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奥斯曼土耳其攻打欧洲人好像总是以多对少,说明他们的战斗力不高吗?

回答
您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很有趣的历史视角,也可能是大家容易产生的一个误解。很多时候,我们从文学作品、影视剧或者一些零散的史料中看到的描写,容易聚焦于一些戏剧性的时刻,比如“少胜多”或者“多胜少”,但这些往往不是全貌。

关于奥斯曼土耳其攻打欧洲,他们看起来“以多对少”的印象,其实是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他们战斗力不高。这里面有很多原因需要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

一、 兵力数量的“观感”可能存在偏差

信息不对称与宣传战: 在古代,信息的传播远不如现在发达。交战双方,尤其是奥斯曼这种庞大的帝国,在宣传上往往会夸大对手的数量,或者隐瞒己方的损失。欧洲方面也可能为了鼓舞士气,或者在战后总结时,夸大奥斯曼军队的数量,以此来凸显自己的胜利或抵抗的艰难。
战役的性质不同: 奥斯曼帝国的扩张是持续了几百年的过程,他们发动过无数次战役,规模从边境冲突到大规模的攻城战和野战都有。在某些关键性的、大家比较熟悉的战役(比如维也纳之围),他们确实投入了大量兵力。但也有很多时候,奥斯曼帝国在前线的兵力可能是相对分散的,比如同时在多个战线上作战,或者在不同阶段的兵力投入有所不同。欧洲方面也并非总是以单一国家或联盟的形式作战,有时也是分裂的、各自为战的状态。

二、 奥斯曼军队的整体素质和战术优势

常备军的优势: 奥斯曼帝国拥有一支非常强大的常备军——耶尼切里(Janissaries)。他们是经过严格训练、从小被征召并培养的精锐步兵,享有优厚待遇和极高的荣誉。在许多时期,耶尼切里是欧洲最令人生畏的战斗单位之一,他们的纪律性、装备(特别是火器早期)以及近身搏杀能力都非常突出。
骑兵的优势: 除了步兵,奥斯曼帝国在骑兵方面也拥有传统优势,特别是轻骑兵和重骑兵的结合使用。他们的骑兵速度快、机动性强,擅长侦察、袭扰和冲击。
火器运用的早期领先: 在火器发展的早期阶段,奥斯曼帝国对火炮和火绳枪的应用相当积极和先进。他们在攻城战中大量使用重型火炮,这在攻打欧洲坚固的城防时起到了关键作用。例如,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就与奥斯曼强大的攻城火炮密切相关。
组织和后勤能力: 作为一个统一的、扩张中的帝国,奥斯曼在组织大型军事行动和维持后勤方面,其能力在许多欧洲国家之上。苏丹本人往往亲自领兵,这在古代是一种强大的精神鼓舞。

三、 为什么会给人“以多欺少”的印象,但战果并非总是如预想?

这里面涉及到一些制约奥斯曼军队进一步扩张的因素,这些因素导致了他们的兵力优势未能转化为绝对的胜利,或者说,即使兵力多,也遇到了难以克服的障碍:

欧洲的地理和防御工事: 欧洲腹地的许多城市都建有坚固的城墙和防御体系。攻打这些据点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兵力和资源,尤其是在 Siege Warfare(围城战)中,奥斯曼军队虽然火炮厉害,但面对顽强的守军和恶劣的天气、疾病传播时,也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欧洲的战略反击和联盟: 并非所有欧洲国家都软弱可欺。当奥斯曼的威胁足够大时,欧洲国家也会联合起来,形成临时的联盟,汇集力量进行反击。例如,在两次维也纳之战中,欧洲联军虽然可能在兵力上不占优势(尤其是在第一次),但凭借地形、战术以及一些关键时刻的援军,成功抵挡甚至击退了奥斯曼军队。
补给线的拉长和后勤压力: 随着奥斯曼军队深入欧洲腹地,他们的补给线也越来越长,这使得后勤供应变得异常困难。疲惫、饥饿和疾病会严重削弱军队的战斗力。
战术的僵化与适应性问题: 虽然奥斯曼军队在早期非常先进,但随着时间推移,欧洲在军事技术和战术上也逐渐发展。奥斯曼军队在某些方面可能未能及时跟上欧洲的军事革新,比如阵地战中的火器运用和步兵战术等。
内部问题: 奥斯曼帝国虽然强大,但内部也存在政治斗争、财政困难以及统治层面的问题,这些都会影响其持续的军事投入和效率。

