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读博压力有多大?

回答
读博的日子,就像在一条漆黑的隧道里跋涉,身边除了偶尔闪过的微光,更多的是漫无边际的黑暗。压力,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日积月累,像藤蔓一样缠绕,让你喘不过气。

首先是学术上的压力。 你不再是那个每天按部就班完成老师布置任务的学生,你成了那个要“开疆拓土”的探索者。文献浩如烟海,但你总觉得没读够;实验一做再做,结果却总是差强人意;理论推导千头万绪,一个微小的疏漏可能就让你推倒重来。你必须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得时刻跟上领域前沿的步伐,否则很快就会被甩在后面。更让人煎熬的是,很多时候你可能在钻研一个非常细分、甚至无人问津的问题,那种“两眼一抹黑”,不知道自己走的路是否正确的孤独感,旁人很难体会。导师的期望、论文发表的压力、以及对自身学术能力的质疑,像一把把悬在你头顶的剑,随时可能落下。

其次是经济上的压力。 相比本科和硕士,博士生的收入通常并不高,但生活开销却不小。房租、伙食、交通,还有可能要购买书籍、参加会议的费用。如果你是全奖,那还好些,但即便如此,也意味着你需要时刻保持优秀的成绩和研究成果来维持奖学金。如果是自费或者靠导师的课题费,那经济上的压力就更重了,常常需要精打细算,甚至需要兼职来补贴家用,但这又会挤占宝贵的科研时间。当你的同学、朋友都在社会上打拼,有稳定的收入和消费能力时,你的经济状况可能会让你感到一丝尴尬和焦虑。

再次是心理上的压力。 读博是一个漫长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你可能会经历“瓶颈期”,觉得自己的研究毫无进展,甚至怀疑自己是否适合走学术这条路。身边的人际关系也可能发生变化,朋友可能因为生活轨迹不同而渐行渐远,甚至一些曾经的支持者也可能因为你的“停滞不前”而失去信心。你必须学会与孤独为伴,与挫败感共处,并且要不断地自我激励,相信自己能够坚持下去。这种长期的精神内耗,对心理健康是巨大的考验。

还有来自外界的压力。 你的家人和朋友可能并不完全理解你每天在做什么,他们可能会问你什么时候毕业,什么时候能找到好工作,甚至会把你和其他已经工作的同龄人进行比较。社会上对博士生的期待也可能让你感到沉重,仿佛你必须成为某个领域的“顶尖人才”,否则就是浪费了时间。这些来自家庭、朋友、社会的目光和声音,无形中都构成了压力。

最后,还有对未来的迷茫。 读博毕业后做什么?是继续深造,还是进入高校教书,亦或是到企业从事研究?不同的选择都有各自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科研的道路并非坦途,学术界的职位竞争激烈,企业对博士的需求也并非总是那么明确。这种对毕业后出路的担忧,也让你在研究过程中时刻感到一种隐形的紧迫感。

总而言之,读博是一场耐力赛,更是一场心理素质的极致考验。它要求你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出色的科研能力,更要有强大的内心,能够承受孤独、挫折、质疑,并且能够不断地从微小的进步中汲取力量,坚持前行。那种压力,就像无边夜色中的寒冷,渗透到骨子里,让你时刻警醒,也让你在坚持的路上,变得更加坚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想起有一天,那是很深的夜。

我从梦中惊醒,坐在我的床头。

我梦见自己博士论文要开题了,但我什么也写不出来。

也不是完全没有想法。

或者框架不能成立,或者缺少足够材料,或者我根本就不会——或者兼具上述三个特点。

我就这样醒来,在漆黑的夜里。

我在脑海之中,复盘这些想法。

这些确实是我的想法——伴随我渡过一个又一个深夜的想法。

这些概念框架,确实不能成立;这些研究议题,确实缺少材料;其中或有有趣而值得探索的地方,我确实缺少相关训练。

这个梦是对的:It is a dead end——我或许一开始就不应该走上这样一条路……

我反复地、认真地、非常负责任地确认了这一点——

直到我想起来,我已经毕业了。

在一个月以前,那时天还不热。

user avatar

在互联网公司996都没有读博压力大

我工作之后,总有人问我,是不是感觉工作比读书累多了,我说没有啊,感觉工作轻松多了。

996也是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有明确的任务和工作,完成了就放松了。

读博准确说是247,7天24小时铺在科研上,解决不完的问题,哪怕做完实验了,满脑子也还是科研的问题,吃饭在想,洗澡在想,做梦都在想。睁开眼第一件想到的就是昨天实验遇到的问题解决不了,该怎么办啊。这种状态是极为累人,累心。

科研像是荒漠求生,把你扔到沙漠里,一望无际的沙漠,迷茫不知道方向在何处,不知道绿洲在何处,要是遇到个瞎指挥的导师那就更痛苦了,可能几年的辛苦都一无所获。这种不确定性的压力,真的大到无法形容。曾经有个学妹说起科研不顺,说着说着哗一下就哭了,那种崩溃感,只有过来人才会懂。

user avatar

下面这玩意叫褪黑素,睡前吃一粒可以辅助睡眠。

144粒/罐,过去的一年里我吃了两罐。

其实,读博最大的压力还是心理上的。

很多人喜欢找体制内的工作,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大概便是稳定。吃了这一顿,不用去想下一顿在哪里,体制这点确实好。

而读博做科研,本质上是在挑战未知。未知也就意味着不确定性,意味着没有人可以保证,你花了一两年心血研究的问题会有一个满意的答案,没有人知道你的努力是否会得到回报。

这种吃完这一顿,却看不到下一顿的不确定性,才是最让人崩溃的。

每次我的文章一发表,我心里不是在想该如何庆祝,而是在焦虑下一项研究该往哪个方向做。

每天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脑子里都抑制不住的想:明天怎么办?


