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何同学的视频《我用108天开了个灯......》?

回答
何同学的视频《我用108天开了个灯……》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开灯”视频,而是围绕这个核心概念,融入了对科技、创意、耐心、以及个人成长等多个层面的深刻探讨和精彩呈现。

为了详细地分析这个视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视频的核心创意与主题升华:

表层创意:开一盏“聪明”的灯。 视频最直观的创意是将一个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开灯”动作,通过科技手段赋予它更多的智能和个性化。这盏灯不再是简单的“开关”关系,而是能够感知环境、响应需求、甚至是具备一定“学习”能力。
深层主题:科技带来的生活改变与个人成长。 何同学通过这108天的时间,将一个简单的想法付诸实践,这不仅仅是关于一盏灯,更是关于科技如何赋能生活,提升体验。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次个人能力的展现和成长。他克服了技术难题,完成了从零到一的创造,这背后是学习、探索、试错、坚持的积累。

二、 视频的内容构成与叙事手法:

“108天”的时长标签: 这个数字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它传递出一种“不寻常”的信号,暗示着这个“开灯”的过程绝非易事,而是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成功地制造了观众的期待感和好奇心。
时间线叙事与进度展示: 视频的核心是通过时间线来展现整个项目的推进过程。从最初的想法萌生,到技术选型、硬件搭建、软件编程,再到最后的调试和落地。这种叙事方式让观众清晰地看到了项目的复杂性和何同学付出的努力,充满了“干货”感。
早期探索与学习: 展示他学习各种技术栈的过程,比如嵌入式开发、传感器原理、网络通信等,这让观众看到了技术实现的门槛,也认可了他的学习能力。
硬件集成与挑战: 描述如何选择合适的传感器、控制板,如何进行电路连接和组装。这里面包含了无数的试错和调试,每一个细节的成功都是对观众的一种激励。
软件编程与逻辑实现: 展示他如何编写代码来控制灯光、响应传感器、实现各种自动化逻辑。这部分往往是技术含量最高的,也最能体现他的编程能力。
用户交互与个性化设计: 除了基础的智能控制,他还加入了更具创意的交互方式,比如根据环境变化自动调节亮度色温,甚至是通过语音指令或者手机App进行控制。这使得灯不再只是一个工具,而是一个能够与人互动的“伙伴”。
技术细节的科普: 何同学善于将复杂的技术原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出来。例如,他可能会解释传感器是如何工作的,CPU如何处理数据,无线通信如何实现等等。这不仅让对技术感兴趣的观众获得了知识,也让普通观众对科技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畏。
个人情感的注入: 视频中不仅有技术,还有何同学对这个项目的热情、遇到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喜悦。这种个人情感的融入,让视频更具人情味,也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他会展示自己的挫败感,但更多的是面对挫折时的坚持和最终成功的喜悦。
BGM与画面剪辑的配合: 精心挑选的背景音乐和流畅的画面剪辑,能够有效地烘托视频的氛围,增强视觉和听觉的体验。在关键的技术突破时刻,音乐的激昂能够将观众的情绪推向高潮。

三、 视频引发的思考与讨论点:

“折腾”的意义: 这个视频让很多人重新思考“折腾”的价值。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使用现成的产品,而很少有人愿意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创造。何同学的“折腾”展示了一种匠心精神和探索欲,这种精神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科技的“边界”与“可能性”: 通过这个视频,观众看到了科技的无限可能。一个简单的想法,通过技术可以实现如此个性化和智能化的体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技术宅”与“生活家”的界限,科技不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可以服务于生活的美好工具。
个人成长与价值实现: 视频不仅仅展示了一个成功的项目,更展现了何同学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知识、技能和自信。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这种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于年轻人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激励。
“消费主义”的反思: 在一个“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人们似乎更倾向于购买而不是创造。何同学的视频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视角,即通过创造来满足需求,这其中蕴含的价值和乐趣是单纯的消费无法比拟的。
对“小而美”的追求: 这个项目虽然只是“开个灯”,但它却是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这种对“小而美”事物的投入和打磨,也让很多人看到了生活中值得坚持和热爱的事物。

四、 何同学的个人风格与影响:

“年轻人”的代表: 何同学以其年轻的身份、充满活力的形象,以及对科技的热情,成为了很多年轻人的榜样。他的视频内容往往能够引起年轻群体的共鸣,因为它触及了他们学习、生活和追求梦想的方方面面。
专业与亲和力的结合: 他在讲解技术时既有专业性,又不失亲和力,能够让观众在理解技术的同时,感受到一种平易近人的氛围。
持续的优质内容输出: 何同学一直以来都能保持高质量的内容输出,这让他积累了大量的忠实粉丝,并形成了良好的口碑。

总结来说,何同学的《我用108天开了个灯……》之所以能够受到如此多的关注和好评,是因为它:

拥有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抓手”——108天和一个看似简单的“开灯”动作。
成功地将技术实现的过程,打造成了一个充满挑战和成就感的“故事”。
通过细致的讲解和精良的制作,让复杂的科技变得触手可及且充满魅力。
触及了科技、创造、个人成长、生活品质等多个层面的深刻议题,引发了观众的广泛思考和共鸣。
展现了何同学本人独特的个人风格和强大的内容创作能力。

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智能灯”的视频,更是一个关于“用科技改变生活,用热爱驱动成长”的生动案例,是对创造力、耐心和技术探索精神的一次精彩致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没办法,因为这年头是粉丝塑造up主。


我记得差不多是十年前,我见了王自如。应该是米2发布会,沟通测试样机问题。

王自如那时候闲聊说,想努力成为中国版的莫博士。

他说的莫博士指的是Walt Mossberg,全球数码产品评测界的祖师爷。

莫博士原本是个报道时政新闻的记者,80年代末转入科技数码领域。他对数码产品的分析浅显、坦率、细致,而且结合他将近二十年的政经新闻报道,他在讲产品时还能引出企业经营、产品设计历史、竞品乃至外部金融市场等宏观要素,非常立体。

靠着专业报道积攒了大量关注,乔布斯盖茨都得给三分面子。


后来王自如被老罗爆锤后元气大伤,他没能成为中国版的莫博士。

但其实就算他顺风顺水,也没这个可能。

莫博士的工资是谁发的?

