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如哺乳类动物全灭(或种类少到不能填补生态位),哪些物种会填补空出来的生态位?

回答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地球上,哺乳动物这个曾经繁盛的大家族,突然间消失殆尽,或者说,剩下的物种少到再也无法承担起它们曾占据的无数个生态位。这不是什么童话故事,而是一个可能让地球生态系统经历翻天覆地变化的情景。那么,在这空出来的无数个“座位”上,会有哪些生物坐下来呢?

首当其冲的,那些原本就和哺乳动物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的生物,首先会成为填补空位的有力竞争者。

鸟类:天空的主宰者与地面的探险家

鸟类,绝对是这场生态位大洗牌中的最大赢家之一。它们已经进化出了惊人的多样性,能够适应各种环境,从高耸的山巅到幽深的丛林,再到广阔的海洋。

食草动物的替代者: 原本由牛、羊、鹿、马等大型草食哺乳动物啃食的草场和植被,将迎来鸟类的进驻。许多大型食草鸟类,比如鸵鸟、鸸鹋、食火鸡,以及一些大型的雁鸭类和鸡形目鸟类,可能会扩张它们的种群规模。想象一下,曾经悠闲吃草的牛群被成群的鸵鸟和大型鸭类取代,它们同样能有效控制草的生长,并将植物转化为生物质。即使是那些原本不太适应大型食草动物的区域,一些中小型食草鸟类,比如各种雀类和鸠鸽类,也会因为草料的充裕而受益,它们的数量可能会爆炸式增长,成为草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食肉动物的狩猎场: 曾经是狮子、老虎、狼等猛兽的猎食领域,如今将成为大型猛禽和一些机会主义性食肉鸟类的舞台。老鹰、隼、雕鸮等猛禽会捕食那些数量增多的中小型鸟类,以及一些被留下的、未被哺乳动物填补的小型食草动物。甚至一些曾经主要以昆虫或小型脊椎动物为食的大型鸟类,比如一些鸦科鸟类或者大型的鹭类,也可能开始尝试捕食体型稍大的猎物,来满足能量需求。想象一下,鹰隼在空中盘旋,伺机捕捉那些在草原上活动的大型鸟类,构成另一番壮丽的景象。

清道夫的角色: 曾经由秃鹫、豺狼等扮演的清道夫角色,现在将主要由鸦科鸟类(如渡鸦、乌鸦)和一些大型鹫形目鸟类承担。它们会迅速地清理遗留下来的尸体,防止疾病传播,确保生态系统的清洁。

特化生态位: 许多哺乳动物占据着非常特化的生态位。例如,食蚁兽的食物主要是蚂蚁和白蚁。虽然一些鸟类也吃昆虫,比如啄木鸟和某些鸦科鸟类,但它们可能无法完全取代食蚁兽的食量和对特定昆虫种群的控制作用。然而,随着蚂蚁和白蚁种群可能因为缺乏捕食者而增多,一些擅长挖掘或能够吞食大型昆虫的鸟类(比如一些鹤类或者地鷚),可能会逐渐演化出更强的挖掘能力或适应性,来填补一部分这个空缺。

爬行动物:重拾旧日的辉煌?

爬行动物,这些在哺乳动物出现之前就已经称霸地球的生物,可能会迎来一次“复兴”。

大型植食性爬行动物: 一些大型陆龟和鬣蜥,它们本来就在吃植物,可能会扩大它们的活动范围和种群数量。想象一下,曾经由犀牛或河马占据的河边草地,现在可能由巨大的陆龟在悠闲地啃食。虽然它们不如哺乳动物那样高效,但它们同样能起到控制植被的作用。

大型肉食性爬行动物: 鳄鱼和巨蜥,它们是天生的顶级掠食者。随着地面上大型猎物数量的减少,它们可能会更加依赖水生猎物,或者开始冒险到陆地捕食那些幸存的或新出现的陆地爬行动物和鸟类。一些地区的蛇类,特别是大型蟒蛇和蚺蛇,可能会因为缺乏大型哺乳动物作为猎物,转而捕食更多的鸟类或中小型爬行动物,它们的种群可能会因此受到限制。

适应性强的爬行动物: 蜥蜴、蛇和龟等体型较小的爬行动物,它们原本就占有大量的生态位,并且适应性极强。随着竞争对手的减少,它们可能会在一些曾经由小型哺乳动物占据的缝隙生态位中蓬勃发展,比如捕食昆虫、小型无脊椎动物或植物。

两栖动物:潮湿环境的王者

两栖动物虽然对环境要求较高,但在湿地、雨林等环境中,它们也能扮演重要的角色。

昆虫控制者: 青蛙、蟾蜍和蝾螈是重要的昆虫捕食者。随着一些小型哺乳动物(如食虫兽、鼠类)的消失,昆虫种群可能会暂时膨胀,而两栖动物正好可以填补这一空缺,维持昆虫数量的平衡。