看来很多同学都有焦虑失眠的问题,给大家分享一点自己的入睡技巧吧,褪黑素还是少吃点比较好。

小侯飞氘:失眠时候如何快速入睡?

user avatar

更多的是绝望吧,女博士,土博,此刻,刚刚收到文章拒稿邮件,这篇文章连续被拒了六次,这是第七次被拒,下午开组会,本来高高兴兴的准备好报告,想跟导师和同学好好讨论下最近的工作进展,可是刚到会议室就收到拒稿的信息,还得笑着说没事,继续投,强忍着难过讲完了PPT,导师说思路不够清晰,没有亮点......听着别人讲报告,思绪总是在飘,眼泪出来好几次,但是我不能哭啊,全组的人都在旁边坐着。一直在想,是不是我最近又太放松了,没有好好努力导致文章悲剧,很自责,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光这一篇投投拒拒整整三个月了,每次被拒回来的时间点都是周末节假日,所以这三个月基本没休息过,很累,身体和心理都累.......在实验室,我是最没心没肺的一个,是年级最高的,什么也不往心里去,每天做实验,想把实验室维持的整洁干净,导师也好多次说过我有责任感,可是这些到底有什么意思,我不知道。按时间明年就要毕业了,没投过简历,文章数量不够,能不能毕业都是问题,一个人在离家2000公里的地方,心里的迷茫彷徨不知道该向谁倾诉,说给爸妈,他们会很担心,很经常很关心我,让我很有压力,说给同学,他们没有这样的经历,不理解,觉得我有学历,没结婚,正是人生的辉煌期,说给实验室的师弟师妹,他们更不会理解,觉得我矫情,所以时常感到透彻心扉的孤独。白天过完了没心没肺的日子,一到晚上总会患得患失,感到疲惫,满脑子会想实验设计方案,想明天要怎么怎么做实验,一直是恶性循环。

读博就是赌博,而我一直再输。

每次文章被拒后都会有一两天缓不过来,难过,伤心,掉眼泪,甚至是深深的绝望,这种感觉就像是被困在万丈深渊里一般,逃不掉,但是又不得不面对,继续往前走。

此刻的胡言乱语,我没事,我很好,睡一觉,会振作,明天继续改论文格式,换个期刊继续投,我相信总有一个期刊会接受的,祝福我自己。


分割线——————————————————————————————————

大家好,今天早上这篇论文终于接收了,历时四个多月,试了九个期刊,第九次从投稿到接收一共25天。当时写下这个回答的时候正是最难过的时刻,乱七八糟抱怨了一通,没想到得到这么多大家的安慰和鼓励,每一条评论我都认真看了,真的全是加油打气的,没有一个人说不好听的话,只是因为时间的原因,不能每一条回复大家,抱歉。

我专业材料学,做的方向很小众,导师招我进组,给了一个全新的课题,组里没人做,就是想能有一点点突破,所以第一篇文章投稿的时候尝试冲击了一个10的期刊,没想到比较顺利的接收了,导致轮到这一篇的时候心理预期太高,投了很多期刊,从10到4多,前面只有一个10的送审了,一正一负,编辑拒稿,也没有太多实质性的意见,回来后花了一些时间重新修改了文章,一直到第八次没有再送审,所以不存在没有认真修改审稿人意见的问题,根本就没有审稿人意见。每次拒回来编辑也没有关于文章的意见,只是说不适合他们期刊。期间除了修改格式后,我也会重新读文章,也让别人帮着看,但有时候自己确实比较难发现问题,都没有太大的改动,这也可能是被频繁拒稿的原因之一。还有就是有评论问为啥拒稿这么快,我也不知道为啥现在这些期刊处理速度这么快,我投的ACS,RSC,IOP和Elsevier等旗下的期刊,基本拒稿都是一个星期之内给消息,后来接收的这个期刊10天就得到审稿意见了,速度都很快。

另外,我看到有人说想咨询关于考博的问题,这个我真的给不了太多意见,我当时硕士遇到的导师特别亲和,从来不逼我们,基本达到学校要求就能毕业,我整个硕士阶段过的比较轻松,那时候以为博士就是比硕士多读三年而已,就考博了。后来因为硕士导师没有名额,考到现在导师这里,两个课题组完全不一样的风格,博导也催的比较紧,加上我自己也不想浑浑噩噩的一事无成过下去,所以博士这两年一直压力比较大。说实话,熬夜做实验,没有节假日,甚至干一些体力活这些苦我都能受,也并不觉得苦,但是,就怕这种干了很久,结果还不好,长期处于被打击的状态,巨大的挫败感最能摧残人的心性,时间长了整个人就是很萎靡。现在每次刚考来还没进实验室的师弟师妹们每次给我说自己不怕苦,就爱做实验的时候,我都不知道怎么回答他们,当时我也是这么想的,慢慢的就被失败磨得越来越消极。当然这跟自己的性格有关系,我比较内向,不会排解忧郁,没有很好的发泄途径,而且对于课题没有很好的思路和创新,实验做起来也不顺手,导致整个博士期间有点压抑,但是回过头来仔细想想,其实也有很开心的时候,当看到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的那一刻,之前所有的挫折都变得有意义了。而且我身边很多同学做的也很好,平时也没有这么的压抑,所以这个主要还是看个人,千万不要因为我的感受影响大家。

