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吕蒙白衣渡江能一战封神吗?

回答
“白衣渡江”,这四个字一说出口,似乎就自带了一种传奇色彩,让人脑海中浮现出波涛汹涌的长江,以及那身披白衣、决然前行的身影。吕蒙凭借这一壮举,确实在三国乃至中国军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说是“一战封神”或许有些夸张,但说他因此战而名垂千古,奠定了他卓越军事家的地位,是绝对不为过的。

要论吕蒙的“白衣渡江”能否让他“一战封神”,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

首先,咱们得看看“封神”是个什么概念。 在咱们中国人这儿,“封神”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担得起的。它意味着非凡的成就,能改变历史格局,在后世留下令人敬仰的传奇。比如姜子牙封神,那是开天辟地的大事。而在军事领域,“封神”大概就是那种能够以弱胜强,出奇制胜,并且对历史走向产生深远影响的战役,其指挥者也因此被尊为名将。

再来看看吕蒙的“白衣渡江”到底牛在哪儿。

这件事的背景是这样的:当时东吴一直想收复荆州,但由于关羽在荆州经营多年,实力强大,而且他本人勇猛善战,名声在外,东吴很难找到机会。周瑜死后,鲁肃接任都督,他是个有远见的人,和吕蒙的关系也很好。鲁肃去世前,把都督的位置传给了吕蒙,并特别嘱咐他要收复荆州。

这时候的吕蒙,可不是当年那个“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粗莽少年了。他跟鲁肃一样,也在不断学习,钻研兵法,提升自己的军事素养。当他接过都督的印绶后,就盯上了荆州这块肥肉。

策略的精妙,是“封神”的基石。

吕蒙深知,硬攻关羽是不行的。关羽驻守的荆州,兵精粮足,而且有水陆两路防御。更关键的是,关羽本人就是个战神,无论是在军中还是在民间,都有极高的声望。要对付他,必须出奇兵,打他个措手不及。

于是,吕蒙想出了一个绝妙的计策——“白衣渡江”。

1. 迷惑敌人,麻痹大意: 他对外宣称要攻打孙权一直觊觎的合肥,并且让东吴大将吕范率领一支大军前往合肥方向,做出大举进攻的姿态。这样一来,曹魏方面肯定会调集重兵去防御合肥,而驻守荆州的关羽,自然也认为东吴的主要精力都在北方。
2. 虚张声势,实则暗度陈仓: 在制造了攻打合肥的假象后,吕蒙却暗中调集了精锐士卒,并且要求他们都换上白色的衣服,像普通的商船或者民间百姓一样,乘坐几艘船,在夜色掩护下,悄悄渡过长江,直扑荆州。为什么是白色的衣服?这可能是为了减少夜间的视觉反差,更容易融入黑暗,也可能是一种迷惑敌人的手段,让他们以为是普通船只,不加重视。
3. 利用人心,借力打力: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关羽当时留守荆州,但他的精锐部队大多被他带出去攻打樊城了,城内驻守的主要是老弱病残和一些非战斗人员。而且,之前吴国对荆州的一些政策,可能导致一部分当地居民对蜀汉政权并不完全满意。吕蒙就利用了这个机会,他让一些士兵乔装成商人,提前进入荆州城内,收买人心,打探消息,并且在关键时刻煽动一些不满情绪。当他的“白衣渡江”部队靠近时,城内的一些内应就起了作用。
4. 兵不厌诈,一击制胜: 当吕蒙的军队顺利渡江,并且兵临城下时,城内的守军根本没有做好任何准备。他们看到的是一群身穿白衣、来势汹汹的士兵,却不知道这是敌军主力。在仓促之下,荆州城很快就被攻破了。而关羽本人,还在北线和曹操的部队鏖战,对后方的失陷竟然一无所知。

战果的辉煌,是“封神”的直接体现。

“白衣渡江”的战果是惊人的:

成功收复荆州: 东吴就这样兵不血刃地(或者说是以极小的代价)收复了自己一直梦寐以求的荆州地区,这对于东吴的战略格局是质的飞跃,使得孙权拥有了与曹魏、蜀汉抗衡的坚实基础。
关羽的覆灭: 关羽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基业,就这样因为后方的失守而化为泡影。他被迫从前线撤退,但在撤退途中,被东吴军队层层包围,最终败亡。关羽的死,是三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也为东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战略优势。
名望的提升: 吕蒙凭借此战,在东吴内部的名望和地位一下子提升到了顶峰。他不仅完成了鲁肃的遗愿,更展现了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被世人称为“国士无双”。

那么,为什么说“一战封神”可能有些夸张,但意义重大呢?

