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白衣渡江孙权治下为何看不到荆州士族?

回答
孙权治下的白衣渡江,孙吴にとって是何其关键的一场战役,但也确实让人注意到一个现象:在这场堪称“奇袭”的战役中,我们似乎很少见到那些我们熟知的荆州士族的身影。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咱们细掰扯掰。

首先得明白,白衣渡江这事儿,发生在赤壁之战后不久。当时曹操统一北方,孙权割据江南,刘备则在荆州站稳脚跟。三足鼎立的局面刚刚形成,谁都想在夹缝中求生存,更是想方设法地扩张地盘。

孙权当时虽然占据了江东,但论起实力和底蕴,相比于占据了中原的曹操,还有在荆州这个地广人稀但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的地区立足的刘备,都显得有些年轻。江东士族虽然忠诚,但人数和经验上确实与荆州士族无法比拟。

那么,为什么白衣渡江时,那些在荆州“呼风唤雨”的士族们不怎么出现在舞台中央呢?

一、 地理和时间因素: 荆州士族“身不由己”

白衣渡江最核心的“白衣渡江”这个名字本身就暗示了地理位置和作战方式。它指的是吕蒙以军中将士换上白衣,乔装成商贩或百姓,从寻常的渡口渡过长江,然后偷袭了关羽驻守的荆州。

当时,荆州已经被刘备收入囊中,而且主要防御力量,尤其是关羽,就驻扎在荆州的核心区域。吕蒙这次行动,目标是荆州,但执行者却是他孙吴的部队。这就奇怪了,为什么不让荆州士族去打荆州呢?

原因很简单:荆州士族已经是刘备的人了。 当刘备吞并荆州的时候,自然也就吸引了当地的士族阶层。他们或真心归附,或迫于形势,总之是站在刘备一方的。吕蒙这次行动,是偷袭关羽,而关羽是刘备麾下的大将。你让一个原本属于荆州,现在却站在刘备阵营的士族去对付自己的“新主公”的军队,这不是逼人站队吗?在那个年代,一旦站了队,再怎么说也是“叛变”。这种事情,即便是士族,也很难轻易做到,更何况是要他们去执行如此危险且充满政治风险的任务。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孙权真的派了荆州士族去攻打关羽,那岂不是等于公开说:“我们这次偷袭,是得到了你们荆州内部人士的支持的,而且这些人愿意背叛刘备!” 这种消息一旦泄露,或者事后被刘备抓住把柄,对于孙权来说,不仅会暴露自己的策略,更重要的是,会让他背负“煽动士族叛变”的恶名,这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是极其不利的。

二、 吕蒙的策略和目的: 突出一个“奇”和“快”

吕蒙这次行动,最关键的就是“出其不意”。他深知关羽刚愎自用,认为自己兵强马壮,长江天险,谁也奈何不了他。所以,吕蒙选择了一个最不可能的办法:用最普通的“白衣”来迷惑敌人。

这种策略,最适合的是一支训练有素、执行力强的精锐部队,而不是一支由各地士族临时拼凑起来的队伍。荆州士族在当时的身份和地位,让他们很难完全融入到这种伪装的行动中去。而且,如果要他们协同作战,还需要进行精密的组织和调度。

吕蒙要的是一场闪电战,是要在关羽反应过来之前,一击致命。这种快节奏、高强度的突袭,更依赖于他自己的嫡系部队,而不是需要顾虑其他政治派系和地方势力。如果带上荆州士族,他们可能会有自己的考虑,可能会有自己的“小心思”,这都会影响行动的效率和保密性。

三、 荆州士族在其他方向的牵制

即便抛开上面说的,孙权也需要考虑荆州士族在其他地方的作用。荆州地区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虽然很多士族已经归附刘备,但仍然有一部分士族在某种程度上保持着观望或者与孙权有联系。

孙权在发动白衣渡江这样的重要行动时,必然会考虑兵力的部署和战略的平衡。如果他将主要的精力,甚至是用在荆州士族身上的资源,全部押宝在这次对荆州的偷袭上,而忽略了其他方向,比如曹操的威胁,或者荆州内部潜在的动荡,那将是极其不明智的。

