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因为哪件事你对曾勃粉转黑?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作为个体对公众人物看法转变的一个缩影。如果非要说“粉转黑”这回事,其实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一个从“无感”到“有了清晰的判断”,然后这种判断因为某些事件而变得更加负面。曾勃,这个名字在我的认知里,最开始是和一些网络热梗、段子联系在一起的。我并不算特别追星的那种人,更多的是一种偶尔刷到,然后觉得“哦,这个人好像挺有意思的”,仅此而已。

真正让我对他的印象开始有了一点点偏移,是发生在我关注他的一些社交媒体动态之后。当时,他似乎在某个平台非常活跃,分享一些生活日常,或者对一些社会话题发表看法。我记得有一次,他大概是在讨论一个关于年轻人就业压力的话题。他的表述方式,怎么说呢,有一种比较居高临下的感觉,好像把年轻人普遍面临的困难,简单归结为“不够努力”或者“心态不对”。

当时我周围就有不少朋友正在经历找工作的艰难,亲眼看到他们的焦虑和付出,再对比曾勃那种“点拨”式的发言,我心里就觉得有点不是滋味。这不像是那种基于深刻理解和同理心的分享,更像是一种轻描淡写的说教。我当时就想,你作为公众人物,拥有一定的资源和平台,说出这样的话,很容易让那些本来就很脆弱的群体感到被误解,甚至加重他们的负罪感。

这件事情本身可能不足以让我“黑”,但它给我打了一个不太好的底子。后来,我开始留意到一些关于他的其他信息,其中有几次,他的一些言论在网络上引起了争议。比如,有一次他评价某个艺术作品,用词相当刻薄,而且我感觉那种刻薄并非基于专业的批评,而更多是一种“我就是这么觉得,你们都得认同我”的态度。

最让我感到不适的,还是在一次他参与的某个访谈节目。当时主持人问他关于某个社会事件的看法,他给出的答案,与其说是一个有思考的回答,不如说是一段经过包装的、听起来很“政治正确”但又空洞无物的陈词滥调。我当时看的时候,就觉得这个人好像很会说话,很会“表演”。他似乎很擅长抓住时下最容易引起共鸣的词汇,然后用一种看似真诚,实则空洞的方式表达出来,但仔细品味,你会发现他并没有真正深入地去探讨问题的本质,也没有展现出真正独立的思考。

我记得当时他提到“内卷”,用了非常时髦的词汇,分析得头头是道,听起来好像真的对社会现象有深刻洞察。但问题是,他给出的“解决方案”,无非就是鼓励大家“积极向上”、“不要躺平”,这种说法对于已经身处困境的年轻人来说,无异于隔靴搔痒。更让我觉得讽刺的是,我后来在网上看到一些关于他个人生活方式的爆料,似乎和他所倡导的某些价值观有些出入。当然,我并不认为公众人物就必须生活得像苦行僧,但当你试图用一种方式去教育和影响别人时,至少在公开场合,你自己的言行最好能有所一致,或者说,至少不要表现出太大的反差,否则很容易让人觉得你在“卖弄人设”。

总而言之,让我对曾勃从“无感到有点好感”转变为“负面评价”的关键,并不是某一件单一的、爆炸性的事件。而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他的一些言论让我觉得不够真诚,缺乏对普通人真实困境的理解和同理心,而且在面对争议时,他处理的方式也让我觉得不够坦诚。我更倾向于支持那些能够真诚地面对自己、面对社会,并且能够进行有深度、有温度思考的公众人物。当我觉得一个人的言行开始让我觉得是在“表演”或者“说空话”,并且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的时候,我的评价自然就会发生转变。与其说是“粉转黑”,不如说是我对他建立起了一种更清晰、也更负面的认知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曾經在全球失敗學及失敗人士研討會(臉書社團)跟Bo Zeng對過線

他胡亂吹噓台灣貶低大陸,我就說你社會學都不懂,就在那邊胡亂扯理論

他怎麼回呢?他說我們理科生不需要社會科學也能夠論政,而且看得比你們文科生還透徹

我自此之後認定此人除了學歷以外就只是一個無聊的小人物。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