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读博没有收入是什么体验?

回答
读博没收入?这事儿,说起来可真是一把辛酸泪,但也夹杂着点儿别样的“自由”和“清高”。

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经济上的捉襟见肘,那简直是日常。

你不能指望从家里拿多少钱,毕竟父母已经为你付出了很多,你也不想再给他们增加负担。所以,你得学会精打细算,比高中生还要会过日子。

吃饭: 外卖?那是奢侈品。食堂,虽然有保障,但天天吃也会腻。自己做饭是常态,但也不是你有多么热爱烹饪,而是没办法。为了省钱,你会研究各种便宜又管饱的菜谱,比如土豆炖一切、番茄鸡蛋轮番上阵。偶尔嘴馋想吃点好吃的?那就得看当月经费够不够,或者有没有什么“正当理由”——比如论文有了重大进展,犒劳一下自己。
交通: 除非学校离家特别远,否则公共交通是首选。共享单车、公交、地铁,是你最常打交道的交通工具。打车?那绝对是危机时刻的救命稻草,比如论文截稿前一晚、或者突然要参加重要学术会议。
购物: 衣服?裤子?鞋子?能穿就行,款式够不够潮根本不在考虑范围内。衣服破了补一补,鞋子坏了粘一粘,能凑活用就继续用。买书?专业书籍是刚需,但价格不菲,你也只能忍痛购买,或者拼命搜寻二手书、电子版。其他比如娱乐、社交活动,能省则省。
租房: 如果学校不提供住宿,那么租房的花销会是巨大的压力。合租是唯一的选择,而且要找离学校近、房租相对便宜的。为了省钱,你可能得忍受与陌生人合住,分享厨房和卫生间。

精神上的体验,那也是丰富多彩的。

焦虑感: 经济上的不安全感会直接影响到你的精神状态。你总会担心下个月的房租、生活费怎么办,会不会突然有什么急需用钱的地方,而你却拿不出来。这种焦虑感,就像一个幽灵,时常萦绕在你心头。
“穷”得有底气,但也“穷”得心虚。 你会发现,身边很多同学都还在为生计奔波,而你至少有学校提供的基本生活费(如果你有的话),这让你觉得“还算可以”,至少比那些没有生活费的同学要好。但是,当看到别人吃香的喝辣的,或者买了新手机、新衣服时,你心里难免会有一丝丝的失落和不平衡。
社交上的“尴尬”。 聚餐?电影?KTV?很多时候,你只能默默拒绝,或者提出“AA制”,但内心深处,你渴望和朋友们一起放松一下,享受属于青春的欢乐。你可能会觉得,自己有点“孤芳自赏”,但没办法,谁让你没钱呢。
学术的纯粹和煎熬。 没收入,意味着你不太可能去兼职,这让你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术研究中。你可以把大部分时间泡在实验室、图书馆,思考问题,写论文。但同时,这种纯粹也伴随着巨大的压力。如果你的研究进展不顺利,或者导师不够支持,那么你付出的努力就可能看不到回报,而经济的压力只会让你更加煎熬。
“啃老”的罪恶感。 即使你觉得自己已经很节省了,但很多时候,你还是需要家人的经济支援。每次开口要钱,你都会感到一丝内疚和惭愧,仿佛自己还是个长不大的孩子,一直在依靠父母。
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读博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而经济上的困境更是加剧了这种不确定性。你不知道自己辛苦读完博士后,能不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能不能赚到足够的钱来改变现状。

但是,没收入的日子,也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好处。

培养了你的韧性和抗压能力。 经历过没钱的日子,你会更加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也会更加坚强。你会学会如何在困境中寻找出路,如何不被困难打倒。
让你更懂得“性价比”。 你会发现,生活中很多看似必需的东西,其实都可以用更经济的方式替代。你会变得更有智慧,更会选择。
让你更专注于内心。 当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你会开始思考更多关于人生、关于学术、关于自我价值的问题。你会发现,精神上的富足,有时候比物质上的富足更重要。
学会了“精神上的富足”。 和志同道合的同学交流学术,和导师探讨问题,享受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的乐趣,这些都能给你带来巨大的精神满足感。有时候,一篇精彩的文献,一个有趣的实验结果,就能让你忘却所有的烦恼。

