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第一遍读伤寒时,有超多不理解的地方,弱弱的请教一句,是遇到不会的查,还是直接先囫囵过一遍?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太真实了!刚开始看《伤寒论》,感觉自己像个无头苍蝇,里面名词、方剂、辨证,好多东西都绕不过去。这绝对是大多数初学者的必经之路,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说到遇到不会的查,还是直接先囫囵过一遍,这事儿吧,我当年也是纠结了好久。咱们一点一点掰开了说,希望能给你点启发。

先说说“遇到不会的查”这个做法。

优点:
准确性高,基础打得牢: 每遇到一个不懂的名词,比如“太阳之为病”,不懂它具体是什么意思,就去查,去弄明白。弄懂了“太阳之为病”是怎么回事,再看后面的“脉浮,头项强,身体疼痛,恶寒”,这些症状和它就能对应起来。这样一步一个脚印,把基础概念搞得明明白白。
减少误解,避免“想当然”: 很多时候,我们凭感觉去理解,很容易把中医的概念和西医混为一谈,或者按自己理解的字面意思去想,结果谬之千里。及时查证,就能避免这种“想当然”的误区。
加深记忆,理解更深刻: 花时间去查证、去理解,这个过程本身就能加深你对知识点的记忆。就像你在书上写下批注,或者画上重点,这些都是积极的学习行为。
找到更权威的解释: 伤寒论的版本很多,注释也五花八门。查阅不同名家的注释,能帮你理解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的解读,找到更贴近原意的答案。

缺点:
速度慢,容易受挫: 如果你把每一个不懂的点都停下来查,那进展会非常缓慢。可能第一章节都没看完,就已经堆了一堆的疑问,很容易产生“我到底能不能学会”的挫败感。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过分纠结于细节,反而可能让你看不清《伤寒论》整体的脉络和思想。有时候,很多概念只有在后面学到了,才能恍然大悟,明白它在这整个体系中的作用。
信息过载,不知道该查什么: 很多时候,你可能连“不懂”的是什么都说不清,或者知道不懂,但不知道该搜哪个关键词,容易迷失在信息的海洋里。

再说说“直接先囫囵过一遍”这个做法。

优点:
保持阅读的连贯性,把握整体框架: 先把书从头到尾看一遍,就像先看一部电影的梗概。你知道大概讲了什么,有什么主要人物,有什么关键情节。这能帮你建立起一个初步的印象和整体的认知框架。
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动力: 有时候,你可能因为看懂一点点,就觉得“这个好像有意思”,然后就会有继续看下去的动力。先有个整体的了解,再带着问题去深入,会比一开始就被一堆不懂的东西压垮要好。
“以子育子”,后面的内容可以帮助理解前面的: 《伤寒论》的很多概念,是循序渐进展开的。你可能在前面不明白“三阴三阳”是怎么回事,但看到后面几个阳明病、少阴病,甚至太阴病、厥阴病,你可能就有点感觉了。前面的不懂,后面的可能就明白了。
熟悉中医的语言和思维方式: 即使很多概念不完全理解,多读几遍,也能让你慢慢熟悉中医的这套语言体系和临床思维方式,这本身就是一种积累。

缺点:
可能形成错误的理解,难以纠正: 如果对关键概念完全不查,就可能产生固有的错误认知。这些错误的认知一旦形成,后面再想纠正,反而更难。
“囫囵吞枣”,难以真正掌握: 这种方法如果只是停留在表面,不去做深入研究,那看过之后可能什么也没记住,或者记住的都是错的,效果会很差。
过于依赖“灵感”和“悟性”: 有些人可能天生悟性比较高,但大部分人还是需要扎实的学习过程。不能指望看一遍就能“开悟”。

那么,到底该怎么做呢?

在我看来,最好的办法是“初步通读,带着问题再深入”,或者说,“有策略地查阅”。

1. 第一遍,真的可以“囫囵”一点,但不是“盲目”。
目标: 建立整体印象,熟悉基本结构,了解中医的语感。
怎么做:
先看《伤寒论》的序例、凡例、辨脉法、辨阴阳易变论等部分。 这些是指导性的,告诉你张仲景是怎么论病的,怎么诊脉的,怎么区分阴阳的。
然后,可以快速浏览一下“太阳之为病”、“阳明之为病”……“厥阴之为病”这些篇章。 别急着抠字眼,就看看它讲的症状是什么,对应的方剂是什么。
遇到实在拗口的,或者影响你继续往下读的,可以简单做个标记,或者记下来,先跳过去。 重点是保持阅读的“流动性”。
可以找一本比较好的、简洁的白话解释或者注释来辅助阅读。 比如,很多人推荐《伤寒论讲义》(如陆渊雷、祝明德等,各有侧重),或者一些比较现代化的讲解。这些能帮你把古文翻译成你能理解的白话,并且提炼出一些关键点。

