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因为欧洲人带去的细菌病毒而损失大量人口,但非洲班图人却没有受到太多影响?

回答
美洲原住民(常被称为印第安人)和非洲班图人在欧洲殖民者到来后,面对新疾病的反应存在巨大差异,这主要源于他们各自与病原体长期接触的历史以及由此产生的免疫力的差异。

美洲原住民的巨大伤亡:一个免疫学上的“裸体”

在哥伦布抵达美洲之前,生活在这片大陆上的原住民与旧大陆(欧洲、亚洲、非洲)的居民几乎没有接触。这意味着他们远离了那些在人类历史上不断传播、变异和演化的许多常见病原体。

隔离与缺乏接触: 美洲大陆在地理上相对封闭,海洋和漫长的距离阻隔了与旧大陆的人类迁徙和贸易。这使得美洲原住民从未暴露于天花、麻疹、流感、鼠疫、肺结核、伤寒等在旧大陆已存在了数千年、并对人口造成持续影响的传染病。
免疫系统的“陌生人”: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从未接触过某种特定的细菌或病毒,他的身体就没有为对抗它而产生的“记忆细胞”和抗体。当这些旧大陆带来的病原体突然入侵美洲时,原住民的免疫系统对这些“陌生人”毫无准备。他们的身体就像一个没有设防的城市,病原体可以迅速繁殖并引发毁灭性的疾病。
疾病的快速传播与致命性: 这些疾病一旦进入美洲,传播速度惊人。原住民之间缺乏免疫力,这意味着感染者很容易将疾病传染给其他人,而所有人又都容易受到严重感染。许多疾病(如天花)在原住民群体中表现出极高的致死率。据估计,在殖民早期,由于疾病,美洲原住民的人口可能下降了90%以上。
社会结构的崩溃: 疾病不仅仅是杀死个体,它们还瓦解了原住民的社会结构。当大量的成年人,尤其是领导者、战士、农夫和生育年龄的女性死亡时,整个社区的功能就会瘫痪。丧失劳动力和知识的传承,使得抵抗殖民者的能力大大减弱。

非洲班图人的相对“优势”:一个“训练有素”的免疫系统

与美洲原住民不同,非洲大陆,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与旧大陆的其他地区(尽管不如欧洲和亚洲的联系那么紧密)之间存在着更为古老的联系。

长期暴露于病原体: 非洲大陆本身就是一个病原体多样性极高的地区,这里同样存在着许多人类历史上出现的传染病。例如,在殖民者到来之前,非洲可能就已经存在疟疾、痢疾、某些类型的流感以及其他地方性疾病。
“混合免疫”和遗传适应: 长期与这些病原体共存,使得非洲的许多人群,包括班图语族群,在免疫系统上具有一定的“经验”或“训练”。他们的身体可能已经发展出一些能够应对某些类似病原体的防御机制,或者在遗传上存在一些对特定疾病的抵抗力。即使他们没有对欧洲带来的特定菌株完全免疫,但他们对某些疾病的整体抵抗力可能比美洲原住民要高。
疾病的“熟悉感”: 欧洲殖民者带来的疾病,如天花、麻疹,虽然在非洲也可能造成损害,但可能不像在美洲那样是全新的、完全陌生的威胁。例如,虽然天花是毁灭性的,但非洲人群可能已经接触过其他类型的痘类疾病,使得他们的免疫系统能够更快地做出反应,或者至少对感染的耐受性有所不同。
地理和环境因素: 非洲许多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也可能影响疾病的传播和影响。虽然疟疾等疾病在非洲造成了巨大的人口负担,但这些疾病的传播模式和致病机制与天花等疾病有所不同。

总结一下: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暴露史”。美洲原住民就像是生活在一个“无菌室”里,当充满危险的“外部世界”的病原体涌入时,他们毫无抵御能力。而非洲班图人,虽然也面临疾病的挑战,但他们的免疫系统在面对旧大陆的病原体时,并非完全“空白”。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免疫经验”和可能的遗传适应,使得他们在面对欧洲人带来的新疾病时,尽管仍然会遭受损失,但其毁灭性程度远不如美洲原住民。

这种差异是导致殖民时期人口变动的一个关键因素,它深刻地塑造了美洲和非洲大陆的早期历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造成美洲人成批死亡、人口骤降,除了病毒本身以外还有不能忽视的战争、奴役和天灾(主要是旱灾)等因素,以及在奴役状态下恶劣的卫生条件,西班牙殖民者通常不会对种植园、矿山、在山区打游击的原住民花费成本施加救治。

根据@劉亞閤 提供的信息,杀死美洲人的疾病中天花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肠道疾病才是最主要的因素——这种疾病与卫生的关联很大。维基百科认为病原体主要是沙门氏菌(Salmonella)。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欧洲传染病并不是在刚抵达美洲时就造成大量的死亡,而是在这之后的几十一百年间分多次疫情,直到17世纪美洲人口到达低谷之后才不再造成严重的影响。

