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读书时如何做读书笔记?

回答
读书时做笔记,这事儿说起来简单,但要做得好,真能让你和书“打通关”,学到的东西不仅更扎实,还能串联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别把笔记当成“摘抄”,那太可惜了。我琢磨着,做读书笔记,得有点章法,又得留点自由发挥的空间。

一、 动笔之前,先想清楚你要什么

不是拿到书就埋头写。先问问自己:

我为啥读这本书? 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学习某个技能?还是纯粹的兴趣?
我希望从这本书里得到什么? 是核心观点?方法论?还是新的视角?
我打算怎么用这些信息? 是写文章?做演讲?还是指导自己的实践?

搞清楚了这些,你做笔记的方向感就有了。别到时候记了一堆,回头发现跟自己的目的完全搭不上边,那就冤枉了。

二、 边读边记,但别急着全写下来

读书笔记,自然是读的时候做的。但这里有个窍门:

划重点,但不是乱划。 用铅笔、圆珠笔在书上画线标记,这是最直接的方式。但别像在涂鸦,得有策略。
核心概念/术语: 第一次出现的重要概念,值得划。
关键论点/论据: 作者支持自己观点的核心句子,往往很精炼。
让你产生共鸣/思考的地方: 哪怕是作者的一句话,让你觉得“对!就是这个意思!”或者“这跟我想的不一样,但我得想想为什么”。
你不懂/需要进一步查证的地方: 标个问号,后面再来处理。
旁批(Margin Notes): 这是我最喜欢的方式之一。书页空白的地方不是给你留着积灰的!
解释性: 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
提问式: 问问作者为什么这么说?有没有其他可能性?
连接式: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哪本书的哪个观点?或者我过去的哪个经验?
总结式: 这一段的主要意思是……
预言式: 作者接下来可能会说什么?
评价式: 这个观点很强有力/很牵强。
便利贴/书签的妙用: 有些书你不想直接动笔(比如借来的),或者想记录更复杂的想法。便利贴是个好帮手。
黄色便利贴: 标记重要的段落或章节。
不同颜色便利贴: 可以区分不同类型的内容,比如蓝色是核心观点,粉色是方法论,绿色是案例。
书签: 不仅仅是书签,可以在上面简单写几个字,比如“重要概念”、“待思考”。

三、 读完一个章节/主题后,集中整理

光有书上的标记还不够。读完一个相对完整的单元(比如一个章节,或者一个核心主题),你需要把这些零散的标记“消化”一下。

分类整理: 把你做的标记和旁批,按照主题、论点、方法等进行分类。
摘录核心: 把那些精辟的句子摘录下来。但别只是复制粘贴,最好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这样更能加深理解。
提炼观点: 作者在这章(或这本书)提出的最核心的几个观点是什么?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梳理逻辑: 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论证他的观点的?主要的论据是什么?有没有什么漏洞?可以用思维导图或者简单的流程图来梳理。
思考与反驳: 你对作者的观点有什么看法?同意的理由是什么?不同意的理由又是什么?有没有补充的角度?
行动计划: 如果书里讲了什么方法、技能,怎么在我自己的生活或工作中实践?列出具体的步骤。
疑问记录: 把你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不理解的地方,或者需要进一步查证的问题,集中列出来。

四、笔记的载体和形式,选你舒服的

笔记不是非得用笔记本不可。现在的选择很多:

传统纸质笔记:
优点: 触感真实,更容易记住;方便随时翻阅;不受电子设备干扰。
形式:
笔记本(单独一本): 专门记录一本书的内容,或者几本书的汇集。可以按照章节、主题来分。
活页本: 自由度高,可以随时增删、重新排序。适合把不同书的内容按主题整理。
卡片式笔记: 一条信息写在一张卡片上,方便分类和重组。
电子笔记:
优点: 便于搜索、存储量大、易于分享和备份、可以链接到其他资料。
软件选择:
笔记类App: Evernote, Notion, OneNote, Obsidian, Roam Research, Logseq 等。这些软件各有特色,有的适合结构化记录(Notion),有的适合知识图谱构建(Obsidian, Roam),有的简洁易用(Evernote)。
文档编辑软件: Word, Google Docs 等,适合做比较正式、连贯的笔记。
思维导图软件: XMind, MindNode, FreeMind 等,适合梳理书的结构和逻辑。
混合型: 先在书上做标记和旁批,然后用电子软件整理。或者先用电子软件做初步记录,再手写一些感悟。

