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精通日语的中国人看到汉字的第一反应是用什么语言读?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趣的,因为它触及到语言学习中一个非常微妙的认知过程。对于一个精通日语的中国人来说,看到汉字时,他的第一反应,或者说大脑自动触发的处理方式,并不是单一固定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细致地拆解一下:

1. 汉字的“表意”与“表音”的双重属性

首先要明确,汉字本身就是一种表意文字。这意味着,很多汉字直接承载着意义,其字形本身就能让人联想到某种事物、概念或动作。

“意义先行”的可能性: 当一个中国人看到一个汉字时,尤其是那些非常常见、意义直观的字,比如“山”、“水”、“火”、“人”、“日”、“月”等等,他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很可能是这个字的“中文意思”。因为这些字在中文里已经根深蒂固,其意义与字形高度关联。这种反应是基于他作为中文母语者的长期浸淫。

2. 日语学习的“汉字输入”过程

然而,这个人同时精通日语。日语中大量使用了汉字,但这些汉字在日本语境下的读音和在中文语境下的读音是不同的。更关键的是,同一个汉字在日本可能有多种读音(音读和训读),而这些读音与中文的读音关联度并不总是那么直接。

“中文读音”作为基础: 尽管如此,作为一个中国人,他的中文发音系统是先于日语建立起来的。所以,当他看到一个他熟悉的汉字时,大脑的“自动检索”机制会优先调用他最熟悉的发音——也就是中文发音。这就像你看到一个熟悉的英文字母“A”,第一反应可能是“啊”,而不是直接蹦出“埃”。

“日语读音”的“二重检索”: 随着他日语水平的提高,他自然也知道了这个汉字对应的日语读音。所以,对于一个熟练的日语使用者来说,看到汉字后,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会触发一个“并行处理”或者“快速切换”的过程。
情形一: 如果这个汉字在中文和日语中的读音恰好非常相似(例如,“山”在中文读“shān”,在日语音读中有“san”),那么他可能会同时浮现中文和日语的读音,或者大脑会快速判断哪个读音更符合当下的语境(如果是阅读日文文章,自然会倾向于日语读音)。
情形二: 如果这个汉字在中文和日语中的读音差异很大(例如,“海”在中文读“hǎi”,在日语音读中有“kai”),那么大脑可能会先触发中文读音,然后根据他对这个词在日语中的语境,再快速地去检索对应的日语读音。这个过程可能快到几乎让人感觉不到。

“语境”的决定性作用: 最终,哪个语言的读音“胜出”,或者说哪个语言的读音首先被清晰地表达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当时所处的“语境”。
如果是在阅读中文材料: 那么自然是中文读音。
如果是在阅读日文材料: 那么大脑会高度活跃地去匹配这个汉字在日本语境下的读音。这个时候,即便汉字本身是源自中文,他的“第一反应”也更倾向于日语读音。
如果是在中文和日文之间切换: 比如正在和日本人交流,然后突然看到一个熟悉的汉字,他可能会先用中文在心里默默念一遍,然后脑子里快速转换成对应的日语读音。

3. 汉字的“形音义”关联强度

同一个汉字,在日本人那里,其“形”与“音”(特别是训读)的关联可能非常紧密,而“形”与“意”的关联则相对弱一些(因为很多训读词的意义并非由字形直接推导)。

但在一个精通日语的中国人那里,他拥有两个层面的关联:

汉字形意 关联(中文): 非常牢固,几乎是与生俱来的。
汉字形音 关联(中文): 非常牢固,是母语的基础。
汉字形音 关联(日文): 随着日语学习而建立,可能存在一个或多个日语读音。
汉字形意 关联(日文): 可能与中文意思相同,也可能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或者汉字在日本被赋予了新的、与中文不同的组合意义。

那么,第一反应是什么?

