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吕蒙背刺关羽真的是错误的吗?

回答
吕蒙“背刺”关羽是否是错误的,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带有历史争议的问题。要详细分析,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探讨:

1. 历史背景:

东汉末年局势: 当时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天下处于群雄割据的状态。曹操在北方占据优势,孙权在江东稳固统治,刘备则在荆州和益州发展。
荆州的重要性: 荆州是战略要地,地势险要,水陆交通便利,是攻取天下或固守一方的关键。刘备集团在诸葛亮的《隆中对》中就将夺取荆州作为隆起的第一步,是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战略的重要支撑。
关羽镇守荆州: 关羽作为刘备集团的核心将领,镇守荆州,负责与东吴的战略缓冲和东吴的军事威胁。
孙吴的战略需求: 孙吴政权自孙策以来就觊觎荆州,希望能以此扩大地盘,并为将来北伐提供出路。长期以来,孙刘联盟是基于共同的敌人曹操,一旦曹操的威胁减弱,孙刘之间的矛盾就容易显现。
赤壁之战后: 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孙刘联盟暂时得以维持。但荆州三郡(南郡、零陵、桂阳)的归属问题,以及荆州门户襄阳的战略地位,成为孙刘之间持续的焦点。

2. “背刺”行为的经过(通常指公元219年的事件):

关羽北伐汉中: 刘备在汉中之战击败曹操后,关羽被任命为前线总指挥,留守荆州,并开始对曹操控制下的樊城(今湖北襄阳)发动攻势。
关羽的军事行动: 关羽水淹七军,俘虏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这无疑是对曹魏的重大打击,也极大地消耗了关羽在荆州的力量。
东吴的反应: 孙权对此非常警惕和担忧。一方面,关羽的北伐导致荆州兵力空虚,对东吴构成了潜在威胁;另一方面,关羽虽然是刘备的属下,但其个人威望和军事能力非常强大,孙权也不希望关羽的势力进一步扩张。
孙权派遣吕蒙: 孙权召回了因病退居二线但智勇双全的吕蒙,并听取了吕蒙关于攻取荆州的建议。吕蒙提出了“白衣渡江”的计策,即化装成渔民和商贩,出其不意地渡过长江,攻取荆州。
孙刘联盟破裂: 孙权抓住关羽北伐、荆州守备空虚的时机,派遣吕蒙率军偷袭,成功占领了荆州大部分地区(南郡等地),关羽则在回师途中被东吴军队俘获并杀害。

3. “错误”的定义与分析:

从哪个角度来看待“错误”?

A. 从政治和战略角度看,吕蒙的行动可以说是:

对孙刘联盟的背叛: 孙刘联盟是基于共同对抗曹操的战略需要,尤其是在赤壁之战后,双方需要相互支持。吕蒙的行动直接导致了联盟的破裂,对东吴的长远战略发展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丧失盟友: 彻底失去了刘备集团这个重要的战略盟友,未来东吴在与曹魏的较量中,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孤立自己: 在三国鼎立的格局中,一个强大的同盟可以制衡其他势力。失去这个同盟,东吴的处境变得更加危险。
道义谴责: 从当时的政治道德来看,这是一种不义之举,可能会在天下士人中留下负面评价。

目光短浅的决策: 有观点认为,孙吴的长期战略目标应该是统一天下,而并非仅仅占据荆州。为了荆州而牺牲与刘备集团的联盟,可能是一种目光短浅的决策,因为在对抗曹魏的过程中,孙刘联盟的价值远大于荆州的战略价值。长远来看,曹魏仍然是最大的威胁,而东吴的力量无法独自抗衡曹魏。

B. 从军事和短期效果看,吕蒙的行动可以说是:

成功的军事行动: 从军事角度看,吕蒙的“白衣渡江”计策极具创意和执行力,成功地以最小的代价实现了战略目标——夺取了荆州。这显示了吕蒙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对局势的精准判断。
解决燃眉之急: 关羽的北伐确实给东吴带来了巨大的战略压力,荆州的空虚也为东吴提供了机会。吕蒙的行动在短期内解决了东吴面临的困境,获得了重要的战略地盘。

C. 从个人行为角度看,吕蒙的行动可以说是:

忠于君主: 作为东吴的将领,吕蒙的职责是为孙权效力,实现孙权的战略目标。从这个角度看,他执行了孙权的命令,完成了孙权交代的任务,是尽忠职守的表现。
政治智慧的体现: 尽管背叛了联盟,但从政治斗争的角度来看,吕蒙准确抓住了时机,利用了关羽的失误(兵力空虚),实现了对荆州的控制。这可以被看作是一种高明的政治手腕。

4. 不同史学家的观点与历史评价:

《三国志》的评价: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吕蒙的评价极高,称其“有国士之风”,并记载了其谋略和战功。虽然提到了其偷袭荆州之事,但更多的是肯定其军事才能和为东吴的贡献。
“背刺”的负面影响: 许多后世的评论家和史学家认为,吕蒙此举虽然短期内获利,但从长远来看,对东吴的战略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元气大伤: 孙吴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虽然占据了荆州,但一直承受着来自蜀汉和曹魏的巨大压力。夷陵之战中,陆逊虽大败刘备,但也因此削弱了东吴的力量。
失去了潜在盟友: 如果孙刘联盟能维持下去,双方联合对付曹魏,可能会改变三国鼎立的格局。
道义上的亏损: 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在历史评价上往往会受到指责。

