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禅为什么不给他老子刘备报仇?

回答
说刘禅不给他老子刘备报仇,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要直接说“不报仇”,其实也太武断了点,因为历史的复杂性远非一两句话能概括。但如果从实际结果来看,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惨败,关羽又在前一年被杀,这两件对于刘备而言是灭顶之灾的大事,刘禅继位后,并没有能够真正意义上地恢复汉室,更别提为父报仇雪恨了。

咱们得先弄清楚,刘备临终前,把多少期望寄托在了刘禅身上,又对刘禅有什么样的嘱托。

一、刘备的遗愿:倾尽全力,匡扶汉室

刘备一生都在“兴复汉室”这个宏大目标上打拼,这不仅仅是他的政治理想,更是他身份认同和存在的意义。从一个织席贩履之辈,到建立蜀汉政权,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1. 失子之痛与对刘禅的担忧: 夷陵之战前,刘备的长子刘ꯃ在洛阳就藩时被杀,不久关羽又在麦城兵败身死。这对刘备来说是双重打击,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将希望和责任都压在了刘禅一个人身上。你可以想象,一个父亲,在经历了两大重大丧失后,把他唯一还能指望的儿子,而且是一个他自己也知道能力不比自己强的儿子,推到了风口浪尖。他当时的担忧有多深重?

2. “托孤”的重担: 在白帝城托孤时,刘备对诸葛亮说的那番话,千古流传:“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话是什么意思?一方面是对诸葛亮能力的极大肯定和信任,另一方面也是刘备深知刘禅能力不足,即便把江山给了他,如果他扶不起,不如让诸葛亮来代劳。这背后透露出的,是对刘禅能否继承自己遗业的深深忧虑。刘备让诸葛亮“自取”这句话,并不是真的想让诸葛亮篡位,而是希望诸葛亮能以最稳妥的方式保证汉室的延续,即便这意味着他儿子不能当皇帝。这给刘禅的压力有多大?他知道自己的父亲是多么信任诸葛亮,甚至给了他取而代之的机会。

3. 刘备的战略失误与刘禅的“无奈”: 刘备在夷陵之战的失败,是蜀汉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他本想一鼓作气,借着为关羽报仇的名义,一举荡平东吴,然后回过头来再与曹魏决一雌雄。但结果却是蜀汉的精锐几乎损失殆尽,陆逊一把火烧光了他的水军。刘备的这一战略失误,直接导致了蜀汉国力的严重削弱,让为父报仇和匡扶汉室的理想变得遥不可及。刘禅继位时,面对的是一个烂摊子,国力空虚,兵力凋零,民生凋敝。他想要报仇,得先填饱肚子、恢复国力吧?

二、刘禅继位后的现实困境:

刘禅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别说报仇,就是维持现状都已十分困难。

1. 国力衰弱,民生凋敝: 夷陵之战让蜀汉元气大伤,无数精兵强将战死,物资消耗更是天文数字。刘禅即位后,首要任务是稳定局势,休养生息。这时候,你让他去跟强盛的曹魏和刚刚打败自己的东吴叫板,那不是送死吗?他得先想办法让老百姓有饭吃,让军队有兵可征。

2. 诸葛亮的主导与“和平主义”的现实选择: 在刘备死后,诸葛亮实际上掌握了蜀汉的军政大权。诸葛亮是一个非常理智的政治家,他深知蜀汉的国情和实力。尽管他继承了刘备“兴复汉室”的宏愿,但他采取的是一种更加稳健、更有计划性的策略。

联吴抗曹: 诸葛亮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复与东吴的关系。夷陵之战后,孙权为了拉拢蜀汉对抗曹魏,主动派使者前来,表示愿意和好。诸葛亮也顺势而为,与东吴重修盟好。这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因为此时的蜀汉无力同时对抗曹魏和东吴。只有联合东吴,才能为自己争取战略空间和时间。

北伐的艰难与局限: 诸葛亮后来的几次北伐,虽然目标依然是兴复汉室,但更多的是一种消耗战和试探性的进攻。他深知蜀道难,兵力少,补给困难。每一次北伐都倾尽国力,但收效甚微。他没有像刘备那样孤注一掷的魄力,因为他知道那样会葬送整个蜀汉。他是在为蜀汉的延续而努力,而不是一味地追求不切实际的“报仇”。