“封神”往往带有某种神秘色彩,或者说是一种难以复制的、几乎完美的军事艺术。吕蒙的“白衣渡江”确实是非常完美的军事行动,但我们也要看到它成功的一些“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

关羽当时的战略重心在前线: 关羽当时最关心的是如何击败于禁、庞德,如何攻克樊城,他可能低估了东吴的决心和能力,也可能对荆州后方的防御过于自信。
部分荆州民众的情绪: 如前所述,可能存在一些对蜀汉统治不满的声音,这为吕蒙的渗透和瓦解工作提供了便利。
孙权的坚决支持: 孙权对此战给予了坚定的支持,并且放手让吕蒙去执行。

但是,瑕不掩瑜!这些“有利因素”本身也是战略家需要考虑和利用的。正是吕蒙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机会,并将其转化为一场辉煌的胜利,这才是他能力的体现。

总结来说,吕蒙的“白衣渡江”能不能让他“一战封神”?

从军事艺术的角度看: 这绝对是一场足以让他“封神”级别的战役。它集计谋、胆略、实干于一身,充分体现了“兵不厌诈”、“攻其不备”的军事原则,而且在执行层面几乎没有瑕疵。这场战役的设计和执行,绝对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经典案例。
从历史地位和影响力看: 这场战役彻底改变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东吴因此获得了战略上的主动权,并且为后来的赤壁之战奠定了基础(虽然赤壁之战更早发生,但荆州是连接南北的重要枢纽)。关羽的死更是直接影响了蜀汉的命运。吕蒙因此战而获得的声誉,也足以让他跻身三国名将之列,甚至可以和卫青、霍去病等古代名将媲美。

所以,如果“封神”意味着在军事生涯中打出一场奠定你历史地位、展现你军事天才的巅峰之战,那么吕蒙的“白衣渡江”,绝对够格。他用自己的智慧和胆略,将一场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变成了载入史册的辉煌篇章。

再往深处说点,吕蒙这个人很值得玩味。从一个不识字的粗汉,到能够跟鲁肃这样的大臣谈论《孙子兵法》,并且能想出如此精妙的计策,这种个人成长和能力提升的速度,本身就是一种传奇。而“白衣渡江”只是他这种卓越能力的一个集中爆发。

因此,与其说“一战封神”,不如说“白衣渡江”是吕蒙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是让他真正脱胎换骨、名垂青史的“封神”之战。他在这场战役中展现出的军事才能,足以让任何一个对军事史感兴趣的人为之赞叹,也足以让他作为一代名将,被后世永远铭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时的荆州是在刘备的手中,算是他借的,但是刘备借完荆州之后就一直霸占着,始终没有归还的意思,东吴的人几次三番的向其索要,并没有要回来,这也就引起东吴人的不满,所以当时就开始设计夺取荆州了。

user avatar

战役胜利,战略失败。

白衣渡江决定了孙刘再不可能打赢曹魏,这是最大的失败。

吴一直被人看不起的原因就是根本没有长远的打算,就算没有争霸天下的野心,要不直接投了曹操也算。但就是甘愿当个搅屎棍,我落不了好你蜀汉也休想得逞。

他要领兵打赢张辽,不就是神吗?

user avatar

显然不能。

先不提战略道德的问题。

东吴拿下荆州真是靠吕蒙装病,白衣渡江,忽悠过关羽?