重点来了:无论用什么形式,都要有“索引”或“目录”。 否则东西再多,找起来像大海捞针。比如用电子笔记,可以给每本书的笔记设置一个标签或标题;用纸质笔记,可以在第一页写一个目录,标明哪些页写了什么内容。

五、 别让笔记成为“死物”,让它“活”起来

做了笔记,不是束之高阁,而是要让它发挥作用。

定期回顾: 定期翻看自己的读书笔记,特别是你认为重要的部分。温故而知新,很多当时觉得模糊的,再看一遍就能豁然开朗。
运用与输出: 把笔记里的内容用到你的写作、讨论、决策中。尝试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或者写成文章、博客,参加读书分享会等。输出是检验和巩固学习最好的方式。
连接与碰撞: 当你读的书多了,你会发现不同书里的观点之间存在联系或冲突。把这些联系和碰撞记录下来,你的知识体系就会越来越丰富。可以在笔记中建立“交叉引用”或者“关联页面”。

一点小提醒:

别怕“丑”: 笔记是给自己的,不用追求“美术作品”的精致。只要你自己能看懂,能从中获得启发,就够了。
保持灵活性: 读书笔记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你读书的增多和认知的提升,你会慢慢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勇于尝试新的方法,抛弃不适合的。
少即是多: 专注于记录对你最有价值、最能引起你思考的内容,而不是试图把书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真正的笔记,是提炼和思考的结晶。

总而言之,做读书笔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你的主动参与和持续思考。把它当作你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的一个重要环节,你会发现这件事情,真的能让你从“读过”变成“学到”,并且“用得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杨绛:钱锺书是怎样读书的




《围城》有声版

人民文学出版社

本文是杨绛为《钱锺书手稿集》写的序。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代大师是如何做学问的。在钱锺书天才光环的背后,是超出常人的勤奋。今天是钱锺书诞辰,转发本文,作为纪念。





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他做笔记的习惯是在牛津大学图书馆(Bodleian——他译为饱蠹楼)读书时养成的。因为饱蠹楼的图书向例不外借。到那里去读书,只准携带笔记本和铅笔,书上不准留下任何痕迹,只能边读边记。钟书的“饱蠹楼书记”第一册上写着如下几句:“廿五年(一九三六年)二月起,与绛约间日赴大学图书馆读书,各携笔札,露钞雪纂、聊补三箧之无,铁画银钩,虚说千毫之秃,是为引。”第二册有题辞如下:“心如椰子纳群书,金匮青箱总不如,提要勾玄留指爪,忘筌他日并无鱼。(默存题,季康以狼鸡杂毫笔书于灯下)”这都是用毛笔写的,显然不是在饱蠹楼边读边记,而是经过反刍,然后写成的笔记。


做笔记很费时间。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他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


钟书读书做笔记成了习惯。但养成这习惯,也因为我们多年来没个安顿的居处,没地方藏书。他爱买书,新书的来源也很多,不过多数的书是从各图书馆借的。他读完并做完笔记,就把借来的书还掉,自己的书往往随手送人了。钟书深谙“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有书就赶紧读,读完总做笔记。无数的书在我家流进流出,存留的只是笔记,所以我家没有大量藏书。


钟书的笔记从国外到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从一个宿舍到另一个宿舍,从铁箱、木箱、纸箱,以至麻袋、枕套里出出进进,几经折磨,有部分笔记本已字迹模糊,纸张破损。钟书每天总爱翻阅一两册中文或外文笔记,常把精彩的片段读给我听。我曾想为他补裰破旧笔记,他却阻止了我。他说:“有些都没用了。”哪些没用了呢?对谁都没用了吗?我当时没问,以后也没想到问。





钟书去世后,我找出大量笔记,经反复整理,分出三类。


第一类是外文笔记(外文包括英、法、德、意、西班牙、拉丁文)。除了极小部分是钟书用两个指头在打字机上打的,其余全是手抄。笔记上还记有书目和重要的版本以及原文的页数。他读书也不忽略学术刊物。凡是著名作家有关文学、哲学、政治的重要论文,他读后都做笔记,并记下刊物出版的年、月、日。


