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刘备不杀了诸葛亮以绝后患?

回答
刘备这个人,一辈子都在扮演着一个“仁义”的形象,这不仅仅是他的政治包装,某种程度上也是他性格的核心。所以,当有人问“为什么刘备不杀了诸葛亮以绝后患”的时候,首先要摆脱掉的是那种“帝王术”的思维模式,认为刘备会像某些冷酷的统治者一样,为了权力而铲除一切潜在的威胁。

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远不是一般的君臣,他们之间更像是一种“知遇之恩”和“生死相托”的信任。你想想,刘备在那时候是什么境地?颠沛流离,兵败如山倒,几次都快要混不下去了。是诸葛亮,那个“茅庐出山”的年轻人,给他描绘了“隆中对”的宏伟蓝图,让他看到了统一天下的希望。这就像一个溺水的人抓住了救命稻草,而且这根稻草还是那么聪明、那么有远见。

所以,从感情上讲,刘备对诸葛亮那是何等依赖和感激?他把诸葛亮当成了自己实现理想的唯一依靠,甚至在他临终前,把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种信任,不是说杀就杀的。

从现实角度来说,刘备杀了诸葛亮,反而会是大大的“后患”。

第一,人才的断层和失去人心。 诸葛亮不仅是个军事家,更是个政治家、战略家。他的才能是全方位的,当时蜀汉能拿得出手的,还有谁能跟诸葛亮比肩?如果刘备杀了诸葛亮,那谁来辅佐刘禅?谁来继续“隆中对”的战略?整个蜀汉的班子就垮了。更重要的是,诸葛亮在当时就已经是名扬天下了,人们都说“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刘备杀了诸葛亮,外面的人怎么看?他会从一个“仁德之君”变成一个“猜忌狠辣”的暴君。这会让他之前积攒的人心、声望,瞬间荡然无存。本来就半壁江山,这下更没人愿意跟着他了。

第二,内部的动荡和离心。 诸葛亮在蜀汉内部的威望有多高?比刘备本人的许多拥趸都要高。他不仅是丞相,更是军师,更是诸葛家族在蜀汉的地位。如果刘备动手杀了诸葛亮,那些对诸葛亮忠心耿耿的将士,那些被诸葛亮提拔起来的官员,会怎么想?他们会造反吗?至少会离心离德,整个蜀汉的统治就会变得非常不稳定。刘备这是在玩火,不是在“绝后患”,而是在制造更大的患。

第三,战略的执行。 “隆中对”的战略,是诸葛亮为刘备量身定做的,也是刘备最坚定的方向。这个战略需要长时间的谋划和执行,需要一个能够稳定大局、持续投入的领导者。刘备杀了诸葛亮,就等于自己拔掉了最重要的一根锚。他自己未必有能力完全掌握和推行这么宏大的战略,更别说还要顶着杀害贤臣的骂名。

我们回头看看刘备的经历,他身边的人才,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法正、庞统……一个个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即使是这些人,刘备也从未对他们有过猜忌,反而非常看重他们的意见。他是一个善于用人、也懂得珍惜人才的人。他深知,在乱世之中,人才比什么都重要,尤其是像诸葛亮这样能为他指明方向、又能帮他把方向执行下去的人。

