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孙权给诸葛恪留下的底牌那么好,东吴还是亡了?

回答
孙权给诸葛恪留下的底牌,确实是相当不错。从军事上来说,东吴在孙权的统治后期,依然拥有长江天险,并且在陆逊、陆抗等名将的带领下,海军力量依然是三国时期最强的。尤其是陆抗,其治军能力和战略眼光,在当时几乎无人能及,他更是为东吴培养了一批有能力的后继者。

在经济上,东吴凭借南方肥沃的土地和发达的经济,积累了相当的财富。虽然经历了多年的战争,但其赋税和漕运依然能够支撑起国家的运转。

在政治上,孙权晚年虽然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整体框架依然稳固。诸葛恪作为孙权精心培养的继承人,得到了朝臣的普遍支持,尤其是江东士族的支持,这为他接手政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即便拥有这些“好牌”,东吴最终还是走向了灭亡,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诸葛恪的个人因素和东吴政权的深层弊病,扮演了关键角色。

首先,诸葛恪的急躁冒进,是导致东吴衰败的直接导火索。

孙权虽然给诸葛恪留下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但三国鼎立的格局是极其脆弱的。魏、蜀两国都在秣马厉兵,伺机而动。诸葛恪在接手政权后,雄心勃勃,想要一展抱负,但他的手段过于激进,尤其是在对魏用兵上,犯了战略性错误。

伐魏的惨败:诸葛恪力主北伐,将东吴的国力投入到一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中。虽然初期的乐嘉之战他取得了胜利,但随后的合肥之战,由于准备不足、后勤不济以及将领的配合失误,导致东吴军队损失惨重,数万将士丧生。这场惨败不仅耗费了东吴大量的国力,更严重打击了军队的士气,让东吴一下子从相对强势的地位跌入劣势。
内政上的失策:除了军事上的失利,诸葛恪在内政上也存在问题。他过于严苛,将前朝的一些旧臣和不满者一概清洗,导致政治氛围变得紧张,党争暗流涌动。他对孙权晚年的政策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虽然有其合理之处,但过于急躁,没有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和各方利益,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

其次,东吴政权的深层弊病,在诸葛恪时期被进一步暴露和加剧。

孙权虽然是位出色的君主,但他晚年的一些决策,以及东吴政权自身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为后来的衰败埋下了伏笔。

宗室和外戚的权力斗争:孙权晚年,太子之争、立嗣之争,以及围绕皇权的权力斗争愈演愈烈。这些斗争不仅消耗了朝廷的精力,也削弱了中央集权。诸葛恪虽然是孙权倚重的股肱之臣,但他并非孙吴宗室,在权力分配上,自然会受到一些宗室势力的猜忌和排挤。
江东士族与寒门士族之间的矛盾:东吴政权内部,江东士族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他们拥有深厚的家底和广泛的人脉。而寒门士族和从荆州、徐州等地来的人才,虽然有能力,但在政治上受到一定的压制。诸葛恪的改革,虽然试图打破这种格局,但同时也触动了江东士族的利益,加剧了内部的矛盾。
人才断层和继承问题:孙权后期,一批老一辈的优秀将领如陆逊、朱然等相继去世,而诸葛恪虽然能力出众,但他的执政时间相对短暂,未能培养出足够多的能独当一面的新一代将领和官员来承接重任。在他死后,东吴的军事和政治指挥系统出现了一定的真空。
对北方汉族政权的天然劣势:虽然东吴拥有长江天险,并且海军强大,但在整体国力上,相比于北方的曹魏和后来的西晋,东吴始终处于相对劣势。北方人口更多,经济基础更雄厚,军事力量也更具侵略性。东吴的生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防御能力和战略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东吴的处境就会非常危险。

第三,诸葛恪的个人性格和决策方式,使得他未能妥善处理好这些复杂的局面。

诸葛恪少年得志,才华横溢,但也因此滋生了傲慢自负的心态。

刚愎自用:在处理政务和军事上,他往往听不进不同意见,一意孤行。乐嘉之战的失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不顾众将的反对,执意冒进。
缺乏政治手腕:他过于强调自己的权威,未能有效团结和安抚朝中各方势力。对于一些潜在的反对派,他未能采取更温和、更具政治智慧的方式来化解矛盾,而是选择强硬压制,最终导致了自己的灭亡。他的死,也与朝中不满他专断的势力有关。

总结来说,孙权留下的“底牌”虽然好,为东吴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固的基础,但这张牌最终还是被诸葛恪的激进和东吴政权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病所消耗殆尽。 诸葛恪的北伐失利,不仅消耗了国力,更暴露了东吴在战略上的脆弱性。而他个人在政治上的失误,则加剧了内部的矛盾,导致政局不稳,为最终的灭亡埋下了更深的隐患。