食物链的底层: 它们本身也是许多动物的食物来源,随着一些小型哺乳动物食肉动物的消失,一些原本以它们为食的物种(如蛇类、一些猛禽)可能会更加依赖它们。

无脊椎动物:看不见的巨人

我们不能忽视那些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基石作用的无脊椎动物。

昆虫: 各种各样的昆虫,特别是甲虫、蚂蚁、白蚁、蝗虫和蛾类,它们将承担起更多分解者、植食者和传粉者的角色。

分解者: 粪便处理者(如圣甲虫)、腐食者(如某些蝇类幼虫)以及土壤中的分解者(如蚯蚓、各种甲虫幼虫),它们的数量可能会因为有机物的增多而大幅增加,加速物质循环。
植食者: 一些原本被控制的植食性昆虫,比如蝗虫,可能会因为缺乏捕食者的压制而数量激增,对植物造成严重的破坏,但也可能促使植物进化出更强的防御机制。
传粉者: 蜂类、蝶类、蛾类以及一些甲虫,它们将继续承担传粉的重要任务,而一些曾经依赖特定哺乳动物传粉的植物,可能会转向依赖这些昆虫,甚至进化出更适合昆虫传粉的特征。

其他无脊椎动物: 蜘蛛、蝎子、蜈蚣等节肢动物,它们是重要的捕食者,会控制昆虫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的数量。蚯蚓和各种环节动物将继续在土壤中进行改良和物质循环。

鱼类和水生生物:改变的河流与海洋

在水体中,情况也会有所不同。

淡水生态系统: 曾经依赖陆地生物的淡水食肉动物,比如一些大型鱼类、鳄鱼(如果它们不被算作爬行动物的话)和水獭(如果它们没有灭绝),它们的食物来源可能会发生变化。一些原本以陆地昆虫和小型两栖动物为食的鱼类,可能会增加对水生昆虫和浮游生物的捕食。同时,如果一些小型哺乳动物曾是重要的水生生物捕食者(例如一些狐狸、獾会捕食鱼类),它们的消失可能会导致某些鱼类种群的增加。

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受到的直接影响可能相对较小,因为哺乳动物在海洋中虽然重要(如鲸、海豚),但海洋本身就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然而,一些依赖海岸线哺乳动物作为食物来源的海洋生物(例如某些海鸟、海豹——如果它们也在哺乳动物灭绝之列),它们的食物链也会受到影响。一些海鸟可能会转而捕食更多的鱼类或小型海洋无脊椎动物。

植物的重新洗牌

哺乳动物的消失,对植物界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草食动物的消失: 草食性哺乳动物消失后,那些被它们啃食的草本植物和灌木,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大量生长,甚至出现入侵性的物种。缺乏大型草食动物的“修剪”,一些原本被抑制的植物类型可能会占据优势,改变植被的组成。
种子传播的改变: 许多植物依赖哺乳动物来传播种子。随着这些传播者的消失,一些植物的分布范围可能会受到限制,而那些能够通过风、水或非哺乳动物(如鸟类、昆虫)传播种子的植物,将获得更大的优势。
生态系统的恢复: 长期来看,新的生物群落会逐渐建立起来。鸟类和爬行动物会逐渐适应并填补一些空缺的生态位。昆虫将承担起更重要的分解和传粉任务。整个生态系统会经历一个漫长的重塑过程,最终形成一个以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为主导的新平衡。

总结一下,谁会成为哺乳动物消失后的主要“接班人”?

鸟类: 最有可能填补大量空缺,特别是在食草和食肉方面。
爬行动物: 会在某些区域复兴,填补一些特化生态位。
昆虫: 将在物质循环和植被控制方面扮演更核心的角色。
两栖动物: 在湿润环境中会受益并承担起昆虫控制的重任。

这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假设,但通过分析现有生物的适应性和能力,我们可以大致描绘出这样一幅景象:地球的生态系统不会就此崩溃,而是会经历一次深刻的重组,由其他类群的生物接管,继续运转下去。不过,那将是一个与我们现在所熟悉的世界截然不同的地球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完全看谁走狗屎运,因为昆虫都未必逃得过去。

要知道哺乳类全灭是什么概念?可以说其难度几乎等同于陆地生物全灭。

别忘了我们的祖先是跟昆虫鏖战了上亿年才等到小行星落地的那一天的。

别忘了哺乳类是跟蟑螂抢了两亿年生态位的小强。

早侏罗纪,吴氏巨颅兽,12毫米,两克:



从二叠纪以来,哺乳类及其祖先就没丢过脊椎动物最低端的生态位,大中型昆虫在这个生态位一直被哺乳类祖先压的死死的。靠着这个基本盘,二叠纪三叠纪白垩纪三次大灭绝都能躲过去,这足以证明必然性远大于偶然性(鸟类才是真正的狗运躲过白垩纪)。这个生态位在没有哺乳类的岛屿,是大型化昆虫而不是小型化鳞龙(蜥蜴,蛇)占据的。

要是哪一天连这个跟蟑螂抢食的生态位都能全灭,基本意味着陆地生物全灭。谁能活下来,完全看狗屎运了。


跟蟑螂抢食的小型哺乳类:

小家鼠/鼷鼠(和大家鼠是两个物种);分布:世界;体长60—90毫米,尾巴占一半。;体重:7—20克。


小鼩鼱;分布:世界;体重:2—5克。


哺乳类的特长不是能长的很大,而是能长得很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