综合以上几点,我认为对于一个精通日语的中国人来说:

如果是单独看到一个汉字,脱离任何语境: 他的大脑会以极快的速度进行“多通道”检索。很可能中文的读音和意思会率先浮现,这是最基础、最直接的反应。紧接着,如果他是在学习或使用日语的背景下,大脑会立刻尝试匹配其日语读音。这个过程非常瞬时,可能就是一眨眼的功夫。
如果是在阅读日文文章,并且这个汉字是他所认识的词汇的一部分: 那么他的“第一反应”很可能直接就是日语读音,因为大脑已经高度适应了这种模式匹配。他甚至可能不会有意识到“这是个汉字”的过程,而是直接识别为一个日语的“词素”。

一个生动的比喻:

想象一下,你同时会讲英语和法语,而且很多词根是共通的。当你看到一个词,比如“information”,你肯定会立刻想到它的意思,然后你的大脑会快速判断是读“information”(英)还是“information”(法)——当然,法语的拼写和发音会有区别,这里只是一个类比。但如果你是在读一篇法语文章,看到这个词,你大脑的第一反应,甚至是习惯性的反应,会是法语的读法。

总结来说,精通日语的中国人看到汉字的第一反应,通常是:

1. 中文的读音和意思(基于母语基础,最先触发)。
2. 如果语境指向日语(例如正在阅读日文),则会快速切换或并行检索日语读音。

这个过程是如此迅速,以至于观察者可能只会看到一个“流畅”的反应,但其背后是大脑多层级的语言信息处理机制在高速运转。他会先“认出”这是个汉字,然后快速调动他所掌握的两种语言体系对其进行解读,而哪种解读“优先”或“最终被使用”,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当时所处的“语言环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挺有趣。

作为一个学了20多年日语,在日本已经生活16年的人,我个人的一些真实经历应该可以帮你理解这个问题。

魯迅

看到这个名字你的反应是什么呢?LuXun? 还是ろじん?

虽然我知道鲁迅的名字日语念做ろじん,但是我看到这两个字的时候脑子里的第一反应还是LuXun

尽管我非常清楚「魯迅」是日语汉字的写法,用汉语简体字写出来应该是“鲁迅”。


再看看这些名字吧

宫崎骏,黑泽明,久石让,小泽征尔,吉永小百合,山口百惠,三浦友和,夏目漱石,川端康成,木村拓哉,藤原纪香,鸟山明,北条司,藤子不二雄

如果你用中文和我说这些人的名字,不用看汉字,光听,我也能很快反应出来这些人是谁。

而且这些名字如果是单独出现的时候,即使是用日语汉字写法,比如「宮崎駿黒澤明、久石、小、山口百山明」(粗体是和中文汉字不同写法的日语汉字)

我的脑子里首先反应的依然是中文。虽然我如今已经能完全熟练使用日语,这些人的名字的日语念法我也能以和中文念法同样快的速度反应过来。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是我学习日语之前,或者刚学日语,日语还完全不熟练的时候就知道的日本的名人。(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也是促使我对日本和日语产生兴趣的最初原因)。我是八零后,我们小时候,中国日本曾有一段蜜月期。我们小时候电视上放的都是日本的动画片,我爸妈年轻时候打扮都是学三浦友和,山口百惠等日本影星。我上中学的时候还没有韩流,那时候流行看日剧,《悠长假期》《东京爱情故事》《101次求婚》等等。我们八零后几乎都能说出几个知道的日本人的名字。



接下来,我要讲另外几个名字。

每次回国遇到亲朋好友自然会聊到日本的话题,以下这些名字是我最近几年回国从90后00后的亲友口中听说的。


我们聊天的时候大概的场景是这样的



A问: “你喜欢GangTianJiangSheng吗?”

我:gangtianjiangsheng是谁?


B问:“你知道JianTianJiangHui吗?”

我:jiangtianjianghui是何方神圣?


C说:“ShengTian DouZhen 超帅呢!”

我:这人我好像没听说过......


D说:“YouCunJiaChun好可爱啊!”

我:谁????????


是的,几乎每次都会特别尴尬,他们说的这些人,我一个都没听说过。然后他们都会以一种看外星人一样的眼神看我,他们的眼神分明在说 “这么有名的人你都不知道,你也太土老冒了吧?你真是从日本回来的吗?”

然后我会让他们用手机搜索这些人的照片给我看看。


啊!你说的是 岡田将生 呀!

