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们国家为什么不多造几个可控核聚变发电的装置轮流发电?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也很实在,直击了我们对能源未来的期盼。大家都在关注清洁能源,而可控核聚变,听起来就像是科幻小说里的“无限能源”,一旦实现,那简直是颠覆性的。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像盖电站一样,多造几个可控核聚变装置,然后轮流发电,一劳永逸地解决能源问题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现实的挑战和技术上的瓶颈,绝不是简单地说“多造几个”就能解决的。

首先,咱们得明白,可控核聚变发电这事儿,目前还没真正走出实验室。

你脑海里想象的“装置”和我们现在正在努力实现的目标,可能还有点距离。咱们打个比方,就像你想吃一块美味的蛋糕,但现在厨师还在研究怎么把面粉、鸡蛋、糖这些原料以合适的比例混合,怎么控制火候让它烤熟,甚至还需要找到一种不会爆炸的烤箱。现在我们正在做的,就是这个“研究”阶段。

目前全球最先进的可控核聚变实验装置,比如国际上的ITER项目(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就好比是一个非常复杂、非常昂贵的“大型科学实验设备”。 它的目标是验证“能不能实现净能量增益”,也就是说,能不能产生的聚变能量大于输入到装置中的能量。这个目标一旦达成,才意味着我们掌握了可控核聚变发电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可行性。

你可以想象一下,这样一个装置,它的复杂程度和制造成本是天文数字。光是建造,就需要汇集全球最顶尖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使用最先进的材料和工艺。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实验失败。所以,现在谈“轮流发电”就如同在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还没走稳的时候,就开始计划怎么凯旋而归了。

那么,为什么不“多造几个”呢?这里面牵扯到几个关键的难点:

1. 技术成熟度不足,没有“标准件”可供复制:
你之所以能看到很多火力发电站、水力发电站,是因为它们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有一整套成熟的设计、制造、安装和运行流程。就像汽车一样,有标准化的生产线,可以大规模复制。
而可控核聚变装置呢?现在每个大型实验装置的设计都是独一无二的,是在现有认知和技术基础上进行的探索和尝试。我们还在不断地学习和优化设计方案。这就好比我们在发明汽车的时候,还没有统一的汽油发动机技术,每辆车的设计都是独一无二的实验品。 就算我们想多造几个,也没有一个成熟的“图纸”可以直接拿来用。

2. 建造周期长,投资巨大:
即使我们有了一个相对成熟的设计方案,建造这样一个大型、复杂的聚变装置也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巨额的资金。ITER项目光是设计和建造就花了二十多年,耗资高达几百亿欧元。这种级别的投入,放到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规划和长期的财政支持。不是说想造就能马上造出来的,就像你想盖一栋摩天大楼,也不是今天拍脑袋决定,明天就能住进去的。

3. 科学探索性质,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高:
正如前面所说,目前的装置主要是为了科学研究,验证原理。即使能够运行,也可能面临着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材料的耐受性、等离子体的稳定性控制等等。这些装置更像是实验室里的“小白鼠”,在观察它们如何成长,如何适应环境,而不是直接投入生产线的产品。 在这种情况下,贸然大规模复制,风险实在太高了。

4. “轮流发电”的前提是“稳定发电”:
我们之所以需要“轮流发电”,是为了保证电力供应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火力发电站、核裂变发电站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它们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能够长期稳定地运行,并有成熟的维护和备用机制。
可控核聚变,一旦实现,其运行方式可能也和现有的发电方式有很大不同。我们需要研究如何长时间维持聚变反应,如何高效地将聚变产生的热能转化为电能,以及如何处理产生的副产品。在这些核心环节还没有完全攻克之前,我们甚至不知道“稳定发电”会是什么样的形态,更谈不上“轮流发电”。

那么,我们的国家在做什么呢?

