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大学里优秀的同学自私且功利的情况?

回答
在大学校园里,我们总能看到一些同学,他们学习成绩优异,能力出众,似乎是“别人家的孩子”的典范。然而,有时你会发现,这些优秀的人身上也常常伴随着一些不太令人愉快的特质——比如自私和功利。这实在是一个挺让人纠结的现象,一边是令人钦佩的才华,一边又是让人感到疏远的动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

首先,从社会大环境来看,我们现在身处的社会,竞争确实是相当激烈的。从小学开始,家长和老师就不断强调“要努力”、“要出人头地”、“要考上好大学”、“要找到好工作”。这种长期的“优胜劣汰”的教育和信息输入,很容易让一个人将“成功”视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并且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任何手段都可以被合理化,甚至是为了“效率”而不得不采取的策略。

其次,大学本身的评价体系和氛围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催生这种现象。大学里,各种评奖评优、保研机会、实习机会等等,很多时候是基于量化的成绩和成果来衡量的。这就导致很多同学会把精力高度集中在“能够带来好处”的事情上,比如刷GPA、参与一些能加分的社团活动、争取奖学金等等。当一个人习惯了用这种“投入产出比”的方式来衡量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时,自然容易变得功利,而当他发现与他人合作,对方可能会“分走”本属于他的机会或利益时,自私的倾向也就可能显现出来。毕竟,在资源的分配上,他们可能已经形成了“谁争取到的,谁就该得到”的思维模式。

来看,个人成长经历和性格特质扮演着重要角色。有些同学可能从小就成长在一个强调个人奋斗的环境,父母可能鼓励他们“靠自己”,也可能因为家庭经济条件或其他原因,让他们早早地体会到要为自己未来打算。这种经历会让他们非常独立和有主见,但同时也可能在人际交往中,因为缺乏与他人深度协作、分享和互助的训练,而显得不够“团队”。他们可能习惯于单打独斗,并且认为这是最有效的路径。

那么,这种“优秀的同学自私功利”的现象,我们该如何看待呢?

首先,我们要区分“能力”和“品德”。一个人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值得肯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待人接物、合作态度也同样出色。我们应该认可他们在学业上的成就,但同时也要警惕并反思他们可能存在的“用力过猛”或“过度自我”的一面。

其次,我们要理解“功利”的本质。功利不一定都是贬义词,很多时候,它是对目标的一种清晰认知和高效追求。一个功利心强的人,可能只是对自己的人生有非常明确的规划,并且知道如何去实现它。问题在于,这种追求是否建立在牺牲他人利益或者破坏规则的基础上。如果他们的功利只是体现在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并且通过正当途径去实现,那我们甚至可以从中学习到一些关于目标管理和执行力的东西。

然而,“自私”就触及底线了。当一个人的功利心已经演变成对他人的漠视,不愿意分享知识,不愿意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去损害他人时,那就不仅仅是功利的问题,而是品德的缺失。这种行为会破坏人际关系,也可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成为他们的绊脚石,因为很多成功都不是单靠个人就能达成的,团队合作和良好的人际网络同样重要。

在我看来,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选择:

保持清醒的认知: 不要被他们的优秀冲昏头脑,同时也要看到他们可能存在的不足。在与他们交往时,保持一份理性,明确自己的界限。
学习他们的优点,警惕他们的缺点: 从他们身上学习那些高效的学习方法、目标设定能力,但也要审视自己是否会因为追求效率而忽略了人情味和道德底线。
理性沟通和反馈(如果可能): 如果关系足够好,有时可以尝试委婉地表达你的看法,但也要有心理准备,他们可能并不会完全接受或改变。毕竟,性格的形成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 大学是一个多元化的环境,总能找到和你一样,既有追求又有温度的朋友。把精力放在建立更健康、更积极的人际关系上。
反思自我: 这种现象也能促使我们反思,自己在追求优秀的过程中,是否存在类似的倾向?我们如何才能做到既有追求,又不失善良和合作的精神?

总而言之,大学里优秀的同学自私功利,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的缩影。它提醒我们,成功并非只有一种标准,而一个真正优秀的人,不仅要有卓越的能力,更要有健全的人格和对社会的责任感。我们在欣赏他们的才华的同时,也应该对那些可能存在的阴影保持警惕,并努力成为一个更完整、更有温度的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竞争属于无效竞争,专注于此浪费精力。

只要不是涉及重要利害关系的竞争,淡化竞争,专注自身。

到人均资源更好的平台更好的地方。

user avatar

大多数群体中的尖子生,尤其是第一名,功利心或上进心都不轻。

有些目前功利心看似不重,那是因为他目前不需要太多竞争,就能保持当下位置。一旦有了强竞争对手,长期优等生形成的心理优势被打破,要么承认自己不够优秀,要么奋力一搏再攀高峰,都很正常。