5. 总结:

从孙吴政权自身的利益和吕蒙个人的职责来看,他的行动是“正确”的,至少是“合情合理”的。 他抓住了时机,完成了孙权的战略意图,为东吴带来了重要的战略地盘,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判断力。
但从更宏观的战略层面,尤其是在维护三国鼎立的平衡、以及考虑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来看,吕蒙的行为可以被认为是“错误”的。 他打破了相对稳定的孙刘联盟,使得东吴在未来面对强大的曹魏时,失去了重要的战略伙伴,可能导致了东吴自身实力的消耗和战略上的孤立。

因此,评价吕蒙“背刺”关羽是否错误,取决于你站在哪个角度,以及你如何定义“正确”和“错误”。

如果以 东吴当下的利益和孙权的战略意图 为出发点,吕蒙是 成功的执行者。
如果以 长期战略发展和三国整体格局 为出发点,吕蒙的 决策可能被视为一种失误或短视。

历史事件的评价往往是多维度的,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概括。吕蒙的行为是那个时代复杂政治斗争和战略博弈的产物,其影响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是对的。

要知道孙氏一族在孙策去世后最核心的理想就是向曹氏称臣,久在中枢的张昭等海专精算比我懂,更比你懂孙家的心思,结果降曹的伟大事业被周瑜勾结诸葛破坏。

孙权恨啊,但他又拿周瑜没办法。幸运的是周瑜早早遭了报应,之后孙权可以安心收拾周氏子弟给自己和曹公报仇了。

庐江周氏及其分支两千年来在中国政治军事文化界一直是一线家族,只有孙吴那几十年,周氏在记载中几乎消失了,只留下儿子获罪、死亡几个字。

杀父之仇,不过如此。

后来陆逊打赢石亭,害死了曹氏最后的名将曹休,断绝了孙权实现理想的可能,孙权眼睛都气绿了。他人生的最后十年,基本上就是忙着收拾所有和陆逊关系好的人。

治不了你还治不了你亲友吗?

孙皓-陆抗关系也是一样。陆抗不断拖延着孙皓称臣的时间,这把孙皓急得。等陆抗一死,立马流放陆凯的后人。

靠周瑜、陆逊、陆抗这种人,能实现孙氏心心念念的梦想吗?

吕蒙,只有吕蒙,完美地帮孙权圆了梦。

设使天下无吕蒙,孙权根本没有机会向曹氏称臣。

天下奇才

江东孤忠

user avatar

这方面的问题有很多了,本人作为一个蜀粉袁绍粉,就来简单说几句。

结论写在前面:大错特错。


国人最喜欢的就是结果反推。

袁绍输了,所以他是乐色;曹操赢了,所以他最牛X。

刘备前期中原都混不下去,但他曲线救国把同宗刘璋地盘夺了并且称了帝,还有历史级大贤葛亮给他续了几十年,所以地位各种拔高。

等等。

事实上,一个战略好不好,不能唯结果论,还需要认真分析下最终的结果是偶然,还是必然。



为什么吕蒙攻关羽大错特错呢?

首先,天下大势,曹操占据9州半,刘备占益州和荆州一部分,孙权是扬州、交州和荆州一部分。看似曹操9.5:3.5,实际上经济最好的的冀州和中原地带都是曹操的,而交州、扬州地广人稀,少数民族多,经济和北方没得比。总结就是孙权和刘备联合起来都是绝对的劣势。

这跟当年袁绍对曹操的优势是一样的,官渡之战前看似四州对四州,实际上冀州产弩、幽州产马、并州产兵,差距不是一般地大。哪怕官渡败了,以河北的雄厚基础,依然对河南有绝对优势(更不用说曹操那个四战之地了)。

可以说,孙权吞并关羽部分的荆州,对两家实力而言没有半点好处。



其次,是外交形势。

曹操想吞并江南成就不世武功是毫无疑问的,而刘备的政治属性决定了不可能跟曹操联合,所以刘备基本上是不敢双面受敌。

而孙权袭荆州杀关羽的后果,是刘备甚至想联合曹丕来一起做掉孙权,可见刘备是下了多么大的决心。

好的战略,可以参考张良给刘邦出的主意,分析哪些是朋友,可以用外交手段说服,让敌人变成自己的助力。

而吕蒙的战略,是把朋友变成敌人。为了三个郡,就将自己的盟友变成恨自己入骨的大敌,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见小利而忘义了。

说句不好听的,如果曹丕稍微聪明一点,再从合肥南下,你猜刘备会不会同意与孙权讲和呢?双方还有最基本的信任吗?

再说句如果的话,没有陆逊的横空出世,刘备的东进就一定会失败吗?