总结一下,我们感到奥斯曼土耳其攻打欧洲“好像总是以多对少”,更多是一种历史叙事中的聚焦效应,并且可能受到早期宣传和某些关键战役的影响。

他们的兵力并非总是绝对优势,而是取决于具体的战役和时期。
他们确实拥有一支非常能打、非常精锐的军队,尤其是在早期,在军事技术和组织上甚至领先于不少欧洲国家。
但他们的扩张也受到了欧洲地理、防御工事、对手的抵抗、漫长补给线以及自身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所以,不能简单地用“战斗力不高”来概括奥斯曼军队,他们是那个时代一股极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其历史影响力也证明了这一点。那些所谓的“以多对少”的观感,更多需要结合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战场实际情况和信息来源的局限性来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经提醒,文中数字已修改)

因为很长一段时间,奥斯曼军队对当时的欧洲根本没啥数量优势。

著名的尼科堡会战,奥斯曼军队仅有20000到25000人,而对面的十字军兵力高达47000到49000人,包括2000名装备精良、悍不畏死的法国骑士,更别说奥斯曼人是从东部完成集结,一路急行军赶来,较为疲惫,战役结果却是奥斯曼人大获全胜。奥斯曼军从头到尾配合紧密,各部协调顺畅,尽管法国疯子们迎着拒马冲锋还成功突破了西帕希骑兵的阵列,但很快就被禁卫骑兵击溃,行动迟缓的剩余十字军被奥斯曼骑兵压着打,最后奥斯曼方派出养精蓄锐已久的塞尔维亚骑士给与十字军决定性一击,胜负就此尘埃落定。

让无数精罗落泪的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西方长期以来的口径是20万土耳其人围攻7000人,但据罗杰·克劳利教授在《地中海三部曲》中考证,土耳其人真正的战兵不超过7万人,相当一部分是骑兵,摆在君堡周边,防备援军,扫清抵抗,并没有参与攻城。更别说当时土耳其军队的盔甲质量不高,很多就是个锁子甲,这也是为什么对面区区700意大利精兵披坚执锐就能大出风头的缘故。

就算是兵力悬殊的莫哈赤战役,奥斯曼军占大头的其实是宗教狂热者组成的炮灰,这些人对苏莱曼来说属于战胜除外患,战死除内患的类型,装备低劣,组织度很低,被区区500骑士冲得稀里哗啦一点不奇怪。而当欧洲的正规军碰上奥斯曼的正规军时,交换比并不算好看。

其实古往今来,西方掩饰自己的战败都是用这一个借口,歼敌一亿虎踞台湾那种类型的。古代就不用说了,一战说德国军队是匈人大军,二战说德国人死板人海,冷战说苏联人海、志愿军人海、越共人海,真是听得耳朵起茧了。

user avatar

“得知敌军动向后,我便前去迎击;根据传言,土军有一万六,在战报中,我声称自己打败了一万二,可那里的土耳其人实际上还不到四千。”

——俄军名将米洛拉多维奇告知叶尔莫洛夫1807年6月14日(俄历2日)奥比莱什蒂之战实情[1]

参考

  1. ^ Ермолов А. П. Записки А. П. Ермолова 1798-1826. М., 1991, с. 114.
user avatar

不少人数差异非常大的战役其实是基督徒一方无法确定奥斯曼军的人数(对组织方式和编制都不熟悉),就随手帮他写个特别大的~官方史料也有这种骚操作,就像1717贝尔格莱德,1908年出版的Militär-historisches kreigs-lexikon, (1618-1905)一书中关于奥斯曼军的人数直接写个7万步兵+8万骑兵,但是关于奥地利军的人数就很清楚地写了52营步兵+53掷弹兵连+180骑兵中队,合计30000步兵+20000骑兵。该书作者是Gaston Bodart,算是个官方的