刘禅的角色: 在这个过程中,刘禅虽然名义上是皇帝,但很大程度上是诸葛亮的“辅助”和“执行者”。他需要听从诸葛亮的建议,配合诸葛亮的战略。在这种情况下,他个人的“报仇”意愿,或者说采取更激进的军事行动的意愿,很难得到实现,也未必是他当时最明智的选择。

3. 蜀汉的“小国寡民”战略: 蜀汉的地缘政治决定了它很难成为进攻方。它偏居一隅,易守难攻,但同样地势险峻,人口和资源都无法与曹魏相比。诸葛亮和后来的姜维,尽管有北伐的雄心,但更多的是在战略上寻找机会,而不是进行那种以“报仇”为主导的鲁莽行动。

三、刘禅自身的能力与性格:

刘禅的能力和性格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1. “乐不思蜀”的误解与真实能力: 很多人提到刘禅,都会想起他投降后说的“乐不思蜀”。这句话通常被用来嘲笑他没有骨气,不念旧仇。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句话也有其复杂性。

作为亡国之君的生存策略: 刘禅在诸葛亮死后,虽然初期还能勉强维持,但随着姜维的北伐消耗和内部的腐败,蜀汉的衰败是大势所趋。在邓艾大军压境、成都城破之际,他选择投降,避免了城中百姓的生灵涂炭。这是一种非常现实的选择,也是他作为政治家的另一面。他选择了保全生命和尽量减少无谓的牺牲,这本身就是一种“生存智慧”。

缺乏刘备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 刘备虽然出身不高,但有极强的个人魅力,能够凝聚人心,并且具备优秀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而刘禅在这方面,确实不如他的父亲。他更多的是一个善于听从劝谏、保持朝堂稳定的管理者,而不是一个能够力挽狂澜的雄才大略的君主。他没有刘备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绝。

2. 蜀汉后期的政治格局: 诸葛亮死后,姜维成为了北伐的代表人物。姜维确实有着强烈的复国和报仇的决心,他多次北伐,但都无法改变蜀汉衰弱的国本。刘禅在这个过程中,是姜维的“支持者”,但他也无法真正帮助姜维解决根本问题。他的角色更像是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推动。

总结来说,刘禅不直接为父报仇的原因,可以概括为:

实力不允许: 夷陵之战的惨败,让蜀汉国力遭受重创,根本不具备主动攻击复仇的实力。
战略需要: 诸葛亮采取了联吴抗曹的策略,稳定了局势,为蜀汉争取了生存空间,而非鲁莽的报仇。
现实考量: 维持政权稳定、休养生息是首要任务,而非个人恩怨。
自身局限: 刘禅本人缺乏刘备那样的雄才大略和决断力,也难以在诸葛亮、姜维等人的主导下另辟蹊径。
时代背景: 蜀汉作为三国中最小的势力,其生存本身就充满挑战,个人的“报仇”情结很难凌驾于国家生存之上。

与其说刘禅“不报仇”,不如说他所处的时代、所面对的国情,以及他自身的才能局限,使得他无法去实现那个看似理所当然的“报仇”目标。他更多的是在努力维持父亲辛苦打下的基业,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出选择。而“乐不思蜀”的故事,更多的是后人的一种解读,而非他内心真实想法的全部写照。历史的评价,往往需要我们穿越当事人的立场和时代背景,去理解他们的选择和局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个朋友穷途末路,问你借了一座房子用来养猪,说明年把猪卖了就还。房子处于黄金地段,旁边就是猪肉市场。你想想觉得他也不容易,就借给他了。