首先关羽的态度:本传里吕蒙非常自信“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实际效果,“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稍在古代汉语中意思是略微。你想想襄樊战事那么紧,一群人从年初欧到年末,可以说关羽是非常缺兵少将的,要不然也不会连呼刘封相助,就这样也是略微抽了点人手,说明吕蒙这点小动作,关羽依旧是怀疑态度的。

其次,东吴拿下荆州首功是吕蒙白衣渡江吗?关羽北上之前,特意新修了江陵城池。而东吴的攻坚能力,不要说合肥,江陵这样的重镇,就是郝普守的零陵小城,攻了三个月未下,最后还是通过郝普的朋友邓玄之骗下了城池。所以即使吕蒙玩个白衣渡江,顺利合围公安、江陵。最终结局很可能是被蜀汉守军和关羽救援部队内外夹击,落个偷鸡不成的,被人贻笑的结局。

那么东吴攻荆州首功是谁?初,南郡城中失火,颇焚烧军器。羽以责芳,芳内畏惧,权闻而诱之,芳潜相和。及蒙攻之,乃以牛酒出降。权闻而诱之,麋芳孙权眉来眼去才是关键。问题出在内鬼身上。首功要记给刘备的小舅子身上。

显然,就吕蒙玩的这出,是封不了神的!

user avatar

《冰与火之歌》里的佛雷家族没用任何代价在婚礼上虐杀了盟友少狼主史塔克三千五百名将士和贵族,然后虐尸,首级送给兰尼斯特当投名状,招致整个大陆的仇视。

原因大概两个:背盟,利用并践踏宾客权力。

佛雷家开了个头,从此盟友不再可靠,宾客权利不再安全。

回头看一眼三国志。

白衣过江也是两点:第一背盟,第二利用中立商人的身份。

孙权刘备什么关系?盟友。

商队在古代也是收到保护的,这是不成文的规定。商人有没有大规模被用来伪装偷袭盟友的?吕蒙之前也没听说过。

小时候看古装剧总能看见城门守卫砸烂商队入城前的酒坛,用长矛刺穿价值连城的布匹我很愤慨,让不让人活了?走了上千里到门口了被砸了?

看完三国志我甚至觉得砸轻了,万一里面有细作袭击城门怎么办?

大家都无耻以后,没有谁去一直谩骂无耻的,因为太多了,但是大家总会记得第一个破坏规矩得利者,白衣过江就是典型。

否则,为什么商人们千百年来供奉关羽,而不是吕蒙?

user avatar

当然可以,掀翻武圣出了力嘛,不过神的名头要几等分一下:

@我是刘五万 推崇的新兵营徐晃占一部分;

@屡丢州郡的弟弟们 谈及的被贼老天gank下大雨阻止单杀关羽的于禁得占一部分;

@父慈子孝孙仲谋 忍辱负重的孙权得占一部分;

@屡丢州郡的弟弟们 号称重伤关羽的庞德得占一部分;

@蜀国神父吕蒙 惋惜类比孙霸,被赐死的刘封得占一部分。

还有虞翻、士仁、糜芳、孟达、司马懿、曹仁、满宠、陆逊等等可以一并封神嘛。

建议刘五万和屡丢州郡的弟弟们二位,庙堂之上进入教育部修改教科书,引导大众了解真神。江湖之远发动广大群众推翻关家店,老在知乎小圈子不去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是成不了事的。

user avatar

不能,因为他这一战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我们从头来讲:


其实,关羽在襄樊前线得知吕蒙要偷袭江陵的时候,一点儿都不担心,因为他心里很清楚,管你吕蒙白衣渡江还是黑衣渡江,江陵与公安城防坚固,给养充足,撑他几个月完全不成问题,到时等我拿下襄樊再以水军顺江而下,内外夹击,收拾你孙权吕蒙还不是跟玩儿一样!



关羽为什么对江陵与公安这么有信心呢?那就要从历史文献与现代考古中去寻求答案了。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州城本有中隔,以北旧城也;以南,关羽所筑。羽北围曹仁於樊,留糜芳守城。及吕蒙袭破芳,羽还旧城,糜芳已降,退住九里。曰,此城吾所筑,不可攻也。乃退保麦城。”也就是说,关羽在江陵旧城的基础上,增修了南面新城,互为犄角,易守难攻。以至于关羽后来发出“此城吾所筑,不可攻也”的慨叹,实在令人扼腕。

另据孔自来《江陵志余》记载(注1),在江陵城外,还有相当多的卫星小城。这些星罗棋布、大大小小的古城堡横亘延伸,宛若群星拱卫北斗,环伺在古江陵城的周围,这都是关二爷十余年来辛苦经营的城防体系,真可谓固若金汤!就凭“孙十万”那可笑的合肥战绩,还想来我大江陵攻坚,太可笑了!