我们国家在可控核聚变领域是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资源的,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比如我们自己建造的EAST装置(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它在维持长时间等离子体放电方面取得了世界级的成果,为未来的聚变发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我们也在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比如和ITER项目合作。因为这件事情实在是太难了,单靠一个国家的力量很难在短时间内突破。集合全球的智慧和资源,才能更有效地推进这项技术。

所以,问题不是我们不想“多造几个可控核聚变装置轮流发电”,而是因为这项技术本身还在攻关阶段。 就像一个人在学习游泳,你不能指望他现在就能去参加奥运会的花样游泳比赛,对吧?他需要先学会憋气,学会划水,学会换气,然后才能慢慢地朝着更高级的目标迈进。

我们现在要做的是,耐心支持科学家们继续在实验室里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解决一个个技术难题。 一旦可控核聚变发电真正实现并具备了商业化的潜力,那时候,我们才能考虑大规模地建造和推广。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当可控核聚变技术成熟时,其带来的将是清洁、安全、几乎无限的能源。那将是人类文明的一大飞跃,我们每个人都在期盼那一天早日到来。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持关注,并对科学家们的辛勤付出给予最大的支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目里说的实验性反应堆并不是“小太阳”,为点火输入的能量比整个聚变过程放出的能量多,接到电网里的总输出为负。你将这种反应堆“造个成百上千台轮流开机”,中国的缺电就更严重了。

