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动员全国军事力量,发起战役,因而亡国,除昆阳、淝水、采石之战外,还有哪几次?

回答
动员全国军事力量,发起大规模战役,结果却导致国家灭亡,这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扼腕的悲剧。除了您提到的昆阳之战、淝水之战和采石之战,历史上确实还有几次类似的惨痛教训,它们往往伴随着战略的失误、内政的腐朽或是对手的强大。

以下是另外几次可以算作此类性质的战役,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其来龙去脉:

一、 项羽巨鹿之战的胜利与西楚的灭亡(虽然不是直接导致灭亡,但巨鹿之战后项羽的战略走向是其覆灭的开始)

这里之所以将巨鹿之战列出,是因为它虽然是项羽人生中最辉煌的胜利,标志着其巅峰的军事才能,但其后续的战略选择,恰恰为楚国的灭亡埋下了伏笔,尽管并非直接的“亡国”战役,但其意义深远,可以看作是巨鹿之战之后一系列失误的开端。

背景: 秦朝末年,暴政横行,天下纷纷揭竿而起。项羽作为楚国贵族后裔,自然肩负复兴楚国的使命。当时的秦朝主力虽然强大,但由于长期的征战和内部矛盾,已经显露出疲态。
巨鹿之战的经过: 项羽率领楚军,虽然兵力不及章邯所率的秦军主力,但项羽展现了非凡的军事胆识和指挥才能。他渡过漳河,命令士兵“破釜沉舟”,断绝退路,士兵们因此以一当十,士气高涨。项羽以少数兵力包围了秦军主力所在的巨鹿城,然后主动出击,反复冲击秦军。秦军将领赵高和章邯勾结,却并未派援兵,导致巨鹿城内秦军孤立无援。项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猛攻,杀死了秦将苏角,并大破秦军,俘虏了王离和涉间。这一战,项羽威震诸侯,奠定了其霸主地位。
与“亡国”的关联: 巨鹿之战的胜利,让项羽成为了反秦武装的实际领导者,并且占据了优势地位。然而,在此之后,项羽犯下了致命的错误:
分封诸侯,自立为王: 在灭秦之后,项羽没有听从范增的建议,屠杀咸阳,而是将秦王子婴封为王,然后自己称西楚霸王,分封了十八个不听他号令的诸侯王,并将都城定在彭城。这实际上是重新点燃了诸侯割据的火苗,也埋下了日后被刘邦各个击破的隐患。
坑杀秦降卒: 项羽在巨鹿之战后坑杀了20万秦降卒,这一残暴行径虽然能震慑敌人,但却在道义上丧失了人心,为他日后被刘邦以“仁义”为名讨伐埋下了伏笔。
结果: 尽管巨鹿之战本身是一场辉煌的胜利,但项羽此后的战略失误,特别是分封诸侯,导致天下并未真正统一,反而为他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最终,他被刘邦在垓下之战击败,自刎于乌江,西楚也随之覆灭。所以,巨鹿之战虽然是项羽的胜利,但它也是其由盛转衰的开端,其战略决策的失误,最终导致了西楚的灭亡。

二、 魏国偷袭函谷关致使秦国灭亡(更为确切地说,是秦国在早期防御体系崩溃后国力衰竭)

这里将魏国偷袭函谷关的事件作为“亡国”的起点,是因为秦国在战国时期,函谷关是其重要的战略屏障。一旦函谷关被突破,秦国的统治便会受到直接威胁,加速了其内部的动荡和最终的灭亡。

背景: 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日渐强盛,成为“战国七雄”中不可忽视的力量。然而,秦国长期对外用兵,虽然扩张迅速,但也引起了其他六国的联合抵抗。
偷袭函谷关的经过: 在战国早期,魏国通过变法图强,也曾一度称霸。公元前354年,魏国发生了“围赵救燕”的桂陵之战。在此之后,秦国趁魏国主力西撤,国力有所削弱之际,以犀牛和牛肉为诱饵,贿赂了魏将公子卬(也有说法是魏侯,贿赂了公子卬让他带领军队向东进攻,但被孙膑在马陵之战击败),或者是由魏国主帅公子卬私自收受贿赂,导致魏军防线出现松懈。秦国抓住时机,由猛将吴起(也有说法是攻破函谷关的是白起,但白起在秦国崛起后期,而非战国早期)趁夜偷袭,一举突破了魏国坚固的函谷关。
与“亡国”的关联:
函谷关的战略意义: 函谷关是秦国的东部咽喉,自古以来都是重要的军事要塞。一旦失守,秦国东部的广大腹地将暴露无遗,直接威胁到都城咸阳的安全。
秦国国力的衰竭: 虽然秦国在战国后期通过一次次对外征伐积攒了力量,但其内部的土地兼并、贫富差距以及贵族政治的弊端也日益严重。函谷关的失守,并非是孤立的军事失利,而是秦国在经历了多年的征战后,国家机器已经出现疲态的体现。当秦国依靠强大的军事机器不断对外扩张时,它也削弱了自身的经济基础和内部稳定性。
秦国的反击与最终衰亡: 尽管秦国在函谷关失守后仍然能够进行反击,甚至一度夺回了部分失地,但是这次失利严重削弱了秦国的战略纵深,也暴露了其防御体系的脆弱性。此后,秦国在与魏国、赵国、楚国的数次大规模交战中,虽然时有胜负,但整体国力呈现下滑趋势。最终,在秦朝统一六国之前,由于内部的腐败和农民起义的爆发,秦国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后,走向了灭亡。虽然秦国是统一中国的强大王朝,但其前身的战国时期,也曾因战略失误和内部动荡而遭受重创,甚至濒临灭亡。这次偷袭事件,是秦国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三、 安史之乱中的睢阳之战(并非直接亡国,但睢阳坚守的失败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加速器)