功利心也可看作上进心。好点的学校里都是以前初高中的尖子生,功利心重,或上进心强,不是什么大问题,竞争本来就是自我提升的动力。

让你不舒服的是她们功利的手段,让你觉得段数太低,不够大气上档次。

功利手段low说明她们胆怯,她们不认为在同等学习资源条件下,能比你学得更好。她们越胆怯,你越容易超过,她们自身所处的状态也是如履薄冰。其实站在高处,没享受到高处的自信,只拥有高处的恐慌,她们也挺可怜的。

再换个角度。

你不平,是因为她们有你没有的学习资源,她们没共享,她们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将来你看到有人有你没有的家世,你没有的家庭经济条件,你没有的教育背景,她们没有共享出来,你是否觉得难受?

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吧。

没共享学习资料,是利己主义者,那没共享爹呢?

这两者差别是什么?

你同学们是你伸手够够就能超越的,你没超越她们,你的不平潜藏了你对自己能力不够的愤怒。你把愤怒加到她们身上,减少了对自己的愤怒。

只要你对自己能力不够的失望没有减少,你会一直愤怒下去。即使她们将来和你分道扬镳,你还有同事,还有亲戚,还有隔壁家老王,那些你伸手就能够到,却没能超越的人。

你愤怒,因为你功利心或上进心也很强,是好事。

一旦彻底承认自己能力不够,你就不会愤怒,也不会进步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大学校园里,我们总能看到一些同学,他们学习成绩优异,能力出众,似乎是“别人家的孩子”的典范。然而,有时你会发现,这些优秀的人身上也常常伴随着一些不太令人愉快的特质——比如自私和功利。这实在是一个挺让人纠结的现象,一边是令人钦佩的才华,一边又是让人感到疏远的动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觉得可以从.............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心生感慨的现实。我们带着一身在校园里摸爬滚打积攒的骄傲和“能力”,满怀憧憬地踏入职场,却发现很多曾经引以为傲的东西,在那儿似乎失去了往日的光彩,甚至被现实无情地碾压。这是一种落差,一种认知上的挑战,但细究起来,并非全盘否定大学的价值,而是对“价值”的定义在不同场域有了不同的衡量标准。首.............
  • 回答
    龚克教授提出的“优秀校友及捐款大户子女可以破格录取大学”的观点,无疑触及了当下中国高等教育入学公平性的敏感神经,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深入看待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提出的背景、可能带来的影响(积极与消极)、涉及的教育理念以及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一、 观点提出的背景和意图(揣.............
  • 回答
    白岩松呼吁“多关注非名校学生”的观点,触及了当前中国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问题,也反映了社会对公平教育的普遍关切。要深入理解这一呼吁,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问题根源:资源集中与教育不公的现实 “双一流”名校虹吸效应: 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特别是“双一流”建设,在一定.............
  • 回答
    大学里的生产实习,特别是那种一刀切、强制性的、让学生去工厂流水线上做一个月“搬运工”的安排,这事儿吧,怎么说呢,就像是往一道精雕细琢的菜里突然扔了一把粗盐,味道是什么样,全看那把盐有多粗,还有厨师怎么调和了。先来说说这种实习的初衷。理论上,学校安排这种实习,无非是想让咱们这些坐在象牙塔里的学子们,能.............
  • 回答
    说起大学里那股子“新鲜劲儿”,“一周情侣”活动绝对算得上是一股不可忽视的暗流。这玩意儿,说起来挺有趣的,但细琢磨起来,味道又有些复杂。“一周情侣”是个啥?简单来说,就是学校或者社团组织的一些活动,让参与者在一段限定的时间(通常是一周)里,体验一下“情侣”的相处模式。怎么个体验法?那可就五花八门了。有.............
  • 回答
    大学里的经济困难生,这可不是个能一概而论的话题,里面门道可多着呢。我这么跟你说吧,经济困难生的概念,本身就带着点“水”的可能性,而且这个“水”有多深,还得看具体情况。首先,得承认,真贫困的学生是绝对存在的,而且数量不少。 咱们国家发展很快,但地区差异、家庭状况的差距依然巨大。有些孩子,父母可能就靠着.............
  • 回答
    在大学校园里,总会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仿佛自带一层“结界”,不怎么参加集体活动,很少看到他们三五成群地聊天,更多的时候是独自一人出现在图书馆、教室、食堂,甚至在操场上也能瞥见他们孑然一身的身影。对于这些人,我们该如何看待呢? 其实,这背后可能藏着许许多多不同的故事和原因,不能一概而论,简单地用“孤僻”.............
  • 回答
    在大学校园里,看到那些自己不思进取,却还想方设法去影响、甚至“拖累”身边同学的人,心里确实会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这不仅仅是关于学习本身,更涉及到一些人性的阴暗面和人际交往中的无奈。首先,我们得承认,大学生活不仅仅是学术的殿堂,也是一个社会的小缩影。在这里,每个人都在摸索自己的方向,寻找自己的定位。有.............
