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读博期间,有心理问题的人多吗?

回答
说实话,读博期间遇到的心理困扰,我觉得算挺普遍的。不是说百分之百都有问题,但不少人,包括我自己,都会在某个阶段感觉到压力山大,甚至出现一些负面情绪的波动。

你想想,读博士本身就是一趟不容易的旅程。首先,它需要你全身心地投入到某个研究领域,这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要自己去探索、去创造。这个过程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你可能要花费大量时间阅读文献,设计实验,分析数据,然后还要写论文。有时候几个月下来,可能一个像样的结果都没有,那种挫败感真的挺折磨人的。而且,研究的进展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常会遇到瓶颈,实验数据不理想,理论模型不成立,甚至是自己发现的研究方向错了。这些都会让你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当初选择读博是不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除了研究本身,博士生还面临着很多其他方面的压力。比如,经济压力。博士期间的收入普遍不高,很多导师发的津贴也就够基本生活。如果你有家庭负担,或者想要有一些自己的社交和娱乐活动,经济上的拮据感会很明显。你需要精打细算,有时候会因为一些小的开销而感到焦虑。

人际关系方面也可能成为一个压力源。和导师的关系很重要,但有时候也可能存在沟通不畅,或者对导师的期望与实际不符的情况。有的导师可能很严格,要求很高,让你觉得喘不过气;有的导师可能比较忙,顾不上指导,让你感觉孤独无助。导师的不理解或者不支持,对博士生的打击可能非常大。此外,实验室内部的合作和竞争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一个因素。有时候你会和同学在研究方向上有所交叉,或者在资源分配上存在竞争,这可能会带来一些摩擦和不适。

社会期望和自我期望也是一股不小的力量。很多人读博士是带着理想和抱负来的,希望在学术上有所建树,为社会做出贡献。但现实往往骨感,博士毕业后的出路也不是那么明朗,尤其是在学术界,教职非常难找。这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和周围同学的比较,都容易让人产生焦虑和自我怀疑。你会开始想,“我付出了这么多,到底值不值得?”、“我毕业后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我的研究真的有意义吗?”

个人生活和社交的牺牲也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读博期间,你可能需要牺牲很多个人时间,陪伴家人、和朋友聚会的机会变少,甚至影响到恋爱关系。长时间的沉浸在研究中,可能会让你与现实世界脱节,感觉生活变得单调乏味,甚至产生一种被“囚禁”在象牙塔里的感觉。当你看到同龄人已经在社会上打拼出一番事业,或者享受着丰富多彩的生活时,你可能会感到失落和孤独。

更细致地说,一些博士生会经历一些比较典型的心理困扰:

焦虑和抑郁:这是最常见的。对研究进展的担忧、对未来的迷茫、对自我价值的质疑,都可能引发持续的焦虑,甚至发展成抑郁情绪。你可能会经常失眠,食欲不振,对原本感兴趣的事情失去兴趣,甚至觉得生活没有意义。
完美主义和强迫性思维:很多博士生都是一群聪明且好胜心强的人,容易陷入完美主义的泥沼。他们会不断修改论文,反复实验,生怕哪里做得不够好。这种对细节的过度关注,以及对错误的恐惧,会让他们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孤独感和疏离感:虽然身处实验室,但很多时候,研究是一项孤独的探索。你可能很难找到能够完全理解你所面临挑战的人,尤其是当你的研究方向非常小众的时候。这种内心的孤独感,即使身处人群中也可能存在。
拖延症:有时候压力太大,反而会让人产生一种无力感,然后不知不觉地开始拖延。明明知道有很多事情要做,但就是提不起精神去开始,然后对自己的拖延感到更加自责和焦虑,形成恶性循环。
边缘化感或“冒名顶替者综合征”:一些人会觉得自己不够优秀,不配得到博士生的资格,总觉得自己的成功是运气使然,或者有一天会被别人发现自己其实是个“冒牌货”。这种感觉会让他们时刻处于自我怀疑和戒备状态。

所以,总的来说,读博期间心理上遇到些问题,真的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很多人都在默默地承受着各种压力,有些人能够自己调整过来,有些人则需要外界的支持和帮助。关键是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且不要害怕去寻求帮助,比如和导师、同学交流,或者寻求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支持。这并非软弱,而是为了更好地继续走下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顺的博士满眼看过去,身边都是有心理问题整天抱怨的博士!

顺利的博士满眼看过去,身边都是心理健康积极向上的博士!

心境不同而已!

我的一直的观点是:只要你努力,情商上过得去,方法得当,混个博士学位一点儿都不难,但只有这三点缺一点就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前一阵子兰大医学部的一个本科生就能发9篇SCI,题主都临近博士了一篇SCI都没有!题主的能力真的还赶不上一个本科生吗?别跟我说试验室不给力,导师不给力的,读博这些年怎么也读过200篇文献了吧,投个开源期刊的综述不难吧?所以说先不说情商和方法,题主真的努力了吗?不努力的话,学校凭啥给你发那张学位证呢?

