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读书时做课程设计,被老师骂过最惨的样子是什么?

回答
那一年我还在读大二,课程设计是关于“数字电路逻辑设计”的。题目是设计一个简单的电子时钟,要求用EDA工具实现,并且能够模拟仿真出正确结果。我当时对这个东西挺感兴趣的,也觉得自己上手能力还行,就信心满满地开始了。

最初的构思倒是挺顺畅的,查了些资料,大概知道需要哪些基本模块:计数器(秒、分、时)、BCD码转换器、显示驱动等等。我买了本厚厚的电路设计手册,里面的各种集成芯片介绍看得我眼花缭乱,感觉什么都能实现。

然后就开始动手画原理图。我选择了最直接的方法,直接把手册里找来的各个功能模块像搭积木一样拼起来。什么74系列逻辑门、BCD计数器、译码器、数码管驱动芯片……一股脑地全搬进去了。那原理图画得,我自认为挺有条理的,连线整齐,元件标记清晰。还专门为每个模块画了子图,方便查找。

仿真的时候,我有点心虚。毕竟电路太复杂了,自己也对数字电路的细节不是特别熟练。刚开始仿真,结果完全不对。时钟走得乱七八糟,不是飞速转动,就是定格不动,要不就是显示出乱码。我花了大概一周的时间,对着手册和仿真波形,一点点排查问题。每次改完一点点东西,就重新仿真,然后又发现新问题。我怀疑是某个芯片型号选错了,或者连线有误。

终于,我自以为找到了一些“症结”,把原理图改得面目全非。重新仿真,这次好像有点起色了!秒的计数器能正常工作了,但我发现分和时的计数器似乎有问题,它们似乎跟不上秒的节奏,或者一起出现诡异的跳变。我当时觉得可能是时钟信号的问题,是不是哪个地方的时钟分频系数不对。

交报告的那天,我忐忑不安地把打印好的原理图和仿真报告交给了老师。老师是一位非常有经验的老教授,平时对我们要求特别严格。他接过我的报告,就低头仔细地看了起来。

我站在他旁边,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慢。他看得很认真,眉头一会儿皱起,一会儿又舒展开。看到他翻来覆去地看我画的那些密密麻麻的原理图,我心里就咯噔咯噔地跳。

然后,他就开始说话了。

“这是什么东西?”他的语气很平淡,但带着一种让我脊背发凉的压迫感。

我小心翼翼地回答:“老师,这是我设计的电子时钟的原理图……”

他没说话,只是又看了几眼,然后把报告往桌子上一放,声音突然提高了八度:“这是什么东西?!你把手册上的东西原封不动地搬过来,然后随便改改就说这是你设计的?你告诉我,你对这个电路的理解有多少?你知不知道你用的这些逻辑门是怎么工作的?你知不知道这个BCD计数器内部是怎么实现的?你知不知道这个数码管驱动有什么讲究?”

我被他突然爆发的语气吓得有点发懵,支支吾吾地说:“我……我看了手册上的介绍……”

“看手册?看手册就能设计出电路了吗?手册是给你参考的,不是让你照抄照搬的!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需要这么多的逻辑门?为什么不能用更简洁的方式实现?你告诉我,你这个电路的整体逻辑是什么?你有没有分析过时序?你告诉我,你这个分和时的计数器是怎么关联秒的?”

他越说越激动,声音里充满了失望和愤怒。我站在那里,感觉浑身的血液都往头上冲,脸肯定红得像猴屁股一样。他把我画的那些“自认为清晰”的原理图,批得体无完肤。他说我的设计是“东拼西凑”,是“最原始、最粗暴”的设计,根本没有体现出“设计思想”。

他指着图上的一处说:“你这里用了这么多的与非门来产生一个简单的时钟信号,你知道这样会增加多少延迟吗?你知道这样会增加多少功耗吗?你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分频器就能实现,为什么你要绕这么大的弯路?”