最后,是地理劣势。

江陵的地理位置,固然对孙权政权有较大威胁。然而江陵在刘表手里10年,在曹仁手里1年,未见孙权就如鲠在喉过。

关羽的荆州在分三郡后,只有2个半郡(南郡北部也就是襄阳在曹操手里),常备兵力不过3-4万人,精锐都被刘备诸葛张飞带着入蜀了,还整天与襄阳的乐进作战,根本无暇南顾。可以说,只要刘备不是动不动带5万人过来决战,关羽根本不敢主动挑事。

说实在话,根本不是关羽那点实力让孙权坐卧不安,而是孙权在被张辽揍了数次后,认为我这辈子就这样了,北上没机会的,想扩张只能找找最容易的机会。


而在接收了关羽部分荆州后,孙权就变成了:江陵重兵设防、江夏重兵设防、庐江一带也是重兵设防。防守重点无端端多了一个,而且是直接与曹魏接壤。

原本曹魏打关羽,孙权可以看戏的,结果现在全部要自己扛。甚至夷陵在自己手上,蜀汉的兵马根本不可能援助,因为没人会把后路都留给曾经背叛过的盟友。

如果不是诸葛亮多次北伐打乱了曹魏的布置,三国的主流将会是,曹魏三路揍孙权,曹魏又来打江陵,曹魏这次打江夏,曹魏下次打扬州……

而蜀国会抱着爆米花可乐在一旁看大戏:对不起,即便我们想帮,也真的做不到。除非把夷陵交给我们。



总结就是:

虽然因为各种原因,孙权政权活了下来并且甚至在晋取代魏后才被灭亡,看似是个成功的战略。

但实际上这个战略直接导致了三大弊端:

1、联盟破损,再无机会;

2、实力上多了3个郡,然后把一个州的盟友变成死敌;

3、防守由各负责一半变成了自己承受所有。

user avatar

吕蒙背刺并不是错的。相反很对。因为魏蜀吴三方是逐鹿中原。根本上三家的矛盾不可调和。

吕蒙通过背刺关羽使得东吴全据荆襄,长江中游的重庆武昌武汉不在受到关羽水军威胁这是东吴利好的一面。

问题在于吕蒙不是最高领导,东吴最高领导是孙权,从东吴后续发展上看东吴背刺就是悲剧。正常来说背刺盟友前要正确估计风险和收益。要有后续的动作,要有后续应变能力,普通人做事不单单考虑收益还要考虑一下后续是否会引起麻烦(是否考虑周全另说),作为一个军阀不考虑一下后果吗?

要么学刘邦,韩信背刺齐国,刘邦没有办法在建立汉主导的汉齐同盟,全力支持韩信灭齐,自己咬牙正面硬顶项羽进攻。也就是说背刺关羽后,吕蒙陆逊继续直扑成都,孙权硬抗曹操曹丕。要么对于蜀国报复要有一个清醒认识,在背刺前就要计算如何硬抗蜀国报复和魏国可能的趁火打劫。把优势变成胜势这是一个合格的战役。

而吕蒙背刺关羽后东吴一系列的问题造成不单单最后没捞到全部荆襄之地。还被蜀汉暴打,被迫从大汉忠臣吴侯变成了魏国开国江南镇守吴王。直接变成贰臣了,不单削弱了盟友,自己也没啥好处,共同敌人大魏反倒是更强壮了。这是闹哪样?

但这件事整体上和吕蒙关系不大,吕蒙就是孙权培养的嫡系,孙权要干什么吕蒙执行罢了,而吕蒙后续又死的早。所以锅就全是吕蒙的了。这事实际上就是证明孙权没有战略争天下的能力要不是有孙策,孙权这辈子都不可能割据一方。

一时的胜利或者失败并不可怕关键是你有没有后续的计划方案。这是争天下不是我们打游戏。实际上,东吴在赤壁之战后有北上机会,在关羽擒于禁后也有出徐州的机会。

要知道当时曹操刚刚兵败汉中,曹仁军团被关羽打的只有樊城一座孤城,曹操最后机动野战部队直接喂了鱼鳖,三处想加近十万的精锐野战军没了。徐晃带着最后家底。只要关羽不发生速败的情况下,牵制住徐晃军团,徐州那面短时间内没有援军,只要孙权不亲自出征,吕蒙陆逊这两人对张辽,而且当时淮南也有部分反叛。

这里需要注意,关羽军团在和徐晃作战期间开局不利。但是关羽能牵制徐晃,而蜀汉主力刚刚打完汉中之战正在修正,汉中道路也被曹操毁灭大半,蜀汉军团出汉中还需要时间。这正是东吴摘桃子的大好机会。

结果东吴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没一样对自家有收益的。

user avatar

如果,我是说如果。

我国和美国在日本交战,

俄罗斯看见我国把美国的军队打的落花流水。

脑子一拍,让一个将军把部队伪装成芭蕾舞团联合蒙古偷袭内蒙古。

你猜我国和俄罗斯还能和好如初吗?

就算能和好,肯定会互派重兵守卫边界。

你猜美国那些精英会不会高兴的跳脱衣舞?因为这就是他们想看到的。

你猜那位将军的雕像会不会被芭蕾舞爱好者拆掉?

