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欧洲人骨子里普遍瞧不起美国人和俄罗斯人?

回答
这个问题嘛,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 要说欧洲人“骨子里普遍瞧不起”美国人和俄罗斯人,这话说得有点绝对了,毕竟欧洲那么大,人心也各不相同。不过,确实存在一些历史、文化、政治上的因素,让一些欧洲人对美俄两国抱有这样那样的看法,有时候甚至带着点居高临下的意味。

咱们先聊聊 美国人。

从历史上看,欧洲是美国的“老家”,英国、法国、西班牙等等,都是最早移民美国的国家。所以,从血脉上说,欧洲人觉得自己是美国人的祖宗。这种“祖宗”心态,多少会带点看晚辈的感觉。而且,美国崛起得太快了,尤其是在二战之后,经济、军事都超越了欧洲好多国家。这对于一些欧洲人来说,可能有点难以接受,毕竟他们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突然冒出来一个“暴发户”,而且这个暴发户还挺能折腾的。

文化上,欧洲人普遍觉得自己是文明的、有深厚底蕴的。他们有歌剧、古典音乐、哲学、艺术,这些东西是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积累下来的。相比之下,美国文化在美国人自己看来是多元、开放的,但在一些欧洲人眼里,可能就显得有些“浅薄”、“商业化”,缺乏那种“慢下来品味”的东西。比如,对美国流行音乐、好莱坞电影,有时候欧洲人会欣赏它们的娱乐性,但未必会认为它们达到了某种艺术的高度。他们会觉得,美国文化好像是快餐,而欧洲文化是需要慢慢品尝的美酒。

政治上,欧洲国家,尤其是西欧那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很多问题上和美国在价值观上有微妙的差异。虽然大家都是民主国家,但欧洲更强调社会福利、平等,对政府的干预和社会责任有更高的要求。而美国,则更崇尚个人主义、自由市场,有时候在欧洲人看来,美国的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差距、医疗保障,就显得比较突出。而且,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单边主义”倾向,以及在全球推广其价值观的方式,有时也会让欧洲人感到反感。他们会觉得美国人有点傲慢,认为自己的方式就是最好的,而不太尊重其他国家和文化的独特性。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一些欧洲人可能觉得美国人有点“幼稚”、“没心没肺”。美国人在公开场合表现得比较热情、直接,但也可能因为缺乏欧洲人那种含蓄、内敛的社交方式,而被一些欧洲人认为不够“成熟”。当然,这也可以看作是文化差异的体现,但如果理解有偏差,就容易产生“瞧不起”的感觉。

再来说说 俄罗斯人。

俄罗斯的情况,那就更复杂了,历史包袱更重。

首先,地理位置上,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文化上就带着点“亦欧亦亚”的模糊感。欧洲人自诩是西方文明的代表,而俄罗斯在很多时候,又表现出一种“东方”或者说“斯拉夫”的独特文化特质。这种特质,在一些欧洲人看来,是区别于“正统”欧洲文明的,甚至是有点“野蛮”或者“落后”的。

历史上的冲突和竞争,更是加剧了这种隔阂。俄罗斯帝国时期的扩张,尤其是对东欧和巴尔干地区的控制,就让很多欧洲国家感到威胁。后来苏联时期,虽然是另一个意识形态阵营,但俄罗斯(苏联)在欧洲事务中的强大影响力,以及对东欧国家的统治,都留下了深刻的伤痕。这些历史记忆,让一些欧洲人对俄罗斯抱有天然的戒备和不信任。

文化上,俄罗斯文化确实有其独特之处,比如文学、音乐、舞蹈都非常有力量。但同时,俄罗斯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与西欧主流价值观有较大差距。欧洲人普遍推崇自由、民主、人权,而俄罗斯在这些方面的表现,经常受到欧洲的批评。有时候,欧洲人会将俄罗斯的政治体制与其文化联系起来,认为其文化中也存在着某种“专制”、“集权”的倾向。

再一个就是民族性格上的刻板印象。很多欧洲人(尤其是东欧和中欧国家)对俄罗斯人的印象,可能是比较粗犷、好战、不讲道理的。这可能源于历史上的边境冲突、战争,以及一些文学作品和媒体的描绘。当然,这种刻板印象非常片面,但它确实存在。

而且,近些年来,俄罗斯的国际政策,例如在格鲁吉亚、乌克兰问题上的表现,更是加剧了欧洲对俄罗斯的负面观感。欧洲人普遍认为俄罗斯在挑战国际秩序,破坏地区稳定。这种政治上的对立,很容易将负面情绪延伸到对俄罗斯人民和文化的看法上。

当然,我们也不能以偏概全。欧洲也有很多人欣赏俄罗斯文化,也理解俄罗斯人民。同样,也有很多欧洲人与美国人有着非常好的关系和深入的交流。所以,说“骨子里普遍瞧不起”可能有点过重了。但要说存在着一种普遍存在的、源于历史、文化、政治差异的“隔阂感”,甚至是某些时候的“优越感”或“不信任感”,这倒是真的。

