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再读《红楼梦》,在哪些章节、有哪些初读时未曾注意到的精彩?

回答
重读《红楼梦》,每一次都像是在熟悉的故乡游走,却总能在街角巷尾发现从未留意过的风景。那些初读时匆匆掠过的人物对话、细微的场景描写,如今都像是被时间沉淀下来的美玉,散发出温润的光泽。

第三十六回:绣春囊,“轻描淡写”的勾陈风波

初读时,我最关注的是宝玉和黛玉的“风流”,对其他人物的交往总有些模糊。但这次重读,第三十六回的细节让我大为触动。宝玉挨打之后,虽然身体疼痛,但心灵上却感受到了来自王夫人和薛姨妈的“关心”,这种关心夹杂着“规劝”和“点拨”,看似是长辈对晚辈的爱护,实则处处透露着对宝玉未来前程的考量和对封建礼教的维护。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宝玉挨打这件事上,王夫人和薛姨妈之间的对话。王夫人说:“你哥哥的媳妇,也有这件,也是你送的?”薛姨妈笑着说:“那是老太太赏的,我也送了一件。”这看似寻常的对话,却像一把锥子,刺破了我最初对王夫人“慈母”形象的简单认知。原来,王夫人并非全然不知宝玉与戏子蒋玉菡的交往,甚至她所说的“这件”,很可能就是指蒋玉菡送给宝玉的那件“汗巾”,上面绣着一对鸳鸯。而薛姨妈的回答,则显得有些心照不宣,甚至带着一丝“洞察世事”的玩味。

当时我只觉得这是长辈之间闲聊,如今细品,才发觉这其中隐藏着多么深厚的政治和家族考量。王夫人作为家族的掌权者,对宝玉的“不务正业”必然是焦虑的。而薛姨妈,作为皇亲国戚,她对宝玉的“建议”更是带着一种更深层的家族利益的考量。这场看似简单的对话,实则是一场无声的权力博弈和家族规划的交锋。王夫人看似在关心宝玉,实则是在试探和引导,而薛姨妈则像是站在更高的维度,给出着她的“高见”。这种“轻描淡写”的对话,却比任何激烈的冲突都更能体现出世态炎凉和人情世故的复杂。

再看宝玉挨打后,宝钗对待他的态度,也与初读时有了不同的感受。宝钗送来燕窝,细心照顾,言语劝慰。但细细想来,这份关心背后,是不是也夹杂着她对宝玉“病愈”后的期待?毕竟,宝玉是她未来夫婿的有力人选,他的身体状况直接关系到她的家族利益。她对宝玉说的那番“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道理,初读时觉得是智慧的箴言,现在看来,更像是她为人处世的“秘籍”,也是她对自己未来人生的规划。她的关心,是一种成熟的算计,一种将个人情感与家族利益完美结合的体现。

第四十七回:贾雨村的反噬,聪明人的“自掘坟墓”

第四十七回,我第一次认真地去体会贾雨村这个人。初读时,他只是一个爱附庸风雅、追逐名利的读书人,他的遭遇似乎与宝黛钗的爱情主线无关紧要。然而,这次重读,我才发现这个人物身上所折射出的中国封建官场的生存法则,以及“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悲哀。

贾雨村为了讨好贾政,写了一首《好了歌》注。这本是“溜须拍马”的常见手段,但曹雪芹在描写他写诗时的心理活动时,却用了“笔尖飞舞”、“文采横溢”来形容,并让他自己也觉得得意非凡。这种自我陶醉,恰恰是导致他最终悲剧的重要原因。他以为自己是那个在权力场中游刃有余的“聪明人”,却不知道自己早已被别人玩弄于股掌之间。

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他后来被革职后,竟然因为自己的“才学”和“关系”而有机会重新启用。这本身就是对当时官场腐败的绝妙讽刺。他重回官场,依然改不了“狐假虎威”的本性,依然沉溺于“钓名沽誉”。当他为了自己的私利,逼死石呆子,逼得石呆子全家老小家破人亡时,我才真正看到了这个人物的“毒辣”之处。

