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留校任教有点儿远
从教授对自己博士有意思到真正留下任教,中间隔了至少七年
正常的教授不会上来就确定培养大纲
1、培养从宽广的接触面开始
接触面越宽,两方面交流越多,越了解,越亲密,越信任,越偏心
这个过程的极限是逼近血缘关系
2、所有接触均可视为培养
常规的学术培养不消说
报账,帮忙带小孩儿,取快递,带你见甲方,带你去乙方的招待宴席……
看似与学术无关的场景会因为连带关系也沾染上培养的味道
3、所有这些的核心其实从曹云金事件上类比的很清楚
中国的师徒之间不是简单的人情关系,也不是简单的工作关系,是两者的混合体
总结一句,如果一个教授中意自己的学生,这学生会比较忙,忙各种有关的、无关的
然后这学生成长的关键节点和事项上,教授会出手代办
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书挂名,论文挂名,横纵课题挂名,专利挂名……
这里面很多东西挂名并不简单是只挂个名字,是带你一起做,甚至是你主要负责做实地试验
但“挂名”这个说法涵盖了所有深浅内容
对于一个要留校的人,这些东西就很重要了
因为这些东西是学生单靠自己争取不来,但竞争又必须的
补一句
真庆幸,自己不打算留校
还是做自己擅长的技术流比较踏实
被人赐予东西这事儿一旦习惯了,人会飘散出一种特殊的气味儿
虚
培养?想多了
一般的大老板的操作模式:
硕士招一屋子,然后研一开学的时候请出自己最得意的门生:团队某二把手或者三把手,刚升教授/刚拿到杰青/优青(视大老板的能量而定),一通经历介绍,搞得学生们心潮澎湃;
然后开始撒豆子,往所有有可能出大成果的地方均匀的撒人,每到顶刊约稿、顶会征稿的时候就开始连哄带骂,基本保证甭管水平怎样完成度怎样,每个人扔一两篇出去,如果有部分人能中上几篇,全团队做个专题报告,象征性的多发两三个月劳务费,名单上记一笔,下次硕博连读/申博就他们了,其它没希望的,全部骂一顿赶去做横向项目;
硕士生到博士生,博士生到博士后,博士后到讲师,讲师到副高,副高到正高,每一个环节都是类似上面的节奏,区别只是考核指标逐渐从顶刊顶会论文变成帽子、基金,落败者从被赶去做横向变成被赶出团队自谋生路罢了;
说白了,科研是个非常不稳定的东西,除非混到了某个势力范围内说一不二的真大佬或者真是天才,否则一般意义上的教授根本没法保证自己产出的稳定性,去年能发10篇顶刊今年不一定还能发10篇,上次能中面上没法保证这次一定还能中;
那作为教授,即使真的看中某个牛逼学生,如果把宝押在一个人身上,把最优质的的课题、最优质的人脉资源全部倾斜给了他,万一这哥们运气不好就是发不出来好文章拿不到正经项目咋办?资源倾斜下去却并没有在校内、行业内培养出一个合格的帮手,这对于任何一个有志于业内地位发展的教授来说,都是不可接受的,所以大多数导师会选择类似R策略的“多生孩子多种树”模式,而非题目中所想的精细培养的K策略
随便举个例子,某个与我家长辈有点合作关系的某985的中型课题组,大boss在细分领域基本上能算得上国内前五到前三的水平,这个团队,每年招四五十个硕士,十来个博士,保证每年毕业的博士生能入职两三个讲师或者博士后,这么十多年下来一共产出了十个左右副高以上,但目前团队中除了大boss自己之外,只有一只手以内的正高和一个快晋升的副高,其他人全部被放弃,在其他学校或是学校内其他团队自谋出路或是自立山头,这种充分竞争的“养蛊”模式才是大多数非最顶级的boss们常用的手法,培养什么的,听听就得了
顺带一提,正是由于上文提到的科研的不确定性,导致万一项目或者顶级论文没续上,整个团队就会陷入树倒猢狲散的悲惨状态,即使来年回复元气,重建团队的成本也几乎无法承受,因此几乎所有的非顶级boss都在储备自己的稳定版备用路线,对于高校这个层面来说,唯二称得上稳定的备用路线;
一曰型号项目,即将团队开发的部分产品强推为标准或是推广给国企甚至军方,保证即使没有科研项目也能够靠型号产品的生产和研发迭代维持团队的基本运转;
二曰教学,此处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教学,而是竞赛教练和教材编撰之类的“硬通货”教学成果,教学层面的成果稳定性极佳,冠军教练几乎年年都是冠军教练,教材更是改几个字就算新一版,只要能够储备上这些,借此度过荒年应该是问题不大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