注1:如江陵城南之蚌城,相传岁饥人民结侣取蚌,止憩于此城;亦关壮缪所筑,以防吴、魏。或云,城随洲势,其形似蚌,故名之。
如郧城,在城南,楚昭王时郧公斗辛所筑。
如偃月城,在东北七十里,亦关壮缪屯戍之所。翼城左右,大冢对峙,以意度之,皆为壁垒。城状如偃月。



另据《荆州日报》报道,在1997年9月至1998年3月, 段发生坍塌,考古人员配合维修工程,对荆州古城墙进行了一次考古发掘。在横向开挖的一条长19.2米、宽5米、深9.5米探沟中,考古人员发现了荆州各个时代的城垣,包括最下层的三国时期遗存下来的土城垣。其建筑用土为灰黑色粘土与黄褐色沙土,其建筑方法具有三国时期特征,即逐层夯筑。与之同期出土的还有青瓷碗、青瓷钵等三国时期的典型器物。此外,还出土有青瓷盘、陶双唇罐等器皿。最重要的是,该考古报告称:“此次发掘出土的三国土城,已埋入地下三米多深,虽暂露头角,但顶部宽度仍达十余米(跑马不成问题),可见三国城墙之高大。”

而公安城虽不如江陵城守固,但这里是当年刘备任荆州牧时的治所(注2),不仅凭临长江天堑之险,且是荆州南四郡的赋税转运中心,粮草充足,守多久都不成问题。另外武陵郡与零陵郡的援兵可以从湘水来援,宜都郡的援兵也可以沿江而下来援。武陵从事樊伷与零陵北部都尉习珍都是忠烈之士,武陵蛮沙摩柯也是亲蜀汉的(注3),总之,公安守将士仁可以有很多牌打。

注2:此处原称油江口,也就是油水入长江之口,赤壁之战后,刘备从周瑜手中借来此地,在此屯兵建城,周边郡县官员给刘备写信,最后都要带上一句"主公安否?" 刘备于是每次回信也都要带上"公安"两字 ,日子一长,这两个字便成了口头禅,大家干脆就将这座新城命名为“公安”。
注3:习珍事见《襄阳耆旧记》,樊伷事见《江表传》:“武陵部从事樊伷诱导诸夷,图以武陵属刘备。”事实上,从《三国志》及各县方志的记载来看,在关羽镇守荆州期间,荆州蛮族从未闹事(这与蜀汉的民族安抚政策有关),而自关羽去世东吴接管荆州后,荆州蛮族发动的大大小小的暴动共四十余起,平均每年一次,可以说,他们对孙吴的民族高压政策是坚决抵抗的,而且从来没有停止过。



然而,关键时刻,士仁被东吴说客虞翻一通游说后,竟然不战而降了。这也太奇怪了,士仁此人虽履历不详,但看他是涿郡广阳人,与刘备老家涿县毗邻,可见此人应是刘关张的老兄弟,跟着刘备颠沛流离二十年都没动摇,怎么这时候突然叛变了呢?

更离谱的是,士仁投降后,被吕蒙带到江陵,南郡太守糜芳一看,哎呀你降了,那我也降吧,竟然也莫名其妙开城投降了。等于吕蒙此战,不费吹灰之力,没有碰到任何抵抗。



这就更奇怪了,麋芳与其兄糜竺原本是徐州土豪,家中世代经商,仆役上万,财产上亿,可以说是徐州的土皇帝。刘备来到徐州后,麋家两兄弟对其鼎力支持,不仅将妹妹嫁给刘备为妻,还赠送两千名家丁及无数金银货帛资助其军队,使当时面对吕布、袁术混合双打的刘备得以艰难翻身、重新振作。建安元年,曹操上表荐麋芳为彭城相,但麋芳最终没有接受曹操的拉拢,而是继续追随刘备奔波,哪怕刘备沦为一个小小县令(新野牧),麋氏兄弟仍对其不离不弃。所以说,麋家乃是蜀汉政权的重要股东与创始人,麋竺在成都担任安汉将军,地位还在军师将军诸葛亮之上;麋芳则担任南郡太守,负责着整个荆州后方的军政大权与防守重任。这样的重要人物怎么会不经抵抗就降吴呢?

