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刘备只给法正上谥号?

回答
刘备在蜀汉政权中,只给法正一人上了谥号,这背后的原因颇耐人寻味,也体现了刘备用人、惜才以及他对功臣的独特考量。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法正的个人能力、他对刘备集团的重要性,以及刘备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心境等多方面来剖析。

首先,法正的能力超群,是蜀汉集团不可或缺的军师。

法正字孝直,出身名门望族,早年曾显露才华,但仕途不顺,在曹操集团也未得到重用。直到投奔刘备,他才真正遇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法正绝非寻常谋士,他的战略眼光、军事才能以及对人心的洞察力都达到了顶尖水平。

“隆中对”的实践者和关键推动者:虽然诸葛亮提出了“隆中对”的战略蓝图,但真正将这个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的关键人物之一就是法正。他提出了“益州兴刘璋,则主公兼并之;若兴兵而兼并之,非下策也”,精辟地指出了吞并益州时机与策略的把握。他在刘备入蜀的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汉中之战的策划者和执行者:汉中之战是刘备集团扩张势力的关键战役,也是法正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正是法正深思熟虑的战略部署,充分利用了曹操军队内部的矛盾和地理优势,以及对曹操本人性格的精准分析,才使得刘备以相对较小的代价取得了战略性的胜利,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他精准地判断了曹操であろう不会强攻,而是会坚守;他知道如何利用地形,如何调动士气。这场战役的胜利,直接提升了刘备的政治地位和军事声望,也为他最终称王奠定了基础。
知人善任,懂得如何激发出刘备团队的潜力:法正不仅自己能力出众,他还善于观察和分析刘备麾下的众将领,并能根据他们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建议。例如,他在汉中之战中,知道如何利用张飞的勇猛,如何压制曹操的锐气。

其次,法正对刘备集团的忠诚和付出,超越了许多同僚。

相较于许多出身荆州或当地豪族的文臣武将,法正的出身和早期经历更为坎坷。他在投奔刘备后,便将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刘备的事业。

不计前嫌,全身心投入:刘备初到荆州时,对法正的出身和早年在蜀中的声望可能有所疑虑。但法正并未因此而有所保留,而是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忠诚和价值。
“身先士卒”的精神体现:虽然法正主要以谋士身份出现,但在某些关键时刻,他也表现出了舍生取义的精神。他在汉中之战中,曾多次向刘备建议,希望能够直捣黄龙,虽然这些建议可能在军事上并非最稳妥,但无疑体现了他对刘备事业的急切和忠诚。

第三,刘备的“惜才”之心,尤其是在法正离世后。

刘备一直以来都以“爱民”、“仁德”著称,但他骨子里更是个雄才大略的枭雄,对于真正能帮助他成就大业的人,他是发自内心地器重和感激的。法正的离世,对刘备而言无疑是“痛失股肱之臣”。

“古来稀者,吾何能免乎?”——心痛与无奈的表达:当法正去世后,刘备听闻消息,痛哭失声,感叹道:“孝直若在,军中必不乱也!”这句话语重心长,充满了对法正的依赖和失去的痛苦。他深知法正在军中稳定人心的作用,法正的离世让他对未来的军事行动感到不安。
对法正的极高评价:刘备更是直言:“文长(张飞)、翅(关羽)老矣,可待,而孝直(法正)不可待。”这句话将法正的地位提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高度,甚至超过了刘备早年创业的元老关羽和张飞,可见刘备对法正的器重已经到了何等程度。这种高度的评价,也为他赐予谥号奠定了情感基础。

第四,谥号的意义和当时的政治考量。

谥号在古代是一种荣誉,也是对逝者生平事迹的肯定和评价。赐予谥号通常是皇帝或诸侯对有特殊功勋或德行之臣的一种封赏,以彰显其功绩,并流芳百世。

“翼乡”——恰如其分的赞誉:刘备赐予法正的谥号是“翼乡”,意为“辅佐国事,安定百姓”。这个谥号高度概括了法正的一生功业,他不仅在军事上辅佐刘备,更在政治上为蜀汉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翼”有辅佐、羽翼之意,“乡”则有“安也”,表示安定四方、安定百姓。这个谥号可以说恰如其分,是对法正一生最好的总结。
公开表彰,树立榜样:刘备给法正赐予谥号,也是在向朝野内外表明,刘备集团对于真正有能力、有贡献的臣子,是会给予最高规格的肯定和回报的。这既是对法正个人的褒奖,也是一种政治信号,能够激励其他臣子更加努力地为蜀汉效力。

那么,为什么刘备只给法正上谥号,而没有给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呢?