所以,刘备不杀诸葛亮,不是他傻,也不是他没有“帝王术”,而是他明白,在当时的情况下,诸葛亮是他最大的倚仗,是蜀汉能够崛起的关键。杀了他,只会毁了自己毕生的事业,让“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这句话,成为他自己人生的写照。他是在用一种“信任”和“托付”来“绝后患”,而不是用“杀戮”来“绝后患”。这种做法,恰恰体现了他作为“仁德之君”的一面,也正是他能够赢得人心、最终建立蜀汉政权的重要原因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您也是易中天粉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备这个人,一辈子都在扮演着一个“仁义”的形象,这不仅仅是他的政治包装,某种程度上也是他性格的核心。所以,当有人问“为什么刘备不杀了诸葛亮以绝后患”的时候,首先要摆脱掉的是那种“帝王术”的思维模式,认为刘备会像某些冷酷的统治者一样,为了权力而铲除一切潜在的威胁。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远不是一般的君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许多读者在阅读《三国演义》时会产生的疑问。关羽的死对刘备无疑是灭顶之灾,那种撕心裂肺的悲痛和滔天的怒火,足以让一个君王失去理智。然而,他却没有就近斩了诸葛亮,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刘备不生气”或者“刘备不敢”可以概括。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刘备当时的心境。关羽不.............
  • 回答
    说起刘备和诸葛亮,很多人都知道他们君臣情深,刘备临终前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也鞠躬尽瘁。但历史并非总是这么“偶像剧”般美好,尤其是当关羽、张飞这两位刘备最亲近、最倚重的兄弟相继离世,刘备的内心必定是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复杂的煎熬。在这种背景下,为什么刘备没有对诸葛亮动杀心,甚至没有表现出对诸葛亮的猜忌?.............
  • 回答
    刘备为何没有杀诸葛亮?这个问题,说来话长,里面藏着很多学问,也很有意思。咱们不看那些冷冰冰的史书,就聊聊这其中的门道,讲得明白点,也尽量别让你们觉得这是机器写出来的。首先,我们得明白,刘备这个人,他最看重什么?是仁义,是名声,是天下大业。这三样东西,对他来说,是骨子里的东西,是立足的根本。第一,仁义.............
  • 回答
    曹操当年不杀刘备的原因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背后交织着政治考量、军事战略、个人恩怨以及历史的偶然性。虽然曹操在很多时候视刘备为心腹大患,并曾有过将其除之而后快的时候,但最终他没有下手,而是采取了容忍甚至拉拢的态度。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曹操为何不杀刘备:一、政治考量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这.............
  • 回答
    要理解《三国演义》中刘备对刘安杀妻和张飞屠戮车胄全家这两件事的处理态度,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小说作者罗贯中塑造刘备“仁德”形象的逻辑,以及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小说创作手法。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而非史书。罗贯中在创作时,以“尊刘抑曹”为基本宗旨,极力凸显刘备的仁德、忠义和雄才大略,.............
  • 回答
    项羽这个人,身上总有一种让人琢磨不透的矛盾感。提起他杀宋义,那真是干净利落,说杀就杀,连点犹豫都没有,一副“挡我者死”的狠劲。可到了鸿门宴上,面对刘邦这个大活人,他怎么就那么磨磨唧唧,犹豫不决了呢?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先说杀宋义,为啥那么爽快?宋义这个人,在项羽看来,就是个碍事儿的.............
  • 回答
    苏轼对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的评价,确实与当时普遍存在的“妇人之仁”论截然不同。理解苏轼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思想体系,以及他对“仁”和“君子”的理解。一、 普遍的“妇人之仁”论:为何项羽不杀刘邦会被认为是错误?在很多人看来,项羽在鸿门宴上拥有绝佳的机会,可以一举剪除最大的竞.............
  • 回答
    刘备之所以最终决定杀死刘封,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决定,它涉及政治、军事、情感以及蜀汉政权的稳定等多个层面。尽管史书对具体细节的记载并非详尽,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原因来深入分析:1. 军事上的重大失误——未能救援关羽,导致荆州丢失:这是刘封被处死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 事件背景: 219年,.............
  • 回答