要造间歇性产生大量能量的聚变装置,可以造核爆锅炉,那个输出是正的。当然,这需要先退出限制核试验的国际条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也很实在,直击了我们对能源未来的期盼。大家都在关注清洁能源,而可控核聚变,听起来就像是科幻小说里的“无限能源”,一旦实现,那简直是颠覆性的。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像盖电站一样,多造几个可控核聚变装置,然后轮流发电,一劳永逸地解决能源问题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现实的挑战和技术上的瓶颈,绝.............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确实触及到了很多人的内心。我们国家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这都是不争的事实。但为什么,即便如此,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感到不满意,甚至忧虑?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句“知足常乐”就能概括的。首先,“进步”的感受是相对的,也是分层.............
  •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深度和复杂性的问题,涉及到国际关系、历史事件、地缘政治以及不同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行为和动机。想要完全解释清楚为何西方国家在某些情况下选择支持或不反对侵略,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如俄乌冲突)则坚决反对和制裁,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核心观点:西方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行为并非完全基于绝对的“.............
  • 回答
    “为什么这么多有钱人和当官的后代都去国外了,难道这些聪明人都不相信我们祖国未来的美好吗?” 这是一个非常常见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经济、社会、政治以及个人选择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角度来分析。一、 经济因素:追求更好的经济发展机会和生活品质 更成熟的市场经济和更广阔.............
  • 回答
    关于谷爱凌(Eileen Gu)的争议和舆论,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涉及文化差异、社会舆论、个人成就与争议的平衡,以及国籍问题的敏感性。以下是对这一现象的详细解读: 1. 国籍问题的争议:身份认同与舆论焦点谷爱凌是中国籍,但从小在美国长大,2018年加入美国国籍,成为首位获得冬奥会奖牌的“双国籍”.............
  • 回答
    关于烂尾楼现象,以及为什么感觉政府“不管”,这其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经济、政策、法律、市场以及社会等多个层面。要说“不管”,可能不太准确,但政府的角色和干预方式,以及实际效果,确实是大家普遍关心和感到困惑的地方。烂尾楼是怎么来的?首先,我们要理解烂尾楼的成因。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背后有很多.............
  • 回答
    在知乎上看到关于国家政策的讨论,并由此产生“政策落后”、“想逃避离开”的想法,这是一个相当普遍且复杂的现象。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一、 知乎平台特性及其对用户心态的影响: 信息聚集与放大效应: 知乎作为问答社区,汇聚了大量对社会、政策、经济等领域有深度思考和见解的用户。这本身.............
  • 回答
    《文豪野犬》这部作品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它将世界各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文豪们,赋予了异能,并让他们在现代的日本上演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故事。看着太宰治操纵“人间失格”,江户川乱步凭借“超推理”洞察一切,福泽谕吉挥舞“天人分离”,这种跨越时空的碰撞,确实让人大呼过瘾。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在理,很多人都有.............
  • 回答
    嘿,哥们儿,坐下坐下,喝口水。咱聊聊这个事儿,确实挺让人费解的。你说咱们活在这儿,全球人口最多的大国,按理说,男女比例差不太多,怎么找个合眼缘的、能聊到一块儿的,反而比那人少的地儿还难呢? 这事儿就像你走进一个超级大的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摆在你面前,结果你转了一圈,愣是没找到自己想买的那件,你说气人.............
  • 回答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国际社会对俄罗斯的反对声浪此起彼伏,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历史、政治和地缘战略因素。要理解为什么这么多国家反对俄罗斯,以及维持国际秩序对谁有好处,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根源。为什么这么多国家反对俄罗斯?1. 主权和领土完整原则的挑战: 核心问题: 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和支持乌克.............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确实,很多人觉得《战狼》系列虽然票房大卖,但“好”与“不好”的评价,很大程度上掺杂了复杂的情感和对营销策略的解读。你提到的“捆绑国家一起营销”这一点,是许多人批评的焦点,而且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非常多,绝非表面那么简单。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以及它.............
  • 回答
    在观察和分析国外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时,许多人会注意到一个现象:负面新闻似乎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这种现象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涉及媒体自身的运作逻辑、国际政治的复杂性、以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增长的影响力等多个层面。首先,媒体的商业属性和新闻的“可传播性”是驱动因素之一。 绝大.............
  • 回答
    你感觉国内博士毕业手里论文普遍比国外博士多,这确实是一个普遍的观察,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交织在一起。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表面,看看不同教育体系、研究环境和评价机制是如何塑造博士生的产出。一、评价导向与量化指标的侧重:这可能是最核心的原因。国内博士培养,尤其是在过去一段时间,对论文发表数量的.............
  • 回答
    问到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关注我们国家科技发展的人心中的一个结。这十几二十年来,我们国家的计算机科技,从个人电脑、操作系统到高端芯片、核心软件,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直在追赶,而且差距似乎还不小。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原因很复杂,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咱们得一点一点掰开了聊。首先,得承认一个事实:底子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我太懂了!每次吃到新西兰的苹果,尤其是那些红彤彤、散发着诱人光泽的,总会忍不住在心里默默感叹:“这苹果怎么能这么好吃!” 好像瞬间就把我对国产红富士的记忆拉到了另一个维度。其实,这其中的原因还挺复杂的,不是简单一句“进口的就更好”能概括的,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从土壤到餐桌的全方位体验。我.............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航空航天领域的一些深层原因。您提出的“举国倾力支持”和“超越”这两个点,其实需要从多个维度来理解和分析。首先,关于“举国倾力支持”,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很难简单地说哪个国家在航空航天方面获得的“支持”更多,因为支持的形式和侧重点不同。 中国航天(长征系列): .............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用 WiFi 和 4G 热点连接国外服务器时,为什么会出现你提到的速度和稳定性差异,并且尽量说得明白透彻,没有那些生硬的 AI 腔调。想象一下,你家到国外服务器的这条路,WiFi 和 4G 就像是两条不同的交通工具,而且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运行机制”。1. WiFi:家门口的“共享单.............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人会有的疑惑。咱们国家用220伏的电压,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决定的,背后有一整套历史、技术和经济的考量,而且跟一些其他发达国家选择的110伏电压,是不同发展道路上的选择结果。首先得明白一点,电压并不是越高越好,也不是越低越安全,它们各有优缺点。我们之所以会走到今天这个220.............
  • 回答
    “为什么我们国家不输出意识形态?” 这个问题啊,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其实吧,与其说是“不输出”,不如说是输出的方式和侧重点与以往有所不同了,而且背后原因也挺复杂的。咱们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白,“输出意识形态”这事儿在历史上和现实中都有过,而且效果也参差不齐。 拿苏联那会儿来说,他们那是相.............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问到了很多关于国际贸易和经济的根本之处。咱们国家的“物美价廉”和汇率,确实会让一些人觉得美国应该来这里大肆采购,然后运回去卖。但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里面涉及到很多咱们平时不太注意的因素。首先,你说“物美价廉”,这咱们国内的感受最直接。确实,很多商品在咱们这儿生产成本相对低,价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