们对能源未来的期盼。大家都在关注清洁能源,而可控核聚变,听起来就像是科幻小说里的“无限能源”,一旦实现,那简直是颠覆性的。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像盖电站一样,多造几个可控核聚变装置,然后轮流发电,一劳永逸地解决能源问题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现实的挑战和技术上的瓶颈,绝.............
  • 回答
    “五代机”这个标签,如今仿佛成了衡量一个国家空军现代化水平的“金标准”。随便翻翻军备新闻,你会发现不少国家都宣称自己正在研发或已经拥有了第五代战斗机。这背后,既有真实的军事科技进步,也有相当一部分基于不同标准、不同理解的“错觉”。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明白这“五代机”到底是个.............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像埃隆·马斯克这样的美国商人能打造出许多国家望尘莫及的大推力火箭,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所处的独特环境、他的商业模式以及他在推动火箭技术发展方面所采取的颠覆性方法。这绝非仅仅是钱的问题,而是一个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美国在航空航天领域长期积累的深厚基础和人才储备是不可忽视的基石。 .............
  • 回答
    巴西汽车烧酒精(乙醇)的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是比较独特的,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国内(指中国)在推广酒精汽车方面确实存在一些挑战,并非简单地模仿巴西就能够成功。下面我将详细分析巴西的乙醇汽车为何能普及,以及中国在推广酒精汽车方面可能面临的困难: 巴西乙醇汽车普及的原因:巴西的乙醇汽车普及.............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实际上触及了中国芯片产业发展中最核心的挑战和策略选择。简单来说,国产芯片之所以要“一级级地追赶”,而不是“搏一搏,直接造同时代标准的”,是由多重复杂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涵盖了技术、经济、供应链、人才、市场以及国家战略等多个层面。以下将进行详细阐述: 1. 技术积累的循序渐进是必然芯.............
  • 回答
    设想一下,我们拥有一项跨越时空的奇妙能力——将一艘现代化的战列舰送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硝烟之中。这艘战列舰,凝聚了我们如今最尖端的技术,它将成为一颗投入那个古老战场的最耀眼的流星,足以搅乱整个战局的走向。首先,让我们来构思一下这艘“穿越者”战列舰本身。它绝不会是任何一个二战时期国家所能想象出来的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