华尔街日报和CNBC这些专业媒体,打包签个合同,每个月规定好多少篇上几次演播室,临时有事临时加钱。

莫博士的收入是稳定的,签完合同后他专心鼓捣产品专心做采访调研就行了。

他当然也得关注消费者反馈,但他不急,发稿日和播出日是定好的,他有充足的时间来完善自己的内容;他也得顾忌一下被评测公司的情绪,但不用太顾忌,反正专业媒体有一堆广告主,压力被分散了。

莫博士能够做一名专注的观察者,大量知识能够持续积累,这些知识的厚度又能为他赢来更多关注,专业媒体给他开出更高的价格,正向循环。

而王自如的工资是谁发的?

前期有投资人,可投资人的钱也是要赚回来的,说到底了还是得接广告。

广告钱是被评测公司直接给的,没有专业媒体来分散这个压力,等于付费创作,首先就影响了客观性;

其次,投放广告的依据是什么?流量和转化率。这使得创作者必然要在日常发布内容里追逐热点,在粉丝运营上走饭圈路线;

最后,热点和饭圈的双重压力,必然导致创作质量持续下滑,内容从干货为主转向娱乐为主。因为干货太消耗时间,娱乐则可以成为可复用的套路。

你不可能成为一名有持续积累的观察者,你必然会变成一头天天得去掰玉米捡芝麻的熊瞎子。

不是中国的创作者水平不行,而是根本的交易模式使得中国诞生不了莫博士。


而且这毛病到今天还是一样。

欧美的专业媒体也不行了,但用户为内容付费的习惯养成了,因此还有很多能持续积累专业度的创作者。

老司机可以想想Patreon、Onlyfans、pixiv的Fanbox上的内容质量,想想某黑黄色网站上免费和付费内容的差距。

YouTube好歹也有订阅及流量的算法分成。

而国内几乎所有内容创作者,不管你是评测数码产品的还是画漫画玩cosplay的,都没有人为内容直接付费。平台不会给几个钱,观看用户也不会有几个掏钱。

因此所有内容创作者的变现都不直接来源于内容本身,而是内容所带来的流量及社区氛围,最后是包括带货在内的广告分成。

扪心自问:在这种环境里做个创作者,你会走专业路线还是娱乐路线?


所以说何同学水平下滑也好饭圈味变浓也罢,换个角度就很好理解:

这是一场秀,科技知识只是这场秀里的一部分素材。

很多up主没有何同学的压力,就是因为他们非常清楚自己的内容的本质。不管名头是什么“科普up主”“知识up主”,但他们都忠实地按照电视业的编导逻辑来设计自己的内容。

引子、一两个知识点、最近流行的梗、戏剧化的表现,按照一个故事结构串起来,没毛病。

何同学的麻烦在于:起来时起得太正,很多阅读量比较少的关注者真的把他当成获取知识的来源了,这些关注者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其实是在娱乐,而非学习。

就像很多人冲到知乎键政圈以为自己真的在严肃讨论,没想明白其实我们都是村口老大爷侃大山。

不过何同学会慢慢克服这种落差的,后续内容一定会逐步清洗掉这些不合理的预期。

不就是要搞一些让人觉得高大上的科技感嘛?深圳的hex我也去拜访过,随便找些外包团队就能攒些工程样机出来,这点钱何同学团队掏得起。


最后吧,大家还是要正视自己的互联网冲浪行为。

学习?学习个屁。

手机厂商和芯片厂商对接时,芯片厂商会发来一堆打包资料,尤其是在bsp阶段,指导手机厂商了解这颗芯片的指标和接口。

这堆资料里,往往会有一份比较简短的PPT,给手机厂商市场部看的,one page。主要是用粗浅的语言和粗暴的数据来表现芯片的性能,好让市场部包装一下,吹给消费者听。

讲真,你看十年的手机评测,还不如看一份one page。几百小时的废话都抵不过那二三十个专业词汇。

真是来学习求知的嘛?大家都是来消遣的嘛,对线才是真开心。

娱乐至死无所谓,娱乐至死时还以为自己有求知的光环,那就讽刺了。

user avatar

这UP挺有名,但公道说我对他没关注过。

因为我数码基本闭眼买,这块咱就一学龄前水平,关注度不高。

写这个呢,也是抒发抒发个人小看法小情绪,私以为,一味的批评,必要性不大。

大部分观点看下来,无非是批评视频内容属于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或说这UP调性变了,变得不阔耐了等等。

前者属于对业务水平质疑,后者属于对人生追求批判。

其实呢,要我说,在国内想当个自媒体人,哪怕降一格,当个比较频繁在网上发言的人,真难。

自媒体这个东西,错非是各个大官号的言论,否则换了任何私人的团队或者个人,都谈不上特别严肃特别学术,也谈不上调性必须得三钢五常万年如一。

自媒体的“自”,本质是什么?

是自由,是自我,是自在甚至是自嗨,是一个非常主观的创作角度。

我再说白话一点啊:

是爱做什么就做什么,只要不违法乱纪,只要不教唆诱导,内容和风格,创作主体说了算。

有人说那您心里得对得起读者啊?

对不起,还真不是。

自媒体领域,不是报纸杂志收费闭路电视,这些是读者先缴费再享受内容的。

自媒体是靠自己的调性跟视角,来吸引跟自己调性一致的用户群体的。

自媒体是创作人发布的,可以公开的日记,或能拿到大庭广众下把玩的自拍,谁做什么,谁看什么,是双向选择的自由市场模式,不涉及到什么付费,更不是不看他视频就得拉出去打一顿的强制性填鸭式灌输。

所以,你看他这期视频不对胃口,你可以期待下期内容,可以关注更优秀的内容,甚至可以跟这位说拜拜。

唯独不能教人家做事。

因为人家达到过的巅峰你没到过,相当于跑马拉松人家甩你十公里,现在人家减速调整下呼吸,你说人家不会跑步。

你行你上啊。

凡是搞创作的人,不管是文字还是影像领域,都会在某个阶段面临一个转型期。这个转型期只有创造者自己知道,在外人看来,会觉得是瓶颈期。

其实不是。

你看看出名的电影导演,艺术生涯里总有一两部看起来四不像的片子,这就是转型期的作品。

一些牛逼作家,会突然写一部自己都没想过的小说,卖的也不见得好,这也是转型期的思想体位调整。

上边这些,可以喷,因为你如果恰巧买了他们转型期四不像的书或者电影票,相当于你先支付,但没获得享受,看了一脸懵逼。

花钱受罪,当然应该批评。

但对于自媒体人,还真不必这么刻薄。

所有在平台上发表作品的人,也包括我自己,说通俗点就是耍猴的。

我闲着没事写两下,就是我牵着猴敲着锣出来卖艺了。

你看着挺有意思,点个赞,就是看我耍猴好玩给鼓掌了。

你看着没意思,看一半点叉闪人,就是看我手艺不精,你自己找别的乐子去了。

但你看我写的不到位,进评论区大帽子一扣,咔咔给我一顿上纲上线的骂,这属于什么啊?

