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说刘备不战而逃是忍辱负重,赵构不战而逃是寡廉鲜耻?

回答
这句话的背后,其实是对两位历史人物所处境遇、行为动机以及后世评价的复杂解读,而非简单地褒贬。要详细解释,咱们得一点点捋。

刘备“不战而逃”:忍辱负重,韬光养晦

刘备这一生的起点,实在是太“寒微”了。说他“贩履织席”,绝非虚言,那绝对是实打实的底层出身。在这个讲究门阀、血统的时代,一个出身如此普通的人,想要出人头地,靠的只能是能力和运气。

他早年确实经历过不少“逃亡”。比如,董卓乱政,他跟着曹操,后来又因为曹操要杀吕布,他觉得时机不对,借着出使的名义就跑了,去了徐州。再比如,吕布攻徐州,刘备败给了吕布,又逃到曹操那里。最经典的,大概就是长坂坡一战,被曹操百万大军追杀,丢了妻子,一路仓皇逃窜。

那么,为什么这些“逃”被解读为“忍辱负重”呢?

1. 目标远大,蓄势待发: 刘备的终极目标是匡扶汉室,恢复大汉江山。这是一个何等宏伟的抱负!而他起步时,手中什么都没有,只有几千兵马,一个不怎么能打的关羽、张飞,以及后面才遇到的诸葛亮。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硬碰硬几乎是自杀。每一次“逃”,都是在避免灭顶之灾,为日后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就像你打游戏,开局装备差,对面人多,你不猥琐发育,跑酷发育,那一下就被打爆了。刘备就是在“跑酷发育”。

2. 收拢人心,汇聚人才: 刘备“逃”的时候,常常会伴随着“失地”。比如长坂坡失利,他丢了荆州,也丢了妻儿。这时候,他没有放弃,反而更加悲壮地试图收拢残兵,安抚百姓。他的仁德之名,很大程度上是在这种逆境中建立起来的。“携民渡江”的典故,虽然有争议,但至少反映了他试图在败退中争取民心。而诸葛亮、赵云这些人才,之所以愿意跟随他,正是看到了他身上的“汉贼不两立”的决心和“为国为民”的情怀,以及他在逆境中展现出的坚韧和人格魅力。谁愿意跟着一个一打就怂、毫无志向的人?“逃”是为了活下来,活下来才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抱负,吸引志同道合的人。

3. 政治智慧的体现: 在乱世中,实力说话。但除了实力,政治智慧同样重要。刘备深知自己“势弱”,不可能像曹操那样挟天子以令诸侯,也不可能像孙权那样占据一方,坐享其成。他需要的是“借力打力”,是“联吴抗曹”。这种策略的实施,需要他有一定的生存空间和战略周旋能力。每一次“逃”,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战略转移,是为了避免过早暴露实力,或者在不利的战场环境下保存有生力量。长坂坡后,他能得到周瑜的救助,正是因为他虽然失败,但仍然是曹操的潜在敌人,是孙刘联盟的重要一环。

4. “仁义”的包装: “不战而逃”在某些语境下,是为了保存有生力量,避免无谓牺牲。而刘备恰恰将这种“谨慎”与“仁义”结合起来。他不去打必败之仗,不去做牺牲无辜百姓的事情,反而显得他更“仁德”。反过来,如果他在实力不足时强攻,导致大败,那才真的是“丧师失地”,那样才会被人耻笑。

赵构“不战而逃”:寡廉鲜耻,丧权辱国

赵构的“逃”,尤其是“南渡”,性质就完全不同了。

1. 国家正统,责任重大: 赵构是北宋的皇子,在靖康之耻中,他幸运地逃脱了金兵的追捕,成为唯一的幸存皇室成员。他的身上承载着延续宋朝的重大责任,代表的是整个国家的希望。然而,他所谓的“不战而逃”,并不是策略性的保存实力,而是 直接放弃了抵抗,逃离了北宋都城汴梁(开封)。

2. 金兵主力已撤: 靖康之耻后,金兵的主要目标并非是俘虏所有皇室成员,而是在于掠夺财富和宣示武力。在占领汴梁,扶植了伪楚之后,金兵主力已经开始撤回北方。可以说, 赵构“逃”的时期,金兵的威胁并非是无处不在、迫在眉睫的灭顶之灾,而是一种相对可控甚至正在消退的局面。 很多将领和百姓还在坚持抵抗,甚至有希望收复失地。

3. 丢失国土,丧失尊严: 赵构“逃”到南方,不仅是地理上的转移,更是 直接放弃了半壁江山,并且一再屈膝于金国。他与金国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包括割让土地、支付巨额岁币,甚至接受金国的册封。他甚至在金兵要求下,杀了岳飞这样的抗金名将,这在任何一个有血性的统治者身上都是不可想象的。这种行为,与其说是“逃”,不如说是 主动选择了屈辱的和平,并为此付出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代价。