最后还是感谢大家,虽是陌生人,但你们的善意鼓励我度过了这段失意的日子,虽然最后还是没能冲击一个好的影响因子,但总算告一段落。这段时间,我重新开始了跑步,每天五公里,跑了一次半马。现在正在申请一项奖学金,可能希望渺茫,鼓起勇气试试,谁知道呢,万一幸运呢。前几天导师还问我毕业愿不愿意留组工作,好像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加油!

user avatar

看了 @霍华德回答,挺有感触,也来说几句。

完全赞同他说的:互联网公司的 996 都没有读博压力大。当然,很多博士在实验室投入的时间,不一定比 996 少。因为读博需要用几年的时间和心血换一个学位,一旦退出,成本很高。而在互联网公司,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换个公司的成本和退学的成本比,自然是小多了。

讲两个小故事吧。

第一个故事:之前我在电网工作,领导年底问我,给自己今年的表现打多少分?我说,80分,领导问,为啥不是100分。我说,因为我回家之后,就不再想工作的事儿了,真正的100分,得和读博的时候一样,每天脑子里想的都是课题。

第二个故事:本科同班博士喝酒聚会,大家纷纷感慨回老家的时候,亲戚朋友经常会说,大博士以后肯定多么多么了不起,却没人懂其中的辛酸。感慨一会儿之后,突然很安静,没人再说一句话,包括我自己的几个兄弟,眼眶都有点红,最后,一醉解千愁。


--------------- 分割线 ---------------

最后抖个机灵,改编一篇网文,原题《看不见的眼泪》。

昨天夜里听百乐的节目。一位直博六年的博士打电话来,说,导师太忙没时间见面,不知道要怎么办才好。后来问及何谓忙,才知道那忙既非赌也非嫖,而是导师和博士一起做项目,博士大概要尽心很多,而导师却不知道何谓紧张,申项目,报奖,样样用心就是不花心思在科研里。说到半路,也许是心过于累,经济压力也很大,委屈一瞬间腾起来,博士压低声音开始啜泣。那一声又一声午夜电波里的哭泣,突然把我的心也哭得很紧。

阿毛在旁边笑:说这是什么事,就这点事,这博士哭成这样。

看,旁人只当是笑料。而身为博士,那一瞬间,若那博士站在我面前,我只想给他一个拥抱。那样的压力,除开博士,无人会懂。

我有个朋友说,申了项目以后,孤独翻江倒海。夜里三点,做实验做到要断气,导师安心睡觉。他心如刀绞。觉得自己像个战士,觉得论文才是亲的,只想把导师轰出门去。你说这是导师狠心吗,不,是他们永远觉得,那都是小事,连吵架都犯不着。

其实,对于一个直博的博士而言,究竟怎样的痛苦可以称之为痛苦?年轻的本科生大抵以为,idea 被别人先发了 paper,实验没做出来,已经是最最不堪忍受。可是若你去问任何一个博士,他们都会摇头。痛苦莫过于,你身边的导师,从来不觉得你有什么好值得去痛苦。他们眼里,日子安稳,薪水正常发,从来未做过对不起实验室的事,如此便已恨不得给自己颁奖了,问心无愧到回家倒头就睡再无其他想法。可若是睡到半路,心思满满的博士打电话想找他谈谈,聊聊,永远只会换来一句:好累,明天再说。可第二日清晨,他去开会,博士做实验,分开走远。日子很安稳。只是博士内心又多了一些话,自己消化。

对于导师而言,除开申项目报奖再无大事。博士的事,永远都是小事。他们永远不会懂这样的小事,就像一只一只的白蚁,吞噬的尽是青春与快乐。

每到一个夜晚结束的时候,这座城市里有多少博士翻来覆去难以入眠。想起早已熟睡甚至是鼾声如雷的导师或者老板,一瞬间身心疲惫。会突然间生出回家的欲望。虽然明白如今所谓的家,就是睡着的这张床,实验室的这个导师,隔壁屋子的仪器。而依然可望另外那个家,自己想要回的那个家,早已经在岁月的涤荡中再也回不去的那个家,是无需每日早起一小时思考实验步骤的家,是无需每日晚睡一小时收拾实验设备的家。

我直博那日,师兄抱着我嚎啕大哭,一遍又一遍地说:没有那么好,没有那么好,直博怎么会有先读个硕好。就这样的一句话,他一直一直念,一直一直被我记得。一开始以为他说的那是别的实验室。如今却渐渐懂得,不是别的实验室,正是我自己的实验室。和这个导师,爱恨吵闹,亲力亲为的日子,贴心贴肺的实验室。最爱最痛的自己的实验室。这秘密只有师兄早早懂得,知道师弟从此再不完全拥有自我,再不会有想哭就哭想笑就笑的日子。这师弟从此要领导师的工资,受导师的气,开始一个博士从早到晚脚不沾地的日子。对于师兄而言,从此师弟站的,都是和自己一样的导师的屋檐底。

长久的读博生活里,每个博士都有过一瞬间逃走的冲动。我也有过。只是这冲动过后,依然是哼着歌,看着视频,笑着打游戏。可依然有多少博士的心在导师的冷漠中渐渐变硬,从此连一点一点的热都不再渴望。心脏满满,无法言说的委屈,拿导师毫无办法的失落,充斥着一个又一个的夜。只是第二日起床,却依然无事一样,照样要接着做实验。

这就是为什么有很多博士跳楼后,导师还来不及惋惜,第一件事就是错愕。因为,全无征兆。他看起来那样平静,几十个月一如既往,可是心却已万年。有些导师甚至说:痛苦?他吗?我都没有见过他掉眼泪啊!