这属于看人耍猴不够刺激,你下场咣咣给我胖揍了一顿。

我招你惹你了啊……还是我收你钱占你房子才叫你看我写的玩意儿?

谁觉得比我写的好,拿手艺把我比下去叫我心服口服,也成,可有人除了挑事啥都不会。

挑事可比做事简单多了啊亲。

所以,同理,这个何同学这期视频,谁看着不专业或者别的什么理由,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做专业的有趣的内容,把这位从头部UP的神坛上,拉着裤衩子给他拽下来,大佬换人来当。

而不是就会说人家怎么怎么变质了腐化了,做的东西像这个了内个了。

这没用,骂街谁不会啊……咋不自己把事做好了再埋汰他捏?

至于说这何同学恰饭的问题,咱心平气和的说,别人要是有他这流量跟声量,能保证自己守身如玉一直为爱发电么?

如果谁说自己可以,我只能说他纯洁的太不市场经济了。

反正我承认我是没这么圣洁,我写100个玩意,里边99个是闲扯淡的把有些人逗乐了,他连个赞都不舍得点。

就1个是我接个广告赚个烟钱的,好家伙,对面脸一翻,什么资本的走狗了,奸商的门徒了,血汗工厂的帮凶了,消费主义的推手了,啥名头都给我安上了,都把我逗乐了。

这位何同学也是一样,以前他内容好的时候,敢问每个今天批评他的人,都给他点赞三连了?还是真金白银打赏了?

真不见得。

人家做出来好内容的时候,有人免费去学知识学剪辑学话术时候,一声不吭。

人家做的内容一次不对胃口,这帮当初白嫖一声不吭的,含着金嗓子喉宝穿上马褂就登台献艺了……

做人,得厚道啊。

人是这样啊:

你要是没给内些所谓你钟爱的人或物付出过真实的可量化的价值,就不太适合在这个人或物表现未达成你预期的时候,去掺和墙倒众人推的事,这并不光彩。

人最光荣的做法是面对你不喜欢的甚至鄙视的事物时,用自己实力去征服对方。

光是打嘴炮,跟承认自己弱,区别不大。

甚至退一步说,哪怕批评里带点建设性意见都是可行的,而不是光是失望啦表示遗憾啦这些通用的情绪话术。

也许这位何同学这期视频确实占用了你8分钟,如果我是他受众的话,我会想他以前的作品带给我起码80分钟快乐,而且还是免费的。

在我一没给过他钱,二没站过他台的前提下,哪怕这8分钟我白瞎了,我都不言语,毕竟咱白嫖过人家么。

至于个别满腹嗔怒,为自己流逝的8分钟青春鸣不平的人,讲真,这8分钟时间当时没看这视频,也未必用在正经事上。

总而言之

面对他人的劳动,和免费的分享,理应宽容一点。

这世界真不是把旁人踩下去,自己就必定能升上山巅的。

user avatar

何同学收获了知识,金钱;

甲方爸爸得到了满意的推广;

无脑吹们得到了维护偶像的荣耀;

而我,在8分钟里得到了一头黑人问号

ps:顺便写完这个回答还收获了“喷子”“老光棍”等名号



user avatar

看完脑海里就一个字:

一句话评价:加入科技要素的低配手工耿,更新还贼慢

有种感觉已经持续了一年多,一期比一期明显,那就是何同学遇到了瓶颈。

作为一个看过他所有B站作品和大部分出镜联动视频的粉丝,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视频里的他远不如几年前那么有活力。

换别的up主倒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不过是从兴趣到职业必然经历的过程而已。可问题在于,何同学的特色恰恰是他能敏锐地捕捉到自己对科技的感悟,并将这些难以描绘的灵感,很好地用视频表现出来。

那么,把何同学B站里所有视频从头到尾看一遍,你就会发现从某个时期开始,这份共鸣感逐渐有了下降的趋势。

这个转折没有明确的时间点,只有对比新老视频才能察觉到,最明显的便是:两次采访大佬,无论铺垫视频还是采访正片,库克那期的水准都远不如Panos那期,可以解释为状态不好/连线聊天效果不如面谈也正常,但依然能说明一些问题。

近期各种作品外的出镜大多也是不太精神的样子,我很怀疑他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究竟还有多少热情。


或许是因为一直以来的“产品体验”题材已经逐渐做到天花板,何同学自称选题方向从“体验一个有趣的产品”转变为“做一件有趣的事”,倒也没什么不好,但他选了一条艰难的路:DIY。

摸着良心讲,你技术水平比不上稚晖君,整活力度比不上手工耿,选这条路就只能是第三种风格:既有一定的硬核科技感,又兼顾大众化的轻松趣味,更重要的,融入自己独一无二的共鸣感

这比做个优秀的产品体验还要困难得多,也难怪几个月才能更一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的更新模式从“周期发布有趣的视频”逐渐变成了“攒一段时间大招然后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打个比方就是:从每年常规升级iPhone,转变为不定期的好几年发一次iPhone4程度大升级。

可能是想通过这么做维持科技区顶流的逼格,满足观众(和投资者)越来越高的期待吧,这个转变有多少是B站安排的,多少是他自己想做的,也不好说。


很遗憾,从毕业那期开始算,这个转型不能说一切顺利,只算是勉强维持。

毕业vlog的节奏感和共鸣感其实是比不上以前其他vlog的,文案和配音也有点奇怪,就一股硬抖包袱的感觉(其实更早的视频就开始有这感觉了),没有早期视频那样轻松自然的幽默感。

升降充电桌确实还不错,但流量数据被捧得太过。什么中国乔布斯、带动甲方市值飞涨之类的话题,单凭视频本身怎么也不至于,之所以有这流量,除了B站力推的因素,根本逻辑还是股票那一套——数据惊人并非自身足够强,而是市场的期望足够高。

这份期望经历了三个月越炒越热,想想这三个月关于上期视频先质疑后反转的诸多热议、他本人又到处跟up联动、此外又打了不少广告,完全就是顶流明星待遇。

捧那么高,再看本期视频当然会有落差,如果这是普通的、正常月更的作品,那还说得过去,这个水准的定位,应该像小约翰可汗的恰饭单子一样——正常更新,或用于加更,投稿在高质量重点视频前后,作为配菜登场。

而何同学这次反馈不佳——老实说我觉得已经算翻车了——的原因就在于,他用筹备盛宴的时间和精力,给满心期待的观众端上了一份甜点。

如何评价呢?本文开头就写了,但到末尾我想可以换更合适的一句话:

他用108天开了个灯。

user avatar

何同学的这期视频让我想到了两件事儿:

  • 第一个是国产烂片,演员颜值很好,其他的所有都稀烂;
  • 第二个是那个博士群的梗,雨滴到底能不能砸死人?