钟书自从摆脱了读学位的羁束,就肆意读书。英国文学,在他已有些基础。他又循序攻读法国文学,从十五世纪到十九世纪而二十世纪;也同样攻读德国文学、意大利文学的历代重要作品,一部一部细读,并勤勤谨谨地做笔记。这样,他又为自己打下了法、德、意大利的文学基础。以后,他就随遇而读。


他的笔记,常前后互相引证参考,所以这些笔记本很难编排。而且我又不懂德文、意大利文和拉丁文。恰逢翻译《围城》的德国汉学家莫宜佳博士(ProfessorDr.MonikaMotsch)来北京。我就请她帮我编排。她看到目录和片断内容,“馋”得下一年暑假借机会又到北京来,帮我编排了全部外文笔记。笔记本共一百七十八册,还有打字稿若干页,全部外文笔记共三万四千多页。


钟书在国内外大学攻读外国文学,在大学教书也教外国文学,“院系调整”后,他也是属于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组的。但他多年被派去做别的工作,以后又借调中国古典文学组,始终未能回外文组工作。他原先打算用英文写一部论外国文学的著作,也始终未能如愿。那些外文笔记,对他来说,该是“没用了”。但是对于学习外国文学的人,对于研究钱锺书著作的人,能是没用吗?


第二是中文笔记。他开始把中文的读书笔记和日记混在一起。一九五二年知识分子第一次受“思想改造”时,他风闻学生可检查“老先生”的日记。日记属私人私事,不宜和学术性的笔记混在一起。他用小剪子把日记部分剪掉毁了。这部分笔记支离破碎,而且都散乱了,整理很费功夫。他这些笔记,都附带自己的议论,亦常常前后参考、互相引证。以后的笔记他都亲自记下书目,也偶有少许批语。中文笔记和外文笔记的数量,大致不相上下。


第三类是“日札” — 钟书的读书心得。日札想是“思想改造”运动之后开始的。最初的本子上还有涂抹和剪残处。以后他就为日札题上各种名称,如“容安馆日札”、“容安室日札”、“容安斋日札”;署名也多种多样,如“容安馆主”、“容安斋居士”、“槐聚居士”等等;还郑重其事,盖上各式图章。我先还分门别类,后来才明白,这些”馆“、“斋”、“室”等,只是一九五三年“院系调整”后,我家居住的中关园小平房(引用陶渊明《归去来辞》“审容膝之易安”)。以后屡次迁居,在钟书都是“容膝易安”的住所,所以日札的名称一直没改。


日札共二十三册、二千多页,分八百零二则。每一则只有数目,没有篇目。日札基本上是用中文写的,杂有大量外文,有时连着几则都是外文。不论古今中外,从博雅精深的历代经典名著,到通俗的小说院本,以至村谣俚语,他都互相参考引证,融会贯通,而心有所得,但这点“心得”还待写成文章,才能成为他的著作。





《管锥编》里,在在都是日札里的心得,经发挥充实而写成的文章。例如:《管锥编.楚辞洪兴祖补注》十八则,共九十五页,而日札里读《楚辞》的笔记一则,只疏疏朗朗记了十六页;《管锥编.周易正义》二十七则,共一百零九页,而日札里读《周易》的笔记,只有一则,不足十二页;《管锥编.毛诗正义》六十则,共一百九十四页,而日札里读《毛诗》的笔记二则,不足十七页。


钟书在《管锥编》的序文中说:“……遂料简其较易理董者,锥指管窥,先成一辑”、“初计此辑尚有《全唐文》等书五种,而多病意懒,不能急就。”读《全唐文》等书的心得,日札里都有。他曾对我说:“我至少还想写一篇《韩愈》、一篇《杜甫》。”这两篇,想是“不易理董者”,再加“多病意懒”,都没有写出来。日札里的心得,没有写成文章的还不少呢。


这大量的中、外文笔记和读书心得,钟书都“没用了”。但是他一生孜孜石乞石乞积聚的知识,对于研究他学问和研究中外文化的人,总该是一份有用的遗产。我应当尽我所能,为有志读书求知者,把钟书留下的笔记和日札妥为保存。