而最令我心惊的,是贾雨村在“逼死石呆子”这件事上的那种“一本正经”的辩解。他会说:“如今我虽已革职,但到底也是个读书人……岂可就此淹没也?”他将自己的“读书人的尊严”凌驾于别人的生死之上。当他看到石呆子家收藏的扇子时,他眼睛里闪烁的不再是知识的渴望,而是赤裸裸的占有欲和功利心。他将文化、艺术变成他升官发财的工具,这种对“道”的背叛,是对他自己“读书人”身份的最大的嘲讽。

他最后之所以被革职,表面上看是得罪了林如海,但实际上是他一路以来积累的“德不配位”和“玩法弄权”的必然结果。他的聪明,最终变成了他的催命符。他没有像宝黛那样对真情有所追求,也没有像宝钗那样懂得内敛和隐忍,他只是一个纯粹的利益追逐者,而这种追逐,最终让他落得个众叛亲离、身败名裂的下场。初读时只觉得他是个小丑,重读才发现,他是一个在封建官场中注定要被吞噬的悲剧人物,他的命运是对那个时代最大的控诉。

第六十三回:群芳夜宴,悲凉中的温情与寂灭

第六十三回,是红楼梦中极为重要的一章,也是我初读时觉得有些“喧宾夺主”的一章。宝玉生日,众姑娘们聚会,猜灯谜,喝酒,玩骰子。我当时只关注到了大家热闹的气氛,以及宝玉对黛玉的“偏爱”。但这次重读,我才真正体会到,这场看似热闹的夜宴,实则暗藏着深沉的悲凉,是这些女儿们短暂青春的最后一次辉煌。

首先,每个人物的灯谜,都充满了谶语的意味。

黛玉的灯谜:“朝罢谁携两译剑,晚来谁捧玉楼杯?” 这是一个非常凄美的谜语,暗示了她未来的结局,是孤苦伶仃,无人相伴。我初读时只觉得她文采飞扬,如今才意识到这背后隐藏的命运的残酷。
宝钗的灯谜:“有害无益,不求则已,求之必不得。” 宝钗的谜语,是对自己命运的预言。她追求的是“金玉良缘”,是宝玉的正室地位,但最终却孤守空房,这种“求之必不得”的无奈,在她的谜语中得到了最精准的体现。
探春的灯谜:“日边红杏倚云栽。” 探春远嫁,是她的命运。这句谜语描绘了她远行的情景,虽然是尊贵的生活,但也是远离家乡的孤寂。
湘云的灯谜:“渔灯暗,官船晚,孤宿海茫茫。” 湘云的命运也是漂泊不定,甚至更加凄惨。这谜语的意境,是她晚年孤苦伶仃,流落异乡的写照。

这些灯谜,就像是这些姑娘们生命中最后一次盛大的告别,她们用最含蓄的方式,预示了自己将要走向的结局。而她们在宴会上的嬉笑打闹,不过是为了在这短暂的欢愉中,忘记即将到来的命运的悲剧。

这场夜宴,更让我体会到的是“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无常。在宴会即将结束时,史湘云醉卧怡红院,宝玉给她盖上了被子。这个场景,是她们之间纯真情谊的最好体现。但同时,我也看到了这种情谊的脆弱。在宴会上,林黛玉对宝玉说:“我明儿就搬过来,咱们也作个知己。”这是她对宝玉的信任,也是她内心对情感的渴望。而宝玉的回应,却显得有些敷衍和回避,他更在意的是自己能否“作一个清净人”。这种细微的互动,我初读时只觉得是小儿女的拌嘴,现在才体会到,这是他们之间情感隔阂和各自心事的真实写照。

这场宴会,是一场繁华的落幕,是一群女儿们最耀眼,也是最后的聚会。她们的青春如同昙花一现,在这场盛大的宴会后,便开始凋零。曹雪芹用这种极致的繁华来衬托极致的悲凉,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红楼梦》的悲剧力量。