至于题主要不要退学,那是你自己的事儿,退不退学都是你自己的人生,即使是最差的结果,也只不过是这个世界上少了一个人而已。我虽然不是社会达尔文主义者,但是我们就生活在一个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社会!弱肉强食的社会!

佛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你得支棱起来啊!先把手里的数据梳理梳理,分析分析,把图做了,这不过分吧!然后逼着自己码字,先码出一篇文章,如果手里有现成的,那就投呗!从一区投到四区,不管开不开源,能中就行呗!没数据就写综述总可以吧,干了这么多年弄一篇SCI不难吧!

最后结合我自己的读博经历,给正在读博的师弟师妹们一些经验教训:

①既然选择读博,就要耐住寂寞,论文发表的过程绝不会一帆风顺,一定要坚持住

②不要害怕拒稿,要一直写,不要投出一篇就盼着这一篇能中,投完一篇马上开始着手写下一篇,形成良性循环。

③期刊选择方面,尽量选择审稿周期短的期刊,提高投稿效率。

④拒稿后,按照专家的意见尽力进行修改,实在改不了的也不要在意,马上选择新期刊再投

⑤编辑给你大修,基本上就是给你机会,要仔细对待,认真修改后中的几率很大

一定要找到能够调整负面情绪的方法,比如我提到的学习日语,我博三开始也开始研究制作模型,基本每周末都拿出一下午的时间什么都不想就粘模型,博士期间也沾了6、7个1:35的坦克模型,个人觉得是缓解压力的一个好办法。

有能力的话,我建议读博期间可以搬出来住,因为很多时候写论文需要一个相对封闭、静谧和无人打扰的环境,每次我写论文我都自己称自己要闭关几天,通常4-5天跟外界没有什么联系,我个人感觉这样效率会高很多。

最后祝愿各位都可以科研顺利!