感谢商务印书馆愿将钱钟书的全部手稿扫描印行,保留着手稿原貌,公之于众。我相信公之于众是最妥善的保存。但愿我这办法,“死者如生,生者无愧”。




作者: 钱钟书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 2011-8

user avatar

我从超级大佬处学的

1、看一句核心内容,原文抄在笔记本上。

2、然后看讲录,(看懂了之后),把讲解分出几层意思来,提出关键词或小标题,抄在这句原文下。

3、然后关上书,按照小标题,用自己的话把这段完整复述出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读书时做笔记,这事儿说起来简单,但要做得好,真能让你和书“打通关”,学到的东西不仅更扎实,还能串联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别把笔记当成“摘抄”,那太可惜了。我琢磨着,做读书笔记,得有点章法,又得留点自由发挥的空间。一、 动笔之前,先想清楚你要什么不是拿到书就埋头写。先问问自己: 我为啥读这本书.............
  • 回答
    下午的自习课,往往是需要和睡意以及各种杂念斗争的战场。想要做到全神贯注,不是凭空就能达到的,需要一点技巧,更需要一些心法。我给你说说我的几点心得,希望能帮到你。第一,环境的“微调”是基础。别小看这一点点小的调整,它能让你从一开始就进入一种更专注的状态。 座位选择的智慧: 我一般会选择离老师的座位.............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是很多大学生都会遇到的一个纠结。一方面,我们刚有了一点闲钱,看到了理财的“蓝海”,跃跃欲试,觉得能让钱生钱,早日实现经济自由。另一方面,身边过来人(父母、学长学姐、长辈)又会“灵魂拷问”:你这么点钱,能折腾出什么浪花?不如花在“正事”上。咱们就从这两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先.............
  • 回答
    张寿武先生这番话,掷地有声,饱含着一种对学习和成长理念的深刻洞察,直击了许多人在教育和职业生涯中的一个普遍困境。要理解他这句话的分量,我们得把他拆解开来看,从“出题人”和“写书人”这两个角度,细细品味其中的深意。一、 从“解题人”到“出题人”:掌握规则,定义问题“要做解题人而不是出题人”这句话,表面.............
  • 回答
    中文系读书,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也不是把书堆起来就能搞定的。得用心,得有法子,还得有点儿性子。别以为读了几本古文就觉得自己成了半个诗人,那太浅了。中文系讲究的是个“融会贯通”,是把那些散落在字缝里的意思,还有那些隐藏在时代背后的声音,都给扒拉出来,自己嚼碎了,再吐出来点新滋味。一、 立定脚跟,找准方.............
  • 回答
    说起读书和启蒙思想,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按图索骥”的过程,更像是在人生的迷宫里寻找一条可以照亮前路的线索。它关乎我们如何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如何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那么,到底怎么读、读什么书,才能起到这个作用呢?一、读书的态度:从“看客”到“求索者”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读书的态度。启蒙思想的种子,.............
  • 回答
    在异国他乡求学,要说融入集体,这绝对是个技术活,也是个心活。你想啊,语言不同,文化差异,生活习惯全变样,突然置身于一个全新的环境,想要像鱼儿回到水里一样自在,那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不过,别急,我慢慢跟你掰扯掰扯,咱们一起琢磨琢磨这门学问。第一步:打开你的“雷达”和“话匣子”别把自己闷在小世界里.............
  • 回答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广东仔,当年第一次离开熟悉的家乡去北方求学,那心情真是五味杂陈。一方面是对新世界的憧憬,另一方面,心里也多少有点忐忑,毕竟那边的风土人情,和我们广东可是天差地别。刚到的时候,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冷”。这个冷,不单指天气,也体现在人情味上。广东这边,大家说话都比较直接,热情,邻里之间也.............
  • 回答
    在中科院物理所读书,那段日子,怎么说呢,就像是把自己泡进了一个巨大而又精密的思想熔炉里。你要说它光鲜亮丽,像电视剧里那种学生们围着导师,学术氛围浓厚到有点不真实,那也不完全是。它更像是一场漫长而严谨的“炼金术”,把你脑子里那些零散的想法、零散的知识,一点点地提炼、重塑,最终变成能让你在这个领域站得住.............
  • 回答