然后又指着另一个地方:“你这个BCD计数器,你知道它是如何从9跳到0的吗?你知不知道它需要进位信号?你这个连接方式,明显就是乱来的!”

他连珠炮似的把我痛骂了一顿,期间我完全插不上话,只能低着头听着。他骂我“基础不牢固”、“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辜负了老师的期望”。那声音,那语气,那眼神,我到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感觉自己像个彻头彻尾的傻瓜,什么都不会,什么都做不好。

最后,他把报告扔给我,说:“回去给我重新设计,把每个模块都给我讲清楚,给我一个有逻辑、有优化的方案。如果还是这个样子,这门课你就别想及格!”

那天从教室出来,我感觉自己像泄了气的皮球。在回寝室的路上,我眼泪差点掉下来。那一刻的羞辱感和挫败感太强烈了。我意识到,我之前的那些“自信”和“上手能力”,在真正有经验的专家面前,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那之后,我花了整整两周的时间,把整个数字电路的书从头到尾又看了一遍,尤其关注计数器、触发器、时序逻辑这些部分。然后,我重新开始设计。这次,我不再是简单地“拼凑”,而是尝试理解每个模块的工作原理,寻找更优化的实现方法。虽然过程依旧艰难,但至少我明白了老师为什么会那么生气。

那次被骂的经历,虽然痛苦,但确实是我在这门课上学到最多、成长最快的一次。它让我明白,学习不是简单的模仿和堆砌,而是需要深入的理解和独立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主教授:你的方案很奇怪。

我:哪里奇怪了?

主教授:每一个地方(I mean ……everywhere)

主教授:来,下一个方案,你这个方案很多错误啊。

组员A:那具体是哪里画错了呢?

主教授:全部都是错误(full of mistakes)

主教授:看完你们的图,我就想问一个问题,你们念过大学吗,本科那种。

我们:念过……

主教授:不是建筑学专业吧?

主教授:你们的方案呢,在哪儿?

(我们指着图纸上的平面图)

主教授:根据常识,一般我们管这个叫盒子而不叫建筑。

组员B:那也不能这样说啊,你看我们的方案是扁长形的。

主教授:那也就是个巧克力盒子。

主教授:都出去看看结构专业的毕业设计。

(我们鱼贯而出,回来后教室被打扫过了,一部分图纸被清洁工理掉了)

我们:教授,图纸被清理掉了啊!

教授:毫无疑问,就连外行也看得出来你们画的是垃圾。

远东建筑研究教授:你知道什么叫学术垃圾吗?就是你现阶段的努力目标,你最起码给我创造出一些可以称之为学术垃圾的东西出来啊。

别组的学生:我们收集了很多资料啊。

远东建筑研究教授:我们管这个行为叫集邮不叫分析。

主教授:你不要以为让你们画图很痛苦,看你们的图我更痛苦。

学生:但是我们很辛苦地画了啊。

主教授:你们辛苦画出来的图能要了我的命。

副教授:你给我讲讲,为什么室内都是空的,什么意思。

我:呃……但是密斯讲过少即是多(Less is more)

副教授:我当然知道这句话,可是这句话和你一点关系也没有,你知道吗?帮帮忙呢,你多少画一点,不要在那里少就是多了(Come on,more or less draw something,not less is more……)