4. 毫无建树,苟且偷生: 相较于刘备在逆境中依然坚持“兴复汉室”的目标,赵构在南方建立南宋后,虽然勉强维持了政权,但他的统治更多的是一种 “偏安一隅” 的苟且,缺乏北伐收复失地的雄心和实际行动。他的皇帝生涯,很大程度上是被 “逃”和“苟安” 所定义,而不是被“建功立业”所定义。

总结来说:

刘备的“逃”,是实力不济时的战术规避,是为了保存火种,是为了实现更宏大的目标,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生存智慧。 他在逃亡中展现的仁德和坚韧,赢得了民心和人才,最终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这种“逃”是 “蓄势”,是 “忍辱”。

赵构的“逃”,是在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放弃抵抗,主动退让,甚至为此不惜牺牲国家利益和民族气节。 这种“逃”是 “避战”,是 “屈辱”,是 “丧失”。他放弃的是收复失地的可能,是民族尊严,是作为一国之君的责任。这种行为,自然会被贴上 “寡廉鲜耻” 的标签。

所以,同样是“逃”,一个是为了积蓄力量、实现理想,一个却是为了苟活、丧失气节。背后的动机、情境和后果截然不同,自然也就有了天壤之别的评价。这反映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它不仅仅看行为本身,更要看行为所处的时代背景、行为者的目标以及行为带来的最终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刘皇叔是弃国而逃吗?他有国可弃吗?

