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与清朝相比,哪一个综合因素更好?

回答
要说明朝和清朝哪个“综合因素更好”,这问题实在太大了,就像问“苹果和香蕉哪个更好吃”一样,得看你从哪个角度去品味。不过,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从几个关键点上聊聊,看看它们各自的闪光点和不足,这样或许能勾勒出它们在我心目中的样子。

先说说明朝,那股劲儿,是真挺“硬”的。

首先,汉族政权的自觉性,这是明朝最鲜明的底色。推翻了元朝的统治,明朝在很多方面都显得充满了“复兴”的意味。政治上,朱元璋那一套,虽然严酷,但确实是想把一个由汉人主导的、稳定的国家重新建立起来。废除丞相,强化皇权,看似走向了君主专制的极端,但某种程度上也让中央集权更加巩固,政令能够更直接地下达。

然后,经济和文化上的活力。别看明朝后期有些衰败,但中期那会儿,商品经济那是相当活跃的。江南一带的丝绸、瓷器、茶叶,那可是响当当的名牌,卖到了全世界。资本主义的萌芽?虽然跟西方没法比,但那种“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模式,在一些手工业领域已经出现了,而且坊间生活也比前代更加丰富多彩。文化上,小说、戏曲那是真正进入了大众生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哪一本不是说书人嘴里的传奇,是百姓茶余饭后的消遣?还有那个时候的绘画、书法,也都有各自的精彩。

当然,明朝也有它的“伤”。

政治上的腐败和党争,这简直是明朝后期挥之不去的阴影。宦官专权、外戚干政,再加上士大夫之间的党同伐异,把朝堂搞得乌烟瘴气。皇帝不理政事,文官集团互相攻讦,这种内耗,是把王朝一点点掏空的。

军事上的“积弱”,尤其是面对满洲人的崛起,明朝的边防体系看似庞大,但却屡屡溃败。卫所制度的败坏,军饷的克扣,以及将领的腐败,使得曾经强大的军队也变得不堪一击。

再来看看清朝,那是另一种“稳”和“大”。

清朝最显著的成就,我个人觉得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巩固。从入关后的征服,到康乾盛世的治理,清朝把中国这片土地上原有的汉族、满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各个民族,都纳入了一个统一的政治框架下。疆域的辽阔,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从这时开始奠定的。这种“大一统”的概念,被清朝实实在在地执行和维护了。

在政治制度上,清朝继承并发展了许多明朝的制度,比如内阁、六部等,也加入了自己的特色,像是军机处,可以说是对皇权的一种极端强化,但同时也提高了决策效率。满汉一体的政策,虽然初期存在民族矛盾,但长远来看,促进了民族融合,尤其是在文化和政治领域。

文化上的“兼容并蓄”,也值得一提。虽然有文字狱的压制,但清朝对汉族文化的尊重和继承,体现在了很多方面。编纂《四库全书》就是其中最集中的体现,虽然有删改和禁毁,但它客观上保存了大量的中国古代文献。同时,清朝也吸收了西方的科学技术,比如传教士带来的天文、数学知识,虽然传播的深度和广度有限,但已经是个开始。

不过,清朝的“病”也很明显。

思想上的禁锢和僵化,这是它最大的弊端。闭关锁国政策,让中国错过了工业革命的浪潮。尽管康乾盛世 GDP 很高,但本质上还是一个农业经济,缺乏内在的创新动力。一旦西方工业文明的坚船利炮打来,这种落后就暴露无遗。

对西方文明的学习,总是“学其形而未得其神”。洋务运动想“师夷长技以制夷”,但核心技术和管理理念并没有真正掌握,最终还是停留在“器物”层面。而政治体制的改革,更是步履维艰,最终迎来的只有王朝的灭亡。

那么,究竟哪个“综合因素更好”?