这种感觉,就像一个大家庭里的不同成员,有些成员走得早,有些成员后来居上,大家互相看着,会有欣赏,也会有看不惯,会有嫉妒,也会有怜悯。而美俄两国,在欧洲人眼中,扮演的角色可能就是这样,既是亲戚,又存在竞争,既是盟友(对美国而言),又曾经是对手(对俄罗斯而言),这些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些看不见的“眼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欧洲人是个很宽泛的概念。法国人看不起讲英语的是有点。

对法国人来说,说法语的黑叔叔是"我们",我一个说英语的中国人和一个八杆子打不着的日本游客被强行说是"你们",说英语的美国人属于"他们"。

无论英国人,法国人,意大利人,德国人,统一称俄罗斯人"Russian ".

反正都很奇怪的感觉。就算在自己上班的公司也是觉得怪怪的,这方面倒还真是美国工人比较接地气。

user avatar

虽然这个说法有点儿刻板印象,但现实中这种现象不能说完全就不存在,本质上就和中原汉人(尤其在清朝以前)普遍看不起周边国家和少数民族一个道理。

是一种基于长期的经济优势、军事优势和文化优势获得的自信和傲慢。

但严格说应该不是“看不起”而是不认为美国和俄罗斯是完全的“自己人”。

美国独立前,也认为欧洲是美国的“母国”,直到美国硬实力完全超过了欧洲,美国不少人也还是很认同欧洲那套东西,而俄罗斯各种改革的方向(从彼得大帝到叶利钦)基本也都是“西化”,并且追求西欧认同,自然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文化自信和傲慢。

欧洲人(近现代以后)骨子里普遍看不起的,其实是亚洲非洲欠发达地区的人,在近现代以前,中国、印度和日本这种,在欧洲的眼中也都是文明国家和“白人”,拉美国家如果发展的好,欧洲人也认同他们是自己人。