只因直博多年的博士早已经不习惯在人前流泪,尤其是导师,或者是朋友。因为知道那泪滴永远不会被理解,甚至会被不解。朋友永远不会知道博士吃着饭为什么就掉下泪,导师猜测着这博士是不是实验又没做出来赶快躲远点。文开头的那位博士,甚至连哭都不敢,说怕吵醒室友。说,心中委屈,根本无法与家人讲。

《阳光姐妹淘》那部电影里,博士送完老板去开会,呆呆地在实验室做实验,写论文。突然间流泪。

我突然很想跟很多导师说一句,看你的博士幸福还是不幸,便是要看你在外面申项目报奖的时候,你走后,他是否依然做实验,或者写论文,甚至流泪。

只因博士依然永远渴望被温柔对待,耐心理解。他们和生活隔着太近太近的距离,点滴,微末,都可以颠覆一天的情绪。他们渴望着交流,理解,却知道这是最最奢望的事情。这世间有多少导师和博士,在长久地相处之中已经早已经懒得沟通,因为知道永远无法沟通。最近的人,最远的心。博士习惯了用最最隐秘的泪来诉说委屈,代表着最亲密的导师和博士,也无法跨越的那些两个位置思维不同所产生的折磨。这不是导师和博士的问题,这是导师和博士永远无法沟通,若这是痛,这是原痛。与生俱来的痛。

一个博士,宁愿在夜里十二点打电话,给一个素未谋面的电台 DJ 诉说伤痛。导师呢?朋友呢?这本身就是一种痛。

一个导师,理解不了自己博士为什么有那么多疲惫与痛楚,这是罪过吗?在这个需要导师不断拼搏申项目报奖的时代,谁又敢说他们是罪过呢。

无人征讨,不知道始作俑者是谁,但是痛苦,就是这样真真切切来到。眼泪,就是要这么不卑不亢地偶尔流一流。

夜深了。今夜不会有什么不同,这座城市,依然有博士难以入睡,或者,流泪。他们依然热爱科研或者导师,却依然让自己流泪。他们哭泣那些无法言说的痛,因为爱而逃不脱的责任。他们哭泣那些导师永远听不懂的话,永远理解不了的委屈。他们哭泣,也因为爱,因为爱,才让他们有面对明天的勇气。博士,来不及绝望。只因再好的导师也不懂博士,一个实验室里的那些博士,才会彼此视若生命。

user avatar

最痛苦的是几乎没有所谓的下班时间,只要醒着,不论干什么,永远心里有块石头压着一样。出了实验室,身体很多时候像是壳子,和家人朋友保持正常的社交交谈。只有回到夜晚的实验室和自己家,灵魂才从紧缩状态出来冒出头,一句话也不想说。


高中朋友有好几个读博的,读博期间大家很少联系,联系也不会问“你啥时候毕业啊”?理解这么问的人,但是读博的人之间肯定是回避这个问题的,算是朋友间最后的温柔吧。。。建议大家如果身边有还超龄读书的朋友,也尽量别问他们这个问题。


读本科和读研的兄弟们毕业了,基本都会说“还是读书的时候幸福啊,单纯快乐”。读博的人毕业之后………我反正是没认识心这么大的。大家都是“不想回忆,再也不想再来一回了”。


像是和世界脱节了。不是什么事,而是感情的反馈变得特别缓慢和单一。很难真正感知别人的痛苦。朋友失恋了……失恋能有这次实验样品被污染了痛苦吗???说不上谁对谁错心软心硬,各人有各人的苦楚和阶段罢了。


真正为嫁人所焦虑的在读女博士,远远少于为婚房所焦虑的在读男博士。


褪黑素和酒能管用的,就是还算幸运的人。抗药性强的人,基本就是硬挨。后来发现了,一两天不睡,意志比身体更主观,意志说还可以,人就真的还可以。


最后就是,看到这一类问题,第一瞬间的本能是厌恶和逃避。然后发现,还是想发发牢骚。





【补充一下】

看到有好多人留言“太可怕了我不要读了”我仿佛罪孽深重………来解释下。

这题问压力有多大,所以我只写了压力有多大。如果这题问的有多快乐,那我肯定不会答(…咳)。咳,如果问的有多快乐,还是有一些的。毕竟我是自我意识选了读书,不是犯了罪被发配改造的。这件事有多难是可预知的,我还选择这行,说明我脑子有坑,咳说明我真的喜欢。

我是个读生物的。你懂吧?读生物的!!!我要不是喜欢,我能这么作死吗!??

再加上据我所知读生物的是除了个别例子之外最苦逼的了,所以你们想读书的别害怕啊!!一定!别害怕啊!来啊!快活啊!