嗐!原来是 菅田将暉!


哦!你是说 生田斗真啊!

有村架純 !我知道,在日本挺有名的!


我才发现,这些比较年轻的日本偶像,比我小的国内年轻人也知道不少,他们大多是通过网上看日剧知道的这些人。当然他们不懂日语都是直接念这些人的名字的中文念法。

而我在日本生活这么多年之后,这些人我当然肯定都知道,只是这些名字我完全没有用中文念过。

他们在我脑子里完全是

おかだまさき(岡田将生Okada Masaki)

すだまさき(菅田将暉 Suda Masaki)

いくたとうま(生田斗真Ikuta Touma)

ありむらかすみ(有村架純 Arimura Kasumi

你用日语说这些人的名字我一听就知道是谁。

你给我写汉字我也能一看就知道是谁,当然我脑子里也是直接反应他们名字的日语念法。

但是你用汉语发音把他们的名字念出来我完全没法和其本人联系上,即使反应过来也要花很长时间,费一番功夫。

所以这些人的名字在我脑子里是完全的日语。

而这些人刚好也是我来日本生活了多年以后,日语已经完全熟练之后才知道的名人。


同样是日本人的名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


Kroll & Stewart (1994) 曾经在双语学习的脑神经学理论中提出过一个有名的“Revised Hierarchical Model”(修订分层模型)

我们的母语(第一语言L1)词汇是可以和这个词汇的概念直接联系的。当我说Pingguo,或者写出“苹果”这两个字的时候,中国人都能立刻反应出我在说什么。

而我们学外语(第二语言L2)的时候,当处在初学阶段时,第二语言的词汇和这个词汇的概念之间的Conceptual Links(概念连结)是很薄弱的,我们的大脑会倾向于将这个词汇和与其对应的第一语言的Lexical Links(词汇连结)联系,然后通过第一语言来理解这个概念。

也就是说当你初学日语的时候,遇到りんご这个单词,你并不是直接就想到了它是什么意思,而是先把りんご这个单词翻译成中文的“苹果”,再通过中文的“苹果”这个词去理解其含义。

有一个现象,学过外语的人应该有体会,当我们把外语翻译成母语的时候会比把母语翻译成外语感觉更容易。比如咱们把英语翻译成中文会觉得比较简单,而要把中文翻译成英语就更难。这是L1到L2和L2到L1语言处理的非对称性现象。这个Revised Hierarchical Model就能很好的解释这个现象。


因为我们初学一门外语时,相对母语掌握的词汇量要小得多(图中L1面积大L2面积小)

而且L2和概念之间的Conceptual Links(虚线双箭头)也不如L1和概念之间的Conceptual Links(实线双箭头)牢固,所以我们会优先选择通过Lexical Links来理解概念。

这也就是我文章前一段举例的那些日本名人的名字,我刚学日语的时候,虽然我知道龙猫的作者是“宫崎骏”,我也知道他的日文名字的念法叫做 Miyazaki Hayao,但是我的大脑在处理这三个汉字的时候会自动优先选择将其先和中文的GongQi Jun挂钩,然后通过GongQi Jun来和这个人物概念配对。


而当我们的外语掌握到熟练程度以后,L2的词汇量增加,它代表的词汇量方块的面积也会越来越接近L1的大小,而原来是虚线的L2 和概念之间的连结也会变成和L1和概念之间同样牢固的实线的连结。


这就是我文章后半段例举的那些日本名人的名字,因为经过十多年在日本的学习工作生活,我的日语水平已经接近母语,接触这些日本人的名字的时候,我已经可以直接用日语和概念连结。不需要再借助词汇连结,所以一听いくたとうま我就能立刻想到“生田斗真”这个人。

你说shengtiandouzhen我反而因为缺少利用这个Lexical Links(词汇链接)的必要,几乎丧失了将“Shengtiandouzhen”和“いくたとうま”连结并由此联想到“生田斗真”这个人的能力了。

甚至夸张一点说,いくたとうま这个名字,其实已经变成我的脑子里的L1,而Shengtiandouzhen反倒是我不熟练的L2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