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人勾结糜芳这件事是史料明文:
《三国志·关羽传》:於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
《吴录》:初,南郡城中失火,颇焚烧军器。羽以责芳,芳内畏惧,权闻而诱之,芳潜相和。
蜀汉与孙吴对此口径一致,糜芳叛变有孙权勾搭的成分在内,甚至双方早已暗中达成某种一致。不外乎糜芳想既当且立,不愿意揭竿而起,需要形势推一把。所以吕蒙要白衣渡江,最大限度的延缓军情在南郡地区的传播速度。
《吴书》:(虞)翻谓(吕)蒙曰:"此谲兵也,当将(士)仁行,留兵备(公安)城。"
《三国志·虞翻传》:后蒙举军西上,南郡太守麋芳开城出降。蒙未据郡城而作乐沙上,翻谓蒙曰:"今区区一心者麋将军也,城中之人岂可尽信,何不急入城持其管籥乎?"
对此,虞翻的认知最为清晰,吴人策反的不过是主将而已,并不代表蜀军皆愿意降。一旦有足够的时间和操作空间,事情必然要起变。因此,要把士仁挟持走,要留兵弹压公安的蜀军,要急忙入城确保真的控制住江陵,否则很容易功败垂成。
事实也的确如此——时城中有伏计,赖翻谋不行。
吴人兵临城下,糜芳献城投降且如此——若是糜芳先举城叛乱降吴,坐等吴人发兵来救,怕是吴军还在船上,这边糜芳已经控不住场被江陵内部拿下了。
说白了,糜芳的控制力有限,所以他只能等形势危急到一定程度,才能发挥叛徒的最大效果。吴军初到,他也没有看到吴人就降,而是看到士 仁才降。
公安守将士人在吴军行伍中,起码说明公安沦陷,那么自己一降,南郡地区就没有强力的抵抗力量了。这个时候投降,才有保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