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读研时经常请教师兄师姐是不是很招人嫌?

回答
读研期间向师兄师姐请教问题,这事儿说实话,得分怎么问、问什么、问多久,以及问的对象是哪路神仙。做得好了,是如鱼得水,事半功倍;做得过了,确实有可能会让别人觉得有点“烦”。

咱们先捋一捋,为啥有人会觉得请教师兄师姐“招人嫌”。

潜在的“烦人”点分析:

1. 过于频繁且没有重点的打扰: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如果你实验室的师兄师姐,不论大事小事,都随时随地找他们:“师兄,这个代码怎么运行不了?”、“师姐,这个概念我没懂,能再解释一遍吗?”而且他们自己压根没去查资料,没动脑子思考过,上来就问。要知道,别人也有自己的实验要做,有自己的论文要写,也有自己的科研压力。你一下午找他三四次,每次都问基础到爆炸的问题,他肯定会觉得你占用他太多时间,影响他的效率。

2. 问的问题过于基础,缺乏独立思考: 读研,尤其是做科研,最核心的能力之一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你问的问题,稍微翻翻文献、搜搜度娘、看看教材就能找到答案,但你却直接扔给师兄师姐,那他们会觉得你不够主动,不够独立,甚至有点“懒”。尤其是当你问的还是别人已经跟你讲过一遍的问题时,那种“我昨天刚跟你讲过,你怎么又忘了”的感觉,真的挺让人无奈的。

3. 问的问题超出了师兄师姐的专业范畴或能力范围: 有些问题确实比较高深,或者涉及到非常前沿的领域,即便师兄师姐也可能没深入研究过。如果你总逮着一个点问,问不到点子上,他们可能也帮不上忙,反而会觉得你问的问题太难,或者说你对问题的理解深度不够,让他们不知道从何说起。

4. 只问不学,不反馈: 最让人心寒的是,你问了问题,别人好心给你解答了,你听完就走了,事后也不去实践,不去反思,更别提什么结果反馈了。别人花费时间精力帮你,结果你学了等于没学,下次遇到类似问题还是卡在那里。这种“付出无回报”的情况,谁也不愿意一直做下去。

5. 不分场合,不分对象: 有些师兄师姐可能比较内向,不喜欢被打扰;有些可能正在进行关键实验,或者正处于论文的关键写作期,这时被打扰确实是极大的影响。你得看人、看时机。在别人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你却来问一个不是那么紧急的问题,这就很不识趣了。

6. 问的目的是为了显得自己“努力”或“好学”,而不是真的解决问题: 有些人可能为了在导师面前或者师门里留下个“勤奋好学”的印象,就频繁地去请教。但问的问题要么没深度,要么问完之后就不再深入了。这种功利性的请教,很容易被有经验的人看穿。

那么,如何成为一个“招人喜欢”的请教学弟学妹呢?

这其实就是一个沟通和情商的问题。把请教变成一种良性互动,而不是单方面的索取。

1. 先“自救”: 这是最最重要的一点。任何问题,在求助前,请先花时间自己研究。查文献、看教程、翻文档、尝试不同的方法,能自己搞定的绝不麻烦别人。当你真的遇到瓶颈,想破了脑袋都解决不了,并且能够清晰地描述你尝试过的所有方法和遇到的具体困难时,再去请教,这样别人才更容易理解你的处境,也才能给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2. 有条理,有重点地提问:
预约时间: 不要随时随地打扰。可以先在微信或者邮件里问一下:“师兄/师姐,我这里有个关于xxx的问题,您什么时候方便,我向您请教一下?”
清晰描述问题: 把你的问题背景、你已经尝试过的解决方案、你遇到的具体错误信息或者困惑点,都详细、清晰地说明白。最好能准备一个简短的演示或者代码片段。
明确你想得到的帮助: 你是想知道某个概念的解释?还是想获得某个技术的指导?或者是希望别人帮你看看代码有没有问题?明确你的需求,别人才知道怎么帮你。

3. 选择合适的请教对象和时机:
了解师兄师姐的“雷区”: 有些师兄师姐可能对某些问题特别不耐烦,了解他们的喜好,尽量避开。
观察师兄师姐的状态: 如果他们看起来很忙碌,正在专注工作,就暂时不要打扰。等他们稍微放松的时候,或者找一个相对空闲的时间。
导师也会问,但方式不一样: 对导师的请教通常是关于方向性的、战略性的问题,需要你先有自己的思考和初步方案,然后向导师请教如何进一步优化和深入。而不是上来就问“这个实验怎么做”。