————————————————————————

我:江东猛虎,美周郎,小霸王,擎天柱……

杠精:你这比喻不对,你个蜀粉。

我:怎么不对?

杠精:你说孙坚是猛虎,可是孙坚没有尾巴,这比喻不对。

我:就一个比喻而已。

杠精:总之就是不对,比喻猛虎就是说他残暴。说他美就是骂他绣花枕头,说他小就……说他霸王就是笑他,说他是擎天柱就是骂他傻柱。

我:呵呵,你开心就好。

————————————————————————

我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个小偷

我:偷东西真无耻……

话还没说完,就有人反驳

你懂什么,我不偷同行资料,他就会偷我的!

你懂什么,这世界就这样,你偷我,我偷他才正常。

你懂什么,你站在道德制高点有意思吗?

你就是个蜀粉!

你说话是什么意思?我可是大清铁帽子王绿帽王传人,我可以告你破坏名族大团结。

我偷别家韭菜活到85岁,你行吗?

user avatar

我发现大部分答案都认为此事错误的理由,都是孙权方面没有下一步行动。

可是我记得有很多历史大V整天科普三国历史细节的。

怎么他们没告诉你们,孙权打完关羽以后就遭遇了瘟疫,手底下的大将死了一堆吗?

十二月,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平、都督赵累等於章乡,遂定荆州。是岁大疫,尽除荆州民租税。

吕蒙,孙皎,蒋钦,都死了。

一堆人在那叭叭叭叭、叭叭叭叭,说个没完,什么吕蒙打完关羽不知道这样,打完关羽不知道那样,人家不知道哪样啊?人家死了你不知道啊?

书读得太少,而又想得太多。就是这样的表现了。

可是我就不明白了,这历史科普还有选择性科普的?对自己有理的就普,对自己不利的就不普?这种玩法用来当官倒是可以当一条好狗。因为当一条狗官最基本的素质就是“在掌握信息和资源的情况下披着权威公正严肃的外衣本着对自己有利的前提对群众透漏消息”。

当然更好的狗是在不起眼的地方提一下有这件事,然后继续带着你们在原有思路上狂奔。这种玩法叫做“免责条款”。保险合同上经常都是这样写的。

其实这个事情是很清楚的。

三国曹刘孙三家,真正有正确战略、并且按照战略走的,就只有一个孙权。

刘备这个人其实很清楚,但是文学作品和封建帝王把这件事情搞迷糊了。比如说没有争议的部分,诸葛亮投靠刘备之前,那就是个没头苍蝇,大体概括就是“到哪都养不熟、到哪都立不住”。后来有了诸葛亮,很多人就开始往上砸光环,但是总结起来还是这两件事。只不过在蜀中算是立住了,有了一点点突破。

曹操的问题稍微高端一点。李世民评价说是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说白了就是“君行臣道”。其实诸葛亮是“臣行君道”。这俩人都很拧巴。

孙权才是有点战略的。但是他自身的局势太复杂,导致很多措施只能采取偏软的路线。然而从孙权一直以来的作为来看,他自己本身其实是想强硬的。

比如说,刘备后期最大的突破就是控制了蜀中。这件事最大的功臣有三个人。一个是诸葛亮。他提出了图谋巴蜀的建议。这一个定策的功劳是他立身之本。只不过很多人无限夸大了这个功劳,以至于看不到他所处的环境有多凶险,遑论看明白他做了多少玩弄权术的阴险招数才得以安享尊荣。有个是法正。这里还可以带上张松。这些内应直接帮助刘备得以和刘璋决战。尽管刘璋很暗弱了,但是没哟顶内应,特别是这些内应的智谋,刘备根本就不可能打赢。这个事压根就不用提诸葛亮。一般人都是用诸葛亮的建策之功来直接把入蜀给替代了。其实根本替代不了。这么大的工程,执行起来比提议难上百倍。执行的时候刘备压根就没打算带上诸葛亮。要不是庞统死了,就没他的事儿。诸葛亮在这里其实主要就是个传话的。一个是孙权。

一般人不知道孙权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孙权顾全大局,才有了刘备对蜀中的控制。

很多人做事都喜欢欺负别人,以为自己成功就是靠踩人上去的。一旦踩人成功就沾沾自喜,把小人心态都暴露出来了。三国里面吹刘备的很多都是这个表现。比如说他们经常吹的是刘备通过欺骗孙权拿到了荆州三郡,通过欺骗孙权得到了入蜀机会,后来还面对孙权派来索还荆州的使节耍无赖,这都是他们觉得喜悦的地方。但是这些全都是小人才有的喜悦。

有个人给我发了个时间表,尽管他读不懂他自己发的时间表,但是我觉得表挺不错的。先放到这里。

人均武侯。

有个人发了这个时间列表给我,批评我搞错了。我觉得这个表挺好的,尽管他真的搞错了。

他说:

时间点搞错了,随即而来的就是逻辑链也错了。

然后列了个表:

1、十九年,是岁刘备定蜀,权以备已得益州,令诸葛瑾从求荆州诸郡。(214年刘备定蜀,孙权找他要地)(这里他没写刘备同意还地,但是要求拿下凉州再还)