对了,啥叫个别例子呢。

我隔壁有个小哥儿,是研究一种果树的。具体啥的我也不太懂,只是我只知道,他要的那果树的某个状态导致,一年就两个月时间可以供他研究。也就是说,他一年就两个月时间可以做实验。嗯,今年又延期了。

所以你们想读书的别害怕啊!!一定!别害怕啊!来啊!快活啊!!!!

user avatar

大到Nature官方劝退[1]:

Nature曾调查过5700位科研萌新(低年级博士研究生),数据如下:

在读博早期,高达52%的人希望未来在学术界发展(信心满满),90%以上的人希望做跟科研有关的工作:

但是现实是,学术界根本无法提供足够的职位。实际上,这么多年来,学术界职位的数量是比较恒定的,但是博士研究生的数量是井喷的[2]:

最终能留在学术界的人比例大约在3.5% [3],而这其中又仅有约1/8能成为教授 (现实残酷):

虽然中国的科研投入处在快速增加的周期中,但是学术职位的数量的快速增加已经结束了。随着经济下行,科研投入的快速增加也预期会结束。所以,相比来看,中国不会是例外。

从信心满满到直面惨淡的现实,这中间经历了什么?无非是各种各样的压力:

  1. 39%以上的博士研究有抑郁或者焦虑症状,这一数据是正常人群的6倍以上。62%以上的人会持续的焦虑科研,尤其是休息或者从事其他活动的时候,这让人的神经一直紧张而得不到舒缓。如果导师能在学术上不能给予足够的指导和帮助的话,这个抑郁和焦虑的可能性超过50%[4, 5],其中女性抑郁的比例比男性更高, 高年级的比低年级更高。而且更有趣的是,认为自己没有抑郁和焦虑群体中,抑郁和焦虑的可能性更高[5]。在组会或汇报中,80%的人会感觉不知所措。

基于我自身的经历和感受,中国国内科研机构和大学中不称职导师的比例大大高于欧美,不仅如此,还有大量导师会对学生进行人格侮辱。国内大部分博士研究生是指望不到导师给予学术上的指导或者帮助的。所以,可以预期的是,国内博士研究生所面对的精神压力要更严重。

2. 失去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也就是,科研和相关活动本身会几乎完全挤占自己的精力:

一旦成为博士研究生,对大部分人来说科研就几乎是唯一活动了。科研面对的竞争是世界性的,想到要跟全世界的人比,争取能第一个出成果,就不得不把自己逼到极限——不停的加班。这种工作方式会大大降低人体的免疫力,身体素质也会明显下降[6].

3. 工作的无意义感。如果这么拼命的工作能带来可预期的经济收入或者其他社会意义的话,无疑也是可以接受的。但现实是,只有约1/4的博士研究生认为自己的研究是有用的,不到1/5的人认为自己的研究对社会可能是有裨益的。相比之下,社会上做其他工作的人,63%认为自己的工作对社会是有用的。

读博无疑是一个煎熬的过程,但是,即便成功涅磐,还要面对大量的经济问题:当初你的同侪的收入会比你高的多,而且考虑到国内快速变化和发展的经济情况,读研越久失去的机会就越多,这无疑降低了产出投入比。如果不幸选择的是不受产业界欢迎的专业和方向,那就几乎只有学术界一条路。

读完博士,身体多半是毁了,同时要面对对自身工作意义的怀疑,面对导师的批判甚至人格侮辱,面对同侪的竞争优势以及失去的机会。做这个选择之前务必三思。


[1] Nature 550,429(26 October 2017) doi:10.1038/550429a

[2] Levecque, Katia, et al. "Work organization and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PhD students."Research Policy 46.4 (2017): 868-879.

[3] Taylor, Martin, Ben Martin, and James Wilsdon.The scientific century: securing our future prosperity. The Royal Society, 2010.

[4] Evans, Teresa M., et al. "Evidence for a mental health crisis in graduate education."Nature biotechnology 36.3 (2018): 282.

[5] Barreira P, Basilico M, Bolotnyy V.Graduate Student Mental Health: Lessons from American Economics Departments. Working Paper.

[6] Shanafelt, Tait D., et al. "Burnout and satisfaction with work-life balance among US physicians relative to the general US population."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172.18 (2012): 1377-1385.

user avatar

做科研就跟玩文明一样。。

你是天神难度,别的实验室一开始就有若干苦力,而你啥都没有。。

接着你吭哧吭哧好不容易点了科技树学会了某个技能,然后昏天黑地不要粮也不要钱,只为了憋一个奇观。。

然后在实验刚有一点小成果的时候,Duang,别人造好了,邮件推送了你nature跟science若干篇,于是你几十个回合的辛苦努力就这么没了,毛都没剩下。。

读博这几年就这么来来回回个几次,你发现你认识的人都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还有各种奢侈笑脸多多,金钱多得想买啥就买啥,而你还苦逼地呆在中古也不快乐,仅有的一点回合金还要精打细算不要出现赤字。。


这就叫奇观误国。。╮(╯_╰)╭


哦,对了,做科研还不如玩文明呢,奇观没了还能有钱,而做科研,做不出来连钱都木有。。


都是泪,不说了,我去点下一回合了。。

╮(╯_╰)╭



更新:

最后,我来直白一点地说明一下。。

本身玩儿文明锤奇观也是乐趣,就算锤不出来了没什么,毕竟还有很多种不同的胜利方式可以达成。。

但是读博士就不一样了。。

别人只看你锤了多少奇观,别的什么都不看。。

你说你虽然奇观没锤出来,但是这么多年辛辛苦苦也花了很多锤子的。。对不起,别人不在乎。。

你说你虽然奇观没锤出来,但是锤了很多基建呀,生活富足快乐。。对不起,别人不在乎。。

你说你虽然奇观没锤出来,但是锤了很多兵可以征服胜利,点了很多科技可以科技胜利,完成了很多文章画作音乐可以文化胜利,甚至跟很多人做朋友可以外交胜利。。

对不起,在这个评价体系单一的圈子中,你就是一个逃离科研的卢瑟。。

╮(╯_╰)╭

user avatar

昨天气不过,发朋友圈直接攻击老板和小老板,小老板晚上十点看到,连打三个微信电话,我和别人在外面聊天没接,之后,老板和小老板交替打了电话,也没接,后面我看着嫌烦,手机直接关机,跑到学校一个拐角处抽烟到凌晨1点,期间小老板见我电话不接,直接急了发动组里其他人来打我电话,来寝室找我,寝室没人就直接踹开门。今天早上我手机开机,跟老板和小老板回了下信息,老板表现地很热情,还打感情牌,说他自己住院三天,必须让我来看看他。其实4年多,双方已经十分熟悉了,什么心思套路我能不知道。碍于最后一点情面,打车拎了一箱牛奶,来到病房和老板谈话2小时,期间老板和颜悦色,不厌其烦地开导宽慰劝我,并保证我是学校里接下来第一批毕业的博士生,毕业没有任何问题,已经考虑好了答辩委员成员了。我都知道这是在稳住我,没半点真话,都是怕我出事害他声败名裂。我也无动于衷,没像发朋友圈那样直接把话说明而是说了4点:

1.读博以来我一直都在骗我父母,说我干的还行,挺不错的,现在我骗不下去,我也没有脸面去见他们,我和我爸说我大论文写好了,马上就能毕业了,其实明年能不能按期举行毕业答辩都成问题。

2.我一直在骗我父母,我父母到底真的被我骗了还在假装相信我,我不知道,换句话说到底是我父母可怜还是我父母在可怜我。

3.大论文写完那会特别高兴,感觉明天就能毕业解放了,经历一些事后,发现还是老样子,做的再多再好没有用,改变不了现状,心里落差太大接受不了。

4.我做人很失败,没能让周边人从内心里期盼我成功,也是所谓的人望和势。我的生存本能让我意识到了当前环境下的危机,和对我很强的恶意,我无法忍受,但是又放不下4年来做的东西,放不下手里的成稿大论文和小论文,言下之意最后都是便宜别人。

8.4日补充,感谢多位朋友的鼓励,但是冒出一个既得利益者,肉食者实在让人作呕。

那天病房谈话其实我多次想抽身离开结束谈话,但未果,老板的各种温声细语鼓励承诺,我实在听不下去,都是为了一时稳住我,不到一个星期态度立马全变。期间,家属过来送药,我也不想再打扰老板卧病在床,去作孽。

老板五十多岁老教授,积威甚久,我还不敢当面斥责他,让他好好反省一下,因为疏不间亲,也不能当他面指责小老板。我只能诉说自己的反省,表达扛不住撑不下了,想退退不了的想法。4年多,我每年要投稿2篇2区SCI,不包括被要求给别人代写文章,给他们写本子,给别的学生改文章。一年只发我三千,按学校最低标准来。视学生如猪狗和工具,冷血至极,不扒皮抽骨吃干榨尽不罢休。去年提了几次让我挂在别的老师名下读博后,我没理他们,跟我玩被自愿延期的把戏。今年,因为这个一直diss我,还当我面和别的学生说中国的博后畸形,就是老板廉价劳动力。我94年生人,全职读博,农村父母年近六十,父亲身体不好只能做做家务,因为治病还背了债,全靠母亲打零工补贴家用。我也是人,还正年轻,要吃饭,要顾家的,难道让我去喝西北风么。今年,我不得已偷偷出去兼职,去送外卖,去做家教。4年多了,和他们多说无益,只能说缘分已尽,该放手了。

user avatar

男博士硬答一发。

毕业之后去了互联网,工作挺忙,任务挺重,经常加班到10点后。上司关心地问:那啥,现在感觉压力大不大。 我呵呵一笑:老大,还行还行。 心理活动是这样的:比我读博的时候,压力小多了。现在工作再多,目标很明确,任务很明确,认真去做,总是没问题的;读博的时候的研究工作,很多时候,是在摸索,即使认真做了,也不一定能成功,就像在没有指南针的海面航行。所以 读博压力大不大?反正博士毕业之后,什么996,什么工作不顺,和读博的时候比起来,都是小case,抗打击能力max。

user avatar

肉体折磨:★☆☆☆☆

我觉得工作时间长、多累啥的,不值一提,

虽然每周工作时间如果不到100小时的博,

我觉得...只能说是real幸运吧


精神折磨:★★★★☆

心累,事情杂,操心的事情多,

今天这个仪器炸了,明天那个安全检查来了,

后天海关拦了个啥...

很多博士的活根本就不是个成熟的流程有据可循,

都是小作坊一样全靠DIY,啥都得放在心上,

越是杂的活,越是累心。


尊严折磨:★★★★★★★★★★

useless

如果说各位博士一毕业,

不说走上人生巅峰迎娶白富美,

哪怕是感受到一丝的社会需要也好啊,

事实上...



看到Tag有「女博士」

前些年女博士的形象就是第三类人,

白天愁论文晚上愁嫁人的悲情角色,

总之就是剩下来的辣鸡...