按照《三国志 关羽传》的记载,其原因是麋芳与士仁“素皆嫌(关)羽轻己。自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



大概荆州位于大陆中央,地势较低,冬季有寒潮侵袭,夏季有40度左右高温,这冷冻酷暑养成了荆州人大起大落,易怒易喜的性格,而关羽长期驻守这里,性格也因此有些变了,变得急躁而骄傲,况且他出身贫寒,向来“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特别对麋芳、士仁这样的公子哥儿素来轻视,所以在关羽攻打樊城的时候,麋芳与士仁并没有尽力供应军资。关羽气坏了,于是声称要回来治他们的罪。然后史书上说就是因为这个,二人心中恐惧,所以才被迫降吴。

但这个理由并不充分,此事怎么看也是普通的职场矛盾。关羽虽然假节钺,但要治麋芳与士仁这么高级别官员的罪,恐怕也得上报刘备才行。没有尽力供应军资并非什么大罪,刘备对老兄弟们一向宽仁,麋、士二人没啥好担心的。

何况,要说矛盾,荆州治中潘濬与关羽亦“不睦”;且身为荆州治中从事,潘濬也要负责供应军资;他却没有背叛蜀汉,而且在“(荆州)将吏悉皆归附”的情况下,仍“独称疾不见(孙权)”。

可见,麋、士二人的降吴另有原因。蜀汉的材料是发现不了啥了,但《吴书》之中,却隐藏了这其中的惊天秘密。原来,真正的叛徒,只有麋芳一人,而且麋芳很早就有了降吴之心,士仁只不过是个倒霉鬼罢了。

据《吴书》记载,吕蒙大军开到公安城下后,派了骑都尉虞翻前去劝降士仁,士仁不肯相见,虞翻就写了封信给他,看到其中一句话,士仁顿时崩溃了。这句话就是:

大军之行,斥候不及施,烽火不及举,此非天命,必有内应。

虞翻这话,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吕蒙白衣渡江,谋略神乎其神,为何后世无人效仿?因为这根本就是无法复制的!吕蒙大军,怎么也有上万人,就算全藏在商船里,那商船规模也相当恐怖,怎么看也很有嫌疑,而长江边关羽设了那么多屯候,怎么就能毫无怀疑,连烽火台都来不及举,就被“尽收缚之”?



显然,吕蒙在蜀汉这边有内应,而且这支第五纵队规模不小,而且级别很高。士仁随便一想就知道了,这内应能办成这么大的事儿,除了麋芳还能是谁?

另据《吴录》记载:“初,南郡城中失火,颇焚烧军器。羽以责芳,芳内畏惧,权闻而诱之,芳潜相和。及蒙攻之,乃以牛酒出降。”看来,麋芳很早就走上了叛变的不归路,南郡城中这把神奇的火,说不定就是孙权派去的间谍给放的,然后麋芳莫名其妙背了锅,与关羽更加交恶。所以孙权才能这么巧的“闻而诱之”,终于将麋芳策反;否则若蜀汉铁板一块,以孙权吕蒙的个性,他们绝不会做出“白衣渡江”这种风险极高的事情来。

那么麋芳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呢?其实也很简单,以他的身份地位,预先安插一些东吴间谍到江边屯候之中任职并不困难,关羽、士仁等荆州诸将也不会去在意这种小事儿。况且,东吴与蜀汉多年来仅以湘水为界,地盘归属变动频繁,常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渗透不要太容易哦!