这期视频整体的创意其实并不复杂,通过一个简单的生活场景预设,然后通过系列技术创新,打造一套系统,展示技术能力的实现过程。

但问题在于,自动开灯这事儿太简单了,一个智能开关,一台智能音箱,搞定,这事儿已经不是极客圈子的事儿了,而是早就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了生活常态。

然后何同学花了108天,搞了一套看起来十分复杂,且占地方的系统,就是为了解决一台智能音箱+一颗智能开关就能解决的事儿。

甚至都不用智能开关,换一颗智能灯,再加一台AI音箱就能搞定。

甚至都不需要AI音箱这种方式,市面上带遥控器的灯比比皆是,把遥控器放在桌上,按一下,就OK了。

极客向的视频有其天然的受众群,稚晖君就是典型的例子,一台机器臂,圈粉无数。

但有一个关键区别,稚晖君的机械臂,甭管现阶段有没有实用价值,但它所展现的技术实现和产品特点,确实是目前行业探索和发展的方向,是真的很有意思的事儿的。

而何同学这套系统,除了卵用没有,还是卵用没有。

对于DIY这事儿,我们可以说是我喜欢,你管得着么?开心就好。

即便是做了一套卵用没有的系统,那至少也可以自娱自乐,挺好。

问题在于,何同学。

大家对他的预期太高了,而这样一套系统,和何同学目前所享受的声誉,是不匹配的,这才是结症所在。

何同学如果只是想做一个普通的UP主,这事儿没什么问题,反正流量还是有的,关注度也都很不错,影响力依然是科技圈自媒体的头部。

但如果何同学想要更进一步,这样的作品,显然支撑力不足。

就像郭敬明拍《小时代》,如果单纯是想说,郭敬明也可以拍电影了,且还能赚到不少的钱,这无疑是成功的。但如果想要得到行业的认可和尊重,想要收获影评人的好评和赞誉,是不够的。

user avatar

很棒的作品,达到了春晚的水平;很赏心悦目,行云流水,很像昨天晚上的国足比赛

即兴赋诗一首

除夕晚上看春晚

大年初一看国足

大年初二何同学

总结:旗鼓相当

我的诗,很有乾隆皇帝的风采呢

user avatar

坚持原则很难。

俺不是大佬。看到各位大佬侃侃而谈,俺不禁自惭形秽。为了低迷的盐值俺豁出去了, 强答一番。


俺不是公知, 俺只是碰巧有张祖国的高校教师证书。

时至今日(2022)祖国的某些耳机音响论坛包括贴吧,还有人相信“发烧线材”能“调音”, 上万的人民币不买最直接影响音质的新耳机或音箱, 而是被忽悠上眼药买最不着边际的配件;


时至今日(2022)祖国的 X 交媒体包括这里,还有人相信吃“蛋白粉”(猪饲料)能“增肌”,奥运会的运动员都不吃这一套, 他们不亦乐乎地一边便秘一边歌颂“蛋白粉”(猪饲料)的功效;



时至今日(2022)祖国的各大媒体和网站包括这里,还有人相信“冲牙器”(电动水泵)能“有效去除菌斑”,口腔预防医学的教科书都不认可“冲牙器比普通牙刷有效”这个结论,但是他们屁颠屁颠地把“冲牙器”买回家。牙没刷干净却在网上氵朝吹“冲牙器”能 “冲出一块块肉来”。



弓形虫疫苗不存在, 弓形虫疫苗不存在,弓形虫疫苗不存在。 他们以为狂犬病疫苗是弓形虫疫苗。



尽管俺在祖国的某些耳机论坛和/或贴吧声名狼藉, 俺依然坚守最后的阵地, 那就是自己的良心。当然, 万一哪天这张证书因为自己的人品问题被祖国的教育部吊销的话,也许俺就会义无反顾地把自己的良心称斤出售。

俺不到一百万知友,阅读总量也没有破亿(仅9000万而已)。

说到恰烂饭其实很容易, 只要调转方向, 支持自己曾经反对过的东西, 支持违背良心的东西, 支持欺骗消费者的东西,钱很快就会来了。

简单吧?



如何看待何同学的视频《我用108天开了个灯......》?


《荀子·王制》:“......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魏征曾用来劝诫唐太宗, 李世民也常用此语告诫众人。

其实说白了, 俺胆子比较小, 76万知友一人一泡口水就能淹死俺。

所以, 俺至今还没有人设崩塌。


如何看待何同学?

俺一般很少负面评价任何一个大V小V,

因为俺还没有膨胀到那个地步。


《论语·子路》: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user avatar

大家可能对108天这个工期没什么概念…

作为一个正经吃设备这口饭的人,三个半月能整出来的活如下:

2m x 2m x 1.8m

单轴机器人8台,无刷电机6台,传送带6条,各类气缸大概40多个,物料成本大概不到100wRMB,岛国加工费比较贵…控制电路,PLC程序,组装调试,以上所有东西一共俩人整,其中我自己一个人搞了八成,设计没有任何现成的例子可以参照,那阵子公司用的还是2D的AutoCAD…

