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为什么不直接说自己是高祖之后?

回答
刘备之所以不直接宣称自己是汉高祖刘邦之后,并且一直强调自己的“汉室宗亲”身份,这是一个非常微妙且深思熟虑的政治策略,背后原因极其复杂,涉及当时的政治环境、刘备自身的处境、以及他想要达到的政治目标。下面我将详细分析:

一、 历史背景与政治现实:

1. 汉朝正统性问题: 虽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汉献帝(名义上的汉室皇帝)仍然存在,东汉的法统并未完全断绝。在这个时期,宣称自己是“高祖之后”并非不可能,但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被视为对现有汉室政权的挑战,激起不必要的警惕和反对。
2. 曹操的强大势力: 曹操是当时北方最具实力的诸侯,已经掌握了汉献帝。任何与曹操对立的行为,都需要极其谨慎。直接宣称是“高祖之后”而与汉献帝政权保持距离,可能会被曹操抓住把柄,指责为“篡图汉室”,并以此为借口进行讨伐。
3. “汉室宗亲”的模糊性与灵活性: “汉室宗亲”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指的是刘姓皇族成员。刘备作为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虽然年代久远,但血脉上的联系是存在的。这种身份既能让他获得一定程度的政治合法性和群众认同(汉室衰微,很多人怀念汉朝),又不像直接宣称是“高祖之后”那样具有明确的挑战性和政治锋芒。

二、 刘备的处境与策略:

1. 实力弱小,需要盟友: 刘备早期颠沛流离,兵少将寡,需要依靠刘表、孙权等势力。如果一开始就摆出“我是正统,你们都要听我的”姿态,很容易被视为野心勃勃,导致潜在盟友的疏远甚至敌视。他需要的是联合,而不是直接的取代。
2. 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 刘备的政治口号一直是“兴复汉室”。这个口号的精髓在于“兴复”,意味着重建一个更好的汉朝,而不是直接否定现有的汉朝(尽管实际是反对曹操的控制)。“汉室宗亲”的身份是支撑他这一口号最直接的血脉证明。如果直接宣称是“高祖之后”,可能会被解读为“我才是真命天子,其他人都是篡逆”,这反而可能激起更多反对,尤其是在未能掌握天子之前。
3. 争取民心与士人的支持: 刘备深谙民心向背和士人舆论的重要性。汉朝末年,民不聊生,很多人怀念汉朝的稳定与繁荣。刘备作为“汉室宗亲”,并以“兴复汉室”为号召,能够赢得一部分厌恶曹操乱政的士人和百姓的支持。这种身份的宣传,更侧重于情感和道义上的认同,而非直接的政治宣称。
4. 避免直接与曹操的政治对撞: 曹操虽然不是皇帝,但已经占据了政治上的制高点。刘备在实力不足以正面抗衡时,需要的是迂回策略。他可以通过“汉室宗亲”的身份,在道德和名义上占据优势,等待时机。直接宣称是“高祖之后”并以此为依据要求继承皇位,无异于自投罗网,会给曹操提供一个完美的借口来消灭他。
5. 历史上的复杂性: 在中国历史上,皇室的血脉传承并非总是清晰无误。即使是正统王朝,也可能存在血脉的断裂或争议。刘备即便宣称是高祖之后,也可能面临血脉的追溯和质疑。他的策略是利用现有合法的“汉室宗亲”身份,逐步建立自己的权威,而不是一开始就抛出一个可能难以证明或容易被攻击的极端主张。

三、 刘备的身份强调方式:

刘备并非不提自己的血脉,而是强调他作为“中山靖王之后”的身份,这是一种相对“低调”但同样具有合法性的宣称。

“备,汉室宗亲,姓刘氏。” 这是他最常见的自我介绍。
“备,皇汉宗室,汉高祖之孙。” 有时也会提及汉高祖,但通常是作为“汉室宗亲”的进一步解释,而非直接的皇位继承声明。例如,在赤壁之战前夕,刘备就曾对孙权表示自己是汉室宗亲,并阐述了“兴复汉室”的理想。
“吾,皇叔也。” 这个称呼更直接地表明了他与皇室的亲近关系,暗示了他的地位和合法性。

四、 何时才可能“直接”宣称?