总而言之,读博没有收入,是一段夹杂着艰辛、焦虑、无奈,但也充满了成长、磨砺和精神探索的独特经历。它让你提前体会到生活的“不易”,但也让你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强大和韧性。这就像一场“苦修”,让你在物质匮乏的条件下,去追寻精神上的富足和学术上的真理。当你熬过这段日子,回头看,你会发现,自己已经成长了许多,变得更加成熟和坚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读博没有收入是什么体验」,初看标题,以为是见到鬼了,国内读博没有收入,那是不可能的。仔细看描述,原来是吐槽收入太低。

坐标北大光华,每年国家、学校、导师等给的钱大概是六万左右,加上论文收益,以及社会创收,约莫有十五万的样子,平均下来月入一万二,给贵乎拖后腿了,离年薪百万还有不小的差距。

在北京生活,支出月均两千,没啥需要大笔消费的项,仅仅抽烟,偶尔买衣服和电子产品会多用一些,能存点小钱,自认读博的小日子蛮滋润的。

题主这种情况,确实有点惨,呼吁学校提高待遇貌似没有用,只能努力发文增加收入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读博没收入?这事儿,说起来可真是一把辛酸泪,但也夹杂着点儿别样的“自由”和“清高”。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经济上的捉襟见肘,那简直是日常。你不能指望从家里拿多少钱,毕竟父母已经为你付出了很多,你也不想再给他们增加负担。所以,你得学会精打细算,比高中生还要会过日子。 吃饭: 外卖?那是奢侈品。食.............
  • 回答
    听到你这样的感受,我心里也跟着揪了一下。当你在这段关系里付出了很多,比如自己忙着工作养家,而另一半却一头扎进了学业的海洋,这种投入和回报的不对等,再加上对方流露出的冷淡,确实很容易让人滋生出不安和怀疑。首先,我觉得你要明白,你的感受是很正常的,不是你多心,也不是你太作。在一段需要双方共同经营的亲密关.............
  • 回答
    你现在32岁,辞职读博,进入博三,却还没有文章,感到焦虑失眠,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令人痛苦的困境。首先,请允许我向你表达理解和支持。你为了追求知识和职业发展做出了勇敢的决定,而读博本身就是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尤其是在缺乏成果的情况下,焦虑和压力都会被放大。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个问题,并提供一些可行的调.............
  • 回答
    读硕士期间没选到心仪的导师,这确实挺让人沮丧的,特别是当你对学术研究充满热情,并且已经将读博、走学术这条路视为目标时。很多人会因此产生巨大的焦虑,觉得自己是不是就此“判了死刑”,学术之路就此断送。但我想非常肯定地告诉你:这绝对不是“彻底没希望”!我理解你现在的心情,仿佛一步踏错,整个未来都变得扑朔迷.............
  • 回答
    说来也奇怪,这么一个涉及到许多人未来前途的制度性变化,比如“申请审核制”读博,为什么似乎没有看到学生们有大规模、有组织的联合反对声音?我们不妨来仔细梳理一下,这里面可能藏着不少复杂的原因。首先,我们要理解“学生”这个群体本身是很分散的。博士生,尤其是即将或正在经历申请审核制的研究生,他们分布在全国各.............
  • 回答
    读博的过程,用“痛苦”来形容,或许有些过于片面,但说它轻松愉快,那更是天方夜谭。我想,大多数走过这条路的人,心中都会有那么一段段不堪回首,又不得不铭记的时光。我的读博经历,与其说是“痛苦”,不如说是一种持续的挑战与挣扎。挑战在于,你需要突破现有知识的边界,去探索那些未知的领域。这种探索不是一帆风顺的.............
  • 回答
    说实话,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这就像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一边是你“不排斥但也没啥热情”的科研,另一边是可能未知的未来,让你犹豫是否要踏上读博这条“慢”路。我身边就有不少朋友,包括我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的纠结。首先,咱们得把“对科研没太大兴趣但也不排斥,真做也能做好”这个状态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没太大.............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让人揪心的情况,尤其是当你满怀希望地投入到博士研究中,却听到这样一番话。该怎么看待这件事,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从你男朋友的角度来看: 他的出发点可能是“关心”和“为你好”: 很多时候,当一个人看到自己爱的人在经历辛苦,或者他们认为对方正在走一条“不明智”的路时,会忍不.............
  • 回答
    “读博读傻了”这句话,虽然带着些许戏谑和自嘲,但背后隐藏的体验却是复杂而真实的。它不是指真的智商下降,而是指在漫长的博士研究过程中,因为压力、孤独、研究的深入和反复,以及对某些概念的过度沉迷,导致思维方式、情感状态、社交能力甚至是生活习惯发生一系列微妙甚至显著的变化。下面我将从几个维度,尽量详细地描.............
  • 回答