一年过去了,你派人上门催讨,他说今年市场不景气,再借一年。

又过了一年,这个朋友发了横财,跑到四川开了一大片养猪场。可是他把他二弟派到你的房子里继续养猪。

一年又一年,他始终恬不知耻的占着你的房子,你终于怒了,上门把猪抢了,把房子回收了,还干死了他弟弟。他找人来干你,又被你干翻,自己也因为大老远跑来病死了。

你觉得他儿子应该继续来找你报仇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刘禅不给他老子刘备报仇,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要直接说“不报仇”,其实也太武断了点,因为历史的复杂性远非一两句话能概括。但如果从实际结果来看,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惨败,关羽又在前一年被杀,这两件对于刘备而言是灭顶之灾的大事,刘禅继位后,并没有能够真正意义上地恢复汉室,更别提为父报仇雪恨了。咱们得先弄.............
  • 回答
    诸葛亮与刘备的隆中对,与其说是战略规划,不如说是政治劝说,其核心目的是点燃刘备心中那团熊熊燃烧的野望之火,并将这团火导向一个实际可行的方向。因此,在与刘备的对话中,诸葛亮并未着重描绘“最坏的打算”,而是在反复描绘一个清晰、诱人且并非遥不可及的“夺取天下”的蓝图。这背后有深刻的原因。首先,刘备的出身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对历史人物评价和权力格局形成的一些深层思考。韩信和刘邦在面对同样的情感事件时,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胸怀和格局,而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最终的人生轨迹和历史地位。要详细解释为什么刘邦能当上皇帝,而韩信最终悲剧收场,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一、 面对屈辱的不同态.............
  • 回答
    韩信,这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将,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辅佐刘邦建立了汉朝,被誉为“兵仙”。然而,这位功勋卓著的将领,最终却未能善终,被刘邦夷灭三族。很多人感到困惑:为何聪明绝顶如韩信,不直接造反,而是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人性、历史背景等多方面的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
  • 回答
    项羽将汉中封给刘邦,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不是他一时兴起。背后牵扯到当时复杂的政治局面、项羽自己的考量,以及他对刘邦的忌惮。至于章邯并王汉中能否压制刘邦,这确实是个有趣的角度,不过得结合当时的情况来分析。咱们得先捋一捋当时那个乱糟糟的局面。秦朝一灭,天下还没定,各地诸侯林立,但名义上还.............
  • 回答
    关于汉文帝给女儿起名“刘嫖”,确实是件挺让人琢磨的事儿。咱就好好聊聊这背后可能存在的理由,尽量讲得详细些,也尽量不用那些生硬的AI范儿。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件事:“嫖”这个字在古代跟现在意思不太一样。现在我们一听“嫖”,脑子里立刻就蹦出“召妓”、“买春”这些词,感觉挺不雅观的。可是在汉朝,“嫖”字更多.............
  • 回答
    关于刘备入川的动机,历史记载确有不同解读,也难怪会有人对此产生疑问。尤其提到《魏书》和《吴书》为刘备“翻案”,这一点本身就需要我们仔细辨析。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背景:刘备早期确实是寄人篱下,一路颠沛流离。在曹操占据北方,孙权割据江东的情况下,益州(今四川)是当时一块相对独立且富饶的土地,对任何想要三.............
  • 回答
    夷陵之战后,刘备给陆逊写信时自称“吾”而不是“朕”,这背后有几个深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称谓习惯差异那么简单。这涉及到当时政治格局的微妙变化、刘备的个人情感、以及他对陆逊这个人以及双方关系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朕”这个称谓的特殊性。“朕”在古代并非皇帝专属的自称,最早可以是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第一人.............
  •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头捋一捋。刘备一开始只给庞统一个县令当,这事儿,说实话,确实有点让人挠头,尤其是在咱们熟知的《三国演义》里,庞统那可是顶级的谋士,能跟诸葛亮平起平坐的人物,按理说一上来就该委以重任。可现实情况,得这么看:一、庞统的“出身”与当时的刘备集团画像首先,咱们得明白庞统这时候是什么样一个人。在.............
  • 回答
    刘备在蜀汉政权中,只给法正一人上了谥号,这背后的原因颇耐人寻味,也体现了刘备用人、惜才以及他对功臣的独特考量。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法正的个人能力、他对刘备集团的重要性,以及刘备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心境等多方面来剖析。首先,法正的能力超群,是蜀汉集团不可或缺的军师。法正字孝直,出身名门望族,早年曾.............