直到刘备建立蜀汉政权,成为一方之主,并且掌握了蜀地这个相对独立的根据地后,他才相对“直接”地宣称自己是汉朝正统的继承者。

建立蜀汉: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去世,魏王曹丕篡汉自立为帝,建立曹魏。在这个节点上,汉朝法统名存实亡。
汉中王与皇帝: 刘备在曹操去世后不久,即在汉中称王,随后又在成都称帝,国号为汉。此时,他的政治目标已经从“兴复汉室”转向了“继承汉朝正统”。他将自己的政权定名为“汉”,以此表明自己才是汉朝的合法延续,而曹魏是篡逆。
利用刘氏血脉作为立国之本: 一旦建立了独立的政权,刘氏血脉就成为了他政治合法性的核心支柱。在这种情况下,强调自己是高祖之后,就成为巩固其统治合法性和吸引全国刘姓宗室支持的重要手段。

总结来说,刘备不直接宣称自己是高祖之后,主要是在实力和政治时机未成熟时,为了规避风险、争取盟友、团结人心而采取的策略。 他巧妙地利用了“汉室宗亲”的身份,以“兴复汉室”为旗帜,逐步发展壮大,等待时机成熟。一旦汉朝名义上的存在被曹魏打破,他便顺势而为,以汉室正统继承人的身份建立蜀汉,此时强调“高祖之后”才成为他政治合法性的主要论据。这是一个典型的在乱世中步步为营、善用政治手腕的例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根据现代分子人类学考证,刘备,也包括他的祖宗中山靖王刘胜,根本就不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人,和所有的汉朝皇帝,也都没有血缘关系,只因为长安宫中的汉景帝,被来自南方的不知名“隔壁老王”戴了顶大大的绿帽子。

蜀汉昭烈帝:刘备


以下为最新论文引述:【关于Y141213是中山靖王刘胜的探讨】的相关节选:

【距今3000年到2300年,东西两周期间,全国产生大大小小一大堆簇。动辄十几二十几个一级分支。但这些簇状爆发到秦汉时代戛然而止,两汉期间仅产生F155(刘邦)、Y141213(刘胜)两个大簇。
F155、Y141213在ISOGG 2019.07.10上的编号分别为:O2a2b1a1a1a1O2a1b1a1a1a1a1a1b1a共祖于O2a,也即2万4千年前左右,可以说毫无关系的两个家族。
汉景帝刘启确认是刘邦后裔,刘胜确认不是刘邦后裔。那么除了极低概率的抱错婴儿以外,只可能是其母贾夫人有情况,给汉景帝戴了绿帽子。Y141213的扩张可以说是非常偶然的事件。
中山靖王刘胜的亲生父亲到底是谁,恐怕再也无法寻得。从Y141213上游单倍群F793的分布特征,可以猜测他是个南方人,入宫谋生,发生了种种事情。最终他的亲生儿子从长安分封到了远在河北的中山国,从此开启了一段荒淫无度的人生。】

以上原文作者:Y141213后裔,Graphenn。

汉景帝贾姬,在历史上留下的记载,除了生下赵敬肃王刘彭祖、中山靖王刘胜这两个成年后彼此不和的儿子,就是作为汉景帝宠妃,曾随他打猎入上林苑时,如厕遭逢野猪袭击的事迹,让酷吏致都成就一番忠义之名。

【(致都)尝从入上林,贾姬在厕,野彘入厕。上目都,都不行,上欲自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曰:“亡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姬等邪?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上还,彘亦不伤贾姬。】

汉景帝起意是让致都进厕所去救她,致都不肯,又差点自己持兵刃去救,既说明了对贾姬的宠爱,也说明当时的男女大防、包括外臣与后宫嫔妃的隔离,确实不像后世明清那样严苛。

汉景帝:刘启

而且汉景帝后宫中,还确实有王娡这种先嫁他人,生下一女,再入宫为妃,更生下汉武帝刘彻,因此母以子贵成为皇后的例子,因此,贾姬生下他人血统的孩子刘胜,以汉景帝皇子的名义受封为诸侯王,繁衍众多后人,数量竟庞大到仅次于刘氏皇族这个大宗,也并非什么匪夷所思之事。

中山靖王刘胜的画像

后世以中山靖王刘胜为远祖的历史名人,除了刘备外,还有西晋名臣刘琨,唐朝名臣刘禹锡等。上面这篇考据论文的原作者:Graphenn君,也是其中之一。大段引述了他的研究成果,在此致谢。