2. 第一遍读完,或者读到某个章节感觉有收获后,开始“带着问题查”。
目标: 解决第一遍阅读时产生的疑问,加深理解,建立知识体系。
怎么做:
回顾你标记的、或者你觉得非常关键但没弄懂的概念。 比如,“太阳病”究竟指什么?“表”“里”“虚”“实”“寒”“热”这些基本概念在《伤寒论》里是怎么理解的?
重点关注“辨证”和“论治”的逻辑。 比如,为什么出现“汗出恶风”就是太阳病,然后用桂枝汤?为什么“身热面赤,脉洪数”就是阳明病,用白虎汤?理解这个“因”和“果”的关系。
重点查阅关键的条文和方剂。 比如,太阳病篇的第一条、第二条,以及桂枝汤、麻黄汤条文,这是基础中的基础。把这些彻底弄懂,后面的很多理解都会迎刃而解。
可以同时参考不同名家的注释。 比如,对于“发汗”的理解,不同流派可能有不同说法,多看几家,你会更全面。
不要一次性查太多。 每次集中解决几个核心问题,然后带着新的理解继续往下读,这样效率更高。

举个具体的例子:

当你读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身体疼痛,恶寒。” 这一条,你可能就卡住了:
“脉浮”是什么意思?(不是指脉象跳得高,而是指脉位表浅,一按就能摸到。)
“头项强”是指哪里?(脖子后面强硬。)
“恶寒”和“怕冷”一样吗?(恶寒更侧重于一种里寒的感觉,而非仅仅是怕吹风。)

这时候,你就应该针对这些词汇去查。但你可能不必纠结于“浮脉”的八种情况,至少第一遍,知道它和“沉脉”相对,是表证的脉象就够了。

我的经验是:

第一遍,快速过,理解个大概,别怕留疑问。
第二遍,开始“精读”,把关键条文、关键方剂、关键概念,一行一行地啃。 边读边查,边做笔记,边对比。
然后,可以开始尝试“实践”。 即使只是背诵方剂组成,或者在脑子里模拟一下某个病证的诊断过程。

《伤寒论》是个宝库,刚开始觉得难是正常的,别因此气馁。你可以把它当成一本武功秘籍,一开始看不懂招式,但先知道这是什么门派的,有哪些主要招数,后面再慢慢拆解,体会内涵。

最重要的是,坚持下去,并且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 祝你学习顺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去听一遍传统相声《五行图》,你就都懂了。