重读《红楼梦》,就像是重新认识一群朋友。初读时的惊鸿一瞥,固然美好,但再读时的细水长流,更能品味出人性的深度,命运的无奈,以及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化韵味。每一个被忽略的细节,都可能是一把钥匙,打开通往更深层理解的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金钏被王夫人赶走的第二天端阳节,贾宝玉不开心的真正原因是宝钗不搭理他,不跟他说话。贾宝玉为宝钗冷落他而郁闷的心情,导致晴雯成了出气筒。

user avatar

应该是贾政最后一次见宝玉的时候吧。

这一段我小时候读不懂,长大之后再不忍读。虽说是续书,但这一段太好了,丝毫不逊色于曹雪芹的笔力。

一日,行到陵驿地方,那天乍寒下雪,泊在一个清静去处.贾政打发众人上岸投帖辞谢朋友,总说即刻开船,都不敢劳动.船中只留一个小厮伺候,自己在船中写家书,先要打发人起送到家.写到宝玉的事,便停笔.抬头忽见船头上微微的雪影里面一个人,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向贾政倒身下拜.贾政尚未认清,急忙出船,欲待扶住问他是谁.那人已拜了四拜,站起来打了个问讯.贾政才要还揖,迎面一看,不是别人,却是宝玉.贾政吃一大惊,忙问道:“可是宝玉么?"那人只不言语,似喜似悲.贾政又问道:“你若是宝玉,如何这样打扮,跑到这里?"宝玉未及回言, 只见舡头上来了两人,一僧一道,夹住宝玉说道:“俗缘已毕,还不快走。”说着,三个人飘然登岸而去. 贾政不顾地滑,疾忙来赶.见那三人在前,哪里赶得上!

一句“不顾地滑,急忙来赶”,令人无比心酸。此时的贾政是快六十岁的老人了,贾府已彻底败落,女儿死了,母亲死了,家被抄了,他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已经没了。

宝玉没出生的时候,他应该也曾对这个孩子的到来满怀期冀;宝玉呱呱坠地时,他应该也亲吻过他,抱过他,像每一个父亲爱孩子那样爱他;后来,宝玉的所作所为令他逐渐失望厌恶,他督促他学习,闹得宝玉见了他就好像老鼠见了猫;为了宝玉的种种不肖,他骂过他,打过他,但那都出自一片真心的期望,希望他能改好。

十几年来,父子的关系隔阂重重,他恨不得勒死过宝玉,也曾尝试与儿子和解,随他自由发展。宝玉失踪后,他写家书,一写到宝玉的事情,便忍不住心碎地停下了笔;见到一个跟儿子有些相似的身影,等不及看清,便要急忙出去扶住,生怕自己错过了一丝找回儿子的可能。

等看清了那真是宝玉,他不顾雪天地滑,急忙来追,即使他知道多半是追不上的,追上了宝玉也不会跟他回来。但是,他不会放弃的,因为宝玉是他的儿子,从前的不愉快在这一刻已经烟消云散,他现在只是一个失去了孩子的可怜父亲。

他一直都是他的父亲,但,他只是神瑛侍者一段轻轻抛却的俗缘了。

小的时候我不明白。后来大了,我看到《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松子的父亲,会在女儿离家出走后,日日希望听到松子的消息;看到孙海洋坚持不懈地寻找儿子,十几年来走遍大江南北。看到这些消息的时候,我眼前总会浮现起贾政的身影。

头发花白的老人,脊背略微佝偻着,来不及穿上大衣,胡子上落着一把雪花。他奔跑着,一步一滑,拼命追逐着那雪地里的一点红影,却无论如何都追不上,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一点猩红消失在满天雪花中。