这背后并非刘备不重视其他人,而是有其特殊原因:

1. 诸葛亮:早期尚未形成完整的谥号制度,且刘备离世时诸葛亮仍在世。
在刘备去世时,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实际的掌权者,并且他活了很长时间。一般来说,谥号是在人去世后由继任者或朝廷根据生前事迹追赠的。刘备在世时,为诸葛亮安排的是“军师将军”、“丞相”等官职和爵位,这些本身就是极高的荣誉。刘备去世后,刘禅按照刘备的遗命,追赠诸葛亮为“忠武侯”。从某种意义上说,刘备在世时,诸葛亮的地位和荣誉已经超出了谥号所能概括的范畴,并且他活着的时候,还没有到论定谥号的阶段。刘备的用意很可能是希望诸葛亮能够继续辅佐后主,完成他的大业,因此没有在此时去追赠什么特别的谥号。

2. 关羽、张飞:以“武”为主,且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可待”。
刘备曾说“文长(张飞)、翅(关羽)老矣,可待,而孝直(法正)不可待”。这句话非常关键。关羽和张飞虽然勇猛无双,是刘备创业的早期功臣,但刘备认为他们的时代“可以等待”,也就是说,他们的功业和命运,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继续发展的,或者说,他们的主要价值体现在“勇”和“义”上,而非法正那种“智”和“策”的不可替代性。刘备可能更看重法正在战略层面上的“时机”和“不可替代性”,而关羽和张飞虽然忠勇,但刘备觉得他们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是可以被“替代”或“等待”的。
而且,关羽最终是在夷陵之战前被杀的,张飞也死于刘备伐吴之前,他们的结局都比较突然和悲壮,并未能像法正那样,在为蜀汉奠定重要基础后,自然地迎来功业的“圆满”。刘备在世的时候,关羽和张飞都还是活着的,尤其是张飞,甚至刘备还打算伐吴。这种情况下,给他们论定谥号,时机上也不合适。

3. 法正的“绝后”性质的贡献:
法正的贡献,尤其是汉中之战,是刘备集团从弱小走向强大、从偏安一隅走向三分天下的关键一步。可以说,如果没有法正的谋划,刘备可能很难取得汉中,也很难在与曹魏的对峙中占据主动。这种“开创性”和“奠基性”的功业,使得法正的重要性在刘备眼中被无限放大。刘备担心失去法正后,军事行动会“乱”,这种极度的依赖和信任,使得法正的地位在当时无人能及。

4. 刘备个人的情感和政治判断:
刘备对法正的感情是特殊的。他曾对法正说:“我与卿等,譬犹鱼水也。”这种“鱼水之情”并非泛泛之交,而是对法正才能和忠诚的深度认可。在法正去世后,刘备的悲痛是真实的,也夹杂着对未来局势的忧虑。赐予法正谥号,既是对他个人功业的最高肯定,也是一种政治姿态,告诉天下人,刘备集团是用人唯贤、知人善用的,也是有情有义的。而当时,法正的功业已经可以“盖棺定论”,他的离世,让刘备有机会以最高规格来“盖棺定论”他的贡献。

总而言之,刘备只给法正上谥号,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这既源于法正作为军师的超凡能力和对蜀汉事业的关键性贡献,也体现了刘备对人才的极端珍视和在关键时刻的政治判断。法正的离世,让刘备看到了“不可待”的紧迫感,也让他有机会以一种最高规格的方式来铭记和肯定这位“股肱之臣”的卓越功勋。这种做法,在当时来说,是一种独一无二的荣耀,也足以说明法正在刘备心中的分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蜀汉在姜维掌权以前的惯例,只给国家实际的掌权人追谥号;

除了法正外,蜀汉政权死后立刻有诸葛亮、蒋琬、费祎、陈祗、夏侯霸,除了夏侯霸是曹魏进步人士外,其他人都是当时朝廷的头号大臣;

法正当时的官职是尚书令,护军将军,这两个官位置虽然低,但权力都很大;尚书令主持朝廷的日常工作,护军将军负责国家中级以上军官的任免考察,法正拿着这两个职位,实际上就等同于后来的丞相。