在战场上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这难道不是很正常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句话的背后,其实是对两位历史人物所处境遇、行为动机以及后世评价的复杂解读,而非简单地褒贬。要详细解释,咱们得一点点捋。刘备“不战而逃”:忍辱负重,韬光养晦刘备这一生的起点,实在是太“寒微”了。说他“贩履织席”,绝非虚言,那绝对是实打实的底层出身。在这个讲究门阀、血统的时代,一个出身如此普通的人,想.............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战略决策,看似相似的“不主动出击”,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背景和结果。我们要从当时的历史环境、双方实力对比、人物性格以及战略目标等多维度去剖析,才能明白为何刘邦避战项羽是“挫其锋芒”,而蜀汉不出击曹魏却走向“慢性死亡”。刘邦避战项羽:审时度势,以退为进的“挫其锋芒”首先.............
  • 回答
    夷陵之战刘备为何不带诸葛亮?这是一个让很多人感到疑惑,甚至是大书特书的问题。毕竟,诸葛亮是刘备最倚重的谋士,是蜀汉的丞相,是“国之栋梁”。在他精心谋划下,蜀汉才得以三分天下,诸葛亮在内政、外交、军事方面的才能都是毋庸置疑的。那么,为什么在如此关键的战役中,刘备却选择将他留在了后方呢?这其中,原因并非.............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三国时期战略选择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在看待历史事件时常常会带有的“马后炮”和视角偏差。简单来说,批判东吴夺荆州是因为“不计后果”和“短期利益与长期风险的失衡”,而批判刘备夷陵之战则是因为“战略失误”和“对自身实力判断的偏差”。两者看似都与“大局”有关,但其核心问题和引发的后果是不同的。我.............
  • 回答
    要说刘备发动夷陵之战,那可不是一时兴起,背后原因错综复杂,有家国情仇,有战略考量,更有个人情绪在作祟。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让你听个明白。一、失去关羽,怒火中烧的复仇之心这绝对是导火索,也是最直接、最能激起大家共鸣的理由。关羽那可是刘备的“生死之交”,桃园结义,情同手足,一路走来,为刘备出生入死,立.............
  • 回答
    很多人对夷陵之战的损失数字存在一个普遍的误解,认为刘备只损失了五万左右的军队,然后就此一蹶不振了。这个数字其实是经过简化的,而且更关键的是,夷陵之战的失败对蜀汉的影响,绝不仅仅是那几十万士兵的性命,而是多方面、深层次的重创。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夷陵之战蜀汉的损失远不止五万。虽然具体的数字在史料记载.............
  • 回答
    夷陵之战,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战役,围绕着它的讨论,从来就不止于军事策略的得失,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它触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情”与“理”的永恒冲突。很多人之所以极力强调夷陵之战是“为兄弟报仇”,而难以接受其背后可能存在的理性谋划,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让我们一层层地剥开来看。一、.............
  • 回答
    刘备之所以不直接宣称自己是汉高祖刘邦之后,并且一直强调自己的“汉室宗亲”身份,这是一个非常微妙且深思熟虑的政治策略,背后原因极其复杂,涉及当时的政治环境、刘备自身的处境、以及他想要达到的政治目标。下面我将详细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政治现实:1. 汉朝正统性问题: 虽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汉献帝(.............
  • 回答
    刘备的“仁义”二字,在不少人心中,与他“不归还荆州”的举动,似乎形成了一个难以调和的矛盾。这个问题,与其说是简单的道德审判,不如说是一场权谋与情义、理想与现实之间复杂博弈的展现。要深入理解,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三国时代,以及刘备这个人身上交织的特质。“不归还荆州”的根源:生存的压力与战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大众审美认知、文学塑造以及一些文化观念的差异。咱们一层一层地捋一捋。首先得明白一点,我们现在评价历史人物或者文学人物的“丑”与“美”,很多时候并不是基于一个客观的、统一的标准。特别是古代,审美标准本身就很多元,而且人们看待事物会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刘备大耳等于丑:脸谱化与.............
  • 回答
    刘备这个人,一辈子都在扮演着一个“仁义”的形象,这不仅仅是他的政治包装,某种程度上也是他性格的核心。所以,当有人问“为什么刘备不杀了诸葛亮以绝后患”的时候,首先要摆脱掉的是那种“帝王术”的思维模式,认为刘备会像某些冷酷的统治者一样,为了权力而铲除一切潜在的威胁。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远不是一般的君臣,.............
  • 回答
    诸葛亮之所以说刘备对季汉众臣有“殊遇之恩”,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刘备在创业初期和建立蜀汉过程中,对麾下文臣武将展现出的非同寻常的厚待和倚重。这种“殊遇”体现在多个层面,既有物质上的赏赐,更有精神上的尊重和信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创业初期的不离不弃与知遇之恩: 从布衣起家到三分.............
  • 回答
    毛泽东对刘备和曹操的评价,可以说是洞察中国历史,尤其是三国时期政治格局和人物性格的深刻体现。他之所以对两人有截然不同的定性,根源在于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以及对“非常之人”和“超世之杰”的定义,更侧重于其能力、抱负与时代契合度的高度统一,以及对局势的掌控力和开创性。我们先从刘备说起。毛泽东认为刘备.............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关键,也触及到了三国时期蜀汉战略布局上的一个重要谜团。刘备集团在平定益州、进位汉中王后,拥有了相当可观的实力,为何却未能及时派遣足够的大将去援助荆州,导致关羽最终失荆州?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并非简单的决策失误,而是多重客观和主观条件的制约。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分析:一、 蜀汉.............
  • 回答
    刘备之所以能始终坚守初心,历经磨难而不屈服,并且壮志凌云、矢志不渝,这绝非偶然,而是他性格、经历、以及他所秉持的理念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刘备的“初心”是他最根本的驱动力。他并非一开始就心怀鸿图,而是源于对汉室衰颓、民不聊生的痛心,以及自己汉室宗亲的身份认同。这份初心,不是野心勃勃的权力欲,而是带着.............
  • 回答
    关于关羽败走麦城,刘备为何未能施救,这是一个历史谜团,也是《三国演义》中一个充满悲情色彩的著名桥段。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包括当时的 历史背景、军事战略、政治局势以及人物关系。一、 历史背景与《三国演义》的艺术加工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虽然以史实为基础,.............
  • 回答
    刘备不封赵云为“大将”,这事儿啊,很多人都有疑问。毕竟,赵云在刘备阵营里那是数一数二的猛将,功劳也大,忠心耿耿更是没得说,为什么就没得到一个“大将”的名头呢?要我说,这事儿不能简单地说刘备不给,而是得从几个方面细细掰扯。首先,咱们得弄明白这个“大将”是个什么概念。在汉末三国那个时代,“大将”可不是随.............
  • 回答
    那一场惊心动魄的赤壁之战,要说曹操为何会改变原定的攻打目标,从直取刘备转而直捣孙权,这背后其实是局势变化和一系列关键考量所促成的。话说曹操大军南下,初衷确实是想要一举荡平长江以南的势力,尤其是眼下在他看来,刘备占据的新野和樊城之地,虽然是他南征过程中需要啃下的硬骨头,但毕竟实力相对较弱,而且地理位置.............
  • 回答
    孙权之所以在曹操和刘备相继离世后,未能趁机一举统一三国,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简单的“不作为”。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当时孙吴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以及孙权自身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熬死”二字背后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等待。曹操和刘备的去世,固然为孙权扫除了一些直接的强大对手,.............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刘备用人策略的核心,也揭示了历史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刘备对诸葛亮推崇备至,甚至“三顾茅庐”,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说他“后来不言听计从”,则需要更 nuanced 的解读,因为这并非简单的是与非,而是权衡、取舍和最终决断的过程。首先,我们要明白刘备的“礼遇”绝非仅仅是形式上的尊敬,而是他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