————————————————————

大汉王朝之所以为大汉王朝,绝不似后世满清。刘邦立下白马之盟,“非刘不王”,但从不是后世一些人误解的“刘皆可王”。

皇子和诸侯王之外的皇室宗亲,从来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天潢贵胄,也和寻常士人一样的为官入仕,立功封侯,仕宦时亦无任何高人一等的特殊待遇。而如刘备这般,在建功立业前连爵位都没有的空头宗室,更是成百上千,数不胜数。

汉末确有无数仁人志士,从荀彧到诸葛亮,他们真正维护的是四百年大汉王朝的法统,而绝不是为刘邦子孙一家一姓坐江山的私利,更不会认为但凡是个姓刘的,便是天潢贵胄天生高人一等,神州大好江山就只能由刘氏一家一姓去坐。

因此,刘备从血统上并非是汉高祖刘邦的后裔,甚至极可能只是中山靖王刘胜这么一个混入皇室血统的“野种”后人,却能从“织席贩履”之徒,到半生戎马立国开疆成就一番基业,

反而更证明了他这一生奋斗的难能可贵既是对从“汤武革命”到“王侯将相宁有种”的中华英雄梦的最好验证,也是历史对那些艳羡日本菊花王朝“万世一系”,整日意淫「如果刘备统一中国,刘汉皇朝就能和日本皇室一样千秋万代」的现代人的极大嘲讽,不亦快哉!

事实上,如果说当年商汤将夏朝末代天子夏桀擒获后,把他流放于南巢,让其自然死亡,还算是勉强符合上古更立天子时的法则。毕竟晋代出土的战国时文献《竹书纪年·五帝纪》,便有「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囚尧,复堰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的记载。

兼修儒法的大师荀子也同样认为,尧舜禅让说是虚言,浅陋之谈。(【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

那么周武王姬发将商纣王(帝辛)这位前任天子逼得自焚,更将他的尸体斩首以告四方的行为,则赤裸裸地彻底宣告了:所谓“天子”,上古相传天帝在人间的代表,当其“失道”之时,也是可以被人臣所弑杀的。

后来产生的儒家学说以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旦父子为三代圣贤,便不得不将“周武代商革命”以正义化,于是他们宣布天子一旦失道,便成“独夫”,杀之不为弑君。彻底确定了华夏文明朝代更迭的崭新法则。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上古英雄梦同样发端于此,陈胜吴广振臂一呼,甚至连孔子的子孙也积极投身到这样的农民义军中,其后方能诞生汉高祖刘邦这样的布衣天子,以及丰沛群豪这样的布衣将相集团。

汉高祖:刘邦

在汉景帝时,儒家学说代表辕固还专门就这一问题,和道家黄老学说代表黄生在皇帝面前激烈争执,因为此话题直接关系汉王朝的建立和合法性,以及是否同样可以被新的王朝取而代之的可能性。所以汉景帝宣布话题过于敏感,不予讨论。

但此后随着汉景帝之子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王朝其实正是默认了儒家一派的观点。汉武帝直接宣称“代汉者当涂高”,对众大臣表示不闻一姓遂长王天下者,但使失之,非吾父子可矣。

汉武帝:刘彻

花有开就有灭,人有生就有死,华夏大地自古亦无不灭之王朝。大周王朝煌煌八百年如此,大汉王朝赫赫四百年亦如是。

时至今日,也确有很多人对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的特殊感情和认可,倒不如说是出于文治武功辉煌灿烂的四百年大汉王朝的推崇,造成的“移情”心理,才坚持蜀汉也是汉朝历史的延续。

然而,中国古代史上最伟大最煊赫、以“天汉”即银河为名,奠定了后世华夏民族族名的伟大王朝,终结自己历史使命后,以一场冠冕堂皇、隆重盛大的禅代典礼退场后,仍可在自己封地里“以天子之礼郊祭,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祭祀宗庙如汉制”,已经算是退场得极为潇洒。

汉献帝:刘协

定要强行宣布其局促于两汉十三州的一个州里“续命”四十多年,终究还是逃不过被司马氏攻灭、为人臣虏的下场,留下“此间乐、不思蜀”之笑谈,当真就更加光彩么?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三百年王朝周期律的周而复始,吐故纳新,也确定了华夏文明相对于欧洲中世纪贵族文明的先进性,更非崇尚“天子万世一系”而洋洋自得的东瀛之井蛙可比。