2、权大怒,乃遣吕蒙督鲜于丹、徐忠、孙规等兵二万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使鲁肃以万人屯巴丘以御关羽,权住陆口,为诸军节度。(孙权动手)

3、秋七月,公征孙权,冬十月,公自合肥还;十二月,公至孟津。(214年7月,曹操在打孙权;10月撤退。12月准备渡河回邺城)

4、蒙移书二郡,望风归服。(吕蒙写了封信,长沙桂阳就姓孙了)

5、刘备引兵五万下公安。(刘备让二爷先拖着,然后带着五万人来找孙总拼命。)

6、鲁肃二爷单刀赴会事件。鲁肃MVP,二爷无话可说。

7、三月,公西征张鲁,至陈仓。(215年3月,曹总开始打张鲁。)

8、刘备惧失益州,使使求和于权,权令诸葛瑾报命,更寻盟好,遂分荆州,以湘水为界;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备。(刘备赶紧和孙权签了条约,带着五万人去汉中防曹总了)

9、215年7月,曹操拿下阳平关。同年8月,张郃带7000人在瓦口被张飞全歼,仅以生免。11月,张鲁在南郑向曹操投降。

这个时间表挺好的。孙权先礼后兵。刘备不顾汉中局势依旧要和孙权开战。最后孙权顾全大局,放刘备去打曹操。然后张飞在关键战击败张郃,挽救局势。

孙权一开始的打算,是扶持刘备,作为西线抗击曹操的帮手。这是鲁肃的战略计划。

后来的打算,是越过刘备,由周瑜带队攻略西川。然而周瑜病死了。

孙权的运气着实很差。他的战略总是在关键节点遭到这样的重挫。周瑜之死只是其中的一次。

这时孙权必须培养周瑜的继承者。刘备就是在这个空当谋求入蜀的。而且刘备对孙权说,他不忍攻略同宗。

然后刘备拿下蜀地的过程中,孙权并没有搞什么背刺。因为孙权需要一个较为强大的盟友来抵抗曹操。但是孙权明确骂刘备耍诈。

小人完全不知道,这是孙权的大局观在起作用。他们以为的是刘备同时欺骗了刘璋和孙权。他们压根不知道刘备在蜀中打了两年。孙权要黑刘备,有的是时间。

其实这个以为同时骗了俩就沾沾自喜,就是小人心态啊。

然后就更有意思了。

215年的时候,孙权找刘备要荆州,刘备耍无赖不给。于是双方剑拔弩张,准备开打。这个时候,是鲁肃单刀赴会,约见关羽。然后双方讲和。

单刀赴会一般都是赞扬关羽讲义气、有勇气的。现在你们需要把你们的推崇改成对鲁肃的。你们改得了吗?你们改不了。说你们“先入为主”,一点也不冤枉你们。其实先入为主太客气了,正确的成语叫做“入主出奴”。当然说了你们也不懂,这真的不是我看不起你们。

你们看懂双方讲和这个事情说明了什么问题吗?

没有。

因为历史大V同样没有告诉你们,孙权和刘备讲和,又是在帮助刘备。

因为这个时候张鲁被曹操干掉了,张鲁跑到了巴州(现在重庆附近),曹军正在深入追击。

稍微有点初中地理水平的人都知道,曹军到了重庆,就可以切断四川和两湖之间的联系。

刘备这时刚刚拿下四川,立足未稳,就带着大军在湖北湖南和孙权对峙起了。然后曹操这个时候在他的背后采取军事行动。这个危险性有多大,谁都可以看出来。

孙权的选择是放刘备回去打张郃。双方在阆中打了一仗。张飞击退了张郃。

阆中这个位置,早就过了剑阁了。

这个事情刘备应该感激孙权。因为孙权不放他回去,四川就没了。

当然了,“粉头儿”哪会给你说这个。

粉头儿一般说的是孙权欺负刘备讨要三郡,孙权傻瓜又被刘备耍了。

实际上粉头能不说这段就不说这段,通常都是直接从孙权讨要三郡转移到刘备汉中大破曹操。一边强调孙权缺德一边吹嘘刘备能打。

最有名的段子就是所谓“八百破十万”。曹魏吹这个可以理解,提振士气嘛。粉头吹这个就有点奇怪了。

因为对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看得到,孙权固然是十万大军攻击曹魏重点设防的坚城,但是最后被袭击的时候,孙权的大军已经撤退了。孙权只是在殿后的时候,冒险留在了后方,希望保障大军顺利撤走。这是孙权一贯的做法。他当初搞“原版草船借箭”的时候就是这样做的,后来射虎,他也是亲自上(尽管不是故意找老虎单挑的)。张辽发现了孙权这个特点,看破了他的空城计,所以搞了斩首行动。