    公元221年,发生在蜀汉阵营中的两起悲剧,让刘备这位仁德之君经历了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刻。一次是发生在荆州,另一次则在巴西。前者是他的结义二弟关羽,后者是他的结义三弟张飞。然而,同样是挚爱手足的离世,刘备的反应却大相径庭,这背后隐藏着怎样深沉的情感与现实的考量?当刘备在得知关羽被东吴孙权所害的消息时,那.............
  • 回答
    关于刘玄为何不杀刘秀,反而大力提拔他担任大司马,这其中缘由颇为复杂,绝非简单的敌对或信任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更宏观的历史背景,并深入剖析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以及刘玄和刘秀各自的处境与考量。首先,得承认刘玄上位之初,他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巩固自身统治的合法性。彼时,绿林军、赤眉军等起义势.............
  • 回答
    刘备在徐州一举击杀徐州刺史车胄,这无疑是其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让他有机会掌握徐州这块兵家必争之地。然而,在接下来的发展中,我们看到刘备似乎错失了一个重要的联合对象——徐州名门望族陈登家族。同时,即便得到了东海昌豨的协助,刘备在面对曹操的强大攻势时,依然显得步履维艰,最终被击败。这其中究竟有何隐.............
  • 回答
    刘邦杀丁公而饶恕项伯,这确实是《史记》中一个颇耐人寻味的情节,也引发了后人诸多解读。有人说刘邦此举是为了杀鸡儆猴,用丁公的惨死来震慑部下,让他们明白背叛者的下场。这话说得有道理,但如果仅仅如此,那为何项伯这个同样有“背叛”嫌疑的人,刘邦却能容忍甚至重用呢?这背后,恐怕涉及到更复杂的政治考量和刘邦个人.............
  • 回答
    项羽不杀刘邦的原因,是一个在史学界和民间都颇有争议的话题。如果单从战略角度看,放过刘邦无疑是项羽一生中最大的失误之一。然而,历史的复杂性往往在于人性的多面性,以及当时微妙的政治格局。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这个问题,尝试理解项羽当时的想法:一、 政治考量与“分封天下”的思维惯性当时,虽然项羽已经成为.............
  • 回答
    在鸿门宴上,项羽最终放过了刘邦,这背后绝非仅仅是“为人不忍”这么简单。如果仅仅凭着一腔所谓的“仁义”就能解释,那也未免过于肤浅了。项羽的放人,实际上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一个复杂决策,掺杂了个人情感、政治考量、以及当时微妙的形势。首先,要谈“不忍”,这确实是项羽性格中的一个侧面。他毕竟是楚国贵族的后代,.............
  • 回答
    刘备是一位极具魅力和领导力的历史人物,而关于他是否“喜欢杀臣”以及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追随他,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刘备是否“喜欢杀臣”?结论:刘备并不“喜欢杀臣”,相反,他非常重视臣下的生命和作用,并以仁德著称。历史上,刘备一生中确实有过一些臣子离世或被处决的情况,但这些绝非出于他.............
  • 回答
    这个问题啊,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讲清楚的。刘备为关羽报仇,这事儿在《三国演义》里头可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把他的兄弟情义、君臣之道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可你问他既然“默认”了关羽被杀,为什么还要冒险,这中间的道道儿就得好好捋一捋了。首先,你说的“默认”这个词,用在这里可能稍微有些不贴切。在《三国演义》的语.............
  • 回答
    这句话的背后,其实是对两位历史人物所处境遇、行为动机以及后世评价的复杂解读,而非简单地褒贬。要详细解释,咱们得一点点捋。刘备“不战而逃”:忍辱负重,韬光养晦刘备这一生的起点,实在是太“寒微”了。说他“贩履织席”,绝非虚言,那绝对是实打实的底层出身。在这个讲究门阀、血统的时代,一个出身如此普通的人,想.............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关键,也触及到了三国时期蜀汉战略布局上的一个重要谜团。刘备集团在平定益州、进位汉中王后,拥有了相当可观的实力,为何却未能及时派遣足够的大将去援助荆州,导致关羽最终失荆州?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并非简单的决策失误,而是多重客观和主观条件的制约。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分析:一、 蜀汉.............
  • 回答
    刘备之所以不直接宣称自己是汉高祖刘邦之后,并且一直强调自己的“汉室宗亲”身份,这是一个非常微妙且深思熟虑的政治策略,背后原因极其复杂,涉及当时的政治环境、刘备自身的处境、以及他想要达到的政治目标。下面我将详细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政治现实:1. 汉朝正统性问题: 虽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汉献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