刘备是不是汉室宗亲?【当然是。】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正式分封的诸侯王,刘备是刘胜的后人,所以无论他有没有汉高祖刘邦的血统,他都是不必质疑的“汉室宗亲”。

对刘备远祖刘胜血统的考证,包括以上这篇文章,既不是“黑”刘备的英雄一生,更不是“黑”蜀汉政权或者两汉王朝,而是更加映证了“一姓不可长王天下”或者说【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这个华夏万姓之共识,神州天地不移的道理。

user avatar

不行滴,刘备称帝之前,如果他敢自称高祖之后,曹操就可以名正言顺的以造反僭越的名义砍了他,而他还没什么话可说。

陈寿之所以是史学大家,你我只是键盘侠,关键就在于人家遣词造句,无一字虚言。多一字啰嗦,少一字不清,这个用词,只能说,精妙。

高祖之后,那就是帝室;而“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那就是宗室。这背后的含义是非常值得玩味的。

汉景帝子,说明我祖上和汉朝皇帝有渊源;而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说明我的祖宗是刘胜不是汉景帝刘启。

有点绕是不是?刘胜是刘启的儿子,怎么我祖宗就是刘胜不能是刘启呢?

我祖先的爹就不是我的祖先,这叫什么道理?

道理大了。

严格意义上来说,汉景帝的子孙只有汉武帝汉昭帝而而元帝成帝等,那叫帝室,叫承祧,叫大宗。他们才能祭祀皇帝。

没有继承帝位的,叫宗室,叫小宗,不能祭祀皇帝,只能祭祀祖先,否则叫僭越,是造反。

《礼记·大传》中记载:

庶子不祭,明其宗也。庶子不得为长子三年,不继祖也。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

这里明文规定,庶子不祭!但这里得说明一下,不祭的庶子是分家另立的庶子,如果没分家,那得和嫡长兄或家长一起祭祖。但分家另立的就不用祭了,祭就是违反礼制,是罪。

其实这么说,已经至少证明刘备还是幸运的,至少他是刘胜的直系子孙,是刘胜这一支的大宗,即所谓小宗的大宗。否则,他都无法和皇帝攀亲,比如他祖先是刘胜的小儿子,他就只能介绍我祖宗是刘某,刘某的爹是刘胜,而刘胜是汉景帝的儿子?

玩文字游戏?

不是。这就是宗法制度,严格限定了你的宗法权益。

比如,天下林姓只能认始祖为林坚,而不能认始祖为比干,即使林坚是比干的儿子,因为林姓得姓是从林坚开始的,是周武王赐姓。所以卫辉的林氏祖庙正堂供的是林坚,而比干和妈祖娘娘林墨娘都只能在偏殿配享,尽管一个是林坚的父亲,一个是林氏最出名的后代。

但话又说回来了,刘备称帝以后,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祭祀汉朝历代皇帝:

置百官,立宗庙,祫祭高皇帝以下。

这个时候,刘备就可以称自己是汉高祖后人了。他小宗入替大宗,也就顺理成章的继承汉的遗产。


user avatar

高祖是西汉的高祖,刘备可是东汉末年的人,

说自己是高祖之后,这是想干啥?

作死不是这么作的啊。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挺有趣。其实有点点包含了信息传递的一些道理在。

当然,刘备甚至刘表要说,都是汉高祖的后人。所以说,如果往上数汉高祖肯定没问题。但是,这带来的必然是信息的不足:好比说一个成年人的身高在 0.5米到10米这个范围内。也就是说置信空间太大了,以至于信息意义不大。

是的,正如一些回答所说,刘皇叔自称是中山靖王之后,其表达的意义是准确的定位其和皇室的关系。那么,好比说两个人见面说起来自己都是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一样,传递信息极其有限。而“中山靖王之后”这一句的对象,应该是对着东汉末年时期各位英雄豪杰所说。这如同心理学中概念和类属的一个观点一样(Eleanor Rosch的观点),当专家级别人在交流时候,往往会用subordinate level的词语;可以粗略理解为较精确的定义(好比用术语精确指代一种动物,而不是粗糙的说“生物”)。