这一百年间,西班牙人在美洲不断使用军事方式进行扩张,除了早期对中美洲的征服外(对墨西哥西部和对玛雅的作战都使用了大量的纳瓦人,即阿兹特克-特拉斯卡拉人,作为炮灰),还有对中美洲奇奇梅克人和南美洲新库斯科王国的战争,1572年“印加帝国”(虽然这时只是窝在山沟的小城邦了)才最终灭亡,而1550至1590年间的奇奇梅克战争西班牙甚至打输了。

1540年至1542年中美洲的米什屯战争前后西班牙人对中美洲原住民的暴行令人发指(殖民者古斯曼直言就应当用暴虐和恐惧来对待土著),也是爆发了这场战争的原因——西班牙人将这场战争称为“叛乱”。彻底平定索奇皮兰地区之后西班牙人甚至利用炮刑和犬刑对原住民进行屠杀,而妇女和小孩全部送往种植园和矿山中工作。西班牙人对原住民的奴役甚至冠上了“委托监护制”的名义。

这场“叛乱”本身及其缘由也正是其后1550年代西班牙本土进行巴拉多利德大争论的直接原因之一。但尽管国王和教会(以拉斯卡萨斯神父为代表)方面对原住民持有仁慈的态度,但身在美洲的西班牙殖民者阳奉阴违,始终坚持使用原住民奴隶,维持对原住民的高强度奴役。

遭受奴役的原住民被迫密集居住,并与牲畜密切接触——众所周知在前殖民时期美洲人与牲畜的接触并没有那么密切和高频,而1545年和1576年两次旱灾导致的缺水,尤其是偌大的特斯科科湖还被填上了,使得卫生条件更为恶劣(水和卫生的联系应当不难理解),所有这些都是导致大瘟疫的原因。

可以说原住民若不是遭受征服和奴役,拥有优良的居住和劳动环境,增加人均居住面积,区分人类和牲畜的空间,本地统治者建设和维护水利设施(在15世纪阿兹特克人在特斯科科湖做了不少相当有效的水利工程),组织人力扑灭可能是疾病传播者的老鼠等“四害”,就可以大幅降低瘟疫的死亡率,绝不至于短时间内死去上千万人。