孙权的这些做法和孙策其实是一样的。

要说区别,就是我们看到的故事里,孙策固然被太史慈打得夺走了头盔,笑话了很久,但是最后孙策最后把太史慈弄过来给自己干活了。所以这个廉价的笑话就没有传起来。

到了孙权这边,粉头儿们说书的时候怎么会放过这样让看客笑的段子呢?自然是说得满堂大笑,洋溢着快乐的气息了。

耍猴儿的与看耍猴儿的,谁知道谁是被耍的猴儿呢。

八百破十万这种段子,哄三岁小孩是够了。

还是那句话:不是我看不起你。你自己掂量掂量。

吕蒙打关羽这件事情,和孙权放刘备去抵抗曹操是一样的。

战略上,都是服务于孙权集团的整体利益的。

对于孙权集团来说,争夺蜀中是必要但是不紧迫的事情。孙权很难调动鼠目寸光的江东豪门去争夺巴蜀。于是周瑜死后,孙权就只能放弃对巴蜀的想法。尽管他不死心,但是这个时候刘备再一忽悠,他就坚持不下来了。因此尽管刘备背叛了他,孙权也只能放任刘备去控制巴蜀。不然落到曹操手里,形势上就更加不利。

从我的角度来看,其实还不如落到曹操手里。因为曹操没有能力控制这么广阔的领土。曹操内部的扰乱也十分严重。孙权完全可以抓住曹操内部势力过于盘根错节的机会,打出一波意想不到的反击。否极泰来嘛,敌人表面上最强的时候恰恰是最弱的时候。他们的凝聚力捆不起来那么大的摊子。

但是孙权的才具很可能高于鲁肃,但显然要弱于周瑜。这个决断他做不出来。

所以他孙权选择的是继续养刘备这个养不熟的。

刘备这个养不熟的特性,从来没有改变过。我们可以看他的粉丝和粉头们的表现。他们一直都强调刘备在追随每一个军阀的时候都是客将。听他们这个意思,我总觉得刘备从一开始跟卢植学习的时候就摆着皇帝谱儿。所以在粉头儿们的话语中,从来不是公孙瓒别部司马按照公孙瓒的命令在青徐活动,而是“蜀”昭烈帝陛下帮助公孙瓒在青徐开展工作,“蜀”昭烈帝陛下帮助袁绍在徐州开展工作,“蜀”昭烈帝陛下帮助曹操在徐州开展工作,“蜀”昭烈帝陛下帮助汉荆州牧刘表在新野开展工作,“蜀”昭烈帝陛下帮助孙权在荆州开展工作,“蜀”昭烈帝陛下帮助刘璋在葭萌关开展工作。所以我觉得这些粉头也是同样情况:

他们通常都是作为自己老师的爹在帮助老师完成教学任务;他们通常都是作为自己同学的爹在帮助自己的同学完成游戏任务。

逻辑上是一致的。

因为他们最终都要成家立业养孩子,都会变成他们自己孩子的爹。所以他们从八岁开始就摆出爹的样子为人处事了。

什么?你说你们不是这样做事的?

你们不就是这样说刘备的吗?到哪都是客将?东家雇你干活,明确给你任命,明确交办任务,你自己都知道要去汇报进展,请示任务,你管这个叫客将?

凡六背其主,而自以为忠。

这就是道德低下到了一定程度就不觉得道德低下了。美国人一直都是这样玩的。美国人的低人权优势弄得我们都觉得自己的原子弹不够用了。

乌鸦身上找到了几个白点,就变成了喜鹊。

从战略上来说,孙权需要上游的安全。

曹操必然不能带来这个安全。江东豪门又不肯支持孙权得志,不可能让孙权强大到可以压制他们的地步。所以,孙权在无法动员起来进攻巴蜀的情况下,只能容忍刘备占据上游。

刘备同样不能带来上游的安全。

在孙权与刘备的合作过程中,刘备在战略上不断欺骗孙权。无论是入蜀还是荆州,刘备就没给孙权过任何信誉;刘备在人事上离间孙权的君臣关系。刘备像在徐州劝说曹操杀吕布一样,劝说孙权猜疑周瑜。这说明两种情况,要么就是刘备野心勃勃一直想削弱对手,要么就是刘备这个人就是这么看问题的。他就是见不得别人强大,认为强大以后必然背叛。有一种情况下,这两个情况可以同时成立,那就是刘备就是一个“小富即狂”的野心家。从刘备的一贯表现来看,他的确是这样的人。

那么在这样刘备在孙权面前只搞动作不积累信任的情况下,孙权没有任何理由可以相信:

刘备掌握荆州,不会对孙权造成威胁。

你把便宜都占了,以为别人是傻瓜,而且还要继续占便宜,那你最后就只能没朋友。

刘备这些事情,就是显而易见的“有便宜不占就是王八蛋”的心态反映。结果最后就是变成了活王八。

因为刘备恶劣的政治信誉,所以孙权只有打下荆州,才能确保上游安全。

这在战略上没有任何问题。

孙权真正的问题,是他的大将,或者说大将们,一下都死了。

这简直就像是辽沈战役刚打完林彪粟裕高岗陈毅刘伯承等等这些重要人物全都意外去世了。你问为什么不接着平津不接着渡江。你来指挥看看?这班子不花时间调整的吗?等你调整完了,傅作义早跑了,苏联和美国早就腾出手来干涉了。