与上述例子类似,睢阳之战的失败,并非直接导致唐朝的灭亡,但它却是安史之乱中一个极其关键的转折点,其结果严重削弱了唐朝的中央集权,加速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最终使得唐朝元气大伤,走向衰亡。

背景: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由盛转衰。叛军攻陷洛阳、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蜀地。安史叛军的首领史思明围攻了具有战略意义的睢阳城(今河南商丘)。睢阳是连接南北的交通要道,一旦失守,叛军便可以长驱直入,威胁南方的富庶之地,也可能打通与吐蕃的联系,对唐朝的生存构成致命威胁。
睢阳之战的经过: 睢阳守将许远、张巡等人,面对十几万安史叛军的围攻,仅凭不到万人的兵力,展开了长达十个月的艰苦卓绝的防御战。他们面对叛军的轮番进攻,挖壕沟、筑土城,用尽一切手段顽强抵抗。战争场面极其惨烈,城内粮草耗尽,守军食用动物皮毛、观音土,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惨状。许远和张巡以其坚定的意志和卓越的指挥,多次击退叛军的猛烈攻击,特别是张巡以其坚定的信念和鼓舞人心的演讲,使得军民万众一心,誓死守城。
与“亡国”的关联:
战略地位: 睢阳作为连接南北的枢纽,其得失直接影响到唐朝的战略布局。一旦睢阳陷落,叛军便可南下掠夺,切断唐朝的粮道,并可能迫使南方藩镇也发生动摇。
消耗与反击: 睢阳守军虽然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并且最终在弹尽粮绝、兵力不支的情况下城破,张巡、许远等人被俘遇害,但他们的坚守极大地迟滞了叛军的南进,为唐朝在其他地区集结力量、进行反击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如果睢阳失守,叛军可能已经深入南方腹地,唐朝的覆灭可能比历史上实际的灭亡还要早。
藩镇割据的加剧: 尽管睢阳的失守是惨痛的失败,但其背后也反映了唐朝中央集权衰落的现实。在这种危急时刻,唐朝西南的郭子仪、西北的李光弼等将领成为了主要的抵抗力量。而为了应对安史之乱,唐朝不得不依赖地方节度使的力量,这也为日后藩镇割据、中央权力进一步旁落埋下了伏笔。
结果: 睢阳的陷落是安史之乱中唐朝一次极其重大的军事失败,尽管守军英勇无比,但最终未能挽回城破的命运。这次失败的后果是深远的,它不仅让安史之乱持续的时间大大延长,也让唐朝的经济和军事力量遭受了难以估量的损失。更为关键的是,睢阳之战的失败暴露了唐朝中央财政和军事调度的严重不足,进一步加剧了地方节度使的坐大和与中央的离心,为唐朝最终走向灭亡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这些战役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涉及国家投入巨大的军事力量,进行大规模的作战。而最终的结果,无论是直接导致国家灭亡,还是加速了国家的衰亡进程,都印证了战略决策、政治稳定和军事指挥的极端重要性。每一次失败,都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警示着当政者必须审慎对待战争,并时刻关注国家内部的根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乌坦战争

1978年10月30日,阿明对坦桑尼亚宣战,下令军队入侵坦桑尼亚的卡盖拉区,阿明还宣称卡盖拉区原本就属于乌干达,声称较早前有1,000辆坦克侵入乌干达,因而其行动完全是自卫还击。

1979年4月10日,坦桑尼亚联军攻占坎帕拉,在坎帕拉,也只是遇到零星抵抗。乌坦战争最终以坦桑尼亚的彻底胜利告终。

利比亚军队在失败后撤退到金贾,联军占领金贾后,利比亚军队被遣返,途径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回到利比亚;至于伊迪·阿明——乌干达前总统,被迫流亡海外,他带着四个妻子、数名情妇、以及20多名子女逃亡到利比亚开始其流亡生活,由于他的保安跟当地警察发生冲突,阿明被迫离开,先短暂至伊拉克,及后定居在沙特阿拉伯。

坦桑尼亚军队在战争结束后继续驻留在乌干达,一直到乌干达组织民主选举,国家程序恢复正常为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