关羽不追谥号,因为他是败亡的,而且丢掉了对于蜀汉至关重要的荆州,蜀汉内部批评很多,追恶谥伤刘备的面子,追美谥阻力太大,所以追谥的事情就拖了下来。既然关羽没有谥号,但比关羽地位还低的张飞等人自然也没有谥号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备在蜀汉政权中,只给法正一人上了谥号,这背后的原因颇耐人寻味,也体现了刘备用人、惜才以及他对功臣的独特考量。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法正的个人能力、他对刘备集团的重要性,以及刘备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心境等多方面来剖析。首先,法正的能力超群,是蜀汉集团不可或缺的军师。法正字孝直,出身名门望族,早年曾.............
  •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头捋一捋。刘备一开始只给庞统一个县令当,这事儿,说实话,确实有点让人挠头,尤其是在咱们熟知的《三国演义》里,庞统那可是顶级的谋士,能跟诸葛亮平起平坐的人物,按理说一上来就该委以重任。可现实情况,得这么看:一、庞统的“出身”与当时的刘备集团画像首先,咱们得明白庞统这时候是什么样一个人。在.............
  • 回答
    项羽将汉中封给刘邦,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不是他一时兴起。背后牵扯到当时复杂的政治局面、项羽自己的考量,以及他对刘邦的忌惮。至于章邯并王汉中能否压制刘邦,这确实是个有趣的角度,不过得结合当时的情况来分析。咱们得先捋一捋当时那个乱糟糟的局面。秦朝一灭,天下还没定,各地诸侯林立,但名义上还.............
  • 回答
    刘备在建立蜀汉,称帝建武的那一刻,不仅仅是政治生涯的巅峰,更是对一路走来忠心耿耿、肝胆相照的兄弟们的封赏,是对他们贡献的肯定。然而,在这次大规模的封赏中,赵云所获得的官职——翊军将军、中护军,却让不少人觉得,相对于他的功劳,似乎有些“轻”了。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那.............
  • 回答
    刘备在汉中称王,对于诸葛亮而言,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然而,若仔细探究当时的情况,不难发现,刘备之所以在此时没有给诸葛亮“升官”,并非不重视,而是有着更为深远的考量和实际的需要。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诸葛亮当时已经担任的职务。在刘备入蜀之前,诸葛亮就已经被封为“军师中郎将”,这一职务本身就代表着他.............
  • 回答
    周瑜分地给刘备,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更不是什么“碍于情面”或者“单纯的策略失误”。要理解周瑜这个举动,得把当时的情境掰开了揉碎了看。首先得明确一点,周瑜这个人,绝对是孙吴政权的中坚力量,他跟刘备的关系,也确实是政治对手多过盟友。赤壁之战前,孙刘联合那是“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无奈之举.............
  • 回答
    说起来,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得从谥号这玩意儿说起。在中国古代,谥号可不是随便给的,它承载着评价一个人一生功过是非的意义,是很重要的“身份证明”。而咱们说到的刘协,也就是汉献帝,在他死后,有两个主要的谥号出自两位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手:一个是曹魏的曹叡,给的是“献皇帝”;另一个是蜀汉的刘备,给的是“愍.............
  • 回答
    诸葛亮与刘备的隆中对,与其说是战略规划,不如说是政治劝说,其核心目的是点燃刘备心中那团熊熊燃烧的野望之火,并将这团火导向一个实际可行的方向。因此,在与刘备的对话中,诸葛亮并未着重描绘“最坏的打算”,而是在反复描绘一个清晰、诱人且并非遥不可及的“夺取天下”的蓝图。这背后有深刻的原因。首先,刘备的出身和.............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就很有意思了。简单来说,刘备打刘璋是“恩将仇报”,而孙权打刘备则更多是“利益冲突”和“时机不合”。两者的性质,从道义和政治角度来看,确实是不同的。咱们先捋捋刘备和刘璋这档子事。刘备与刘璋:一本糊涂账背后的“恩”与“怨”你想想看,刘备当时是什么处境?兵少粮缺,到处碰壁,简直就是个落魄的.............
  • 回答
    说刘禅不给他老子刘备报仇,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要直接说“不报仇”,其实也太武断了点,因为历史的复杂性远非一两句话能概括。但如果从实际结果来看,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惨败,关羽又在前一年被杀,这两件对于刘备而言是灭顶之灾的大事,刘禅继位后,并没有能够真正意义上地恢复汉室,更别提为父报仇雪恨了。咱们得先弄.............