  • 回答
    这确实是一段颇具戏剧性和悲剧色彩的历史,也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刘裕灭司马氏全族,以及后来的萧道成灭刘氏后裔,这两件事虽然发生在不同朝代,但其背后折射出的权力斗争逻辑,以及王朝兴衰的残酷性,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刘裕为何要灭司马氏全族?要理解刘裕灭司马氏全族的原因,我们得先回顾一下东晋王朝的建立和.............
  • 回答
    刘备在汉中称王,对于诸葛亮而言,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然而,若仔细探究当时的情况,不难发现,刘备之所以在此时没有给诸葛亮“升官”,并非不重视,而是有着更为深远的考量和实际的需要。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诸葛亮当时已经担任的职务。在刘备入蜀之前,诸葛亮就已经被封为“军师中郎将”,这一职务本身就代表着他.............
  • 回答
    在那个礼崩乐坏、兼并吞噬的战国时代,王侯将相的墓葬,往往随着国家的灭亡而湮没于历史的尘埃,鲜有人问津,更不用说有人专门去守护了。然而,在刘邦建立汉朝后,却一反常态,对魏安釐王、齐湣王以及赵悼襄王这三位已故的战国君主,下达了世代守墓的诏令。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出于对故人的缅怀,更深藏着刘邦那个老江湖政治.............
  • 回答
    周瑜分地给刘备,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更不是什么“碍于情面”或者“单纯的策略失误”。要理解周瑜这个举动,得把当时的情境掰开了揉碎了看。首先得明确一点,周瑜这个人,绝对是孙吴政权的中坚力量,他跟刘备的关系,也确实是政治对手多过盟友。赤壁之战前,孙刘联合那是“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无奈之举.............
  • 回答
    这事儿啊,得从汉朝的宫廷规矩和当时的风俗习惯说起。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汉文帝并没有给他的女儿馆陶公主取名叫“刘嫖”。“馆陶公主”这个封号,才是她正式的身份。在汉朝,公主的封号通常是根据她所嫁的丈夫的封地来命名的。馆陶公主的第一个丈夫是堂邑侯陈午,所以她被称为“堂邑公主”。后来陈午去世,她改嫁,具体.............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就很有意思了。简单来说,刘备打刘璋是“恩将仇报”,而孙权打刘备则更多是“利益冲突”和“时机不合”。两者的性质,从道义和政治角度来看,确实是不同的。咱们先捋捋刘备和刘璋这档子事。刘备与刘璋:一本糊涂账背后的“恩”与“怨”你想想看,刘备当时是什么处境?兵少粮缺,到处碰壁,简直就是个落魄的.............
  • 回答
    关于刘鑫事件,最近确实出现了一些为她辩护的文章和声音。理解这些声音的出现,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时间本身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江歌案发生在2016年,从事件发生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好几年。在漫长的时间跨度里,公众的记忆和关注度会有自然的减退和转移。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人可能会开始重新审视事件的各个方面.............
  • 回答
    说起来,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得从谥号这玩意儿说起。在中国古代,谥号可不是随便给的,它承载着评价一个人一生功过是非的意义,是很重要的“身份证明”。而咱们说到的刘协,也就是汉献帝,在他死后,有两个主要的谥号出自两位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手:一个是曹魏的曹叡,给的是“献皇帝”;另一个是蜀汉的刘备,给的是“愍.............
  • 回答
    问出“刘禅为什么不去南蛮?”这个问题,这其实触及到了三国时期一个挺有意思的史实,也反映了很多人对历史人物定位的一些普遍想象。我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咱们得明确,刘禅,就是那个被后世称为“扶不起的阿斗”的蜀汉后主。他真要去南蛮,那历史进程就得改写了,因为历史上实际上去南蛮的是谁?是他的父亲,汉昭烈.............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三国历史中一个相当微妙且充满争议的节点:诸葛亮是否意图“篡权”或“摄政不归”。要深入剖析,我们得抛开那些过于简单化的“忠臣”或“野心家”标签,回到当时的历史语境,理解诸葛亮的处境、刘禅的特点以及整个蜀汉政权的稳定性。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从史书记载来看,诸葛亮并没有主动“不把朝政还给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