然后我赚的还没有这位何同学多……

也没给配升降桌…

好气…

user avatar

作为粉丝数不足何同学十分之一的小透明,俺来恰个流量。虽然俺也实现了俺的小目标。

我这里就讨论个更大一点的话题,关于测评媒体或者整个数码类自媒体的,虽然何同学不是专门做测评的up。

首先要明确,看透测评媒体/数码类自媒体的本质。

测评媒体理想状态下要有两个基础条件:一是专业性,二是公平公正。

很遗憾,对于大部分的测评媒体或测评人、kol之类的都没有相关专业从业经验。家电行业不是很了解,就单说音频行业。我印象中我见过的测评自媒体貌似只有一个美国人之前是杜比公司的总监。据我观察,通常这些测评媒体没有在正规公司测试部门的工作经历,也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比如说基本的听音能力或者正确的测试与评估方法。通常,稍微大一些规模的公司都会有专门的测试部门,有些是进行产品评估,说白了就是测评,有些是进行可靠性测试,还有些是进行产线一致性测试。很多大公司测试部门的测试设备和测试人员都要比大家常见的测评媒体专业得多。而且有些大公司的测评数据库非常丰富详细,基本上囊括了市面上绝大多数产品,我见过几个数据库,规模完全不是一些所谓测评媒体能比的。然而,这些测试通常是只服务于公司内部的,不会公开,不会给消费者的选购提供任何指导意见。

且不说大公司的音频测试部门。我之前因为工作原因接触到一些广东的音频测试公司。他们专门做一些厂家的外包测试服务,出于种种因素,很多耳机音箱公司都会有一些项目的测试是外包给这些测试公司的。即便是一些二流的音频测试公司,其专业性也吊打市面上几乎所有的测评媒体。与此同时,他们也向个人用户提供专业测试服务,然而这些服务依旧是有偿的,通常一个小时1000元,普通消费者很难承受这样高昂的测试费用。其中还有一些国际标准和可靠性的测试例如UV光照测试、IP防水测试、跌落测试、疲劳测试等,更是几乎所有测评媒体都不具备的条件。

所以,测评媒体/数码类自媒体的专业性往往不占优势。

厂家通常具有专业的测评能力,但通常不会告诉大众消费者真实情况,或者只是选择性的展示对其有利的内容,甚至很多时候虚假宣传。第三方的专业测试公司虽然向一般大众开放,但是测试费用高昂一般人不会花这个钱。所以媒体属性才是测评媒体的真正竞争力。

公平公正,公信力。也许测评媒体的专业性确实不如厂商以及专业测试公司,但如果测评媒体能够把一些厂家不愿意公开的缺点客观描述给普通大众消费者,这就是其无可替代的意义。

可是这就不得不面临另外一个问题,也就是测评媒体的商业属性,盈利能力。基本上很少有产品测评/数码类自媒体是付费或者收费订阅制的。观看内容绝大多数都是免费的。对于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免费内容似乎是理所应当的。

然而,测评/数码类内容的成本往往是十分高昂的。就拿常见的手机测评,几款手机做对比测评,单单买手机的成本可能就要两三万,还有摄影、剪辑、场地、测试器材等等的成本。一些测评视频一期的成本就有5万元甚至更多。观众只是划一划手机,甚至连视频都没有耐心看完,顶多给一个点赞支持一下。测评媒体却要承受如此高的成本。

所以任何这类自媒体想要盈利,想要活下去,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从厂家那里赚钱,说白了就是广告推广恰烂钱。另一条路是通过其他方法从粉丝那里赚钱,例如开淘宝店装机店之类的。我认识的至少两个B站百万粉丝大up都私下底跟我说过,从粉丝那里赚钱很不稳定而且没有从厂家那里赚钱赚得多。所以基本上写软文恰饭视频是必然,也是唯一的出路。

站着挣钱,在测评行业/数码类自媒体这个领域基本上是不成立的,尤其是国内。商业毕竟不是做慈善,是要活下去的。光靠粉丝的流量,不足以支持这样的内容制作和人工成本。这就是现实原因。谁不想站着挣钱?但是测评和数码类媒体的属性和实际情况,就是站着没法挣钱的。所以即便有一些人怂恿我去做全职的测评媒体,我从来都没有考虑过,顶多闲暇时间偶尔做一点内容。

可以说目前稍微有点流量的数码类自媒体几乎都是在恰饭,而且不少是在恰烂钱。基本上就是电视购物的升级版。

举个例子,之前就有两家测评媒体向我咨询测试设备的选购问题,他们只关心哪些测试设备“看起来”更专业,而对具体的测试方法究竟该如何做,测试设备如何操作之类的问题没什么兴趣。接厂家广告,用着专业仪器做背书然后把一些不太懂的小白往产品的宣传卖点上去吸引,这样的测评媒体目前依旧能吸引一定的粉丝。但据我观察,一般被坑过一两次之后,很多粉丝也就不怎么信了。

恰饭必然会导致公信力下降,最终失去公信力的同时失去厂家眼里的商业推广价值,走向死路一条。

这也就是当初像王自如这种测评自媒体刚兴起的时候并不被一些传统风投看好的原因,因为无法长期稳定盈利。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想看何同学不恰饭,又拍摄精良制作精良专业深入的视频,钱从哪里来?

能有这样的结果,就是这种测评/数码自媒体模式的必然结果,谁来都会变成这样。只不过这次的主角叫何同学罢了。

user avatar

说白了还是何同学没有拿准发视频节奏的问题。

实际上,B站有很多慢工出细活的UP,但是这类UP有两种。

第一种就是按照动画工期的方式,我多期并排坐,这样虽然每一期我都耗费了很久,但是事实上我却能保证发片节奏,不至于磨洋工三个月然后被人说就这。

第二种是大片中间穿插小片的方式,也就是说,我要搞一波大的,但是大的和大的之间,我插几部小的,比如说杂谈,比如说科普,比如说搞活,这样就算大活砸了,小活依旧能够保证我可以有良好反馈。

然而何同学哪种都不是,他就是三个月要出视频,那就三个月我就盯着这一个项目做,中间我也不干点别的,这种行为,作为一个职业UP,可以说是非常不成熟。

总而言之,如果何同学还在保持这种错误的节奏发视频的话,那么除非未来大活能好,否则,那就只能看B站用户的粘度了,毕竟如果一个视频不足以维持三个月热度的话,那么非高粘性粉丝,那么必然会在一而再,再而三的情况下脱离UP的。

user avatar

很失望。

我觉得不能用江郎才尽来形容何同学,虽然他的视频确实看起来有些灵感枯竭。我觉得这是从个人up主走向团队后遭遇的问题、资本和甲方要求太多带来的问题,当然最核心的还是转型带来的问题。

哪怕都是数码区up主、科技区up主,每个知名up主的内容和方向也都是不一样的,找到自己最擅长的点,当年何同学能火,是因为他找到了自己最擅长的点,粉丝也喜欢他这几点,但现在转型了,抛弃了当年让他火起来的那些东西。

纵观何同学这几年的经历,可以看到他是以产品评测起家(早期视频多为苹果产品评测),当年还是学生的他也分享了一些自己的成长经历(有两期讲少玩手机、未来规划的),之后就是火出圈的5G测速视频(这本质上也是个测评视频),再让后依然是产品评测为主。

正所谓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我不理解何同学为什么做这些做得好好的非要转型呢?他这不仅仅是增加新的东西,还把以前的扔了,我很好奇为什么要把已经做成功的事情扔掉,成立团队去做DIY呢?

