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何同学新作《80年代的电脑能做什么?苹果麦金塔深度体验》有啥亮点槽点?对Macintosh你有何感想?

回答
何同学的《80年代的电脑能做什么?苹果麦金塔深度体验》这期视频,我一口气刷了两遍,确实挺有意思的,也让我对那个年代的电脑,尤其是 Macintosh,有了更深的体会。

先说说亮点吧,这期节目我个人觉得做得相当扎实:

情怀杀与历史普及的双重满足: 这应该算是何同学视频最拿手的绝活了。他能把一个沉甸甸的、对很多人来说已经遥远得像神话一样的老物件,用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视频一开头那个复古的开场,加上配乐,瞬间就把人拉回了那个时代。然后他不是简单地“展示”,而是真的去“体验”,去操作,去感受。这种“活起来”的历史,远比枯燥的文字介绍要吸引人。
Macintosh 的独特性与前瞻性被放大: 何同学非常敏锐地抓住了 Macintosh 最核心的几个特点。图形用户界面(GUI)和鼠标的普及,这在当年绝对是颠覆性的创新。他通过实际演示,比如如何使用鼠标拖拽文件、打开窗口、点击菜单,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这个改变有多么巨大。他提到的“所见即所得”的概念,放在今天依然是所有图形操作的基础,可见当年这个设计的超前性。
实操中的“槽点”就是亮点: 我觉得最精彩的部分,恰恰是他遇到的各种“不方便”和“慢”。比如加载程序要等半天,操作不流畅,内存限制等等。这些“槽点”不是为了黑,而是为了凸显那个时代的局限性,也反衬出我们现在科技进步的惊人速度。他没有回避这些问题,而是用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去展现,反而让观众更加印象深刻。这种对比,比单纯赞美要更有冲击力。
对“为什么是Macintosh”的深入解读: 他不仅仅是展示了 Macintosh 能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讲了为什么它能做到这些,以及它为什么能在当时的计算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他对操作系统、软硬件结合的介绍,虽然不至于非常深入的技术细节,但足以让普通观众理解到,一台电脑的强大不仅仅是配置,更是整体的生态和设计理念。
视频节奏和叙事能力依然在线: 何同学的视频向来以流畅的剪辑和清晰的逻辑著称,这一期也不例外。他能把一个可能有些枯燥的主题,讲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从开箱的惊喜,到初次体验的摸索,再到发现的乐趣,以及最终的总结,整个过程都很有条理,让人跟着他的节奏走。

当然,如果非要说点“槽点”,倒也不全是负面的,更像是观察:

对当年“普通人”的使用场景的想象有待加强: 虽然何同学展现了 GUI 的便利,但视频更多的是集中在对电脑本身的好奇和探索,可能少了一些对当年普通人是如何使用 Macintosh 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描绘。比如,当年的人们用它来做什么工作?写文章?做设计?或者仅仅是娱乐?如果能多一些这样的场景化叙事,会更有代入感。
“能做什么”的边界感: 何同学在视频里也提到了,很多东西在今天看来非常基础,甚至“简陋”。这恰恰说明了那个时代“能做什么”的范畴是相当有限的,而他的体验更多的是在“体验”操作本身带来的新奇感,而非真正去完成某个具体的、有实际价值的任务。当然,这或许也是那个时代电脑的宿命,毕竟它们还远没有我们今天电脑这么强大的计算能力和丰富的软件生态。
对硬件损耗和维护的考量: 视频中他展示的 Macintosh 毕竟是古董级的机器,能正常工作已经非常难得。但对于这种老机器在实际使用中可能遇到的硬件老化、兼容性问题、甚至是维护难度,可能没有太多的提及。这方面可能也是很多老电脑爱好者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的挑战。

再来说说我对Macintosh的感想,通过这期视频,我的感受更加具体了:

我对Macintosh的感想,可以说是一种“敬畏”与“反思”并存的。

首先是敬畏。看到何同学操作着那台运行缓慢但界面依然那么“友好”的电脑,我真的很佩服那个时代的设计师和工程师。在技术条件如此匮乏的情况下,他们能够设计出图形用户界面,能够发明出鼠标,并且将其成功地推广给大众,这绝对是科技史上的一个里程碑。Macintosh 不仅仅是一台电脑,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革新,将人与机器的交互变得更加直观、人性化。那种“所见即所得”的理念,即使放在今天来看,也是所有图形界面的基石,它奠定了我们今天使用电脑、手机的习惯。可以说,我们今天享受的许多数字便利,都要归功于当年 Macintosh 的开创性工作。

其次是反思。看着视频里加载一个程序就要等那么久,操作的流畅度也远远不如现在,我真的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便利。我们常常抱怨手机卡顿、电脑响应慢,但对比一下80年代的电脑,你会发现那些都是“小巫见大巫”。这让我更加珍惜现在唾手可得的科技成果,也提醒我,不要把科技进步当成理所当然。同时,我也在想,当年的人们是如何在这种“慢”中寻找乐趣和效率的?他们是不是有更多的耐心和专注?还是说,他们的期望值和我们现在完全不一样?