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动,直接导致孙权的战略就只能停留在打下关羽以后的阶段。

那他还能怎么办呢?他也没办法让吕蒙活过来啊。

等他调整完了,刘备又开始东征了……

实际上孙权那个时候还没调整完,而是被迫让陆逊压过了韩当等人一头,做了西线统帅。至此孙权就只能在与江东豪门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而不再可能压制他们了。从而也就是失去了整合力量北伐西征的可能。

说到底,刘备这个毫无战略的家伙,才是一手导致孙刘两家都失去问鼎中原机会的真正罪魁祸首。

很多人说,关羽死了,刘备不复仇就无法控制军队。但是我们要知道,刘备是在关羽死了几年以后才出征的。期间他先忙着称帝去了。这几年时间,只能证明刘备的部下没有那么强烈的可以阻碍蜀汉大局的情绪。甚至刘备这个期间都没有一点点人才紧缺的感受,还有心情用牵强的理由杀了刘封。

用人之际的感受是一点都没有,在政治上这是相当的迟钝。

后来刘备睡醒了,知道锅是铁打的,都输到白帝城了。

孙权扶持这么一个帮手,真是瞎了眼。

不过我也能理解这个心态。

刘备要真是才高八斗能力卓越,哪有机会做那么多人的“客将”呢。

吕布几百个兵在手里面就能掀起与曹操连番大战的浪潮,早就做了主君了。谁会对曹操说,你不担心刘备背刺吗?