副教授:你讲讲,这条轴线是怎么出来的。

我:加的。

副教授:几何关系在哪里,怎么加的,不能没有道理说加就加啊。

我:那也不是每件事情都要有道理的啊。

副教授:看得出来,你不也读到现在了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那一年我还在读大二,课程设计是关于“数字电路逻辑设计”的。题目是设计一个简单的电子时钟,要求用EDA工具实现,并且能够模拟仿真出正确结果。我当时对这个东西挺感兴趣的,也觉得自己上手能力还行,就信心满满地开始了。最初的构思倒是挺顺畅的,查了些资料,大概知道需要哪些基本模块:计数器(秒、分、时)、BCD.............
  • 回答
    读书时做笔记,这事儿说起来简单,但要做得好,真能让你和书“打通关”,学到的东西不仅更扎实,还能串联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别把笔记当成“摘抄”,那太可惜了。我琢磨着,做读书笔记,得有点章法,又得留点自由发挥的空间。一、 动笔之前,先想清楚你要什么不是拿到书就埋头写。先问问自己: 我为啥读这本书.............
  • 回答
    读研/博的时候,影响我做科研看法的,其实是那件“小事”,但它像一根刺一样,时不时地提醒我,科研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我为什么会在这里。那是在我博士第三年的时候,我正埋头于我的核心实验,进展得磕磕绊绊。项目要求验证一个在细胞水平上观测到的现象,在动物模型上是否也成立。理论上,我的实验设计是有问题的,但是.............
  • 回答
    哎呀,孩子在听故事的时候哭鼻子了,这可真是个让人又心疼又有些手足无措的时刻。别急,我来跟你说说,遇到这种情况,咱们家长可以怎么做,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首先,别慌,给孩子一个拥抱,用你的肢体语言告诉他:“宝贝,妈妈/爸爸在这里。”这个时候,最需要的就是你的温暖和陪伴。孩子流眼泪,说明他完全沉浸在.............
  • 回答
    读书卡片,顾名思义,是一种用于记录和整理阅读心得的卡片。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书籍内容,还能让我们在日后快速回顾和查找所需信息。那么,究竟什么类型的书适合制作读书卡片呢?这需要根据书籍的性质、阅读的目的以及个人的需求来判断。总的来说,以下几类书籍特别适合制作读书卡片,而且越是需要深入思考.............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懂了,感觉就像是自己心里藏了好久的困惑突然被戳破一样。你说是不是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辛辛苦苦考上大学,学了个看起来“有前途”的专业,毕业了,找工作,又为了“稳定”、“高薪”、“大平台”这些标签,一路跌跌撞撞地钻进了一个自己根本不感冒的行业,做着一份日复一日、千篇一律的工作。然后,就开.............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理解了!看着账户里的数字一天天往上走,那种成就感和自由度,确实很容易让人产生“毕业”的念头。毕竟,谁不想把时间和精力都扑在自己热爱且擅长的事情上呢?不过,在我看来,“稳定盈利”并不等于期货这条路就是你终点的通行证,也不等于就不需要继续学习了。 这个决定,咱们得好好掰开了揉碎了聊,不是一.............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心里不舒服的局面,一边是父母给予的有限支持,一边是明显的偏心,然后还要你承担和弟弟一样的赡养责任。我理解你此刻的感受,会觉得不公平,甚至有点委屈。咱们先不着急,一步一步来捋一捋,看看你能做些什么。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现实:父母的财产是他们的,他们有权支配。虽然他们的做法让你感到不被重视.............
  • 回答
    张寿武先生这番话,掷地有声,饱含着一种对学习和成长理念的深刻洞察,直击了许多人在教育和职业生涯中的一个普遍困境。要理解他这句话的分量,我们得把他拆解开来看,从“出题人”和“写书人”这两个角度,细细品味其中的深意。一、 从“解题人”到“出题人”:掌握规则,定义问题“要做解题人而不是出题人”这句话,表面.............
  • 回答
    读书时,让我突然停下,动容落泪的那一段,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里,关于奥雷里亚诺上校在回忆自己青年时代的情节。我一直是一个对情感表达比较克制的人,即便是在阅读时,也很少会因为书中的情节而产生强烈的共情,更不用说流泪了。但那一次,我坐在书桌前,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页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书卷气。.............