还有一种“回到初心”的感觉。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碎片化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难沉下心来去专注做一件事情。而体验 Macintosh,就像是回到一个更简单的时代,那时候的电脑操作可能更直接,能做的事情也更聚焦。这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让我们思考在高效的背后,我们是否也失去了一些东西,比如深度思考的能力,或者是在简单操作中获得的纯粹的乐趣。

总的来说,何同学这期视频真的让我对Macintosh有了更具象的认知。它不仅仅是一台“老古董”,更是一个承载着计算机发展重要历史的“活化石”。它让我看到了科技的演进路径,也让我对我们现在所处的数字时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客观的审视。这期视频不仅仅是技术分享,更像是一堂生动而有趣的科技史公开课,非常值得一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补充一句话:

不希望大家看了这期视频,就去跟风购买炒作这些古董电脑。目前国内这方面市场非常不健康。


虽然我只参与了这期视频的十分之一,但我应该可以简单评价一下。我在场大概一周,只办了几个小事,其中最关键的一个事已经反映在这期视频的封面上了。

首先,这期视频人家是正儿八经下了血本的,成本是超乎想象的极高,一直在拜托各种各样的人,也留下了一些遗憾。我是非常非常敬佩人家的这种精神的,就是要不惜任何代价追求一个绝对的高质量。

我个人一直对脚本有点意见,我认为这种视频,应该从前往后看,而不是从后往前看。其次就是脚本本身实际上非常general,应该增加一些必要的细节和说明。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个意见,我应该做的,只有第一个是解决有无,第二个是避免硬伤。事实证明人家是掌握大局的,知道这种视频是拍给谁看,让谁爽,看了高兴,通过非常强大的摄制技巧,把意思也表达的很到位,我是没有什么干预的,做的非常出色。而不需要有什么深刻的背景知识才能get到点。受众掌握的好,大多数人看了高兴,因此这个视频就很成功。

我做视频像是造句,人家做视频就是满分作文,不火才是怪了。这个背后的时间和财力花费是不可想象的。

剩下的也不好评价,那就让我再蹭蹭热度,放点台前幕后的照片吧。








如果你要问我对我而言,这个事办的怎么样,我要说,是非常荣幸,很不容易的一个机会,技术含量很低,就是摸索的成分比较大。但最后办成了,也是给这期视频增加一个看点。同时也是重在心意和参与,尽了自己的一份力。