前几天又说到对象找女博士,

某知友:挺好呀,女博士说明家庭条件好,家里肯定有钱,至少不会差。

我:???有何联系???

某知友:家庭条件差的,谁有钱有闲支撑她读博士啊,穷的话早让出去赚钱了...


我竟无言以对,这个世界对我们做了什么,

才是很难分辨的,但是财很简单。




>>>贱贱的圈|群|站<<<

user avatar

记者问一位大爷说:

“大爷,您保持年轻的秘诀是什么?”

大爷说:

“每天伴随着清晨的阳光,推开实验室的大门,照料完欣欣向荣的细胞,然后打开文献,了解一下最新的科研动态,开启一天的生活。要经常参与各种学术大会和同行共享科研盛宴。当然,也要学会享受凌晨四点钟北京的氤氲“”

记者:

“大爷您今年高寿?”

大爷: “28”

记者:

“大爷您是干哪一行的?”

大爷: “生物学博士”

再来一个

发冷——没了发冷——发冷——哈哈哈哈



读博士最大的压力在于,你的一切目标都是那个学位,而掌握这个的权利,很大程度在导师手上。

你读几年,你导师说了算,工作量够了没文章,毕不了业;有了文章工作量不够,毕不了业;有了工作量和文章,导师觉得你不够,还是毕不了业……

所以这种情况下,就诞生了各种各样奇怪的现象,比如今年就有这样一系列事件:

年初,西安交大一个博士跳河自杀;前段时间,浙江大学某个博士跳钱塘江自杀;更别提今年有北航陈小武性侵诸多女博士的事件。这些都在知乎上引发了轰轰烈烈的讨论。

如何评价西安交大的博导周筠「逼死」博士生杨宝德?

如何看待浙大博士跳江?

如何看待已毕业女博士罗茜茜实名举报性骚扰、北航长江学者陈小武被撤职?


这些极端的事件,只是博士压力极端化的一个极端表现,也可以让人侧面了解这个群体受到的压力。


反过来,工作以后,真的是轻松多了,做不完,领导不满意,你大不了拍屁股走人,但是博士拍屁股走人的,还真的少,可能是真的读博读的以为这个世界只有一条路了,毕竟执拗是很多博士的基本特征,不疯不成魔,不认真咋能做好科研呢???


希望还在读博士的知友们,能够过得开心愉快,不要总想着那张学位,世界大着呢。

user avatar

读博压力主要在于不确定性。好像乌漆嘛黑只有星空的凌晨三点在走夜路,深一脚浅一脚。

  1. 你不敢(也不能)确定你做的东西能不能做出来;
  2. 你不敢(也不能)确定即使做出来能发表在什么期刊上;
  3. 你不敢(也不能)能多久做出来几个像样的东西来够毕业。