好比说我们在谈姓氏来源时候,很少有人只是炎黄子孙(也就是说自己的是中国本土姓氏,非改姓,superodinate level;那么就是信息量很不足);相反,比如会说姬姓后裔(那就是不太熟悉姓氏文化的人或说到的,或者说比较宽泛的概念,basic level);而都是姬姓后裔的话那么意义依旧不足(比如都是皇室后裔的时候)。因此,最好说到何时和姬姓分叉(在刘皇叔这里,就是何时和皇室内,或者说和主要继承权分叉),比如周文王第x子封地分叉的。因此,刘皇叔自称中山靖王之后,针对东汉末年的英雄豪杰而言,极为恰当。

所以,语言的表达和信息的精细度,在刘备这还是很有体现的。说得极为有水平。

user avatar

因为他如果敢这么吹比,那曹操就敢说自己是黄帝之后,瞬间变成他祖宗,连他爸爸都跳过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备之所以不直接宣称自己是汉高祖刘邦之后,并且一直强调自己的“汉室宗亲”身份,这是一个非常微妙且深思熟虑的政治策略,背后原因极其复杂,涉及当时的政治环境、刘备自身的处境、以及他想要达到的政治目标。下面我将详细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政治现实:1. 汉朝正统性问题: 虽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汉献帝(.............
  • 回答
    操之所以没直接让刘备和孙权自尽,这事儿不能简单一句“心慈手软”就概括了,里面门道儿可深着呢。咱们得一点点捋。首先得明白,操当时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以令诸侯”是关键。他的合法性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奉汉正朔”上的。如果他直接干掉刘备和孙权,那性质就变了。你想啊,刘备虽然势力小,但他是汉室宗亲,名义上.............
  • 回答
    韩信,这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将,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辅佐刘邦建立了汉朝,被誉为“兵仙”。然而,这位功勋卓著的将领,最终却未能善终,被刘邦夷灭三族。很多人感到困惑:为何聪明绝顶如韩信,不直接造反,而是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人性、历史背景等多方面的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
  • 回答
    夷陵之战,三国时期一场惊心动魄的对决,吴将陆逊与蜀汉先主刘备阵前斗法。史书上记载,陆逊在与刘备交锋初期,曾“乃先攻一营,不利”。为何他没有直接施展火攻,而是先进行了一次看似无效的强攻?这其中有着陆逊精妙的军事考量,绝非简单的“试探”那么简单。要理解陆逊的这一步棋,我们必须将视角拉回到当时的战场态势。.............
  • 回答
    你说到的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观众津津乐道,也让我挺感慨的。都是刘和平老师的剧,都是历史正剧,《雍正王朝》当年那叫一个火遍大江南北,连我妈都能跟着我一起看,那时候可没现在这么发达的网络传播,完全是靠口碑和电视播出的力量。可《大明王朝1566》呢?当年首播的时候,感觉就像一颗石子扔进了平静的湖面,只激起.............
  • 回答
    刘备不封赵云为“大将”,这事儿啊,很多人都有疑问。毕竟,赵云在刘备阵营里那是数一数二的猛将,功劳也大,忠心耿耿更是没得说,为什么就没得到一个“大将”的名头呢?要我说,这事儿不能简单地说刘备不给,而是得从几个方面细细掰扯。首先,咱们得弄明白这个“大将”是个什么概念。在汉末三国那个时代,“大将”可不是随.............
  • 回答
    关于关羽败走麦城,刘备为何未能施救,这是一个历史谜团,也是《三国演义》中一个充满悲情色彩的著名桥段。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包括当时的 历史背景、军事战略、政治局势以及人物关系。一、 历史背景与《三国演义》的艺术加工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虽然以史实为基础,.............
  • 回答
    夷陵之战刘备为何不带诸葛亮?这是一个让很多人感到疑惑,甚至是大书特书的问题。毕竟,诸葛亮是刘备最倚重的谋士,是蜀汉的丞相,是“国之栋梁”。在他精心谋划下,蜀汉才得以三分天下,诸葛亮在内政、外交、军事方面的才能都是毋庸置疑的。那么,为什么在如此关键的战役中,刘备却选择将他留在了后方呢?这其中,原因并非.............
  • 回答
    那一场惊心动魄的赤壁之战,要说曹操为何会改变原定的攻打目标,从直取刘备转而直捣孙权,这背后其实是局势变化和一系列关键考量所促成的。话说曹操大军南下,初衷确实是想要一举荡平长江以南的势力,尤其是眼下在他看来,刘备占据的新野和樊城之地,虽然是他南征过程中需要啃下的硬骨头,但毕竟实力相对较弱,而且地理位置.............
  • 回答
    孙权之所以在曹操和刘备相继离世后,未能趁机一举统一三国,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简单的“不作为”。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当时孙吴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以及孙权自身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熬死”二字背后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等待。曹操和刘备的去世,固然为孙权扫除了一些直接的强大对手,.............