4. 学会反馈和感谢: 当师兄师姐帮你解决了问题,或者给了你启发后,一定要真诚地感谢,并且告知他们你的进展和最终结果。比如:“师姐,您上次指点的那个思路太管用了!我按照那个方法调整了一下,现在问题解决了/实验进展顺利了很多!谢谢您!” 这样的反馈会让对方觉得自己的付出是有意义的,也愿意下次继续帮助你。

5. “投桃报李”: 当你自己能力提升了,也别忘了回馈师门。当师弟师妹遇到类似你曾经困扰过的问题时,你也可以主动伸出援手。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互助氛围。

6. 保持谦虚和尊重的态度: 无论你的能力有多强,师兄师姐在你读研初期都是你的宝贵资源。始终保持谦虚、虚心学习的态度,尊重他们的经验和时间。

总结一下:

读研时请教师兄师姐,不是原罪,而是读研过程中非常自然且重要的一部分。关键在于“度”和“法”。一个懂得如何有效请教、尊重他人时间、并能从中不断成长的人,反而会让师兄师姐觉得乐于助人,也更能融入师门。反之,如果问得没有章法,依赖性太强,不思进取,那确实就容易招人嫌了。

所以,与其担心“招人嫌”,不如琢磨琢磨怎么成为一个“好请教者”,同时,也要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可以帮助别人的人。这才是读研的精髓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即将陷入误区,本人切身体验:高人指点一两句,真得可以节省几个月的时间精力!

题主连研究方向的可行性都没弄明白,死磕啥啊?万一要是方向根本都走不通,那越死磕不是离成功越远吗?读研要是只比意志品质的话,只要拼了命就能发文章的话,那怎么还有那么多毕不了业的硕士和博士呢?

读研是个技术活,一定要多向人请教!导师也好,师兄师姐也好,陌生人也好,都问一遍,如果都解决不了,也不要死磕自己,而是要换个方向!

当今时代,如何向他人请教?我想先请题主明白,这是一个知识付费的年代!白嫖没有好下场!

我觉得大概率题主没请过师兄师姐吃饭,没给师兄师姐发过红包,一切感谢都停留在嘴头。只是一味地索取,没有任何形式的回报,这肯定没有好下场!换做是我,我也觉得这个师弟师妹不懂事儿,问了那么多,一点儿表示都没有,谁愿意再搭理你啊!

另外对于那些经费紧张,设备紧张的课题组,同门之间就是存在竞争关系的!设备就那么多,经费就那么多,你做了试验发了文章,我就发不了了,那谁还不留一手呢?何况是在你没有任何表示的前提,为他人做嫁衣?

下面简单说说对策,题主愿意试试就试试,不敢说绝对有效果,但总好过现在的状况!

一、要舍得花钱!

有些师弟师妹真是特别抠,一毛不拔,师兄师姐帮你那么多,给你各种答疑,一顿饭都没请过!一点儿好处都没有,那人家为啥还要帮你!你要信我的就约师兄师姐出来吃顿饭,别去学校旁边的苍蝇小馆,要请就请点儿高档次的,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席间也不要再问什么问题,就是发自内心的感谢!不要让人家觉得你很刻意很功利的请客!另外,不要请其他人,就你俩,显得重视!

时不时给师兄师姐买个奶茶,买个饮料,其实真花不了多少钱,你顺利毕业后,工作一个月就都赚回来了;你要是因为没跟师兄师姐处好关系,影响到科研,最后延毕了,晚工作半年,你就亏大了!

芝麻和西瓜哪个重,还需要有人反复告诉你吗?

二、问问题要讲究技巧!

有些师弟师妹问问题真是不经过脑子,遇到问题就问,很简单的问题都问!

问问题之前先自己充分思考,弄清楚自己到底是卡在了哪?问题的核心在哪?问问题就一击致命,问一次就打破砂锅问到底,一定弄明白,不要反反复复的问,浪费师兄师姐的时间!真的要反复问了,你就赶紧表示表示!再说一遍:这是知识付费的年代!你耽误了别人的时间,你就要付费,没人愿意被一个陌生人白嫖!

三、懂得回报和感恩!