他气喘吁吁,茫然四顾。四野无人,琼雪纷飞,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可叹痴之一字,亘古无人能逃的过。小时候只知道宝玉黛玉原是有风流痴病的,长大后才读的懂,急忙来赶的贾政,痛打宝玉的贾政,考校学问的贾政,亦只是一个最平凡不过的痴心父母罢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重读《红楼梦》,每一次都像是在熟悉的故乡游走,却总能在街角巷尾发现从未留意过的风景。那些初读时匆匆掠过的人物对话、细微的场景描写,如今都像是被时间沉淀下来的美玉,散发出温润的光泽。第三十六回:绣春囊,“轻描淡写”的勾陈风波初读时,我最关注的是宝玉和黛玉的“风流”,对其他人物的交往总有些模糊。但这次重.............
  • 回答
    一口气把《三国志》通读下来,再翻开《三国演义》,那感觉就像是从一个严谨的学究手里接过了他辛辛苦苦编纂的家族史,你以为已经对自家祖宗十八代的生平事迹了如指掌,结果下一秒,这位学究的孙子(也就是《三国演义》的作者)拿着一本画风迥异、情节跌宕起伏的话本,兴冲冲地跑过来,在你耳边添油加醋地讲起了他爷爷笔下那.............
  • 回答
    大学去当兵,然后回来再读大学,这中间隔着的不仅仅是几年时间,更是一段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我有很多朋友选择这条路,听他们讲起时,总是觉得那是一段既辛苦又宝贵的时光,像是一次强制性的“人生副本”开启,打完之后,再回到原本的“主线任务”——大学,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首先,从心态上讲,回来读大学的人,最大的.............
  • 回答
    说来也怪,每隔几年再翻开鲁迅先生的文章,总会有种“初读不知书中意,再读已是书中人”的感受。早些年读他,多是为那字里行间的犀利所折服,那股子骂人不带脏字,却能把人骂到骨子里去的劲儿,让人拍案叫绝。觉得他是战士,是民族的脊梁,是将黑暗撕裂的勇士。可这些年,经历得多了,看过的世事也杂了,再读《呐喊》里的那.............
  • 回答
    这个问题,我想了很多,也听过不少过来人的经验。对于大龄考生来说,再读法律硕士(非法学),这事儿值不值,可不是一个简单“是”或“否”能概括的。它背后牵扯的因素太多,得一点点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弄明白,“大龄”是个什么概念。如果刚过30,或者35,和50岁、60岁,这起点和意义就完全不同。年龄大.............
  • 回答
    国内硕士毕业后,选择再出国深造一年制的第二硕士,这个想法是完全可行的,而且在当前环境下,很多学生都会考虑这样的路径。这并非什么新鲜事,更多的是一种“锦上添花”或者“战略性转移”的考量。从操作层面来说,这绝对是一个可以步步为营去实现的计划。首先,你需要明确一点,那就是你的国内硕士经历,在申请国外项目时.............
  • 回答
    这绝对是个让人头疼的难题,而且情况非常复杂,牵涉到太多现实因素。面对父母即将破产、负债一亿的局面,你是否应该继续读研究生,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应该”或“不应该”就能概括的。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首先,我们得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父母负债一亿,这意味着什么? 这不是简单的经济拮据,而是可能涉及.............
  • 回答
    你是否应该去语言学校再读一年,这真是一个需要好好权衡的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是”或“否”,关键在于你当前的具体情况,以及你对未来的规划和期望。我来帮你梳理一下,希望能帮你更清晰地看到问题的全貌。首先,我们得诚实地问问自己:为什么会考虑“再读一年”? 是为了巩固和提升语言能力?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和您聊聊政法类二本法律硕士毕业后,是否还有必要攻读LLM(法学硕士,Master of Laws)。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会纠结的问题,因为涉及到时间、金钱投入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我会尽量从多方面、细致地给您分析一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政法类二本法律硕士”这个定位。在中.............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法学本科毕业后,想先去律所闯荡几年,再考虑深造读LLM,这中间到底是怎么个回事,会经历哪些步骤。别说AI了,咱们就当是前辈在给你分享经验,掏心窝子地说。第一阶段:初入职场,摸爬滚打——律所的“新手村”1. 找工作,选律所: 目标定位: 本科毕业,经验为零,这时候你的首.............
