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白衣渡江的时候孙吴的是否已经策反了国舅?

回答
关于白衣渡江时孙吴是否已经策反了国舅,这是一个历史疑点,并没有明确的史书记载,所以我们无法百分之百肯定。但从现有的史料和历史逻辑推断,可能性不大,或者说即便有接触,也未达到“策反”的程度,未能对战局产生实质性影响。

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明确几个关键点:

1. 白衣渡江事件的背景:

时间: 公元219年。
人物:
孙吴: 主要指挥者是鲁肃(但鲁肃在217年去世,所以更准确说是陆逊接替了鲁肃的都督之职,但白衣渡江是关羽大意失荆州后的事件,时间点略有出入。严格来说,白衣渡江是指吕蒙在关羽大意失荆州后,偷袭荆州的一系列军事行动,此时鲁肃已故,陆逊是重要将领。但我们通常将“白衣渡江”与吕蒙联系在一起,是形容其伪装普通士兵渡江偷袭的策略。所以,我们讨论的是吕蒙时期或之后孙吴对荆州的军事行动。
蜀汉: 主要负责人是关羽,镇守荆州。
事件: 关羽率军北伐曹魏,离荆州兵力空虚。孙吴抓住机会,由吕蒙策划,以伪装成商船的船只,士兵身穿白衣,冒充商贩,秘密渡江偷袭荆州。最终成功夺取荆州,并擒杀了关羽。
核心目的: 孙吴与刘备集团(蜀汉)虽然是盟友,但荆州土地的归属一直是双方的敏感问题。孙权一直觊觎荆州。关羽北伐曹魏,给了孙权出兵夺取荆州的绝佳时机。

2. “国舅”的身份和可能指代:

在三国时期,如果提到“国舅”,一般是指刘备的妻子孙尚香(孙夫人)的哥哥们。孙尚香是孙权的妹妹,也就是孙坚的女儿,孙策和孙权的妹妹。

然而,在关羽北伐期间,孙尚香已经返回东吴,甚至可能已经死亡。

孙尚香的情况: 公元211年,孙权为了离间刘备与关羽、张飞的关系,将孙尚香嫁给刘备。但刘备并非真心娶她,只是政治联姻。几年后,刘备取蜀,留下了孙尚香在荆州。后来,孙权派人接孙尚香回东吴,理由是刘备的行为让他不放心,但更多的是政治考量,也可能与刘备集团对孙吴的实力增长感到不安有关。具体孙尚香回东吴的时间和境况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但普遍认为她是在刘备入川前后或不久后回到了东吴。
因此,在219年关羽北伐时,孙尚香很可能已经不在刘备身边,甚至可能已经不在人世。

所以,在白衣渡江这个事件中,如果说“国舅”是指孙尚香的哥哥,那么是指孙策或孙权本人。

孙策: 孙策已于公元200年去世,显然不可能是他。
孙权: 孙权是孙尚香的哥哥,但他是东吴的君主,他本人就是发动白衣渡江行动的决策者和领导者。所以谈不上“策反”他自己。

3. 另一种可能的“国舅”解读:

或许“国舅”是指与刘备的“国家”——蜀汉——有密切关联、如同国舅般地位的人。但这种解读过于牵强,在三国语境下,更直接的理解就是刘备的妻子的兄弟。

4. 基于以上分析,对“孙吴是否已经策反了国舅”的判断:

综合来看,“孙吴是否已经策反了国舅”这个问题,在字面意义上难以成立,或者说没有史料支持。

如果“国舅”是指孙尚香的哥哥(孙策、孙权): 孙策已死,孙权是东吴的国君,不存在“策反”的问题。
如果“国舅”是指与蜀汉有关的、可能被策反的人: 史书中没有任何记载表明在白衣渡江发生前,孙吴对蜀汉内部的某位“国舅”进行了策反,并且该策反起到了关键作用。

5. 历史逻辑和推测:

孙吴与蜀汉的关系: 孙吴和蜀汉虽然是联盟,但这种联盟是基于共同对抗曹操的现实需求。双方在战略利益上存在根本冲突,尤其是在荆州问题上。孙权早就有夺取荆州的野心。
孙权对荆州的图谋: 孙权对荆州垂涎已久,他与刘备集团在荆州的势力划分上一直存在摩擦。当关羽北伐,东吴认为时机成熟时,夺取荆州是必然的选择。这并非突然兴起的行动,而是长久谋划的一部分。
白衣渡江的策略: 白衣渡江是吕蒙提出的奇谋,其核心在于利用关羽北伐导致荆州空虚,以及利用孙吴与蜀汉表面上的盟友关系,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发动袭击。这种策略的成功,在于对敌方(荆州守军和关羽)的认知和判断,以及自身的军事部署和伪装。
是否存在内部“内应”? 任何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尤其是在对方的腹地进行偷袭,都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内部信息传递或“内应”。但史书并未明确记载东吴策反了蜀汉内部的某个“国舅”作为内应。更有可能的是,吕蒙通过侦察,了解到荆州兵力空虚,关羽骄傲轻敌等信息,为行动提供了基础。也有学者推测,陆逊的迅速接任都督职位,以及他能有效地管理东吴内部的军事力量,也从侧面说明东吴内部的组织是相对有效的。

6. 结论:

不存在“孙吴已经策反了国舅”的说法。 这个说法可能源于对历史事件的误解,或者是对“国舅”一词的非传统解读。在白衣渡江这一事件中,孙吴的行动是基于其自身的战略利益和对时机的把握,并通过精密的军事部署和伪装来实现的。虽然不排除在行动过程中有信息传递的可能,但并没有任何史料能够证明孙吴策反了某个关键人物(所谓的“国舅”)来促进其军事行动。

如果非要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理解,也许可以说孙吴策反了“孙刘联盟”这一“国”的概念中的一些潜在规则或默契,但这不是字面意义上的“策反国舅”。

总而言之,在白衣渡江事件中,孙吴发动的是一次主动的军事行动,其目的是夺取荆州,这是孙权集团的既定战略目标,并非通过策反内部人士来实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吴人勾结糜芳这件事是史料明文:

《三国志·关羽传》:於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
《吴录》:初,南郡城中失火,颇焚烧军器。羽以责芳,芳内畏惧,权闻而诱之,芳潜相和。

蜀汉与孙吴对此口径一致,糜芳叛变有孙权勾搭的成分在内,甚至双方早已暗中达成某种一致。不外乎糜芳想既当且立,不愿意揭竿而起,需要形势推一把。所以吕蒙要白衣渡江,最大限度的延缓军情在南郡地区的传播速度。

《吴书》:(虞)翻谓(吕)蒙曰:"此谲兵也,当将(士)仁行,留兵备(公安)城。"
《三国志·虞翻传》:后蒙举军西上,南郡太守麋芳开城出降。蒙未据郡城而作乐沙上,翻谓蒙曰:"今区区一心者麋将军也,城中之人岂可尽信,何不急入城持其管籥乎?"

对此,虞翻的认知最为清晰,吴人策反的不过是主将而已,并不代表蜀军皆愿意降。一旦有足够的时间和操作空间,事情必然要起变。因此,要把士仁挟持走,要留兵弹压公安的蜀军,要急忙入城确保真的控制住江陵,否则很容易功败垂成。

事实也的确如此——时城中有伏计,赖翻谋不行。

吴人兵临城下,糜芳献城投降且如此——若是糜芳先举城叛乱降吴,坐等吴人发兵来救,怕是吴军还在船上,这边糜芳已经控不住场被江陵内部拿下了。

说白了,糜芳的控制力有限,所以他只能等形势危急到一定程度,才能发挥叛徒的最大效果。吴军初到,他也没有看到吴人就降,而是看到士 仁才降。

公安守将士人在吴军行伍中,起码说明公安沦陷,那么自己一降,南郡地区就没有强力的抵抗力量了。这个时候投降,才有保障。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