而且,就算有荆州士族愿意配合,孙权能完全信任他们吗?在那个君臣之间的信任度远不如后世的时代,孙权对于任何可能影响他权力或者可能带有背叛风险的力量,都会保持高度警惕。让一些本身就与刘备有联系的荆州士族深度参与,对孙权来说,风险可能大于收益。

四、 功劳和利益的分配

一场成功的战役,必然伴随着巨大的功劳和利益的分配。白衣渡江的成功,让孙权重新夺回了荆州,这是何等巨大的胜利!如果让荆州士族来主导或者深度参与,那么功劳的划分就会变得非常复杂。孙权是否愿意将如此重要的胜利成果,分给那些可能还有二心的荆州士族呢? 这显然是不符合他的利益最大化原则的。

孙权更倾向于将这场胜利归功于自己的军队和自己的谋略,以此来巩固自己的统治,提振江东士气。让自己的嫡系部队去完成,既能保证胜利,又能将功劳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总结一下:

孙权治下白衣渡江看不到荆州士族,不是因为他们不存在,而是因为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刻和战役背景下,他们的出现并不符合孙权的战略需求和政治考量。

忠诚问题: 当时荆州士族大部分已归附刘备,让他们去攻击刘备的军队,政治风险太大。
策略需求: 白衣渡江强调的是奇袭和速度,吕蒙更信赖自己的精锐部队。
政治顾虑: 孙权需要保持对荆州士族的警惕,并平衡其他方向的兵力部署。
利益最大化: 孙权希望将胜利的功劳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所以,与其说看不到荆州士族,不如说孙权在策划和执行白衣渡江时,非常明智地避开了使用那些可能带来不稳定因素的“盟友”,而是选择了自己最信赖的力量。 这也恰恰说明了孙权作为一位君主的政治智慧和军事谋略的成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是都被带走了,人才很有限。

诸葛亮(琅邪人)、庞统、马良、廖立、习祯等四大名士,是当时荆州青壮的代表人物, 蜀汉政权以这帮人为核心持续发展,并且他们与刘备原来的班底融合为一体,这给予荆州士人很多可见的上升空间,他们自然忠诚于蜀汉。

老一辈荆州士人则以蔡瑁、蒯越、韩嵩、傅巽(北地人)、刘先等四大名士为首,他们连同北方流亡的士人一同归顺于曹操,就连刘巴、石韬、孟建也是这帮人之一,因刘巴道路不通辗转到了益州,还是让刘备给捕获。

曹操、刘备挖光荆州人才,即使孙权早几年已获得长沙、桂阳,仍没什么荆州人可用。不过我怀疑长沙人桓阶之弟桓彝,就是在那时投靠了孙权。

孙权袭取荆州后,就只能捡到潘濬、郝普这些不太重要的漏网之鱼,给予还不错的待遇,表示拉拢。

孙权要启用荆州人,只能寄托于未来,他后来也得到了羊衜、谢景、习温、孟宗,这些年轻的荆州人协助。然而,他们算不上孙吴政治圈的主流人物。孙吴政权是有江北与江东士族合流所组成,早已形成巩固的政治圈子,张、陆、顾、诸葛、步、朱、全等四大家族始终是主流,这使原来的荆州士人在孙吴看不到太大上升空间,本能迎向刘备,庞统就是这么一个例子。

习温是蜀将习珍的儿子,尽管习珍为刘备殉死,习温还是在潘濬照顾下效力吴国,并作为荆州人领袖举荐人才,但那已是中后期的事情。还有一位习授投靠曹操,曾经举报娄圭忤逆言论,把娄圭害死。襄阳习氏跟诸葛一家差不多,是三国开花,家族得以流传百世,往后还有许多大大的人物

你看看蜀汉四相,蒋琬、费祎、董允都是荆州人,到了孙吴他们能有这样的发展空间吗?孙权倒也没放弃勾引他们,他对邓芝、费祎、宗预也是费尽心思厚待,就是对樊建待遇有点差。