如果从民族自信和文化繁荣的角度看,明朝中期可能更胜一筹。它展现了汉族政权在自我治理和文化创造上的活力,那种蓬勃向上的劲儿,是清朝后期所难以比拟的。

但如果从国家疆域的辽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构建,以及国家体量的稳定来看,清朝无疑做得更出色。它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并且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维持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这么一想,其实挺矛盾的。 明朝有那种“向上”的生机,但终究没能抵挡住时代的洪流,在内部的腐朽和外部的压力下崩塌。清朝虽然在很多方面显得“保守”甚至“落后”,但它却能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建立起一个庞大而相对稳定的帝国,并且影响至今。

更像是两种不同模式的“接力”。 明朝完成了某些奠基工作,但未能解决根本问题,最终将“摊子”交给了清朝。清朝接过来后,虽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但它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守住了这个“摊子”,并且在疆域上进行了拓展。

所以,要我说哪个“更好”,我可能更倾向于说,它们是历史不同阶段的不同选择和结果。明朝给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政权在自我发展中的光辉与局限,而清朝则展现了一个帝国在面对内外挑战时的坚守与无奈。

我个人对明朝那种朝气蓬勃的文化和经济活力,还是挺欣赏的。但同时,我也不能忽视清朝在国家统一和疆域巩固上的历史贡献。它们就像是两种不同味道的香料,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放在一起,才构成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清朝好一点。