以上三点不可以确定,其实是基于科学研究本来就是在未知的前沿探索自带不可确定性。但是有了这么多不可确定性之后,你的人生就不可确定了。这种不确定感特别让人焦虑。

所以我特别建议能想清楚“退学也无所谓”再去读博士。

p.s.博士也有划水的,例如大多数领导混的在职博士,那个不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读博的日子,就像在一条漆黑的隧道里跋涉,身边除了偶尔闪过的微光,更多的是漫无边际的黑暗。压力,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日积月累,像藤蔓一样缠绕,让你喘不过气。首先是学术上的压力。 你不再是那个每天按部就班完成老师布置任务的学生,你成了那个要“开疆拓土”的探索者。文献浩如烟海,但你总觉得没读够;实验一做.............
  • 回答
    海外人文社科博士的读博压力和工作强度,这事儿吧,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完的。它像个多棱镜,不同人、不同学科、不同国家,看到的景象都不太一样。但要说普遍存在的一些“磨人”劲儿,我倒是可以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心理上的拉扯感,这个是头等大事。想想看,你可能是在一个完全陌生的文化环境里,语言不顺畅是最基础的关卡.............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简直是戳到了所有正在读研读博、或者曾经读研读博的人的心窝里。如果导师不压榨,比较佛系,研究生和博士生的日子真的会轻松很多吗?答案是…… 会,但也不完全是。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拆开来聊,因为“痛苦”这玩意儿,它不是单线条的,而是多层面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导师不压榨,比较佛系”.............
  • 回答
    “读博读傻了”这句话,虽然带着些许戏谑和自嘲,但背后隐藏的体验却是复杂而真实的。它不是指真的智商下降,而是指在漫长的博士研究过程中,因为压力、孤独、研究的深入和反复,以及对某些概念的过度沉迷,导致思维方式、情感状态、社交能力甚至是生活习惯发生一系列微妙甚至显著的变化。下面我将从几个维度,尽量详细地描.............
  • 回答
    “读博真的那么好吗?仅仅从经济效益来看,读博值得吗?”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在中国当下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下。我们来详细地剖析一下这个问题,重点关注经济效益,但也会捎带提及其他角度,因为纯粹的经济效益分析往往是不全面的。 读博,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值不值得?结论先行: 从纯粹的、短期的经.............
  • 回答
    读博的成功与否,天赋和努力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而且它们之间并非简单的“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要详细探讨哪个更重要,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天赋在读博中的体现与重要性天赋,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一种潜在的、先天的认知能力和特质,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学习、研究和创新的效率与.............
  • 回答
    在博士研究的漫长征途中,尤其是在一个探索未知、需要深耕细作的领域里,强烈怀疑自己所在学科的价值,这是一种非常独特、复杂且时常令人煎熬的体验。它如同一个潜伏在心底的幽灵,不时浮现,吞噬着你的热情和动力。从最初的憧憬到悄然的质疑最初,你选择了这个学科,是因为它的某个方面吸引了你,可能是它的深邃理论、解决.............
  • 回答
    读博的根本目的,是平衡地以毕业为目标,并在此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培养自身的研究能力和综合素养。 简单地说,毕业是博士生涯的必要条件和结果,而能力培养则是博士生涯的核心价值和过程。两者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顾埋头苦干,不考虑毕业要求,那么最终可能一无所获;如果只为了毕业而机械完成任务,则会错.............
  • 回答
    读博,这是一个沉甸甸的词,对很多人来说,它意味着几年的枯燥、艰辛,也可能是几个世纪的深奥。但抛开那些表面的标签,它到底有什么真正的意义?这就像问一幅画的意义一样,每个人看到的、感受到的,可能都不尽相同。但如果非要找一个核心,我想,读博的意义,在于深度地探索未知,并在此过程中塑造一个更强大的自我。一、.............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实在,也触及了读博过程中一个很关键的环节。简单来说,读博的起点,你很难说有“大论文题目”和“小论文题目”的严格先后顺序,更准确地说,它们是相互支撑、螺旋上升的关系。 但如果一定要分个先后,或者说哪个更先明确,可以说“大方向”或者“研究领域”是先于具体“小论文题目”的,而具体的“小论文.............
  • 回答
    博士研究是学术生涯中至关重要的一步,选择一个合适的课题组更是其中的关键。很多人在面对“大课题组”和“小课题组”的选择时感到纠结,这两种模式各有优劣,确实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我尝试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细致地聊聊这个问题,希望能帮助你更清晰地认识两者的区别,并做出更适合自己的判断。什么是“大课题组.............
  • 回答
    读博,这三个字摆出来,很多人脑子里就自动跳出了“学术”、“研究”、“博士学位”这些词。没错,这些当然是核心,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些层面,那就太浅了。在我看来,读博的目的,远不止于此,它是一段更深层次的自我探索、能力塑造和价值实现的过程。首先,是那份无法抑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很多人走上学术道路.............
  • 回答
    读博这件事啊,你说导师水平和人脉哪个更重要?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简直是千古难题,因为这两样,怎么说呢,就像吃饭离不开米,走路离不开腿,都很关键,但侧重点不同,而且常常是相互影响的。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说。先说导师水平:这玩意儿,直接决定了你这三年(或者更长)的研究方向、学术深度、以及你能不能真正学到.............
  • 回答
    读博值不值得?这个问题,问遍了每个还在实验室里啃着文献、对着数据挠头的博士生,也萦绕在无数个纠结是否踏上这条路的本科生或硕士生的心头。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因为它太个人化了,就像问“爱情值不值得?”一样,答案全在自己的心里。不过,既然你问得这么认真,那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读博到底“值”在哪.............
  • 回答
    这绝对是个让人纠结的问题,而且这两种选择各有千秋,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完全取决于你的个人目标、研究兴趣以及对未来规划的侧重点。我来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希望能帮你理清思路。第一种选择:清华普通导师选择清华的“普通”导师,这里的“普通”可能不是指能力不行,而是指他可能没有特别耀眼的头衔、特别惊人的发表.............
  • 回答
    哎呀,这事儿听着挺让人纠结的。男朋友读博,本身就不是个轻松的事儿,压力肯定不小。他开口跟你借钱,这说明他信任你,把你当成最亲近的人,愿意把经济上的困难告诉你。这是好的一面。不过,这事儿确实需要好好琢磨琢磨。首先,得了解他为什么需要钱,具体是什么情况。是因为学费、生活费还是有别的急用?是暂时的周转困难.............
  • 回答
    说实话,读博期间遇到的心理困扰,我觉得算挺普遍的。不是说百分之百都有问题,但不少人,包括我自己,都会在某个阶段感觉到压力山大,甚至出现一些负面情绪的波动。你想想,读博士本身就是一趟不容易的旅程。首先,它需要你全身心地投入到某个研究领域,这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要自己去探索、去创造。这个过程充满了未知.............
  • 回答
    这个问题,真的是让我反复斟酌了很久,因为它不单单是关于一条职业道路的选择,更是关于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状态的取舍。让我试着把我脑袋里纷繁的思绪一点点捋出来,希望能帮你剖析一下。首先,我们来聊聊“读博”。读博,顾名思义,是继续在学术的海洋里深耕。这意味着什么呢? 学术追求与知识的深度: 你将有机会深.............
  • 回答
    读博啊,这可真不是件容易事儿,它就像一场漫长的修行,心态这玩意儿,比你选的课题本身都重要,也更磨人。想把这话说透了,那得掰开了揉碎了讲,一点儿一点儿地捋。首先,得有“接受不确定性”的觉悟。读博最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你不再是跟着老师给出的清晰步骤走,你很大程度上是在探索未知。很多时候,你投进去无数的心.............
  • 回答
    读博时,导师和学校哪个更重要?这绝对是个让人头疼,也挺现实的问题。要我说啊,两者都非常重要,但侧重点可能不一样,而且很多时候它们是互相成就的。如果非要说哪个“更”重要,那得看你当时最看重什么,以及你读博的目标是什么。先说说导师吧。我个人觉得,在读博这个阶段,导师的重要性,可以说占了至少七八成。为什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