    “读博真的那么好吗?仅仅从经济效益来看,读博值得吗?”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在中国当下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下。我们来详细地剖析一下这个问题,重点关注经济效益,但也会捎带提及其他角度,因为纯粹的经济效益分析往往是不全面的。 读博,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值不值得?结论先行: 从纯粹的、短期的经.............
  • 回答
    读博的日子,就像在一条漆黑的隧道里跋涉,身边除了偶尔闪过的微光,更多的是漫无边际的黑暗。压力,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日积月累,像藤蔓一样缠绕,让你喘不过气。首先是学术上的压力。 你不再是那个每天按部就班完成老师布置任务的学生,你成了那个要“开疆拓土”的探索者。文献浩如烟海,但你总觉得没读够;实验一做.............
  • 回答
    读博的成功与否,天赋和努力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而且它们之间并非简单的“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要详细探讨哪个更重要,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天赋在读博中的体现与重要性天赋,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一种潜在的、先天的认知能力和特质,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学习、研究和创新的效率与.............
  • 回答
    在博士研究的漫长征途中,尤其是在一个探索未知、需要深耕细作的领域里,强烈怀疑自己所在学科的价值,这是一种非常独特、复杂且时常令人煎熬的体验。它如同一个潜伏在心底的幽灵,不时浮现,吞噬着你的热情和动力。从最初的憧憬到悄然的质疑最初,你选择了这个学科,是因为它的某个方面吸引了你,可能是它的深邃理论、解决.............
  • 回答
    读博的根本目的,是平衡地以毕业为目标,并在此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培养自身的研究能力和综合素养。 简单地说,毕业是博士生涯的必要条件和结果,而能力培养则是博士生涯的核心价值和过程。两者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顾埋头苦干,不考虑毕业要求,那么最终可能一无所获;如果只为了毕业而机械完成任务,则会错.............
  • 回答
    读博,这是一个沉甸甸的词,对很多人来说,它意味着几年的枯燥、艰辛,也可能是几个世纪的深奥。但抛开那些表面的标签,它到底有什么真正的意义?这就像问一幅画的意义一样,每个人看到的、感受到的,可能都不尽相同。但如果非要找一个核心,我想,读博的意义,在于深度地探索未知,并在此过程中塑造一个更强大的自我。一、.............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实在,也触及了读博过程中一个很关键的环节。简单来说,读博的起点,你很难说有“大论文题目”和“小论文题目”的严格先后顺序,更准确地说,它们是相互支撑、螺旋上升的关系。 但如果一定要分个先后,或者说哪个更先明确,可以说“大方向”或者“研究领域”是先于具体“小论文题目”的,而具体的“小论文.............
  • 回答
    博士研究是学术生涯中至关重要的一步,选择一个合适的课题组更是其中的关键。很多人在面对“大课题组”和“小课题组”的选择时感到纠结,这两种模式各有优劣,确实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我尝试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细致地聊聊这个问题,希望能帮助你更清晰地认识两者的区别,并做出更适合自己的判断。什么是“大课题组.............
  • 回答
    读博,这三个字摆出来,很多人脑子里就自动跳出了“学术”、“研究”、“博士学位”这些词。没错,这些当然是核心,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些层面,那就太浅了。在我看来,读博的目的,远不止于此,它是一段更深层次的自我探索、能力塑造和价值实现的过程。首先,是那份无法抑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很多人走上学术道路.............
  • 回答
    读博这件事啊,你说导师水平和人脉哪个更重要?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简直是千古难题,因为这两样,怎么说呢,就像吃饭离不开米,走路离不开腿,都很关键,但侧重点不同,而且常常是相互影响的。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说。先说导师水平:这玩意儿,直接决定了你这三年(或者更长)的研究方向、学术深度、以及你能不能真正学到.............
  • 回答
    读博值不值得?这个问题,问遍了每个还在实验室里啃着文献、对着数据挠头的博士生,也萦绕在无数个纠结是否踏上这条路的本科生或硕士生的心头。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因为它太个人化了,就像问“爱情值不值得?”一样,答案全在自己的心里。不过,既然你问得这么认真,那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读博到底“值”在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