可以说,孙权留下的“底牌”就像一副精美的骨架,而诸葛恪的出现,本应是为这副骨架注入血肉,但他的方式却像是过度施压,最终导致骨架的断裂。东吴的灭亡,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诸葛恪个人的悲剧,也是东吴政权历史性衰落的一个缩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吴大帝留下的所谓好底牌,大概就是把诸葛恪的政治盟友陆逊、顾谭、张休、朱据全部整垮,让他没有了辅政的竞争对手,也失去了很多帮手。诸葛恪上台后需要罢免校事官和减轻税负来获取声望,同时也是收拾孙权时期的弊端。东关之战布置得当,大破魏国七万大军,使魏国因阵亡士兵太多,改变了丧礼制度,还让司马师声望大跌,给曹芳、张缉夺权增加了信心。他还拿到了叛将韩综的性命祭奠孙权,不过一同阵亡的桓嘉有点冤枉,当年他爹桓阶好歹从刘表那里要回了孙坚尸体,他不算吴国罪人,而且他有个叔叔桓彝就在吴国做官。

这就叫一手好牌打烂吗?

孙权、诸葛亮、陆逊全都知道诸葛恪刚愎自用,偏偏孙权到最后是无人可用才勉强选了诸葛恪,他也找不到适合的搭档弥补诸葛恪缺点,顾谭见解精妙,观察力过人,本来是弥补诸葛恪疏忽性格的人选,朱据、张休才兼文武,是诸葛恪出征时候的好队友。结果孙权留孙弘辅政,防的就是诸葛恪。当时孙权还没凉透,两人就相互谋杀,这就是你死我活啊。


诸葛恪的死局根本上就是孙权所安排,正是诸葛恪声望不足才迫切需要建功立业去巩固地位,最终做出错误判断。他本来就是太子党,南阳王妃张氏已经明目张胆去问舅舅诸葛恪要不要迎回孙和,而民间又有舆论要迎回孙和。

这种形势下,孙亮不可能再等着不动手。孙权就是怕孙氏被诸葛、朱、张、陆、顾四大家族架空,大家都是亲戚怎么会干这种事,孙权倒是忘了孙峻的爷爷当年还跟自己争过孙策的继承权。