所以,虞翻接下来一句话才能正中士仁死穴:“吕虎威欲径到南郡,断绝陆道,生路一塞,案其地形,将军为在箕舌上耳。”既然麋芳是内应,那么吕蒙拿下南郡、宜都自然是探囊取物,如此通往蜀地的陆道断绝,士仁你哪里还有生路呢?

事已至此,士仁绝望了,没办法,胳膊拗不过大腿啊,于是“流涕而降”。

然后,《吴书》便记载,吕蒙就带了士仁来到江陵城下,给麋芳看,麋芳一看士仁那垂头丧气的样子,就知道自己的计谋得逞了,于是欣然开城,以牛酒出降。

另外,在《三国志 虞翻传》中,也侧面显示了麋芳的长期东吴间谍身份。原来,麋芳投降后,吕蒙得意忘形,竟然在城外的沙滩上开起了庆功party,还是虞翻谨慎,提醒吕蒙说:“今区区一心者麋将军也,城中之人岂可尽信,何不急入城持其管籥乎?”吕蒙豁然醒悟,这麋芳自然可以信任,但城中其他荆州官员呢?于是赶紧入城,发现城中守军果然在谋划伏击吕蒙,幸好虞翻谨慎,否则吕蒙就要浪过头翻船了。

另外,虞翻后来的表现,也显示了麋芳的叛徒身份,是长期的,公认的,被人看不起。

(虞)翻尝乘船行,与麋芳相逢,芳船上人多欲令翻自避,先驱曰:"避将军船!"翻厉声曰:"失忠与信,何以事君?倾人二城,而称将军,可乎?"芳阖户不应而遽避之。后翻乘车行,又经芳营门,吏闭门,车不得过。翻复怒曰:"当闭反开,当开反闭,岂得事宜邪?"芳闻之,有惭色。

“倾人二城”,说明公安城的不战而降,也得算在麋芳头上。虞翻虽然是说降公安城的说客,但仍对士仁抱有同情,只是看不起麋芳而已。而“当闭反开”,更说明江陵城不是不能坚守,只是麋芳卖国求荣而已。所以麋芳听了这话,也不敢辩驳,只是面有惭色,说明是真理亏。



那么,麋芳为何要背叛刘备关羽呢?

表面上看,是他与关羽有矛盾。但更深层的原因是,麋芳这国舅身份,早就不值钱了。

据《三国志 甘皇后传》记载,这后主刘禅的母亲甘夫人本是刘备在小沛纳的小妾,为什么只是妾呢?说明刘备当时是有嫡妻的。而这位嫡妻只能是徐州别驾糜竺用来入股刘备集团的糜夫人。但是很可惜,史书接下来就说:“先主数丧嫡室,(甘夫人)常摄内事。随先主於荆州,产后主。”可见在刘备入荆州之前,他已经死了好几个嫡妻了,而这位糜夫人应该就是其中一位。毕竟,刘备在徐州与吕布、曹操对战期间,有几次真的太惨了,糜夫人只要一次没撑住,就很容易香消玉殒。



所以,后来孙刘联盟,刘备娶了孙夫人为嫡妻;孙夫人返吴后,刘备入主益州,又娶了当地大族吴懿的妹妹为妻,并封其为汉中王夫人。总之,如今吴氏家族才是正牌的国舅,而糜夫人死得又早,也没给刘备留下儿子,麋氏这外戚身份,早就过气了,他们当初的入股投资,也基本算是亏了。当然,糜竺老了,倒也不愿折腾,但正当壮年的麋芳岂能甘心?出卖南郡,就是他的另外一次豪赌,这就是商人本性。其实,大家也不用把当初麋氏兄弟散尽家财追随刘备看得多伟大,这不过就是地方土豪的一次政治投资而已。中国向来有商人投资政治的传统,比麋氏早的有投资秦庄襄王的吕不韦,比麋氏晚的则有投资李渊父子的武士彟(武则天之父)。三国与南朝,更是商人投资军阀、门阀的红海期,麋氏兄弟当初“大义凛然”拒绝曹操,也只不过因为曹操那里肯给的股份太少罢了。

总之,商人,这才是麋芳的真实底色。这个商人拥有商人的一切劣根性,却没有保住商人应有的前瞻性,他精明,算计,永远都想着利益,鼠目寸光,毫无远见,可他也不想想,在东汉末年那样的道德社会,他把自己的名声都败光了,哪里还有政治资本?当初孙权承诺给他的东西,完全可以赖账,毕竟都是些见不得光的肮脏交易,你捅出来,只是让你丢人,你哥日子更难过罢了!