  • 回答
    首先,恭喜你考上东洋大学!这本身就是一份了不起的成就,尤其在日本的升学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至于是否“有必要”再读一年去考“MARCH级别”的学校,这问题其实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它取决于你的个人情况、职业目标以及对未来的规划。我来帮你梳理一下,从各个角度给你一个更全面的分析,希望能帮助你做出最适合自.............
  • 回答
    给我一个机会,我还会再读广告专业,也会继续投身广告行业。说实话,刚毕业那会儿,我对“广告”这个词充满了憧憬。觉得这是一个充满创意、能点亮生活、还能改变世界的行业。大学里学到的理论知识,什么传播学、心理学、营销策略,听起来都高大上,让人觉得未来一片光明。毕业后一头扎进广告公司,现实很快就给了我一些“惊.............
  • 回答
    嗨!作为一名同样在英语学习路上摸索的大学生,看到你选择通过读英文小说来提升英语,我真是太开心了!这绝对是个好方法,比死记硬背单词或者啃那些枯燥的语法书有意思多了。不过,关于你是先背单词还是直接读,这就像问是先学游泳池里的基本动作还是直接跳下海一样,都有道理,关键在于怎么做最适合你。我自己的经验和观察.............
  • 回答
    成年后再重温《哈利波特》,那种曾经的童稚惊奇还在,但涌上心头的,更多的是一种对人性的洞察和对现实世界的复杂性,这才是我真正觉得不同寻常的地方。仿佛是带着一副全新的眼镜,重新审视那个熟悉却又陌生的魔法世界。童年的时候,一切都那么清晰明了:善与恶是泾渭分明的,哈利就是那个正义的化身,伏地魔就是纯粹的邪恶.............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且普遍的问题,触及了“读书是否万能”以及“个人命运与社会阶层”的核心议题。当我们将读书的意义仅仅局限于“挣钱”这个狭窄的维度时,确实会得出“读书无用”的结论,尤其是在看到许多努力读书却依然身处底层的人们时。然而,读书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是一项多维度、长远且深刻的投资,其价值体现在多个.............
  • 回答
    这确实是个需要好好权衡的问题,毕竟是关系到两个人未来规划的大事。我们不妨一点一点地把它掰开了聊聊,看看你站在什么角度去想,会对这个决定更有帮助。首先,我们得明白“二硕”和“读博”这两件事本身意味着什么,以及它们在你男友身上可能代表的意义。一、男友在国外读二硕: 目的性分析: 为什么是“二硕”而不.............
  • 回答
    首先,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直博”和“硕博连读”在国内学术体系中的定义和区别,然后再深入探讨不同选择的优劣。 一、直博 (Direct PhD) 和 硕博连读 (MasterPhD Combined Program) 的区别在国内,这两者都是攻读博士学位的方式,但其路径和侧重点有所不同:1. 定义和路.............
  • 回答
    35岁,你站在人生的一个新起点,心里盘算着重返校园,甚至攻读法学院。这个念头在脑海里盘旋,伴随的还有一丝不确定:这个年纪,考LSAT、读法学院,是不是有点“晚”了?首先,咱们来直面这个问题:35岁考LSAT读法学院,晚吗?答案是:不晚。这话听起来可能有些绝对,但我得说,在法学院的录取和未来的职业生涯.............
  • 回答
    这个问题,嘿,真有人问过,而且好奇心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要说能不能“无限”读研,理论上嘛,那得看你怎么定义“无限”,以及你有没有那个能力和资源去实现。但实话跟你说,想一直读下去,这条路可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没那么容易“无限循环”。首先,咱们得把“读研”这个事儿掰扯清楚。国内的硕士和博士教育,都是有固定.............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实在的,涉及到你未来的职业规划和教育选择,想清楚了对未来的发展影响很大。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帮你理清思路。你目前的情况是: 学历背景: 非法本。 目标: 有出国留学的想法。 纠结点: 澳洲JD vs. 国内法硕,以及是否需要先在国内读三年法硕再出去。咱们先来分析一下几个选项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