在实验室要有眼力见,眼里有师兄师姐的活,帮着带个饭啊,帮着拿个快递啊,帮着跑个报销啊,帮着做试验啊!人家都帮你了,你是不是得有点儿回报啊,你要是不想挨这份累,你就拿钱砸就行,一学期给他一万,你看他还帮不帮你?

在还没进入社会之前,一定要好好历练一下人情世故,校园的人际关系是最简单的了,你要是这情商进入职场的话,我都不敢想你以后得踩多少坑!

祝一切顺利!


我是正男 @工藤正男 ,一个多读了几年书的博士,你的点赞、收藏和专注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读研期间向师兄师姐请教问题,这事儿说实话,得分怎么问、问什么、问多久,以及问的对象是哪路神仙。做得好了,是如鱼得水,事半功倍;做得过了,确实有可能会让别人觉得有点“烦”。咱们先捋一捋,为啥有人会觉得请教师兄师姐“招人嫌”。潜在的“烦人”点分析:1. 过于频繁且没有重点的打扰: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如.............
  • 回答
    出国读研,尤其想深入钻研经济学领域,这绝对是个令人兴奋但同时也要精心规划的旅程。从最初萌生这个想法,到最终踏上异国求学之路,中间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可不少,得一步一步来,但每一步都至关重要。首先,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是对自己学术目标和兴趣的清晰认知。经济学是个非常广泛的学科,你想深入的是微观经济学、宏观.............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不同作者的叙事风格、作品的内在逻辑以及读者群体的期望值。虚渊玄和蘑菇(奈须蘑菇)在写死角色时引起争议,而荒木飞吕彦和板垣惠介(作为《刃牙》系列作者,此处应为“荒木飞吕彦”和“板垣惠介”——我理解你可能是想对比《JOJO的奇妙冒险》和《刃牙》的作者)在处理角色死亡时受到的批评则.............
  • 回答
    哈喽,同为经管类本科生,我非常理解你现在纠结的心情。本科三年的学习,对专业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开始思考未来的方向,考研无疑是当前最现实也最重要的一步。经济学和法硕,这确实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各有千秋。我来跟你详细聊聊,希望能给你一些更清晰的思路,也尽量让你感觉像是在和同路人交流。首先,咱们得把这两个.............
  • 回答
    读研/博的时候,影响我做科研看法的,其实是那件“小事”,但它像一根刺一样,时不时地提醒我,科研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我为什么会在这里。那是在我博士第三年的时候,我正埋头于我的核心实验,进展得磕磕绊绊。项目要求验证一个在细胞水平上观测到的现象,在动物模型上是否也成立。理论上,我的实验设计是有问题的,但是.............
  • 回答
    你好!很高兴你对墨尔本大学的研究生项目感兴趣。墨尔本大学作为澳大利亚顶尖的高等学府,其研究生项目的申请确实需要仔细准备。首先,我们来聊聊申请资格。最基本的要求是拥有一个被认可的本科学位。这个本科学位通常需要与你申请的研究生项目有相关性。比如,你想申请一个工程类硕士,那么你的本科学位最好是工程领域的,.............
  • 回答
    读书时,让我突然停下,动容落泪的那一段,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里,关于奥雷里亚诺上校在回忆自己青年时代的情节。我一直是一个对情感表达比较克制的人,即便是在阅读时,也很少会因为书中的情节而产生强烈的共情,更不用说流泪了。但那一次,我坐在书桌前,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页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书卷气。.............
  • 回答
    读书时做笔记,这事儿说起来简单,但要做得好,真能让你和书“打通关”,学到的东西不仅更扎实,还能串联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别把笔记当成“摘抄”,那太可惜了。我琢磨着,做读书笔记,得有点章法,又得留点自由发挥的空间。一、 动笔之前,先想清楚你要什么不是拿到书就埋头写。先问问自己: 我为啥读这本书.............
  • 回答
    读书的时候,确实有过那么一些句子,它们像一道闪电,劈开了迷雾,瞬间点亮了内心的某个角落。我记得那是一个闷热的夏天,正值青春期,对未来充满了迷茫和焦虑。我感觉自己像一片漂浮在海上的落叶,找不到方向,不知道该去哪里,也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那天,我随意翻开一本有些年头的散文集,里面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