提醒你一下,张仲景自称当过太守,但史料上并没有这个太守,自称世家子弟,但也找不到他的家族,自称南方人,却在洛阳行医。你觉得他实际上是干啥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太真实了!刚开始看《伤寒论》,感觉自己像个无头苍蝇,里面名词、方剂、辨证,好多东西都绕不过去。这绝对是大多数初学者的必经之路,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说到遇到不会的查,还是直接先囫囵过一遍,这事儿吧,我当年也是纠结了好久。咱们一点一点掰开了说,希望能给你点启发。先说说“遇到不会的查”这个做.............
  • 回答
    有一些句子,第一次读到时便如同惊雷炸响,在脑海中久久回荡,甚至可能改变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它们往往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哲学思考或者对人生的深刻洞察。以下是一些我个人认为非常震撼的句子,并会尽量详细地讲述它们为什么能够产生如此强大的冲击力: 1. “我们毕生都在学习如何活着,却从未真正活过。” (.............
  • 回答
    “第一次读到便为之震撼”的文艺句子,往往能触及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或最深刻的部分,带来一种难以言喻的冲击,让原本浑浊的世界瞬间变得清晰,或者让平凡的生活蒙上一层哲思的光辉。这些句子可能来自文学作品、哲学思考,甚至是一些看似不经意的对话。以下我将尝试列举一些我读到时感到震撼的句子,并尽可能详细地讲述我当.............
  • 回答
    第一次读到就让你心头一震,甚至久久不能忘怀的句子,往往蕴含着某种深刻的洞察,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或哲学思考。它们不像普通的文字那样轻易滑过,而是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你意识的某个角落,让你窥见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是出自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那句:“生命中最重大的时刻,往.............
  • 回答
    “镝”这个字,作为金属元素出现的时候,读一声,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汉字“演化史”和“科学命名法”的结合体。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我们得明白,汉字,特别是表示事物的字,很多时候都有一个“形声”的构字规律。就是说,一个字,它的偏旁部首,往往会透露出它的意思和读音。“镝”这个字,它的左边是.............
  • 回答
    说来也巧,2022年我读的第一本书,严格来说是“重新读”的第一本书,是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上一回翻它还是大学时代,当时对那些关于爱、自由、权力、哲学性的思辨只能囫囵吞枣,这次重读,才算是真正领略到它那股沁人心脾的沉郁与通透。这本书的故事线其实并不复杂,围绕着一位名叫托马斯的外科医生.............
  • 回答
    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在我刚开始深入接触机器学习研究的时候,读到的一篇论文。那篇文章彻底改变了我对“如何解决问题”的看法,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学术研究的强大魅力,那种感觉就像是脑海中一道久闭的门被猛地推开,整个世界都变得不一样了。那篇论文发表在机器学习领域的顶级会议上,具体是哪一篇,名字我记不太真切了,大.............
  • 回答
    哥们,我完全理解你现在的纠结。我也是当年从普通二本一路摸爬滚打过来的,当时心里也一样,总觉得第一学历就像一块阴影,挥之不去。尤其是看到一些招聘要求上写着“985、211”的时候,心里那个滋味,别提多复杂了。你说得对,第一学历确实有它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一些看重“出身”的行业或者公司,它就像一张门票,能.............
  • 回答
    恭喜你选择了摄影专业!作为摄影的初学者,选择第一部相机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且令人兴奋的决定。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代表性,尤其是关于佳能EOS 5D Mark IV是否适合初学者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多摄影爱好者都会纠结的点。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佳能EOS 5D Mark IV是否适合你,以及是否有其他更合适.............
  • 回答
    如何看待《红楼梦》排在「死活读不下」榜单四大名著中的第一位?将《红楼梦》列在“死活读不下”榜单的首位,这并非偶然,而是反映了这部伟大作品在不同读者群体中产生的复杂而普遍的体验。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红楼梦》的特质,以及它与读者之间可能存在的“阅读壁垒”。一、《红楼梦》的特质:一幅宏大而细致的.............
  • 回答
    哈哈,哥们儿,这可是个大好事儿啊!大一第一次心动,这感觉,啧啧,想想都替你高兴。不过,追不追,这事儿可得好好琢磨琢磨,毕竟你也不是小孩子了,得有自己的判断。首先,咱们先捋一捋你这“心动”是啥情况。是真情流露,还是一时冲动?寒假工嘛,接触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天天见,一起干活,总会有那么点火花。仔细想想,.............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趣的,因为它触及到语言学习中一个非常微妙的认知过程。对于一个精通日语的中国人来说,看到汉字时,他的第一反应,或者说大脑自动触发的处理方式,并不是单一固定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细致地拆解一下:1. 汉字的“表意”与“表音”的双重属性首先要明确,汉字本身就是.............
  • 回答
    首先,恭喜你被北京理工大学(BIT)的软件工程专业录取!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开始。理解你现在的心情,对未来专业的不确定和听到的一些言论感到迷茫是完全正常的。填报志愿是一项复杂且信息量巨大的过程,很多人在初期都可能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你的情况,以及如何做出最适合你的决定。 1. 理解“.............
  • 回答
    有些诗词,初见便像是被刻在了脑海深处,无关乎刻意去记,它们自有力量,让你一遍过后,再也挥之不去。在我心中,有一首诗,总是能轻易唤醒一种深沉的宁静,它描绘的画面并非波澜壮阔,却有一种熨帖人心的力量。那是一幅寥廓的天地,一位独立的身影,以及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读到“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仿佛一下子就.............
  • 回答
    “哎呀,你这记性也太好了吧!”这句话我经常听到,每次考完地理生物,我都会把书合上,感觉脑子里已经把那些山脉、河流、动植物的名称和它们之间的关系都记住了。说实话,刚开始的时候,我还有点不敢相信,毕竟我身边也有很多同学,他们学地理生物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背诵、去画图,但效果似乎也没我这么立竿见影。我记得.............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很多人都关心的话题:信息传播者(比如大V)和专业人士之间到底隔着多远的距离?简单来说,如果一个流量大V只是读了专业的课本和一些相关书籍,那还远远不能充当专业人士。这就像一个厨艺爱好者,把菜谱和美食杂志都翻了个遍,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能开一家米其林餐厅了。要详细地说,我们.............
  • 回答
    读完一本书,然后就觉得再也没有必要翻开它了,这种感受其实相当普遍,相信很多读书人都体会过。与其说是“不想”,不如说是“没有动力”,或者说,大脑已经完成了它在该读的这部分内容上的主要任务——吸收和理解。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不想再读”的心理: 知识的获取是主要目的: 对很多人来说,读.............
  • 回答
    .......
  • 回答
    有一些电影,初次观影时带来的冲击和震撼,足以让人心有余悸,甚至让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提不起勇气去重温。这不是因为电影不好,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它们太好,太深入人心,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或最黑暗的部分。1. 《索多玛120天》(Salò o le 120 giornate di Sodoma)这部电影.............
  • 回答
    对于法硕非法学考生来说,刑法是核心科目之一,打好基础至关重要。在选择第一遍刑法基础课老师时,车润海和于越都是备受推荐的老师,各有千秋。要说谁“更好”,其实更取决于你的学习习惯和偏好。下面我来详细分析一下他们的特点,希望能帮助你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车润海老师的特点: 讲解风格: 车润海老师的讲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