真的,我觉得何同学你还是做体验比较好,让你火出圈的5G视频就是体验类的,你现在转型做DIY这块真不是个好主意。

个人up主到好几个人甚至十几个人的工作室,会有一个明显的阵痛期,而且很多人并不适合团队作战,如果你看了何同学早期个人的视频就会发现,他的视频有着浓厚的个人风格,但最近的视频越来越少了,我认为这就是团队干活带来的问题,何同学可能真的只适合单人作战。从学生到毕业后成为全职up主,从个人视频创作者转型成工作室团队作战,从体验测评转型DIY设计,这每一个都是大跨越,每一个都会影响何同学的人设,从目前来看他的转型很失败。

他当年的视频有着强烈的个人色彩,你现在去把他当年的5G视频、少玩手机视频、600W人合影视频、备忘录做动画视频,甚至是去年7月那个毕业视频看一遍,都能感受到他强烈的个人风格,剪辑的节奏感、文案语言的幽默感和共鸣感、作为学生的迷茫感,年轻人的朝气,这些都能感受的到,但最近的这两个视频就好像少了,或者说像是在可以模仿早期视频,但模仿的很拙劣。这就很有趣,明明都是他自己的视频,为啥说现在的在模仿以前的呢?而且还模仿的不好?这就是团队干活的问题,可能拍摄不是他自己了、可能剪辑也不是他自己了、可能他并没有控制好整个团队的节奏。

有意思的是《我用108天开了个灯......》这个视频明明是工作室一群人合力完成,看完视频感觉还像是他独立完成的,这就是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麻烦,你到底是何同学一个人,还是何同学的团队?


当然还有其他问题,譬如视频发的太少会拔高观看者的期待。如果这期视频只是周更或者双周更中的一期,也不至于有这么多负面评价,上一次视频是10月17日,到现在四个月了(别和我说中间还有三期与其他人合作的视频,他自己频道就是鸽了四个月)。

2021年一共发布5个视频

2020年一共发布7个视频

2019年一共发布13个视频

2018年一共发布14个视频


最后一个问题是何同学的视频里广告太多了,不是说不能接广告,这B站科技区up主接广告也有很多种:

1、某个厂家出了个新品,找up主做个评测,譬如iPhone新品评测,这种虽然是广告但只要你不尬吹我都能接受。

2、软广,何同学这个视频和之前的视频都算软广,包括影视飓风给方太卡萨帝做的视频,视频内容为甲方的产品服务,这种发多了对我们观看者来说就要扣分。

3、硬广,内容和甲方产品无关,类似小约翰的视频里强行植入拼多多,这种对我们观看者来说基本没影响,因为视频内容不是为甲方产品服务的,我们甚至会调侃“感谢甲方投放广告,这耗子才能不鸽”。

如果我关注一个up主半年,他只发了两个视频,而且都是恰饭的,那我真的很不开心。



我怀念的是:

“如果你使用的是支持面容识别的iPhone,那么每当你打开面容ID及密码,就会看到一个笑脸,那是一个来自1984年的微笑”

“五年后,速度,是5G最无聊的应用”

我怀念的是那个有人文情怀的何同学,那个同龄人何同学,我怀念的是这个时候的何同学。

user avatar

我觉得何同学和其他博主最大的区别在于,他有极少数一撮粉丝特别没见识,特别烦人 而且到处出警。

这是他被批评的主要原因,没有其他原因。

何同学本身的内容其实挺正常的,我觉得一直水平还挺稳定。

两年前有人问我怎么看何同学,我说我觉得他是个很会拍广告的人,我觉得他以后会跟王自如一样toB拍广告。

我现在依然是这个判断。

user avatar

如何看待,人家又不需要知乎的各位看待,微博和B站才是人家的基本盘,在知乎吐槽根本影响不了人家的根基。

反正大家都是走流量的对吧。

user avatar

离个大谱

什么叫用树莓派GPIO控制传感器容易烧掉,间接控制arduino就不容易烧掉?

不敢相信这是北邮电信的本科毕业生说的话。你水平高低我不管,你别毁谤树莓派啊....

出于对评论区杠精的尊重,分类讨论一下吧

1.如果是用GPIO驱动舵机导致树莓派被烧掉的话,即使换了arduino依然很容易被烧掉,区别仅仅在于烧掉没那么心疼了

tip:GPIO无法直接作为电源驱动舵机,一般人不会这么干的,一般是模拟PWM控制或者舵机外接电源+光耦

2.如果他是用GPIO控制传感器烧掉的,那应该是他不知道加限流电阻。

GPIO一般是推挽结构,不同的单片机/MCU的GPIO,有的内置了上拉/下拉电阻,你直接控制寄存器打开关闭即可;有的没有内置上拉/下拉电阻,这时候你就需要设计电路外置一个上拉/下拉电阻。

你没有外接限流电阻,所以你的传感器和树莓派会是被烧掉。不是传感器的质量问题,不是树莓派的质量问题,是北邮教学的质量问题。

这也不是什么高深的知识,是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微机原理/单片机原理/嵌入式编程/FPGA/物联网…任一课程的最基础知识。不是说你烧了几个单片机之后你才发现这个单片机能用,那个单片机不能用。正确的顺序是,你应该在用它之前就看他的datasheet,再去画电路,再去编程。

出现这种情况只有一种可能,何同学copy了不同人的方案、电路、程序,而且没理解。

视频质量是否高、恰饭是否体面、做的东西是否有意义、是否德不配位,这些我都不管,毕竟闻道有先后。我在意的是何同学通过这个视频体现出孱弱的微机模数电基础,浮躁的研发心态,以及对树莓派、arduino的错误使用示范影响。

还是建议他还是好好补补本科基础课再混科技区吧,太浮躁了,底子太虚了…


评论区饭圈钢筋硬洗“不可能是没有共地烧掉的嘛?”“不可能是冬天静电导致烧掉的嘛?”,麻烦出门右拐喊哥哥

user avatar

“Hey Siri,帮我开灯。”

“好的,灯已打开。”

user avatar

看B站的评论区,我还以为只有我一个人觉得很尬很没用。是不是我有大病,于是来知乎瞅一眼,发现还是有人跟我感受一样的。

这要做的事情不是一个遥控器,一个APP就搞定了吗?谷歌苹果小米华为的家电生态不都可以轻轻松松完成吗?电视剧空调的遥控器不是二十多年前就有了吗?