    这句论断,说实话,听着挺扎人的,好像一盆冷水直接浇下来,把我们这些天天泡在书堆里的人浇了个透心凉。但仔细想想,它真的就那么绝对吗?这就像说所有穿西装的都严肃,所有穿T恤的都开心一样,太简单粗暴了,忽略了太多复杂的东西。咱们先不急着反驳,不妨顺着这个说法往下捋捋,看看它为什么会有市场。为什么会有人觉得.............
  • 回答
    我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很多读者在接触文学作品时,都会不自觉地被某些风格、文化背景的作品吸引,而对另一部分则显得兴致缺缺。你对外国文学的热衷,以及对中国文学提不起太大兴趣的情况,并非个例。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咱们不妨一点点来剖析,然后找找对策。首先,咱们得承认,这确实是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想想看,我们.............
  • 回答
    “十年寒窗苦读,不及丁真一笑”,这句话一出,立刻点燃了很多人心中的火药桶。一边是那些将大半生都投入书本、耗费无数心血求取功名利禄的“读书人”,一边是网络上突然爆红、仿佛一夜之间就站在人生巅峰的“素人”。这种巨大的反差,让一部分读书人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失落、不解,甚至是愤怒,于是“读书人笑没读过书的人.............
  • 回答
    当孩子一脸认真地看着你,歪着小脑袋问出那句“为什么要读书?”的时候,我知道,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因为要考试”就能打发的问题。这句童稚的疑问里,藏着他对世界的好奇,对未来的期盼,也可能带着一丝小小的迷茫。所以,咱们得好好跟他说说。我通常会先找个舒服的姿势,比如坐在他身边,或者抱他到腿上,让他觉得此刻是最.............
  • 回答
    理解您对女儿未来生活的担忧和期盼,希望她能留在自己身边,并在一个熟悉的环境中找到幸福。让女儿毕业后留在本地发展,并且组建家庭,这确实是一个需要多方面考量的过程,也涉及到女儿自己的意愿。以下是一些您可以考虑的方向和沟通方式,希望能帮助您与女儿一起规划她的未来:核心原则:尊重女儿意愿,共同探讨规划最重要.............
  • 回答
    读书,这件看似简单的事,却藏着大学问。许多人一头扎进书堆,读着读着就神游天外,或者耗费了大量时间,却感觉收获甚微。如何才能像个经验丰富的“读书人”,既读得进去,又读得明白,还能记得牢?我这几年在读书这件事上摸爬滚打,也积累了一些心得,今天就跟大家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希望能帮大家少走弯路,真正让读书这件.............
  • 回答
    最近我读了白菜读书会分享的《如果古丽爱上了小明》这篇文章,感觉挺有意思的,也引发了我不少思考。这篇文章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的叙事角度。我们都知道古丽和“小明”的故事,或者说,我们熟知的是一个围绕着古丽展开的、充满着民族情结和爱国主义的故事,那是官方叙事,是我们在历史课本、媒体宣传中看到的版本。而这篇.............
  • 回答
    在历史系读书,是一种感觉,一种浸润,一种持续的“穿越”。它不是简单地背诵年月日,也不是堆砌枯燥的事件列表,而是一个让你不断审视、反思,并逐渐理解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过程。刚踏入历史系的大门,很多人大概和我一样,抱着一种对过去模糊而浪漫的憧憬。可能觉得就是读读古籍,看看老照片,仿佛置身于古战场,或者徜.............
  • 回答
    关于微信读书平台上存在大量大尺度、不适宜未成年人阅读的漫画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一、 平台内容审核与监管的挑战 内容审核的难度和成本: 漫画作为一种视觉化的内容,其“大尺度”和“不适宜”的判断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并且在不断变化的社会观念下也存在争议。.............
  • 回答
    关于“语人读书”平台的用户扬言起诉作者一事,这确实是一个挺值得说道的话题,也折射出当前数字内容生态中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拆解。首先,咱们得明白“语人读书”是个什么性质的平台。从名字上看,它大概是个提供阅读内容的平台,可能是电子书、音频书或者其他形式。而“用户”则是在这.............
  • 回答
    说服一个初二的学生,让他们认识到读书对于升入高中乃至更高学府的意义,这确实需要一些技巧和耐心。毕竟,这个年纪的孩子,正处于一个既渴望独立又容易受外界影响的阶段,对“未来”的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我来跟你好好聊聊,怎么把这事儿说透了,让他们心服口服。首先,我们要明白,直接讲大道理,告诉他们“这是规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