江东江北士族霸权在孙吴持续了很久,到了末年,孟宗、张悌成了三公,情况才有了变化。孙权在世的时候,也不是不想改变孙吴士族霸权,他就是太想改变,搞了吕壹案和二宫之争这些阴间操作,搞得天怒人怨。

从这里就可看出三国政治结构不同,魏国原本多士,所以荆州士人投降曹操,虽得到了礼待,也没有在政治方面得到太核心地位,蔡瑁、蒯越在荆州的地位,相当于扬州的张昭、周瑜,他们效力曹操后,竟再也没了故事。诸葛亮北伐之际,感叹故友在魏国名位不高,正是这种原因。

山阳人王粲要是能活到曹丕称帝,估计地位不低。后来王家出了王弼,傅家出了傅嘏,都是魏晋名士圈的风云人物,不过这两家不是荆州本地士族。

蜀汉区别在于益州学术相对较弱,自遭到外来士人统治,就失去了主流地位。诸葛亮极力启用益州本地人才,如杨洪、张裔地位还在蒋琬、费祎之上,他尽可能维持公平,仍未能避免形势走向失衡。在察举的年代,都是从熟人开始用起,局限是避免不了的,故诸葛亮死后,刘禅都在啃丞相府的老本。直至蜀汉灭亡,外来士人都依然是政权的主流。

user avatar

刘备入蜀的确带走一票荆楚人士,但不等于荆州人才都被带走,没这必要,也不现实。

譬如他在荆州的州府机构,本尊分身乏术,交由荆州人士,治中潘濬负责打理。即便刘备人不在此,州府依然在正常运作。治中、别驾、诸曹从事佐吏、州中佐属借由荆州籍贯者充任。随刘备去益州者,在蜀地平定后,纷纷转任他职,留下的荆州州府空缺还是由荆州本地人补上。

地方郡县也大同小异,郡中长吏是刘备任命,籍贯不限。郡、县府中支撑地方行政机构运转的还是只有本地人才能担任的郡、县佐吏们。荆州地区的治理本身就是由荆州人士组成的州、郡、县吏班子来维系和实施的,怎会没人才。

遑论刘备还用廖立、郝普、习珍等荆州人士担任郡级或近乎郡级的地方长吏,而随刘备入蜀的荆楚人士们,在蜀中安定后的任职也不过就是郡守、县令、长而已。以从事佐属之职去益州,然后转任地方长官的才叫人才,留在荆州早已担任地方长官,或州、郡、县吏之职的就不配称人才,这是没道理的事情。

这些人在江东,不可能没有升迁,他们“默默无闻”一般是事迹不显。若无隐番之事,陈寿有必要把郝普担任廷尉这事还特意强调一笔么?潘濬在陈志的记载实际上篇幅也不多,裴松之找补《江表传》和《吴书》才有今人看到的素材。我们通过陈志看到的吴国人物,是陈寿对《吴书》等素材筛选后的结果,而非孙吴政权的全貌。

再者,孙权的基本盘在江东,也就是扬州,而他的中枢机构也早已成立许久,荆州人士作为后来者和被征服者,在政治资源的分配上自然赶不上热乎。潘濬身为州中纪纲,降吴的领军人物,在他高举屠刀向昨日同僚头上挥砍前,也依然是和刘备时期同样的荆州治中从事,还没了典州事的权力,只被强调一个“荆州诸军事一以谘之”的顾问待遇而已。

治中的秩级比较低,大可以授予征伐之任或其它方式,增加其权柄。其它降吴的二千石太守一类实际上已经没啥晋级空间,在孙权集团内部,太守实际上就快到天花板了,而且郡级单位也是有限的。只能等待孙权本人的权力升格,尺可以设立更多职位,池子增大后再图进身之阶。

问题在于,管他论资排辈,还是功劳苦劳,怎么排序荆州人都是倒数。只能跟在后面捡,没有能力争。即便被授予高位,也未必是啥实权职位,对于孙吴国政的参与感有限,便很难被史官立传或摘录。且孙吴国内虽然政治动荡,但格局始终是轮流坐庄,根本轮不到荆州人士上位,寥寥于史笔再正常不过。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