芳为南郡太守,与关羽共事,而私好携贰,叛迎孙权,羽因覆败。竺面缚请罪,先主慰谕,以兄弟罪不相及,崇待如初。竺惭恚发病,岁馀卒。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白衣渡江”,这四个字一说出口,似乎就自带了一种传奇色彩,让人脑海中浮现出波涛汹涌的长江,以及那身披白衣、决然前行的身影。吕蒙凭借这一壮举,确实在三国乃至中国军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说是“一战封神”或许有些夸张,但说他因此战而名垂千古,奠定了他卓越军事家的地位,是绝对不为过的。要论吕蒙的“白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一下子就触及了三国演义和真实历史中的一些关键情节。要论谁“更有资格”被列入“背刺教科书”,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看看这二位的操作,从动机、手段到影响,哪个更符合“背刺”的精髓。首先,咱们得明确,“背刺”这词儿用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在我看来,“背刺”不光是简单的背叛,更强调的是一种隐藏.............
  • 回答
    咪蒙副主编吕白空降知乎担任营销总监,这事儿在互联网圈里,尤其是内容营销和社交平台领域,绝对算得上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人听到这个消息,第一反应可能是“这俩平台怎么扯上关系了?”、“吕白还能玩出什么新花样?”等等。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桩事儿,看看它背后可能意味着什么。首先,得先说说吕白是谁,以.............
  • 回答
    .......
  • 回答
    吕蒙击败关羽,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一次辉煌的胜利,但他在许多人心目中却一直被冠以“小人”的称号,这其中的原因非常复杂,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源于《三国演义》的文学塑造与道德批判:这是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在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中,吕蒙的形象被刻意进行了负面塑造,并以此来反衬关羽的忠义和.............
  • 回答
    吕蒙“背刺”关羽是否是错误的,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带有历史争议的问题。要详细分析,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探讨:1. 历史背景: 东汉末年局势: 当时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天下处于群雄割据的状态。曹操在北方占据优势,孙权在江东稳固统治,刘备则在荆州和益州发展。 荆州的重要性: 荆州是战略要地,地势险.............
  • 回答
    吕蒙熟读《孙子兵法》吗?这个问题,与其说是在问一个简单的“是”或“否”,不如说是在探讨这位东吴名将的治军用兵之道,以及他如何将兵法智慧融入实践,最终成就一番事业。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吕蒙深谙《孙子兵法》,而且绝非泛泛而读,而是将其融会贯通,并在军事生涯中灵活运用,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不过,我们要讲清楚.............
  • 回答
    吕蒙,这位东吴的传奇将领,从一个浪荡少年蜕变为一代名帅,其军事才能毋庸置疑。尤其是他“白衣渡江”一举,更是将夺取荆州三郡的壮举载入史册。然而,这位名将却从未能攻破合肥,这实在是一个颇具争议且引人深思的军事谜题。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点来剖析:一、 荆州三郡与合肥的地缘、战略及守备差异: .............
  • 回答
    吕蒙,一位在东吴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论其功绩,他协助孙权统一江东,更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典故流传千古,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锐意进取的精神。他对自家君主孙权,更是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无论是在平定叛乱、抵御外敌,还是在筹划攻取荆州的关键时刻,都尽心尽力,为东吴的江山社稷殚精竭虑。然而,即.............
  • 回答