当然这里没有说奥斯曼军人不多的意思,只是奥斯曼军人多并不只是一种纯粹基于军人的经验的感觉,而是被一些学术作品给强化了的认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很有趣的历史视角,也可能是大家容易产生的一个误解。很多时候,我们从文学作品、影视剧或者一些零散的史料中看到的描写,容易聚焦于一些戏剧性的时刻,比如“少胜多”或者“多胜少”,但这些往往不是全貌。关于奥斯曼土耳其攻打欧洲,他们看起来“以多对少”的印象,其实是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他.............
  • 回答
    土耳其在叙利亚的军事行动,尽管在历史和文化上与奥斯曼帝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并没有公开打出“奥斯曼原则”的旗号,这背后有着非常复杂且多层次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土耳其的国内政治、地区地缘战略、国际关系以及叙利亚本身的局势。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奥斯曼原则”这个概念本身在现代语境下的模.............
  • 回答
    在理解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崛起如何“阻碍”陆上东西方贸易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历史的演变并非简单的“阻碍”或“促进”,而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过程。奥斯曼帝国崛起带来的变化,既有其“阻碍”的一面,也有其适应和重塑贸易格局的一面。从历史的纵深来看,在奥斯曼帝国兴起之前,连接东方(如中国、印度)和西方(欧.............
  • 回答
    关于奥斯曼土耳其为何没有像中国那样经历显著的朝代更替,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究的问题。简单来说,这并非说奥斯曼帝国就没有权力斗争和内部动荡,而是其政权传承和维系的方式与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替”有着本质的区别。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奥斯曼帝国独特的政治结构、继承制度、社会构成以及历史发展轨迹来分析。一、.............
  • 回答
    奥斯曼土耳其的君主被称为“苏丹”,而不是他们突厥语先辈的尊称“可汗”,这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原因,是奥斯曼帝国在吸收和融合阿拉伯、波斯文化过程中,不断调整自身身份认同和政治合法性的体现。从“可汗”到“苏丹”的演变:历史的足迹要理解为何奥斯曼君主被称为“苏丹”,首先要看看“可汗”这个称谓的起.............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历史爱好者探讨的重点。清朝和奥斯曼帝国,在19世纪末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强大压力,但最终的命运却截然不同。奥斯曼帝国最终被肢解,而清朝虽然也饱受屈辱,但其主体性最终得以保留,并转型为中华民国。要理解其中的原因,咱们得从几个关键方面来掰扯掰扯:1. 帝国本身的“内功”: .............
  • 回答
    奥斯曼帝国和清朝,这两个曾经统治过广袤疆域的庞大帝国,在十九世纪面临着一个共同的困境:被迅速崛起的西方列强甩在身后,最终走向衰落。尽管奥斯曼帝国在军事技术上,相比清朝,展现出了一种更为迫切和持续的追赶姿态,然而,他们最终仍然未能摆脱被西方列强击败的命运。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不仅仅是技术的差距,更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摩洛哥的柏柏尔人和阿拉伯人,尤其是历史上的马格里布地区,确实拥有悠久的文明和强大的军事传统,但要建立像奥斯曼帝国那样横跨欧亚大陆的霸权,确实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地缘、历史和政治挑战。这不仅仅是“没有能力”的问题,而是“没有在那种特定条件下形成”的问题,其背后有着多种因素交.............
  • 回答
    近代的三个庞大帝国——大清、奥斯曼土耳其和沙皇俄国,它们在世界格局的剧变中,命运走向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其中,大清和奥斯曼土耳其先后沦为“西亚病夫”和“东亚病夫”,任人宰割;唯独沙皇俄国虽然也经历了种种危机,但却能挤身列强之列,甚至在某些领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要理解这其中的差异,需要从政治、经济、军事.............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民族主义、历史叙事和国家认同建构的深层逻辑,将土耳其和希腊与中国做对比,确实能看出一些有趣的差异。简单来说,土耳其和希腊在推翻奥斯曼统治后,并没有将自己视为“罗马”的继承者,主要是因为:1. “罗马”在他们历史中的象征意义与实际控制是脱节的。2. 民族主义的兴起更多地是基于语言、文.............