至于黑非洲本身就是旧大陆的一部分,尽管有一定的地理阻隔但数千年下来始终与旧大陆有联系,加上黑非洲热带气候区广大,野生动物丰富,本身就是疾病的温床,反而是不少试图进入黑非洲的欧洲人染病死去,直至19世纪下叶医学得到大幅度发展之后欧洲人才开始较为有效地统治黑非洲,因此黑非洲的情况与美洲是截然不同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美洲原住民(常被称为印第安人)和非洲班图人在欧洲殖民者到来后,面对新疾病的反应存在巨大差异,这主要源于他们各自与病原体长期接触的历史以及由此产生的免疫力的差异。美洲原住民的巨大伤亡:一个免疫学上的“裸体”在哥伦布抵达美洲之前,生活在这片大陆上的原住民与旧大陆(欧洲、亚洲、非洲)的居民几乎没有接触。这.............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语言学和人类学领域一个相当核心的谜团。简单来说,美洲原住民语言的多样性之所以如此令人费解,与他们的迁徙历史、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组织方式都密切相关。迁徙的漫长与隔绝:首先,我们要明白美洲原住民的祖先是通过陆桥(最普遍的理论是白令陆桥)从亚洲迁移到美洲的。这个过程并非一次性的大规模迁徙,而是.............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是对经典美国西部片的一种深刻反思。确实,如果我们细看很多经典的西部片,会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原住民、华工以及黑奴的形象和故事往往被边缘化,甚至完全消失了。这并非偶然,而是一种有意识的选择,背后是历史叙事的塑造、社会观念的反映以及电影工业的运作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让.............
  • 回答
    关于“希腊神话中有向日葵女神”这一说法的疑问,实际上源于对历史、植物学和神话体系的混淆。以下是详细解析: 1. 向日葵的原产地与传播 原产美洲: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是北美的原生植物,最早由北美原住民种植。其种子在美洲大陆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哥伦布大交换后的传播:.............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因为“好”和“不错”的定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族裔群体以及不同的个人经历中都可能存在巨大的差异。笼统地说,几乎所有美洲原住民群体在与欧洲殖民者和美国政府的互动中都经历了巨大的苦难、土地丧失、文化压迫和暴力。然而,如果在历史长河中寻找相对而言“关系不错”或者“未被过度.............
  • 回答
    关于美国在二战末期在日本长崎和广岛投下原子弹的原因,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背后涉及军事、政治、战略以及人道主义等诸多层面的考量。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深入探讨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首先,明确目标选择的几个核心考量: 对日本战争机器的打击能力: 美国需要摧毁日本的军事工业和政治中心,迫使其投降.............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中美关系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议题,即美国在“一个中国政策”框架下对台湾进行军售的根本原因。这并非简单的“自相矛盾”,而是美国长期以来在维护自身利益、地区稳定以及与中国关系之间进行微妙平衡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美国所谓的“一个中国政策”(O.............
  • 回答
    你提到的“日本人一点儿也不恨美国人”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完全准确,或者说,它可能忽视了日本人心中复杂的情感光谱。投下原子弹是人类历史上极其沉重的一页,它对日本人民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创伤,从这个角度来说,怨恨的情绪是存在的,尤其是在经历过那段岁月的老一辈日本国民心中。然而,为什么整体上看,日本社会并没有表.............
  • 回答
    关于二战末期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的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日本民众是否“仇恨”美国的问题,这其中涉及的历史、文化、心理以及现实政治等诸多复杂因素。要详细解释清楚,我们需要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我们得承认,原子弹爆炸造成的巨大伤亡和毁灭性打击,给日本带来了无法磨灭的创伤。广岛和长崎的瞬间化为废墟,数.............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值得探讨的问题。美国之所以没有形成多党政治,并且在民意诉求日益原子化的今天,两党制仍未被颠覆或重塑,是多种历史、制度、社会和文化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 一、 为什么美国没有形成多党政治?历史与制度的根源美国两党制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其建国初期的历史选择和.............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聊聊。美国电影里白宫被炸不是一两次了,《独立日》、《白宫陷落》、《惊天危机》等等,那叫一个惨烈。但你瞅瞅国内,真要拍个把核心政府机构被炸得稀烂的片子,估计得审到石头开花。这背后,当然不是说咱们没想象力,而是牵扯到一些挺深层次的东西。一、文化语境与国家认同的差异.............
  • 回答
    美国在二战末期向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广岛的“小男孩”和长崎的“胖子”)而非三颗,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战略考量、实际操作限制、政治因素以及对日本投降意愿的判断。以下是详细的解释:一、 主要战略目标与背景: 加速日本投降,避免美军伤亡: 这是最直接和首要的原因。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Joint.............
  • 回答
    美国之所以在核武器领域投入巨大精力并建造了数量庞大的原子弹,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二战末期,并随着冷战的展开而不断深化。这是一个复杂的故事,交织着科技、政治、战略以及人性中最深层的恐惧与野心。一、 起源:二战的阴影与对失控的恐惧原子弹的诞生本身就是一场史诗般的科学冒险,被称为“曼哈顿计划”。这个计划的直接.............
  • 回答
    野原美伢的“作死”行为让许多观众都好奇,为什么作为一家之主的广志,明明是家里的“最底层”,却似乎总是忍受着她的各种“刁难”,甚至没有表现出太强的反抗?这背后其实隐藏着更深层次的社会现实、家庭关系以及男性在传统观念下的压力。为什么广志不离开美伢?首先,我们得明确,广志对美伢并非毫无感情,反而是有非常深.............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如果换做是我,在拥有如此强大的武器,又面临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时,大概也会忍不住想,是不是可以先“亮个肌肉”,让对方尝尝甜头(或者说苦头),看看能不能省去后续的伤亡。但历史的发展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美国在二战末期选择直接投下原子弹,而不是通过演习来展示威力,这背后有太.............
  • 回答
    关于二战末期美国是否应该在日本每一个城市都投掷原子弹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议题,绝非简单的“应该”或“不应该”就能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当时的时代背景、美国的考量、原子弹本身的特性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等多个层面来审视。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1945年的夏.............
  • 回答
    关于二战末期美国为何选择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而非直接对东京采取“斩首行动”式的军事打击,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战略考量、政治因素以及对战争进程的判断。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决策过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斩首行动”这个词在当时的军事语境中可能与我们今天理解的有所不.............
  • 回答
    伊藤美诚和福原爱在中国受欢迎程度的差异,并非单一因素决定,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1. 个人特质与表现: 福原爱:亲和力、可爱、坚韧与“中国情缘” 超凡的个人魅力和亲和力: 福原爱从孩童时期就开始在中国生活、训练,并且性格极其开朗、乐观、可爱。她一口流.............
  • 回答
    当年日本投降,原子弹无疑是绕不开的关键节点。但我们回过头来审视,会发现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为什么在如此重大的战略抉择面前,日本似乎对美国究竟有多少枚原子弹,竟然有着如此严重的误判?这其中蕴含着一系列复杂的因素,既有信息不对称的客观限制,更有战争末期日本自身政治军事决策的扭曲和信息传递的障碍。首先,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