    关羽之死,东吴方面的主导者是吕蒙,但背后是否存在孙权的授意?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吕蒙的个人能力、东吴当时的战略考量以及孙权的政治手腕这几个层面来深入分析。首先,我们看看吕蒙。吕蒙绝非一个简单的“武夫”,他能从一个“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鲁莽少年成长为一代名将.............
  • 回答
    吕蒙夺取荆州,而非徐州,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从军事战略和政治格局上看,是相当合理且具有深谋远虑的选择。这背后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基于对局势的深刻洞察和严密的谋划。首先,我们要明确当时三国鼎立的局面,以及各方势力的大致分布和战略意图。 曹魏: 占据中原,实力最为雄厚,志在统一天下。其主要威胁方向是南.............
  • 回答
    吕蒙未杀关羽,而是将其释放,这一假设性的转折,无疑会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三国鼎立的格局中激起层层涟漪,甚至可能改变历史的走向。让我们深入剖析,如果这一幕真实发生,局势将发生哪些戏剧性的变化。一、 荆州之战后的直接影响:1. 孙权与刘备关系缓和(至少表面上): 吕蒙放了关羽,最直接的后果便.............
  • 回答
    吕蒙塑像被砸烂,这件事儿发生在吕蒙的家乡,着实让人有点意外,也值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吕蒙是谁。这位可是东吴的大将,在三国时期名头响当当。特别是“白衣渡江”那出戏,更是把他推上了神坛。当年他设计夺取荆州,还把关羽给“请君入瓮”了,这功劳不可谓不大。从历史角度看,他是个有勇有谋的军事家,也是.............
  • 回答
    “士为知己者死”这句古语道出了士人对知遇之恩的珍视,以及愿意为之付出生命的忠诚。然而,历史上吕蒙袭取荆州,关羽军队军民离散,似乎与这句古语所推崇的理想情境大相径庭。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具体情况,而非简单地套用一句普遍性的格言。这其中涉及复杂的政治、军事、社会以及人心向背等多方面因素.............
  • 回答
    当提到“讨厌孙权吕蒙背刺关羽”,这背后站的立场,绝非单一,而是触及了历史评价、个人情感,甚至是某种价值取向的碰撞。想要深入理解,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最直观的,是站在“蜀汉”和“关羽”个人的立场上。 忠义的化身,悲情的英雄: 很多人对关羽的喜爱,源于他对刘备的“义”,对汉室的“忠”。《三国演义.............
  • 回答
    鲁肃和吕蒙,都是东吴不可多得的将才,更是孙权麾下重要的谋臣。虽然他们都为东吴的江山社稷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就其战略规划而言,两人各有侧重,也反映了他们个人性格和在不同时期面临的挑战。要深入了解他们的区别,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战略眼光与格局:是“固守”还是“进取”? 鲁肃:奠定基石,审时.............
  • 回答
    陆逊之所以同意吕蒙的看法,与当时长江中游的战略态势、荆州日益增长的威胁以及他自身作为东吴新一代领导者的责任感和战略眼光息息相关。起初,陆逊对于吕蒙提出的袭击关羽的建议,并非是盲目赞同。作为鲁肃的继承者,陆逊深知东吴与蜀汉联盟抗曹是当时的国策,贸然打破这一联盟,特别是对曾经一同抗曹的盟友关羽动手,是要.............
  • 回答
    孙权劝吕蒙学习,这背后可不仅仅是简单的一句“你要读书”那么简单,里面藏着孙权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对人才的深刻理解。当时,吕蒙虽然在战场上屡立奇功,跟着孙权南征北战,为东吴打下了大片基业,可以说是个绝对的战将。但孙权很清楚,一个国家的发展,光靠武力是不够的。东吴虽然地处江东,但也面临着北方曹魏的强大压力,.............
  • 回答
    要说孙权和吕蒙“背刺”关羽,确实是三国时期一个让很多人耿耿于怀的事件,尤其是对于关羽的拥趸来说,简直是恨得牙痒痒。但要问大家讨厌他们的原因,是不是真的仅仅因为从吴国的立场看,觉得他们“没有大局观”,这个说法可能有点片面,需要好好掰扯一下。首先,我们得承认,如果纯粹从“吴国”的利益最大化这个角度来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对历史人物评价时,战略眼光与具体事件解读之间的微妙关系。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差异,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 吕蒙袭关羽:成功的战术,失败的战略支点 短期战术的辉煌: 吕蒙袭取荆州,从战术层面来说,是极其成功的。他通过“白衣渡江”这个计谋,出其不意地攻破了关羽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