  • 回答
    夷陵之战后,刘备给陆逊写信时自称“吾”而不是“朕”,这背后有几个深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称谓习惯差异那么简单。这涉及到当时政治格局的微妙变化、刘备的个人情感、以及他对陆逊这个人以及双方关系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朕”这个称谓的特殊性。“朕”在古代并非皇帝专属的自称,最早可以是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第一人.............
  • 回答
    关于刘备入川的动机,历史记载确有不同解读,也难怪会有人对此产生疑问。尤其提到《魏书》和《吴书》为刘备“翻案”,这一点本身就需要我们仔细辨析。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背景:刘备早期确实是寄人篱下,一路颠沛流离。在曹操占据北方,孙权割据江东的情况下,益州(今四川)是当时一块相对独立且富饶的土地,对任何想要三.............
  • 回答
    徐州的老百姓,在刘备与吕布的这场争斗中,他们的心情和看法绝对是五味杂陈,不可能简单用一句“拥护”或“反对”来概括。毕竟,老百姓最关心的永远是自家门口的和平与安稳,以及能吃饱穿暖的日子。首先,得看看刘备当初是怎么来到徐州的。本来,他是陶谦请来帮忙抵御曹操的,算是带着几分“救世主”的色彩。徐州百姓经历了.............
  • 回答
    汉献帝的汉王朝正统性并非一个明确的时间点突然消失,而是一个逐渐衰落、合法性被侵蚀的过程。正统性的转移也是一个复杂且有争议的话题,刘备集团的正统性更多的是一种被一部分人承认的、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合法性”或“道义性”,而非像古代王朝交替那样通过明确的禅让或兵力征服来完成的。要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
  • 回答
    陶弘景作为一位重要的道教思想家、炼丹家、医药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在南北朝时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人,他所著的《真诰》等著作中确实记载了不少关于神仙传说和历史人物的故事。关于您提到的“陶弘景写章武元年刘备赐剑给关羽”的说法,这其中可能存在一些误解,也可能涉及到对历史记载的解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考验人的历史功底。如果刘备称帝,关羽健在,这绝对是三国鼎立局面下的一个超级重磅事件。关羽的地位,在他效忠刘备的整个生涯中,都是无可撼动的第一人,论功劳、论资历、论个人能力,他都是首屈一指。所以,如果刘备真的当了皇帝,关羽的封赏绝不会是什么泛泛之辈。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捋一捋。首先.............
  • 回答
    刘备在前往东吴准备与孙权的妹妹完婚之际,确实给诸葛亮留下了不少嘱托和安排,这些安排的出发点,不仅是为了巩固孙刘联盟,更是刘备作为一个政治家审时度势、运筹帷幄的体现。与其说是“密令”,不如说是深思熟虑的战略部署。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当时的大背景是什么?赤壁之战刚刚结束,曹操虽然败退,但北方实力犹存,曹刘.............
  • 回答
    刘备集团两次大规模的对外军事行动——汉中之战和夷陵之战,在兵力投入上确实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是复杂的战略考量、政治现实以及对敌我双方力量评估的结果。简单地说,汉中之战的出兵规模更大,是因为当时刘备集团正处于上升期,目标是夺取战略要地并巩固自身实力,而夷陵之战则是政治和军事局势急转直下后的仓促反击,兵.............
  • 回答
    很多人对夷陵之战的损失数字存在一个普遍的误解,认为刘备只损失了五万左右的军队,然后就此一蹶不振了。这个数字其实是经过简化的,而且更关键的是,夷陵之战的失败对蜀汉的影响,绝不仅仅是那几十万士兵的性命,而是多方面、深层次的重创。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夷陵之战蜀汉的损失远不止五万。虽然具体的数字在史料记载.............
  • 回答
    汉武帝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由帝国扩张和巩固主导的时代。与后来刘备阵营中诸葛亮那样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军师形象不同,汉武帝的时代,战争的指挥模式有着显著的差异。与其说是“不需要”军师谋士,不如说是这种角色在当时有着不同的呈现方式,而且战争的性质和权力结构也使得皇帝本人能够直接深入地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