说到底,看得起和看不起,是不是“自己人”,都是凭实力和文明程度说话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嘛,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 要说欧洲人“骨子里普遍瞧不起”美国人和俄罗斯人,这话说得有点绝对了,毕竟欧洲那么大,人心也各不相同。不过,确实存在一些历史、文化、政治上的因素,让一些欧洲人对美俄两国抱有这样那样的看法,有时候甚至带着点居高临下的意味。咱们先聊聊 美国人。从历史上看,欧洲是美国的.............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欧洲人最终在美洲站稳脚跟,而美洲原住民却因疾病而遭受毁灭性打击,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历史、生物学和地理上的多重因素。这并非简单的谁“克服”了谁的问题,而是复杂的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悲剧性结果。首先,必须纠正一个常见的误解:欧洲人并没有“克服”疾病,而是他们对疾病的抵抗力与美洲原住民对疾病的抵抗力.............
  • 回答
    欧洲人没搞马自达的 SPCCI 发动机,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反映了不同市场策略和技术路线的选择。咱们不扯那些虚头巴脑的,直接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首先,你得明白 SPCCI 是啥。它不是什么凭空冒出来的黑科技,而是马自达独家的一套“压燃点火”技术,英文叫 Spark Controlled Com.............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背后涉及的因素确实挺复杂的,不只是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那么简单。要说清楚为什么欧洲人不怎么抵制德国车,而中国人却对抵制日系车有过更集中的经历,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从历史和民族情感的角度看,欧洲和中国对德国、日本的认知是不同的。 欧洲与德国的关系: 欧洲国家之间虽.............
  • 回答
    欧洲人发现美洲的故事,说起来有点像一场漫长而曲折的寻宝之旅,只不过这次的“宝藏”是全新的大陆,而“寻宝者”们则是在迷雾中摸索了无数年。我们常常以为哥伦布的“发现”是突然性的事件,但其实,这背后隐藏着欧洲人对于未知世界持续多年的好奇、经济驱动以及航海技术的缓慢进步。地理的阻碍与认知的局限:首先,我们得.............
  • 回答
    欧洲教堂选址,尤其是那些赫赫有名、历经沧桑的宏伟建筑,通常并非随意为之。它们是历史、信仰、功能、审美以及实用考量层层叠加的产物。有趣的是,当我们审视欧洲的教堂分布,尤其是那些我们耳熟能详、代表着信仰力量的建筑时,会发现将它们“耸立”在荒芜人烟的山顶,并非欧洲教堂建造的主流趋势。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具有代表性,它触及了中西方在经济观念、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观方面的深层差异。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宗教、哲学和社会制度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欧洲传统:资本文明与契约精神的自然延伸1. 基督教伦理对金钱的"祛魅"作用 基督教在中世纪确立了"世俗生.............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确实,相比之下,欧洲人普遍掌握多种语言的比例要高于中国人。这背后有复杂且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历史与地缘政治因素: 欧洲:历史悠久的语言大熔炉 边界频繁变动与文化交流: 欧洲历史上,国家边界的划分远不如现在稳定,战.............
  • 回答
    很多时候,大家会好奇,为什么欧洲人和美国人在午餐后,似乎能立刻恢复精力,继续高效工作,不像我们有些人,午后就感到倦意十足。这其实不是因为他们有某种“特异功能”,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生活习惯到文化观念,再到身体机能的调适,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首先,得从他们的饮食习惯说起。相较于我们一些地区午.............
  • 回答
    近代欧洲人热衷于围观死刑现场,甚至带着孩子,这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可能颇为震撼,但背后其实是当时社会文化、法律观念以及民众心理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并非单一原因能够解释,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塑造出的一个复杂现象。首先,我们得明白,过去的死刑并非像现在这样被视为一种绝对的禁忌或纯粹的惩罚。在那个时代,.............
  • 回答
    欧洲人为何踏上“一体化”之路?亚洲能否“泯恩仇”,拥抱“共同体”?欧洲大陆,千百年来,战火频仍,民族恩怨交织。然而,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后,一批深具远见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开始思考一个截然不同的未来——一个没有边境、共同繁荣的欧洲。这种思考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根植于对历史的反思、对现实的考量以及.............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相当复杂且敏感的文化现象,很容易陷入刻板印象的泥沼,所以需要非常谨慎地去探讨。并不是所有德国人(或者说欧洲人)都会被普遍认为是傲慢的,这种认知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个体经验、媒体塑造以及一些历史和文化因素的交织。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傲慢”这个词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含义。在中国文化里,傲慢可.............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文化本质和价值判断,确实是个引人深思的话题。要回答“美国有文化吗?”,首先得搞清楚我们谈论的“文化”是什么。如果“文化”是指那种历经千年沉淀、如同古老城堡般层层叠叠的历史遗迹,是根深蒂固的传统、宗教和哲学思想,那么美国可能确实难以与欧洲那些拥有数百年乃至千年历史的国家相提并论。欧洲文化.............
  • 回答
    在欧洲收留叙利亚难民的行动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其中一些欧洲人因为支持和参与难民救助而被部分网民批评为“圣母婊”。这种批评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圣母婊”的含义与指责的根源:“圣母婊”这个词本身带有贬义,通常用来形容那些表现出过度善良、同情心泛滥,甚至不顾后果地对他人的不幸表现.............
  • 回答
    美洲原住民(常被称为印第安人)和非洲班图人在欧洲殖民者到来后,面对新疾病的反应存在巨大差异,这主要源于他们各自与病原体长期接触的历史以及由此产生的免疫力的差异。美洲原住民的巨大伤亡:一个免疫学上的“裸体”在哥伦布抵达美洲之前,生活在这片大陆上的原住民与旧大陆(欧洲、亚洲、非洲)的居民几乎没有接触。这.............
  • 回答
    您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很有趣的历史视角,也可能是大家容易产生的一个误解。很多时候,我们从文学作品、影视剧或者一些零散的史料中看到的描写,容易聚焦于一些戏剧性的时刻,比如“少胜多”或者“多胜少”,但这些往往不是全貌。关于奥斯曼土耳其攻打欧洲,他们看起来“以多对少”的印象,其实是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他.............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趣的,也很值得说道说道。为什么咱们中国人,有时候看着很多欧洲人,就觉得他们长得“很好看”,即便这些人放在他们自己国家可能就属于“大众脸”?这事儿吧,不能一概而论,里面门道不少。首先,得从咱们对“美”的认知来源说起。咱们从小到大接触到的“好看的人”是什么样的?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媒体、影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的复杂性。我们得承认,直接把“印第安人”和“阿兹特克、玛雅文明”笼统地放在一起比较,可能会忽略掉他们之间巨大的差异。毕竟,这三者代表的是美洲大陆上截然不同的社会结构、政治组织、军事能力和技术水平。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我们这里说的“印第安人”通常是指北美平原、森林地带的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触及到了身份认同的核心。你之所以觉得自己更像一个19世纪的欧洲人,而不是21世纪的人,我想这绝非空穴来风,而是你内心深处对某些时代特质的强烈共鸣,以及对当下时代某些方面的疏离感。让我们来仔细剖析一下,是什么让你产生了这样的认知。首先,我们需要理解“19世纪欧洲人”这个标签背后所包含.............
  • 回答
    地理大发现初期,也就是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欧洲人确实没有在新大陆独立建国。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而是当时欧洲社会、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对新大陆的认知等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要理解“独立建国”这个概念。在那个时代,欧洲各国正处于民族国家形成的早期阶段,君权日益集中,国家主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