  • 回答
    那一年我还在读大二,课程设计是关于“数字电路逻辑设计”的。题目是设计一个简单的电子时钟,要求用EDA工具实现,并且能够模拟仿真出正确结果。我当时对这个东西挺感兴趣的,也觉得自己上手能力还行,就信心满满地开始了。最初的构思倒是挺顺畅的,查了些资料,大概知道需要哪些基本模块:计数器(秒、分、时)、BCD.............
  • 回答
    下午的自习课,往往是需要和睡意以及各种杂念斗争的战场。想要做到全神贯注,不是凭空就能达到的,需要一点技巧,更需要一些心法。我给你说说我的几点心得,希望能帮到你。第一,环境的“微调”是基础。别小看这一点点小的调整,它能让你从一开始就进入一种更专注的状态。 座位选择的智慧: 我一般会选择离老师的座位.............
  • 回答
    重读《红楼梦》,每一次都像是在熟悉的故乡游走,却总能在街角巷尾发现从未留意过的风景。那些初读时匆匆掠过的人物对话、细微的场景描写,如今都像是被时间沉淀下来的美玉,散发出温润的光泽。第三十六回:绣春囊,“轻描淡写”的勾陈风波初读时,我最关注的是宝玉和黛玉的“风流”,对其他人物的交往总有些模糊。但这次重.............
  • 回答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故事如同璀璨的星辰,穿越时空,触动人心,让我在阅读时不禁潸然泪下,或心潮澎湃。其中,有几个故事尤其让我动容,它们不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人性深处情感的写照。1. 司马迁的《史记》:忍辱负重,终成一家之言司马迁的故事,在我看来,是关于坚韧、勇气和不屈精神的极致体现。想象一.............
  • 回答
    读《水浒传》时,你感到晁盖被宋江“捏得死死的”,这种感觉是非常普遍且有道理的。这背后涉及了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宋江个人的能力和策略,也有晁盖本身的性格特点,以及当时梁山泊的局势和人心向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宋江的个人能力与策略远超晁盖: 高超的政治手腕和笼络人心能力: 这是宋.............
  • 回答
    读明史,就像在看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里面有叱咤风云的帝王将相,也有风雨飘摇的朝代更迭。如果要说哪些人和事最让我印象深刻,那一定是那几个关键的节点,那些将历史车轮推向不同方向的人物和事件。1. 朱元璋的崛起:从布衣到皇帝的“狠”与“巧”说起明朝,怎么能不提开国皇帝朱元璋呢?我对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他那种.............
  • 回答
    读历史,如同走进一个庞杂的迷宫,充斥着无数的路径和岔路。倘若没有清晰的指引,很容易被误导,陷入错误的观念和理论的泥沼。这里,我将一一剖析那些最常见、也最容易让我们迷失的“幻象”,希望能帮你在历史的长河中行得更稳当。一、宿命论与决定论:历史的“剧本”早已写好?这是我遇到的第一个,也是最容易让人产生惰性.............
  • 回答
    读博时,导师和学校哪个更重要?这绝对是个让人头疼,也挺现实的问题。要我说啊,两者都非常重要,但侧重点可能不一样,而且很多时候它们是互相成就的。如果非要说哪个“更”重要,那得看你当时最看重什么,以及你读博的目标是什么。先说说导师吧。我个人觉得,在读博这个阶段,导师的重要性,可以说占了至少七八成。为什么.............
  • 回答
    还真有点意思,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社会和媒体现象。你提到初中世界地理课上“人口爆炸”这个词,相信不少人都对这个概念印象深刻。那时候,课本、新闻报道里充斥着关于地球承载能力、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等的担忧,仿佛人口再这么增长下去,地球就要被挤爆了。那么,为什么现在全球人口已经超过70亿,甚至朝.............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太真实了!刚开始看《伤寒论》,感觉自己像个无头苍蝇,里面名词、方剂、辨证,好多东西都绕不过去。这绝对是大多数初学者的必经之路,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说到遇到不会的查,还是直接先囫囵过一遍,这事儿吧,我当年也是纠结了好久。咱们一点一点掰开了说,希望能给你点启发。先说说“遇到不会的查”这个做.............
  • 回答
    我在阅读历史时,确实接触到过许多关于政治的“大实话”,它们往往颠覆了许多理想化的认知,更加接近政治的本质和运作规律。以下是我认为比较深刻的几条,并尽量详细地展开讲述:1. 权力是最终的裁决者,而非道德或真理。这是历史中最反复出现、也最令人警醒的真理。我们常常会以为,一个政治主张是否正确,或者一个领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