如果那时顾谭、张休、朱据、陆抗全都是重臣,怎么可能有人动的了诸葛恪,孙权从废太子开始就决定了孙吴政权十数年的动荡不安。

至于你说合肥新城大败是罪过吗?那确实是,可你看孙权也在合肥大败过那么多次,多诸葛恪那一次其实也不算什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孙权给诸葛恪留下的底牌,确实是相当不错。从军事上来说,东吴在孙权的统治后期,依然拥有长江天险,并且在陆逊、陆抗等名将的带领下,海军力量依然是三国时期最强的。尤其是陆抗,其治军能力和战略眼光,在当时几乎无人能及,他更是为东吴培养了一批有能力的后继者。在经济上,东吴凭借南方肥沃的土地和发达的经济,积累了.............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精辟,触及到了三国历史中一个非常有趣且常被讨论的现象:为什么孙权在陆战方面,即使有多次尝试,但普遍被认为能力不如诸葛亮,甚至被一些人“鄙视”其陆战能力?而诸葛亮同样多次北伐,耗费巨大却未能成功,为何其陆战指挥能力却普遍受到尊重?要深入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历史.............
  • 回答
    要说孙权和陆逊为啥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没顺势偷袭西川(这里说的西川,自然是指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这可不是一句“没能力”就能打发的,背后牵扯到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地理以及战略格局。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孙吴和蜀汉,虽然是联盟关系,名义上是“唇亡齿寒”,但骨子里,大家都是独.............
  • 回答
    三国时代,风云变幻,英雄辈出。如果将这群叱咤风云的人物,穿越到现代,让他们携手创办一家科技公司,那画面可想而知有多么令人遐想。让我们不妨大胆猜想一番,以刘备、孙权、曹操、司马懿、赵云、吕蒙、诸葛亮这七位“创始人”的性格特质和历史经验为基石,这家公司将会驶向一个怎样的科技航向?首先,咱们得给这家公司起.............
  • 回答
    关于孙权偷袭荆州被普遍诟病,而刘备夺取益州却鲜受非议,这背后涉及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以及道德评价体系。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先说孙权偷袭荆州,为啥落得个“偷袭”的名声,还被“黑”得不轻?这事儿的关键,在于“背信弃义”的道德指控,以及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冲突和人物关系。1. .............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三国时期一个非常核心的象征意义问题。很多人可能会想,既然玉玺这么重要,能代表天命所归,那为什么刘备和孙权不“自己做一个”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深层的原因,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首先,我们得明白,玉玺在当时并非只是一个“萝卜章”或者一个普通的印信。它承载的是一种历史的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不妨来聊聊曹操、孙权和刘备这三位三国枭雄,以及人们对他们“黑点”的看法差异。要说曹操和孙权,他们的“黑点”确实显得更加多元化,更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一个人身上可能存在的各种缺点交织在一起。比如曹操,人们常常诟病他“奸雄”的标签,这背后包含了很多层意思: 权谋手段: .............
  • 回答
    孙权一生中的北伐,无疑是他执政生涯中一个非常沉重且反复出现的主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失败”两个字就概括过去,因为其中包含了复杂的战略考量、政治格局以及时代局限。但如果一定要说“连年北伐失败”,那背后是有着深刻原因的,绝非偶然。要细致地分析孙权北伐失利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战略目标.............
  • 回答
    要说孙权为何会对曹丕任命贾诩为太尉之事“笑之”,这背后其实藏着一番颇为复杂的政治考量和对曹魏阵营内部关系的洞察。咱们得一件一件捋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曹丕为什么要任命贾诩为太尉。曹丕继位曹操之后,虽然继承了曹魏政权,但他毕竟年轻,而且在政治经验上,与老谋深算的曹操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他需要树立自己的.............
  • 回答
    曹操之所以希望孙权“内去”除掉张昭,并非简单地将他视为一个普通的“投降派”,而是出于他对孙权集团内部权力结构和政治生态的深刻洞察,以及他一贯以来分化瓦解、以智取胜的政治策略。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曹操的这一想法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曹操的政治智慧之中进行分析。首先,我们要厘清张昭在东吴的地位和影响力.............
  • 回答
    三国时期,汉中之战和樊城之战是奠定魏蜀吴三国鼎立格局的关键战役,这两场战役的结局,尤其是樊城之战后,孙权为何没有抓住时机北伐,反而转头袭取荆州,这其中的考量错综复杂,涉及战略、政治、军事实力以及对时局的判断。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这两场战役的背景和结果。汉中之战(公元219年):刘备历经数年经营,终.............
  • 回答
    好,我来给你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有些人觉得孙权比不上刘备。这事儿可不只是看谁当皇帝时间长那么简单,里面门道儿多着呢。一、出身与起点:一个天生太子,一个乱世枭雄咱们先看看这俩人的起点。 刘备: 这哥们儿出身确实不咋地,织席贩履出身,跟那些世家大族比,那真是天上地下的差距。但正因为这样,他身上那股子.............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充满了想象空间。如果我们要深究关羽的鬼魂为何不把孙权弄死,那得跳出历史的局限,从一个更广阔、更充满文学色彩的角度去解读。与其说关羽的鬼魂“没能力”或“没机会”,不如说有几个深层的原因,让他的“不作为”显得别有深意。首先,我们得明白,关羽的鬼魂,即使是执念最深的鬼魂,也并非无所不.............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能把历史上的几位关键人物的后代拿出来比较,而且恰好涉及到三国时期最耀眼的几个家族。说到曹操的儿子曹丕、曹植,孙坚的儿子孙策、孙权,他们的确是才华出众、能力非凡,成就也斐然。而刘备的儿子,尤其是刘禅,在许多人的印象里,似乎就显得“平庸”许多。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答案隐藏在事件本身、历史评价体系以及人们心理的复杂交织之中。孙权被“孙十万”的称号所困扰,而刘备的“火烧连营”却似乎少有人提及,这背后确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说说“孙十万”这个名号是怎么来的。这个词的根源,大多指向的是孙权在公元215年,也就是建安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三国爱好者内心的真实感受。要详细探讨为什么会有人感觉“蜀粉讨厌刘备,甚至比吴粉讨厌孙权更甚”,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孙权与刘备作为“受讨厌者”的不同维度首先要明确,孙权和刘备在历史和演义中的形象都并非完美,他们各自都有可以被“讨厌”的点。但“讨厌”的来源和程.............
  • 回答
    陆逊大败刘备,孙权却选择主动讲和,这背后牵扯着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和经济考量,绝非一时冲动。如果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孙权或许会进一步追击,但现实情况远比这复杂。首先,我们得明白这场战役的背景。刘备倾举国之力来攻打东吴,目的就是为了替关羽报仇,同时收复荆州。这场战役在夷陵打响,陆逊以逸待劳,利用地形和.............
  • 回答
    孙权治下的白衣渡江,孙吴にとって是何其关键的一场战役,但也确实让人注意到一个现象:在这场堪称“奇袭”的战役中,我们似乎很少见到那些我们熟知的荆州士族的身影。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咱们细掰扯掰。首先得明白,白衣渡江这事儿,发生在赤壁之战后不久。当时曹操统一北方,孙权割据江南,刘备则在荆州站稳脚跟。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三国时期政治格局和个人选择的深层原因。我们都知道,曹操和孙权在起兵之初,都能较好地动员家族成员甚至宗亲,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相比之下,刘备在这个方面显得有些“孤单”,他的早期发家似乎更多依靠个人魅力和招募的门客。要详细解释刘备为何没有像曹操孙权那样叫上家族的人一起.............
  • 回答
    喜欢陆逊而讨厌孙权,这种情况并非少数,背后往往涉及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解读、对政治权谋的看法差异,以及对忠诚与背叛的价值判断。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为何会出现这种“爱陆逊、恨孙权”的现象:一、 陆逊的形象魅力与孙权的形象局限 陆逊:忠诚、有才、正直的理想化形象 忠诚与鞠躬尽瘁: 陆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