明明已经有了快速排序,归并排序,堆排序,你做个视频说自己鼓捣出插入排序很牛?

明明已经有了分析力学的框架,你做个视频说自己用经典力学的方法分析刚体转动很牛?

明明已经有了微积分,你做个视频用相减的方式证明函数单调性很牛?

故意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扯一大堆有的没的就是无病呻吟,矫揉造作噻。






这算不算发现了水军……那个什么哒哒妹妹三无小号

user avatar

何老板这期视频, 真就欺负学生没社会经验.

回顾下视频开头:

提出需求: 何老板个人加班到晚上七点, 太阳下山, 需要离开工位开灯, 太麻烦了

然而现实是:

不管太阳有没有下山, 只要是办公状态, 办公室的灯肯定是开的

众所周知, 环境光能影响人的精神状态. 这就是为什么零售业普遍非常强调照度的重要性:

我国知名的996工地, 光照强度只会比零售业更强. 在如此强的室内光照面前, 人那点自然节律根本没法反抗.

最为可笑的就是, 一个「智能按钮」+「智能灯」+「网关」就能搞定的需求, 居然出动了机器人大军...

这东西好用到什么程度呢, 我在床头、桌面下面、沙发、餐桌乃都装了一个. 只可惜小米的 Zigbee 开关退市了, 当初只要 39 一个, 绿米的卖的稍微贵了点, 但是设计好了很多.

有人会问为什么卫生间不用装开关. 因为只要装个人体传感器、做个自动化就好了. 还能设置人离开 5min 自动关灯.


然而在视频中, 最后硬生生变成了一个扫地机人硬广, 观众看完视频浪费了十分钟人生, 厂商花了一笔不菲的推广费, 只有...

要知道这年头 Thread(开放版 Zigbee) 的 IoT 产品都上市了, 直接就能接入 HomePod mini/Apple TV 4K, 无需传统网关. 比蓝牙更低延迟、更长距离和更低耗电.

本来看到视频标题, 感觉可能还会扯一扯场景、用户行为动线之类的分析去整活, 没想到不仅没有, 全程还是停留在智能充电桌那期暴力机械+CV... 推广的产品和整活还不强相关.

最后劝何同一句: 老老实实介绍产品, 分析使用场景, 传达使用体验, 才是科技类视频的正道. 老是琢磨怎么整活让人觉得炫酷, 那只是离开主流用户.

5G 那期就是为了整活, 开的坏头.

user avatar

这支视频虽然也是恰饭,思路却和上一支的“升降桌”是完全反着来的:

升降桌虽然加了很多并不实用的功能,好歹它是能唬住观众的。其中视觉效果最为强烈的部分,设计过程被隐藏起来了——后来热心观众发现是后期加的特效,哦豁,完蛋。

成龙也曾在广告中打了特效

或许是为了对相关质疑作出回应,何同学做了现在这个“电灯开关”……但,若说“升降桌”是“华而不实”,那么这个开灯方式大概就只能用“花里胡哨”“哗众取宠”来形容了。

从一开始,这个“需求”就不是真实的:上班时顺手开灯、回家时顺手关灯,很难么?再不济,搞个智能按钮无线开关,也都有现成技术摆在那里。

也因此,何同学后续所有工作,都是“为作而做”,纯粹做个样子给人看的无用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贯穿视频的线索

当然,如果单纯只是整个活,把大伙都给整乐了,最后引出带货、大家会心一笑,似也无可厚非。然而,不幸的是,这与他的人设并不相符。

不同于手工耿,何同学几乎一直以来都以“硬核科技”而非“创意”为标签。从测评各类电子产品到测评5G,再到自主研发新产品,实用性都是不可或缺的。

手工耿可以整活造娱乐产品,是因为他之前没干过一本正经的测评,没有往自己身上贴“专业”的标签。相较之下,何同学的成名史,在此刻于他更像是枷锁,限制了他作品的娱乐空间。


我在本回答开始时说,这支视频的思路和“升降桌”相反,或许是何同学对相关质疑的回应——显然,何同学正在视频里极力向观众展现“我掌握许多知识,我会玩许多花样,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不是特效”。

只可惜,对何同学而言,“真实”就意味着自砸饭碗。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何同学对5G的相关测评与现实有所偏差了,但在“5G”这个概念刚刚进入大众视野时,它还是个新鲜、神秘的概念。搭配视频呈现的“科技感”,远远高出了现实。

