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专业了。
先说一下,本人果树学博士,博士课题做的就是苹果。你说的那些个新西兰苹果我不能确定是哪一种,但国内有过的新西兰品种(不管上市没上市)以及国内市场上的大众品种我都吃过。而且是盲吃,就是蒙着眼挨个拿着吃,吃了对几个口感因素打分。
第一条就是,国内的高端苹果品种,确实比不上新西兰的。这个确实比不上,要承认。但这里面的主要因素是,国内苹果市场开发的层次不够。我们有好吃的品种吗?有的。但是大多数好品种只局限在育种人员的实验室喝实验田里,没有大规模推广。也就是说这些不错的品种只有我们做苹果研究的人才有机会吃到。
为什么?因为目前这些品种还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不适合我国苹果生产的现状。我国苹果生产现状就是粗放管理,大多数一线生产人员没有什么知识水平,处于别人怎么教他们就怎么做的层次,没有多少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归纳成研究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的能力。这就导致,很多在实验田里表现还不错的品种到了农户手里就水土不服,本质原因是实验田的精细化管理掩盖了品种在适应性和抗病虫害上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到了粗放管理的田间才暴露出来。但这时候可能想要修正已经比较困难了:除非允许转基因,否则改良一个品种要的时间可能比育成这个品种还长。所以,我国育种者在培育品种的时候一般都格外在意这个品种“抗不抗造”,能不能在相当粗放的管理水平下依然生产市场能接受的产量和品质。
但,精品苹果就是依赖精细化管理和工业化采收运输销售的。品种“抗造”的能力不是没有代价的,果树光合作用固定的碳是有限的,拿这些碳去抵抗各种不利因素,那么必然导致品质和产量的下降。最理想的品质必须要搭配最合理的管理,而在我国这就意味着,这不可能大规模生产。
毕竟我国的农民们相对于新西兰的农业公司,那可不仅仅是“比较无知”的水平。如果你给他们一个必须要最高水平管理才能丰产的品种,不管这个品种的品质有多好,他们肯定都不乐意种。
此外,即使生产出来足够多的高品质苹果,可能也没有足够大的市场来消化。原因很简单,20块钱一斤的苹果有多少人买?但高端苹果差不多就是这个价。我们国家还富裕到连吃苹果都那么讲究的地步,收入水平决定了大家买的最多的依然是三五块钱一斤的红富士。其实富士在国内也有改良过的好品种,但价格也高不少。有心情的话可以注意一下陕西洛川的苹果,那边的苹果我印象里很少有五块钱一斤以下的。
所以综上所述大概就是这么一个情况。上面说的这些问题在新西兰基本都不存在,新西兰种果树的农民基本是本科学历水平—不然农业公司不会雇他们,而且没有这个知识水平也很难操作大量的智能农业设施。同样是因为以大型农企为主,新西兰的苹果生产机械化,设施化和标准化程度相当高,精细化管理的成本并不高昂。而新西兰作为一个发达国家,高端苹果自然也有更大的市场。
不用数据支撑能说的就是这么多了,有兴趣的可以从知网或者其他学术平台找到支持上述观点的统计数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