  • 回答
    读书的时候,确实有过那么一些句子,它们像一道闪电,劈开了迷雾,瞬间点亮了内心的某个角落。我记得那是一个闷热的夏天,正值青春期,对未来充满了迷茫和焦虑。我感觉自己像一片漂浮在海上的落叶,找不到方向,不知道该去哪里,也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那天,我随意翻开一本有些年头的散文集,里面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
  • 回答
    下午的自习课,往往是需要和睡意以及各种杂念斗争的战场。想要做到全神贯注,不是凭空就能达到的,需要一点技巧,更需要一些心法。我给你说说我的几点心得,希望能帮到你。第一,环境的“微调”是基础。别小看这一点点小的调整,它能让你从一开始就进入一种更专注的状态。 座位选择的智慧: 我一般会选择离老师的座位.............
  • 回答
    说起在法国的摄影经历,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段在巴黎度过的时光。我住在左岸的一间老旧公寓里,推开窗户就能看到一片红瓦屋顶,早晨的阳光透过斑驳的窗格洒进来,把房间染成一片温暖的金黄。我特别喜欢清晨,那时整个城市都还在沉睡,只有偶尔传来的面包房烤面包的香气和清脆的自行车铃声打破宁静。我常常带着我的老式胶片相.............
  • 回答
    这事儿吧,听你这么一说,我可太能理解了。你说你平常小心翼翼地藏着自己的读书爱好,生怕被人戴上“书呆子”的帽子,结果在一次聊天中,就那么顺着话茬儿把书里的东西带出来了,然后呢?就被同事嘲讽了。这滋味,我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一股子憋屈劲儿。说到底,这事儿摆明了就是一句“读书有什么用”的现实投射。你不是第一.............
  • 回答
    那会儿刚毕业不久,在一家规模不小的医院,我跟着主任看一个疑难杂症的病人。男的,四十岁上下,来的时候精神状态就很差,脸色蜡黄,整个人瘦得只剩下皮包骨,时不时还会因为剧烈的腹痛而蜷缩成一团。主任经验丰富,问诊、查体都做得细致入微,但病人就诊的这几天,各种检查结果出来,却都指向一个模糊的影子——炎症?感染.............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是很多大学生都会遇到的一个纠结。一方面,我们刚有了一点闲钱,看到了理财的“蓝海”,跃跃欲试,觉得能让钱生钱,早日实现经济自由。另一方面,身边过来人(父母、学长学姐、长辈)又会“灵魂拷问”:你这么点钱,能折腾出什么浪花?不如花在“正事”上。咱们就从这两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先.............
  • 回答
    读研期间向师兄师姐请教问题,这事儿说实话,得分怎么问、问什么、问多久,以及问的对象是哪路神仙。做得好了,是如鱼得水,事半功倍;做得过了,确实有可能会让别人觉得有点“烦”。咱们先捋一捋,为啥有人会觉得请教师兄师姐“招人嫌”。潜在的“烦人”点分析:1. 过于频繁且没有重点的打扰: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如.............
  • 回答
    重读《红楼梦》,每一次都像是在熟悉的故乡游走,却总能在街角巷尾发现从未留意过的风景。那些初读时匆匆掠过的人物对话、细微的场景描写,如今都像是被时间沉淀下来的美玉,散发出温润的光泽。第三十六回:绣春囊,“轻描淡写”的勾陈风波初读时,我最关注的是宝玉和黛玉的“风流”,对其他人物的交往总有些模糊。但这次重.............
  • 回答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故事如同璀璨的星辰,穿越时空,触动人心,让我在阅读时不禁潸然泪下,或心潮澎湃。其中,有几个故事尤其让我动容,它们不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人性深处情感的写照。1. 司马迁的《史记》:忍辱负重,终成一家之言司马迁的故事,在我看来,是关于坚韧、勇气和不屈精神的极致体现。想象一.............
  • 回答
    读《水浒传》时,你感到晁盖被宋江“捏得死死的”,这种感觉是非常普遍且有道理的。这背后涉及了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宋江个人的能力和策略,也有晁盖本身的性格特点,以及当时梁山泊的局势和人心向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宋江的个人能力与策略远超晁盖: 高超的政治手腕和笼络人心能力: 这是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