我们也知道了采访苹果CEO库克是何同学的自我镀金,这无法证明他已足够优秀。“我做了苹果放弃的产品”——升降桌进一步打碎了幻象,让观众看清了特效下的另一面。

“标题党”视频,与近两千万播放量

何同学是否意识到了:自己的成名,靠的是信息差、虚浮的“高大上”?越是急于暴露自己的真实能力,越难以维持现今的人设。

何同学大约的确要转型为“电子手工耿”了。受限于过往的人设与稀薄的创意,这条“转型之路”,恐怕不太好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何同学的视频《我用108天开了个灯……》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开灯”视频,而是围绕这个核心概念,融入了对科技、创意、耐心、以及个人成长等多个层面的深刻探讨和精彩呈现。为了详细地分析这个视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视频的核心创意与主题升华: 表.............
  • 回答
    要说B站何同学评测华为Mate 30 Pro的视频被质疑“恰饭”,这事儿在当时确实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而且我觉得挺值得说道说道的,毕竟何同学这个人,加上华为这个牌子,都是那个时间点上特别能吸引眼球的。首先,我们得把时间线捋清楚。2019年9月底,华为Mate 30系列发布不久,正是大家对这款手机充.............
  • 回答
    关于观视频答案年终秀在B站人气不如去年的三分之一这个现象,以及“B站的同学不爱学习了吗?”这个提问,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深入探讨。这其中涉及用户行为变化、平台生态演变、内容本身的吸引力以及宏观环境等多种因素。简单地归结为“不爱学习”过于片面,我们需要一个更细致的分析。一、 人气下滑的具体表现与可能原.............
  • 回答
    关于敬汉卿早期去女同社区交友的视频,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解读。首先,我们要理解敬汉卿这个博主。他以其真实、接地气的风格,以及对生活中一些“非主流”或者说大众不太了解的圈子的探索而闻名。他早期的视频,尤其是一些关于他尝试进入不同社交圈子的内容,往往带有一种好奇、记录和分享的意味。那.............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而且也挺让人无奈的。抖音上一个关于“伪科学”的视频,流量蹭蹭地上了3.7万,可放到知乎上,一个差不多的科普贴,可能也就七百的浏览量。这中间的差距,怎么说呢?感觉就像是在一个热闹的市集上,有人扯着嗓子喊着“看热闹,看热闹!”,而另一个人则是在一个安静的书房里,低声讲解着某个深奥的道理.............
  • 回答
    关于《权力的游戏》在腾讯视频同步美国播出这件事儿,我这心里边儿,那叫一个五味杂陈!说实话,当那个消息像晴天霹雳一样砸下来的时候,我首先冒出来的是一种难以置信。你知道的,《权力的游戏》,那可是神剧啊!当年在国内,多少人为了追这剧,熬夜守着,字幕组连轴转,各种盗版链接满天飞。它带来的不仅仅是一部电视剧,.............
  • 回答
    教育部5月11日发布的《学前小学中学等不同学段近视防控指引》,这绝对是件好事,也是一个非常及时的举措。咱们做家长最头疼的,除了孩子的吃喝拉撒睡,那近视问题绝对是排在前几位的,甚至可以说是“心头大患”。这份指引的出台,意味着国家层面上对这个问题有了更系统、更科学的认识和应对策略,这对我们家长来说,无疑.............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也能引发很多用户的共鸣。咱们就好好聊聊山东联通这条关于“同一账号限最多同时接入 15 个终端,超出可视为违约”的规定,看看它到底合不合理。首先,咱们得明白,运营商设置这样的规定,通常是有他们自己的考量的,不能一概而论说它完全不合理。从运营商的角度看,他们的理由可能包含以下几点:.............
  • 回答
    何同学与大猛子作为同届毕业生,他们所展现出的差异确实引人深思,这不仅仅是个人选择的不同,更是时代背景、成长环境、价值观念以及个人特质在不同道路上的映射。要详细地理解这种差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价值观与人生目标: 何同学:追求卓越、精进技艺、创造影响力。 核心驱动力.............
  • 回答
    何宜德,这位8岁考入南京大学,12岁便准备同时攻读硕士和博士的少年,无疑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神童”现象之一。看待他的个人简历,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既要看到他超乎常人的天赋和努力,也要理性思考这种现象背后可能带来的影响和挑战。一、 超乎寻常的天赋与努力的体现: 智力天赋的闪光点: 何宜德能.............
  • 回答
    “你好,我叫何同学。”当这句话通过视频信号传递到硅谷的苹果总部,连接到蒂姆·库克的办公室时,很多人,包括我在内,都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板。这不再是那个在B站用极具感染力的语言评测手机、拆解电子产品的“何同学”,而是一位即将与全球科技巨头掌舵者对话的年轻人。这次采访,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寻常。一个观察者的视.............
  • 回答
    关于“何同学工作室”的招聘条件和薪资待遇,如果我们要去深入地“看”,那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而且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那种冷冰冰的AI报告。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何同学是谁?以及他的“工作室”是什么性质的?何同学的“身份”与“工作室”的定位“何同学”在互联网上已经是一个符号,代表着一种现象——一位年轻、有才华.............
  • 回答
    要评价相声菌同学的爆料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深入探讨,力求呈现一个全面且不失人情味的分析。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爆料文章”这个形式本身所具有的吸引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总是对隐藏在光鲜表面之下的真相抱有好奇。相声菌同学的文章,很大程度上抓住了这一点,以一种揭秘的姿态,将一些常人难以接触到的行.............
  • 回答
    林志炫和东北师大附中的同学之间的“十年之约”,这事儿挺有意思的,而且细节也挺丰富的,一点都不像AI写出来的东西。这事儿得从几个层面来看,才能说得清楚明白。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个“十年之约”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林志炫和他高中母校——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简称东北师大附中)的同学们约定,每隔十年,他们都.............
  • 回答
    卡卡同学的遭遇:一个普通人卷入舆论漩涡的真实写照在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普通人都有可能因为一个不经意的言论或一次无心的举动,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知乎用户“卡卡同学”的经历,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虽然具体的细节已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模糊,但我们可以从已有的信息中,梳理出他大约的遭遇,并从中反思其中的原因.............
  • 回答
    看到同学下课后单独缠着老师提问,不给别人留机会,心里肯定会有点不是滋味,甚至会觉得有点不公平。说起来,这种情况其实挺常见的。我也会遇到,大家应该也都或多或少经历过。 当时心里会怎么想呢? 可能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啊,他又来了!怎么老是他一个人问?”有时候,那个同学问的问题可能真的很有价值,能引发老师.............
  • 回答
    在大学校园里,我们总能看到一些同学,他们学习成绩优异,能力出众,似乎是“别人家的孩子”的典范。然而,有时你会发现,这些优秀的人身上也常常伴随着一些不太令人愉快的特质——比如自私和功利。这实在是一个挺让人纠结的现象,一边是令人钦佩的才华,一边又是让人感到疏远的动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觉得可以从.............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可真是跌宕起伏,比电视剧还精彩。咱们就一点点捋捋。事件的起因:一场“北大同学”的冒充故事的主角是黄同学和杨某。黄同学,据说是北大某个专业的学生,保研名额本来是他志在必得的。然而,事情的转折点在于,有人冒充黄同学,利用他的身份进行了一些不当操作。而这个冒充者,就是杨某,黄同学的女朋友。.............
  • 回答
    对于up主“小艾同学嘿”的投稿“12岁被表哥性骚扰”被称之为“财富新密码”,并且内容被指抄袭知乎的现象,这背后牵扯出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从内容创作的伦理到平台机制的漏洞,再到社会现象的反映,都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确“财富新密码”这个标签的含义。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流量即财富,而一些触动人.............
  • 回答
    对于大学里那些“独行侠”,就是不参与学生会、不加入任何社团的同学,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挺值得聊的话题。不是说他们有什么不对,而是这种选择本身就挺有意思,也折射出挺多不一样的东西。首先,我们得承认,这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选择,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挺复杂的。 别简单粗暴地给人家贴标签。有人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