  • 回答
    刘备这个人,一辈子都在扮演着一个“仁义”的形象,这不仅仅是他的政治包装,某种程度上也是他性格的核心。所以,当有人问“为什么刘备不杀了诸葛亮以绝后患”的时候,首先要摆脱掉的是那种“帝王术”的思维模式,认为刘备会像某些冷酷的统治者一样,为了权力而铲除一切潜在的威胁。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远不是一般的君臣,.............
  • 回答
    要说刘备为什么会在白帝城而不是直接回成都,就把诸葛亮叫到身边托孤,这事儿得从头说起,得把当时的整个局面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咱们得明白,刘备那时候的情况,已经不是他年轻时那个说走就走、叱咤风云的壮年了。赤壁之战后,他虽然夺取了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基业,但一路走来,那是风风雨雨,磕磕绊绊,他年纪也大.............
  • 回答
    诸葛亮虽然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辅佐刘备,但关于他为何没有在刘备决定“八百里连营”时“死谏”,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历史事实与演义的区别: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三国演义》是小说而非史书,其中很多情节是为了戏剧效果而加工的。在正史《三国志》中,并没有.............
  • 回答
    说刘禅不给他老子刘备报仇,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要直接说“不报仇”,其实也太武断了点,因为历史的复杂性远非一两句话能概括。但如果从实际结果来看,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惨败,关羽又在前一年被杀,这两件对于刘备而言是灭顶之灾的大事,刘禅继位后,并没有能够真正意义上地恢复汉室,更别提为父报仇雪恨了。咱们得先弄.............
  • 回答
    要说曹丕为何不把汉献帝送去益州“恶心”刘备,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意气用事,而是牵扯到政治权谋、军事实力、舆论导向乃至曹魏自身稳定的复杂考量。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首先得明白,当时曹丕废汉献帝自立,已然完成了权力的过渡。汉献帝在他手里,就像是一个曾经的皇帝,但已经失去了实际的权力,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摆设。.............
  • 回答
    刘备遇见关羽,当时的确关羽因为某种原因成了朝廷通缉的犯人。但刘备之所以没有举报,并且最终结拜为兄弟,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刘备当时的处境以及他对人性和时局的判断。要详尽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到那个混乱的三国前夕。首先,我们要明白当时天下是什么样的局面。汉末,黄巾起义刚刚被镇压不久,虽然起义.............
  • 回答
    曹操当年不杀刘备的原因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背后交织着政治考量、军事战略、个人恩怨以及历史的偶然性。虽然曹操在很多时候视刘备为心腹大患,并曾有过将其除之而后快的时候,但最终他没有下手,而是采取了容忍甚至拉拢的态度。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曹操为何不杀刘备:一、政治考量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这.............
  • 回答
    说起荀彧,那真是东汉末年一位了不起的谋士,堪称“王佐之才”。他一生最大的追求,就是复兴大汉朝,让汉室的荣光重现。所以,当曹操在北方站稳脚跟,并表现出拥戴汉献帝的姿态时,荀彧自然而然地选择了曹操,并将自己的才华毫无保留地倾注到曹操的事业中。那么,有人会问,既然荀彧如此忠于汉室,为何不选择刘备呢?刘备同.............
  • 回答
    关于刘备和刘璋在益州“开第一枪”的记载之所以不一样,主要原因在于史书的作者、立场以及所侧重的叙述角度不同。这导致了《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等重要史料在描述这一事件时出现了明显的差异。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分析:1. 事件背景回顾:为何会发生“开第一枪”? 刘璋的局限性: 汉.............
  • 回答
    刘焉原为幽州刺史,的确,很多人会好奇,为何他放着地理位置重要、兵源充足的幽州不去深耕,反而选择前往偏远的益州发展?这背后牵扯到东汉末年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个人野心以及对局势的判断。首先,我们要明白刘焉是当时汉室宗亲,有着显赫的家世。他出身于汉室宗亲,其曾祖父刘苍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儿子。在那个讲究门阀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