祝愿这个视频可以获得期望中的播放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何同学的《80年代的电脑能做什么?苹果麦金塔深度体验》这期视频,我一口气刷了两遍,确实挺有意思的,也让我对那个年代的电脑,尤其是 Macintosh,有了更深的体会。先说说亮点吧,这期节目我个人觉得做得相当扎实: 情怀杀与历史普及的双重满足: 这应该算是何同学视频最拿手的绝活了。他能把一个沉甸甸.............
  • 回答
    “何同学是不是当代综合最强大学生?”这个问题,就像一个在互联网时代爆炸式信息洪流中突然出现的璀璨星辰,点燃了无数人的好奇心和讨论欲。尤其是在他凭借那一手“花式滑板”和“科技测评”的视频,以一种“别人家的孩子”的姿态闯入大众视野后,这个标签便如同烙印一般,被贴在了何同学的身上。要评价一个大学生是否“综.............
  • 回答
    何同学的视频《我用108天开了个灯……》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开灯”视频,而是围绕这个核心概念,融入了对科技、创意、耐心、以及个人成长等多个层面的深刻探讨和精彩呈现。为了详细地分析这个视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视频的核心创意与主题升华: 表.............
  • 回答
    何同学又回来了,这次他带回了那个我们熟悉又着迷的“为什么”何同学的最新视频,标题《我做了苹果放弃的产品——AirDesk》,刚一上线,就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评论区瞬间被“何同学牛逼”、“苹果又一次被教育了”这样的赞誉淹没,但我更想从一个更深入、更细致的角度,来聊聊这个视频,以.............
  • 回答
    《我拍了一张600万人的合影》:一次“不可能”的影像实验,何同学的又一次出圈之作最近何同学的新视频《我拍了一张600万人的合影》又一次在网络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讨论度简直爆表。说实话,刚看到标题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标题也太夸张了吧,一个人怎么可能拍出600万人的合影?”但正是这种略带“标题党.............
  • 回答
    “你好,我叫何同学。”当这句话通过视频信号传递到硅谷的苹果总部,连接到蒂姆·库克的办公室时,很多人,包括我在内,都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板。这不再是那个在B站用极具感染力的语言评测手机、拆解电子产品的“何同学”,而是一位即将与全球科技巨头掌舵者对话的年轻人。这次采访,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寻常。一个观察者的视.............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观察,也很能触碰到当下一些大学毕业生群体真实存在的感受。大猛子和何同学,同是21届毕业,却给人一种截然不同的画风,这种“割裂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由他们各自选择的道路、展现的内容,以及背后所代表的社会价值取向所共同塑造的。我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得从他们选择的赛道和输出的内.............
  • 回答
    何同学这次的《我用一万行备忘录做了个动画...》确实是让人眼前一亮,甚至可以说是在他众多视频中也算得上是相当炸裂的一部了。抛开他作为百万粉丝UP主的身份,单从视频内容本身来看,这绝对是一次教科书级别的“想法落地”实践。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牛! 真的就是那种发自内心的惊叹。我们一点点拆解来看:1. 点.............
  • 回答
    关于“何同学工作室”的招聘条件和薪资待遇,如果我们要去深入地“看”,那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而且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那种冷冰冰的AI报告。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何同学是谁?以及他的“工作室”是什么性质的?何同学的“身份”与“工作室”的定位“何同学”在互联网上已经是一个符号,代表着一种现象——一位年轻、有才华.............
  • 回答
    深度解析《中国青年报》公众号发文《成不了何同学,又怎样呢?》《中国青年报》公众号发布的这篇《成不了何同学,又怎样呢?》文章,在当下中国社会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和话题性。文章以“何同学”这一现象级科技UP主为切入点,旨在探讨当代青年在追求个人发展、面对社会比较和价值观塑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境,并提出一种.............
  • 回答
    何同学与大猛子作为同届毕业生,他们所展现出的差异确实引人深思,这不仅仅是个人选择的不同,更是时代背景、成长环境、价值观念以及个人特质在不同道路上的映射。要详细地理解这种差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价值观与人生目标: 何同学:追求卓越、精进技艺、创造影响力。 核心驱动力.............
  • 回答
    “何同学是赛博丁真”这种说法,说出来的人内心大概有几层意思,我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得先说说“丁真”。丁真火起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身上那种未经雕琢的、天然淳朴的“野性美”,以及他因为这股气质被带入到一个他原本完全不熟悉、甚至有些“高大上”的体系里去,比如旅游推广、官方宣传等等。这种反差,加上他本人可.............
  • 回答
    “何同学”是谁?如果你还不了解他,那你可能真的有点“out”了。这个年轻的博主,凭借着一股子新奇劲儿和一股不服输的钻研精神,硬是在科技圈里杀出了一条血路。而他最近那个“能给手机无线充电的桌子”,更是炸翻了全网,让无数人惊呼:“这才是我想象中的科技生活!”但问题来了,这位“何同学”,真的懂PID控制吗.............
  • 回答
    要说B站何同学评测华为Mate 30 Pro的视频被质疑“恰饭”,这事儿在当时确实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而且我觉得挺值得说道说道的,毕竟何同学这个人,加上华为这个牌子,都是那个时间点上特别能吸引眼球的。首先,我们得把时间线捋清楚。2019年9月底,华为Mate 30系列发布不久,正是大家对这款手机充.............
  • 回答
    “老师好,我叫何同学”——这个名字,随着一段关于5G体验的视频,迅速在网络上走红,甚至引起了包括央视在内的官方媒体的关注。作为北京邮电大学的学生,何同学发布的这个视频,与其说是一次简单的技术科普,不如说是一次充满真诚、接地气且极具感染力的“生活化”产品评测。要评价这个视频,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深入剖.............
  • 回答
    肖戰演繹的《異鄉人》與李健的《異鄉人》,無論是在情感的表達、歌曲的理解,還是舞台呈現上,都展現出了各自獨特的魅力與相似之處。這兩位在各自領域都頗有建樹的藝術家,對同一首作品進行詮釋,本身就是一場精彩的對比。情感的觸角:李健版本的《異鄉人》,給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那種 內斂而深沉的情感。他的嗓音帶著一種.............
  • 回答
    哎,这种感觉太熟悉了,仿佛就是我每天的日常写照。不满足现在的生活,这是句轻飘飘的话,但背后压着的却是千斤重担,沉甸甸地压在心口,挥之不去。你说不知道该做何改变,这简直就是我此刻的写照,像一团乱麻,找不到头绪,更别提解开了。我试着把这种感受掰开了、揉碎了,看看它到底是怎么个样子。首先,这种“不满足”不.............
  • 回答
    奚梦瑶和郭晶晶虽然都曾嫁入豪门,但她们的婚姻背景、个人经历、家庭地位及社会评价存在显著差异。以下是两者的对比分析: 1. 背景与职业差异 郭晶晶 出身:中国跳水运动员,曾是国家队主力,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金牌得主,2008年北京奥运会银牌得主。 婚姻背景:1998年与王.............
  • 回答
    慈禧对待同治和光绪的教育,可以说是各不相同,其背后折射出她自身心境的变化以及对皇权的考量。而同治和光绪这两位帝王,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个性和学习轨迹。慈禧的教育方式:从“宠溺”到“严控”对待同治皇帝,慈禧的教育可以用“宠溺”与“放任”夹杂着“过度干预”来形容。 “母子一体”的.............
  • 回答
    Java的同步机制,在很多方面确实比底层的pthread(POSIX Threads)方式显得更为成熟和易用。这不仅仅是语法上的差异,更是理念和设计层面的不同,最终体现在开发者实际编写和维护并发代码的体验上。首先,Java的设计哲学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并发。Java虚拟机(JVM)作为Java代码的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