  • 回答
    要弄清塞尔柱突厥、突厥以及奥斯曼土耳其之间的关系,我们得把时钟拨回到遥远的过去,追溯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这三者之间,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一种传承、演变和再创造的脉络。首先,我们要谈谈突厥这个概念。“突厥”更像是一个广义的称谓,它首先指的是一个古代的游牧民族联盟,在公元6世纪至8世纪之间,曾建.............
  • 回答
    俄罗斯人对奥斯曼土耳其宫廷剧和手游的喜爱,并非一个孤立的文化现象,而是多种历史、文化和心理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背后折射出俄罗斯观众在当下社会背景下,对某些特定情感、价值观和叙事模式的渴求。历史的渊源与情感的共鸣俄罗斯与奥斯曼帝国之间漫长的地缘政治纠葛,造就了一种复杂而深刻的历史联系。从历史书上的沙.............
  • 回答
    要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那漫长的生命线,得先打破一个迷思:它并不是一直都“不可思议”地强大,也并非没有经历过衰退和挣扎。它之所以能在风云变幻的几个世纪里屹立不倒,更像是一部充满智慧、适应性和相当运气的故事,而不是一部单靠超自然力量维系的传奇。咱们得从它最初的那点火苗说起。奥斯曼帝国的开端,可以追溯到13.............
  • 回答
    要是奥斯曼帝国跟万历年间的明朝“杠上”,这绝对是一出能让史书都为之侧目的超级大戏。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十六世纪末到十七世纪初,那个时候,奥斯曼帝国正值苏莱曼大帝的时代余晖,威名远扬,地跨欧亚非三大洲,是当之无愧的东方霸主。而另一边,大明王朝在万历皇帝的御宇之下,虽然内耗严重,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仍旧是.............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具有洞察力。确实,奥斯曼帝国(Ottoman Empire)和明朝、清朝都是历史上非常强大且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帝国,但两者之间的直接官方交流,例如互派代表团进行正式访问,确实相对较少且不频繁。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地理上的巨大距离和天然障碍: .............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奥斯曼帝国那些响当当的头衔——苏丹和哈里发,以及它们到底指的是什么。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因为两者都指向同一群统治者,但含义和侧重点却截然不同。而且,它们在奥斯曼帝国近现代史上的演变,也深刻地影响了土耳其的发展。首先,让我们把这两个头衔拆开来看:1. 苏丹 (Sultan):统治者.............
  • 回答
    在1618年至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期间(主要发生在神圣罗马帝国和欧洲其他地区),沙俄、英国、波兰和奥斯曼土耳其各自处于不同的历史阶段,其国内事务和地缘政治活动与这场战争存在间接关联或独立发展。以下是各政权的具体情况: 一、沙俄(罗曼诺夫王朝初期)时间背景:1618年时,俄罗斯正处于“混乱时期”(1.............
  • 回答
    土耳其之所以在二战中选择不加入轴心国并入侵希腊,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遗产、军事实力以及国家战略考量。简单地说,虽然重建奥斯曼帝国听起来有吸引力,但对当时的土耳其而言,这更像是一个遥不可及且风险极高的幻想,而非一个可行的国家目标。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当时的土耳其是什么样的国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复杂,涉及到历史、文化、民族认同等多个层面。确实,奥斯曼帝国作为一个庞大的帝国,在一战后早已成为历史的尘埃。然而,今天的土耳其,在国际舞台上,有时会展现出一种与自身现实地位似乎不那么匹配的自信甚至“狂傲”。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背后的原因。首先,咱们得明白,“狂傲”这.............
  • 回答
    沙俄在18、19世纪不倾其精锐之力、不将所有资源压在肥沃但军事相对落后的清朝身上,反而将目光和兵力更多地投向了奥斯曼帝国和波兰,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恩怨、战略考量以及国力现实的综合影响。简单地将清朝描述为“军事三流”而忽视了其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潜在的抵抗力量,也未能完全捕捉到俄国在那个时期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