尽管刘备真的背刺了曹操,但是曹操始终都是将刘备当作贩履小儿看待的。

关键点,就是刘备的格局很浅,大家都不相信他有什么翻天的本事。后来证明,刘备的确没有这个本事,的确只能逃窜到僻远之地割据。

事情本来是很清楚的,但是光环多了,就亮瞎狗眼了。

user avatar

东吴拉胯是第一罪。

就像李世民,如果玄武门之变后,没有跟着一个贞观之治,以及后面的军事成功,那玄武门之变会直接被喷出屎。

就像张学良夺权一样,夺了权杀了手下两个大将,大家都骂他。

所以评价一段历史,一个人物,往往是后面的剧情能起到更大的作用。

如果东吴背刺后,一路开挂统一中国,你看评价是怎样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吕蒙“背刺”关羽是否是错误的,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带有历史争议的问题。要详细分析,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探讨:1. 历史背景: 东汉末年局势: 当时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天下处于群雄割据的状态。曹操在北方占据优势,孙权在江东稳固统治,刘备则在荆州和益州发展。 荆州的重要性: 荆州是战略要地,地势险.............
  • 回答
    要说孙权和吕蒙“背刺”关羽,确实是三国时期一个让很多人耿耿于怀的事件,尤其是对于关羽的拥趸来说,简直是恨得牙痒痒。但要问大家讨厌他们的原因,是不是真的仅仅因为从吴国的立场看,觉得他们“没有大局观”,这个说法可能有点片面,需要好好掰扯一下。首先,我们得承认,如果纯粹从“吴国”的利益最大化这个角度来看,.............
  • 回答
    刘备背刺刘璋和吕蒙背刺关羽,这两件事在三国历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们都涉及“背刺”,都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细究起来,其中的缘由、性质以及给人的观感,却有着显著的差异。而将它们与司马代魏相提并论,并冠以“报应”之名,则需要更深入的分析。 刘备背刺刘璋:权谋与道义的博弈刘备对刘璋的.............
  • 回答
    当提到“讨厌孙权吕蒙背刺关羽”,这背后站的立场,绝非单一,而是触及了历史评价、个人情感,甚至是某种价值取向的碰撞。想要深入理解,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最直观的,是站在“蜀汉”和“关羽”个人的立场上。 忠义的化身,悲情的英雄: 很多人对关羽的喜爱,源于他对刘备的“义”,对汉室的“忠”。《三国演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一下子就触及了三国演义和真实历史中的一些关键情节。要论谁“更有资格”被列入“背刺教科书”,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看看这二位的操作,从动机、手段到影响,哪个更符合“背刺”的精髓。首先,咱们得明确,“背刺”这词儿用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在我看来,“背刺”不光是简单的背叛,更强调的是一种隐藏.............
  • 回答
    吕蒙击败关羽,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一次辉煌的胜利,但他在许多人心目中却一直被冠以“小人”的称号,这其中的原因非常复杂,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源于《三国演义》的文学塑造与道德批判:这是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在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中,吕蒙的形象被刻意进行了负面塑造,并以此来反衬关羽的忠义和.............
  • 回答
    吕蒙熟读《孙子兵法》吗?这个问题,与其说是在问一个简单的“是”或“否”,不如说是在探讨这位东吴名将的治军用兵之道,以及他如何将兵法智慧融入实践,最终成就一番事业。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吕蒙深谙《孙子兵法》,而且绝非泛泛而读,而是将其融会贯通,并在军事生涯中灵活运用,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不过,我们要讲清楚.............
  • 回答
    吕蒙,这位东吴的传奇将领,从一个浪荡少年蜕变为一代名帅,其军事才能毋庸置疑。尤其是他“白衣渡江”一举,更是将夺取荆州三郡的壮举载入史册。然而,这位名将却从未能攻破合肥,这实在是一个颇具争议且引人深思的军事谜题。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点来剖析:一、 荆州三郡与合肥的地缘、战略及守备差异: .............
  • 回答
    吕蒙,一位在东吴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论其功绩,他协助孙权统一江东,更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典故流传千古,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锐意进取的精神。他对自家君主孙权,更是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无论是在平定叛乱、抵御外敌,还是在筹划攻取荆州的关键时刻,都尽心尽力,为东吴的江山社稷殚精竭虑。然而,即.............
  • 回答
    “白衣渡江”,这四个字一说出口,似乎就自带了一种传奇色彩,让人脑海中浮现出波涛汹涌的长江,以及那身披白衣、决然前行的身影。吕蒙凭借这一壮举,确实在三国乃至中国军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说是“一战封神”或许有些夸张,但说他因此战而名垂千古,奠定了他卓越军事家的地位,是绝对不为过的。要论吕蒙的“白衣.............
  • 回答
    关羽之死,东吴方面的主导者是吕蒙,但背后是否存在孙权的授意?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吕蒙的个人能力、东吴当时的战略考量以及孙权的政治手腕这几个层面来深入分析。首先,我们看看吕蒙。吕蒙绝非一个简单的“武夫”,他能从一个“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鲁莽少年成长为一代名将.............
  • 回答
    吕蒙夺取荆州,而非徐州,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从军事战略和政治格局上看,是相当合理且具有深谋远虑的选择。这背后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基于对局势的深刻洞察和严密的谋划。首先,我们要明确当时三国鼎立的局面,以及各方势力的大致分布和战略意图。 曹魏: 占据中原,实力最为雄厚,志在统一天下。其主要威胁方向是南.............
  • 回答
    吕蒙未杀关羽,而是将其释放,这一假设性的转折,无疑会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三国鼎立的格局中激起层层涟漪,甚至可能改变历史的走向。让我们深入剖析,如果这一幕真实发生,局势将发生哪些戏剧性的变化。一、 荆州之战后的直接影响:1. 孙权与刘备关系缓和(至少表面上): 吕蒙放了关羽,最直接的后果便.............
  • 回答
    吕蒙塑像被砸烂,这件事儿发生在吕蒙的家乡,着实让人有点意外,也值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吕蒙是谁。这位可是东吴的大将,在三国时期名头响当当。特别是“白衣渡江”那出戏,更是把他推上了神坛。当年他设计夺取荆州,还把关羽给“请君入瓮”了,这功劳不可谓不大。从历史角度看,他是个有勇有谋的军事家,也是.............
  • 回答
    鲁肃和吕蒙,都是东吴不可多得的将才,更是孙权麾下重要的谋臣。虽然他们都为东吴的江山社稷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就其战略规划而言,两人各有侧重,也反映了他们个人性格和在不同时期面临的挑战。要深入了解他们的区别,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战略眼光与格局:是“固守”还是“进取”? 鲁肃:奠定基石,审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对历史人物评价时,战略眼光与具体事件解读之间的微妙关系。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差异,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 吕蒙袭关羽:成功的战术,失败的战略支点 短期战术的辉煌: 吕蒙袭取荆州,从战术层面来说,是极其成功的。他通过“白衣渡江”这个计谋,出其不意地攻破了关羽的.............
  • 回答
    评价吕蒙,得从他的出身、成长经历、性格特质、军事才能、政治才能以及他对东吴的贡献这几个方面来细细品味。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了转变与传奇,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历史人物。出身寒微,少年英姿勃发吕蒙出身于一个比较普通的士族家庭,并非大家族出身,这在当时那个讲究门阀的年代,对他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起点。但吕.............
  • 回答
    “士为知己者死”这句古语道出了士人对知遇之恩的珍视,以及愿意为之付出生命的忠诚。然而,历史上吕蒙袭取荆州,关羽军队军民离散,似乎与这句古语所推崇的理想情境大相径庭。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具体情况,而非简单地套用一句普遍性的格言。这其中涉及复杂的政治、军事、社会以及人心向背等多方面因素.............
  • 回答
    陆逊之所以同意吕蒙的看法,与当时长江中游的战略态势、荆州日益增长的威胁以及他自身作为东吴新一代领导者的责任感和战略眼光息息相关。起初,陆逊对于吕蒙提出的袭击关羽的建议,并非是盲目赞同。作为鲁肃的继承者,陆逊深知东吴与蜀汉联盟抗曹是当时的国策,贸然打破这一联盟,特别是对曾经一同抗曹的盟友关羽动手,是要.............
  • 回答
    孙权劝吕蒙学习,这背后可不仅仅是简单的一句“你要读书”那么简单,里面藏着孙权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对人才的深刻理解。当时,吕蒙虽然在战场上屡立奇功,跟着孙权南征北战,为东吴打下了大片基业,可以说是个绝对的战将。但孙权很清楚,一个国家的发展,光靠武力是不够的。东吴虽然地处江东,但也面临着北方曹魏的强大压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