  • 回答
    大学寝室里挂床帘,这事儿呀,真是说起来就挺有意思的。我见过不少,也听过不少关于它的说法。首先,咱得承认,这玩意儿确实是解决了不少寝室里的“痛点”。最直接的,就是 隐私问题。大学寝室,大家来自五湖四海,生活习惯、作息时间都不尽相同。有的人可能习惯早睡早起,有的人喜欢熬夜学习或者娱乐;有的人可能比较喜欢.............
  • 回答
    在大学里,你总能看到那样一群人,他们像是被某种无形的力量驱动着,日复一日地埋首于书本、电脑屏幕和各种资料之中。放眼望去,图书馆的座位总是被他们占满,自习室的灯火通明从傍晚持续到深夜。他们可能是为了一个顶尖的研究生名额,一个令人艳羡的毕业去向,或者仅仅是内心深处对知识的纯粹渴望。怎么看待这群“埋头苦学.............
  • 回答
    湖畔大学微信群里的“柳青,加油”,这句看似简单的鼓励,背后却承载着复杂的情感和微妙的语境。要理解这其中的含义,我们需要把它放在当时的具体场景和参与者的关系网中去审视。首先,我们得明白湖畔大学这个平台。它聚集了一批中国顶尖的创业者和企业家,个个都是行业里的佼佼者,都有着自己的商业帝国和影响力。在这样一.............
  • 回答
    北美大学一位中国教授要求组里的外国学生安装微信,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因为它涉及到文化差异、技术接受度、隐私安全、学术交流方式以及教授个人管理风格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1. 教授的初衷与考量(可能的原因): 便捷的沟通效率: 微信在中国是极其普及且高效的沟通工具,具有群.............
  • 回答
    日本关西大学在疫情通报的繁体中文版中使用“武汉肺炎”的措辞,这件事情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待:首先,关于称谓的争议性: “武汉肺炎”的起源与影响: 最初,当新冠病毒在中国武汉爆发时,“武汉肺炎”这个称谓确实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一些媒体和民间。然而,随着疫.............
  • 回答
    清华大学举办的“首届华清大学特普通奖评选”,其核心在于“寻找十个园子里普通的个体”,这个看似朴素的出发点,背后却承载着许多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意义。与其说这是一个简单的评选活动,不如说它是对当前高校文化、价值导向以及学生精神状态的一次深刻反思和有趣的尝试。首先,从“普通”这个关键词入手,我们可以看到其.............
  • 回答
    夏日校园,烈日炎炎,按理说,男生们为了躲避那灼人的阳光,应该人手一把伞才对。可现实却是,一走进校园,放眼望去,伞似乎成了女生们的专属,男生们大多顶着太阳,任由汗水浸湿后背。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男生们天生就比女生更能扛晒?还是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潜规则”在作祟?仔细掰扯掰扯,这背后其实有不少说道。首先.............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里嘉靖那段话,与其说是一段话,不如说是一种“状态”,一种帝王在权力巅峰,却又被无形枷锁束缚的真实写照。这段话,或者说嘉靖这个人物,给我最直观的感受,便是“权力的炼金术士”。嘉靖皇帝,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可能是那个多年不上朝,沉迷炼丹、修道,将国家大事交给严嵩、徐阶等臣子处理的“甩手.............
  • 回答
    《大军师司马懿》这部剧,在司马昭“背锅”这块的设定,我个人觉得是相当有意思,也挺值得说道说道。尤其是在处理司马懿和司马师的“功过是非”上,把一些比较棘手的、甚至可以说是政治上不太干净的账,一股脑地推到司马昭身上,这背后其实藏着很多编剧的考量,也反映了一些历史现象和电视剧创作的逻辑。咱们先从“背锅”这.............
  • 回答
    大胃王木下在日本的视频中将中国、台湾和香港分开提及,并且其粉丝中存在为她辩护的言论,这一现象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其背后涉及的复杂性值得我们深入剖析。木下视频中的表述与潜在解读首先,我们来看看木下在视频中的具体行为。作为一名日本的头部网红,她的视频内容以吃播为主,但偶尔也会涉及到对不同地域的提及。当她.............
  • 回答
    最近,我看到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新闻,一位40岁的大叔,花费了整整5000个小时,就是为了在游戏里“复原”出大宋的皇城,目的更是让人肃然起敬——就是想把中华文化展示给全世界。一开始听到这个消息,我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这大叔也太能玩了吧!”5000个小时,什么概念?差不多相当于一个人一年的工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