我是正男 @工藤正男 ,一个多读了几年书的博士,你的点赞、收藏和关注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实话,读博期间遇到的心理困扰,我觉得算挺普遍的。不是说百分之百都有问题,但不少人,包括我自己,都会在某个阶段感觉到压力山大,甚至出现一些负面情绪的波动。你想想,读博士本身就是一趟不容易的旅程。首先,它需要你全身心地投入到某个研究领域,这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要自己去探索、去创造。这个过程充满了未知.............
  • 回答
    读博生活,说实话,不是一条坦途。它更像是一场马拉松,考验的不仅仅是你的智商和学术能力,还有你的情商和意志力。很多人把博士阶段看成是“深造”,但其实,它更是一次“修行”,让你在知识的海洋里,也同时面对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模样。所以,保持一个好的心态,比单纯地发表几篇论文,拿到学位,可能来得更重要。那么.............
  • 回答
    读博期间生娃,这绝对是一项需要深思熟虑的重大人生决定,尤其是在学术压力本就巨大的攻博阶段。我身边就有不少博士朋友经历过这个过程,也听过各种经验和挑战。我想从几个方面跟你聊聊,希望能给你一些实际的参考。1. 和导师的沟通:这是最最关键的第一步 坦诚且提前: 在决定要孩子之后,越早和导师沟通越好。不.............
  • 回答
    在博士研究的漫长征途中,尤其是在一个探索未知、需要深耕细作的领域里,强烈怀疑自己所在学科的价值,这是一种非常独特、复杂且时常令人煎熬的体验。它如同一个潜伏在心底的幽灵,不时浮现,吞噬着你的热情和动力。从最初的憧憬到悄然的质疑最初,你选择了这个学科,是因为它的某个方面吸引了你,可能是它的深邃理论、解决.............
  • 回答
    读博期间怀孕,这绝对是我人生中一次前所未有的“冒险”。说实话,刚知道的时候,脑袋里是炸开了一锅粥,各种情绪混杂在一起,开心、惶恐、迷茫,像打翻了五味瓶。从最初的震惊到逐渐接受发现怀孕的那一刻,我的世界仿佛静止了几秒钟。当时我正在实验室,看着显微镜里的细胞,突然一股强烈的恶心感袭来,然后就是那种难以置.............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让人揪心的情况,尤其是当你满怀希望地投入到博士研究中,却听到这样一番话。该怎么看待这件事,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从你男朋友的角度来看: 他的出发点可能是“关心”和“为你好”: 很多时候,当一个人看到自己爱的人在经历辛苦,或者他们认为对方正在走一条“不明智”的路时,会忍不.............
  • 回答
    我的导师,张教授,是国内985大学里一位小有名气的学者,在我的博士求学生涯中,他给了我许多细致入微的培养,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他为我铺就的留校任教之路。这段经历,不仅仅是学术上的锤炼,更是一种人生方向的指引,至今想来,仍然觉得受益匪浅。早在博士一年级,张教授就找我深谈了一次。他没有直接谈留校的.............
  • 回答
    读研读博期间,撞上导师的看法或研究方向与自己的判断出现分歧,是学术道路上不可避免会遇到的挑战。这种时候,与其说是“导师错了”,不如说是我们对研究的理解、方法论的运用,甚至是研究目标本身,有了不同的认知。 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妥善处理,既能维护自己的学术尊严和研究进展,又能不破坏师生关系,是一门重要的学问.............
  • 回答
    读研读博这段时间,我感觉在科研这条路上,我算是从一个懵懂的初学者,逐渐摸索着建立起了一套自己的方法论和逻辑体系。这过程中的每一步,虽然有时伴随着挫败,但回头看去,都是宝贵的积累。最初的摸索:从文献到问题的形成刚开始做研究生的时候,最让我感到头疼的就是“不知道该做什么”。导师给了一个大的研究方向,但我.............
  • 回答
    读研读博,这几个年头下来,导师扮演的角色,说起来可就太有分量了。绝不是那种“点头之交”或者“指令下达”的关系,那可太简单了。它更像是一位领路人,一个引路者,甚至有时还是一个“磨刀石”。首先,导师是学术生涯的启蒙者和方向指引者。刚进门的时候,大家都是一脸懵的,尤其是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导师这时候的作用.............
  • 回答
    好,来聊聊在清华做兼职辅导员这档子事儿,咱们实话实说,把那些AI范儿的东西都踢出去。这体验,怎么说呢,一半是磨炼,一半是收获,还挺拧巴的。先说说为啥会有这念头,以及怎么上的岗:我读硕博那会儿,学校里挺鼓励研究生参与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算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岗位。主要原因嘛,我觉得是学校想借着研究生们在学术.............
  • 回答
    读硕士期间没选到心仪的导师,这确实挺让人沮丧的,特别是当你对学术研究充满热情,并且已经将读博、走学术这条路视为目标时。很多人会因此产生巨大的焦虑,觉得自己是不是就此“判了死刑”,学术之路就此断送。但我想非常肯定地告诉你:这绝对不是“彻底没希望”!我理解你现在的心情,仿佛一步踏错,整个未来都变得扑朔迷.............
  • 回答
    “读博读傻了”这句话,虽然带着些许戏谑和自嘲,但背后隐藏的体验却是复杂而真实的。它不是指真的智商下降,而是指在漫长的博士研究过程中,因为压力、孤独、研究的深入和反复,以及对某些概念的过度沉迷,导致思维方式、情感状态、社交能力甚至是生活习惯发生一系列微妙甚至显著的变化。下面我将从几个维度,尽量详细地描.............
  • 回答
    “读博真的那么好吗?仅仅从经济效益来看,读博值得吗?”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在中国当下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下。我们来详细地剖析一下这个问题,重点关注经济效益,但也会捎带提及其他角度,因为纯粹的经济效益分析往往是不全面的。 读博,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值不值得?结论先行: 从纯粹的、短期的经.............
  • 回答
    读博的日子,就像在一条漆黑的隧道里跋涉,身边除了偶尔闪过的微光,更多的是漫无边际的黑暗。压力,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日积月累,像藤蔓一样缠绕,让你喘不过气。首先是学术上的压力。 你不再是那个每天按部就班完成老师布置任务的学生,你成了那个要“开疆拓土”的探索者。文献浩如烟海,但你总觉得没读够;实验一做.............
  • 回答
    读博的成功与否,天赋和努力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而且它们之间并非简单的“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要详细探讨哪个更重要,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天赋在读博中的体现与重要性天赋,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一种潜在的、先天的认知能力和特质,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学习、研究和创新的效率与.............
  • 回答
    读博的根本目的,是平衡地以毕业为目标,并在此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培养自身的研究能力和综合素养。 简单地说,毕业是博士生涯的必要条件和结果,而能力培养则是博士生涯的核心价值和过程。两者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顾埋头苦干,不考虑毕业要求,那么最终可能一无所获;如果只为了毕业而机械完成任务,则会错.............
  • 回答
    读博,这是一个沉甸甸的词,对很多人来说,它意味着几年的枯燥、艰辛,也可能是几个世纪的深奥。但抛开那些表面的标签,它到底有什么真正的意义?这就像问一幅画的意义一样,每个人看到的、感受到的,可能都不尽相同。但如果非要找一个核心,我想,读博的意义,在于深度地探索未知,并在此过程中塑造一个更强大的自我。一、.............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实在,也触及了读博过程中一个很关键的环节。简单来说,读博的起点,你很难说有“大论文题目”和“小论文题目”的严格先后顺序,更准确地说,它们是相互支撑、螺旋上升的关系。 但如果一定要分个先后,或者说哪个更先明确,可以说“大方向”或者“研究领域”是先于具体“小论文题目”的,而具体的“小论文.............
  • 回答
    博士研究是学术生涯中至关重要的一步,选择一个合适的课题组更是其中的关键。很多人在面对“大课题组”和“小课题组”的选择时感到纠结,这两种模式各有优劣,确实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我尝试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细致地聊聊这个问题,希望能帮助你更清晰地认识两者的区别,并做出更适合自己的判断。什么是“大课题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