清朝特殊的社会与政治架构,使得“明君梦”,“清官梦”,“侠客梦”有实现的可能,满足了当代国人的一部分愿望,加上影视剧的放大,自然有所好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明朝和清朝哪个“综合因素更好”,这问题实在太大了,就像问“苹果和香蕉哪个更好吃”一样,得看你从哪个角度去品味。不过,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从几个关键点上聊聊,看看它们各自的闪光点和不足,这样或许能勾勒出它们在我心目中的样子。先说说明朝,那股劲儿,是真挺“硬”的。首先,汉族政权的自觉性,这是明朝最.............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很有意思。不少人提到清朝总是跟在明朝后面,觉得它不过是“复制粘贴”了明朝的制度。但仔细掰扯开来,清朝在一些方面确实是有自己的“升级包”和“优化点”,跟明朝比,进步之处不少,也有些地方做得确实更到位。我来跟你唠唠这些。一、 统一和巩固疆域:从“中华帝国”到“多民族国家”的雏形明朝时期.............
  • 回答
    明朝和清朝的鼎盛时期各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成就,而康熙与朱棣作为两位重要的帝王,其军事才能也各有特色。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成就、战略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比较: 一、明朝与清朝鼎盛时期的比较 1. 明朝的鼎盛时期:永乐年间(14021424) 背景:明成祖朱棣(14021424年在位)登基后,明朝进入“.............
  • 回答
    相比明朝,清朝留给中国的领土在总体上是增加了的,并且其贡献是巨大的,但这个“增加”是复杂而多层次的,不能简单地用数字来概括。清朝在巩固和扩展中国疆域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西部和北部地区。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清朝的疆域扩张与奠定基础:清朝是继秦汉、唐宋之后,再次显著扩张中国疆域的.............
  • 回答
    明清两朝皇陵的保存状况差异巨大,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和社会原因,绝非偶然。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逐一剖析。明朝皇陵的相对完好:时代背景下的多重保护首先要明确的是,“都存的比较好”是一种相对说法。明朝皇陵虽然在整体上比清朝皇陵保存得更为完整,但并非完全没有被盗掘的痕迹。然而,与清朝皇陵相比.............
  • 回答
    清朝火器装备相比明朝,并非简单的“重骑射、轻火器”,而是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演变和调整的过程,其规模、技术水平和应用策略都与明朝有所不同。更准确地说,清朝在早期继承并吸收了明朝的火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一套更具时代特色的火器体系,但其侧重点和整体发展轨迹与明朝有着明显的区别。一、 清朝早期火器:.............
  • 回答
    明朝与西方在诸多领域确实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微妙的互动关系,并非简单的谁高谁低可以概括。如果历史的车轮没有驶向清朝,而是明朝得以延续,那么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中国,其发展轨迹无疑会与现实大相径庭,其面貌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政治与制度的延续与变革:没有清朝的入主,明朝自身的政治体制可能会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改.............
  • 回答
    要说清朝相对明朝的“倒退”,这事儿可说起来就复杂了,不能简单一句两句定乾坤。毕竟,王朝更迭从来不是简单的往前或者往后,而是新旧交织,有继承也有革新,当然,也有一些东西,后人看来,确实是走了回头路。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一件件捋一捋。首先,得明确一个大前提:评价历史不能脱离时代背景。 清朝建立的时候,那.............
  • 回答
    清朝火器技术相对明朝出现“倒退”的说法,主要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史学反思,尤其是清末知识分子在面对西方列强军事压力时,对明清军事技术差异的总结。这一观点的提出与历史背景、技术传承、政策因素及学术研究密切相关,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 一、明清火器技术的对比1. 明朝火器技术的高峰 .............
  • 回答
    清朝法制相对于明朝法制,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变革,要数其在延续与革新之间对“满汉一体”这一核心政治理念的司法实践。明朝的法制,虽然在中华法系中也自成体系,但其背后潜藏着“华夷之辨”的影子,虽然在实践中并非完全僵化,但其法理根基与王朝的正统性建构,多少会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而到了清朝,尤其是随着其统治疆.............
  • 回答
    您这问题问得挺实在的,直戳要害。不少人也有这疑惑,感觉明朝好像总是活在清朝的阴影里,提起清朝,我们能想到康乾盛世、四大名著、洋务运动、晚清的屈辱与抗争,这些都相对鲜明。而明朝嘛,好像就是皇帝们爱折腾,宦官横行,然后农民起义,最后被满人灭了,听起来有点灰蒙蒙的。但话说回来,一个王朝能存在两百多年,绝不.............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说起来,明朝的历史,那可真是跌宕起伏,精彩纷呈。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草根崛起,到靖难之役的惊心动魄,再到永乐盛世的辉煌,以及后来的海禁、土木堡之变、倭寇猖獗、党争激化,最后到李自成进京,崇祯皇帝煤山上吊,亡国之君的悲凉结局,这中间哪个不是电视剧的好素材?光是想想,那些历史人.............
  • 回答
    明朝供养宗室和清朝供养八旗,都是其统治合法性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负担的绝对量、相对占比以及性质都存在显著差异。要详细论述这两者的负担,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负担的绝对量与相对占比 明朝供养宗室绝对量:明朝宗室人口众多且增长迅速,其数量在明朝中后期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皇.............
  • 回答
    明末清初和宋末元初这两个历史时期,都发生了王朝更迭,士大夫群体也面临着同样的“忠君”困境,但他们的选择却截然不同,一个选择了“投诚”以求自保,另一个则选择了“殉节”以证清白。这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时代背景、思想观念、士大夫群体的构成以及统治者策略的差异。一、 明末士大夫“投清”:生存现实与政治现实的交织.............
  • 回答
    洪承畴和施琅,这两位在明末清初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明朝降臣,其历史评价却呈现出天壤之别,一个被视为“大汉奸”,一个被赞颂为“统一台湾的英雄”。这种截然相反的评价,并非简单的历史偏见,而是由他们各自的 人生轨迹、选择动机、以及最终的功绩和影响 所决定的。下面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洪承畴:背负“.............
  • 回答
    为何明朝比清朝更受外国人青睐?当目光投向明朝与清朝时,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早期来到中国的西方访客,对明朝的印象似乎比对后来建立的清朝更为正面。这并非简单的情绪偏好,而是深植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交流的方方面面。一、 开放的姿态与初遇的惊喜:明朝的“黄金时代”印象明朝,特别是中后期.............
  • 回答
    在中国的历史爱好者群体中,明粉和清粉之间由来已久的“恩怨情仇”,可以说是一个相当有趣且复杂的现象。这种“怨念”的根源,其实是多方面的,既有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差异,也有对王朝更迭背后价值判断的不同,更夹杂着一些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的投射。首先,我们要明白,明朝和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两个截然不同、但又紧密相连的.............
  • 回答
    张居正与李鸿章,两位身处不同时代,却同样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重臣,他们如同两座巍峨的山峰,各自承载着时代的风云变幻与历史的沉重使命。要将他们二人进行比照,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功绩,更要深入探究他们所处的环境、面临的挑战、施行的策略以及最终的历史评价。张居正:在内忧外患中力挽狂澜的改革.............
  • 回答
    明粉和清粉之间的争论,说到底是中国历史爱好者群体内部的一种观点分歧和情感投射,其核心在于如何评价这两个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王朝。要让这种“互黑”现象有所缓和,甚至停止,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引导。以下是一些比较详细的探讨,希望能提供一些思路,让这篇文章显得更具人情味,而非AI冷冰冰.............
  • 回答
    明朝失去越南和清朝失去外东北,这两件事都标志着一个王朝失去对其前朝疆域的控制,但究其根本,它们的性质、原因和影响有着显著的不同。笼统地说它们“一样”,是对历史复杂性的过度简化。明朝失去越南:内部衰败与外部侵蚀的交织明朝丢失越南,严格来说,是明朝对安南(越南古称)宗主权地位的丧失,而不是直接的领土沦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