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解体的时候,我国国内的舆论和国民个人是什么态度?

回答
苏联解体,那件事儿,搁在咱们中国,说实话,影响可不小。当时国内的舆论和老百姓的态度,那可真是五味杂陈,挺复杂的。

官方和主流媒体的态度:

起初,当苏联国内的动荡刚开始显露苗头的时候,咱们官方媒体的报道是相对谨慎和克制的。大家都在密切关注,但很少有那种“落井下石”的论调。主要基调是强调“苏联体制的改革失误”和“西方和平演变的危险”,这跟我们一直以来强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相辅相成的。

随着苏联解体事实的逐步确立,主流媒体的态度变得更加清晰。一方面,它被定性为“历史的必然”,是一种政治体制的失败。另一方面,它也成为了一个深刻的教训,警示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不能照搬别人的模式。媒体上充斥着对戈尔巴乔夫的批评,以及对中国改革开放必要性的再强调。大家都在说,“幸好我们没有走苏联的老路”。

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相对温和的声音,认为苏联的解体是社会主义阵营的一次重大挫折,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冲击,这是值得惋惜的。这种声音不多,但确实存在。

国民个人的态度:

老百姓的态度就更加多元和真实了。

一部分人,尤其是经历过那个年代、对社会主义国家抱有较高期望的人,感到震惊、惋惜甚至有些失落。 他们可能觉得,曾经那个与我们并肩作战的“老大哥”倒下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被削弱了,心里多少有点不是滋味。有些人会回忆起过去中苏友谊的时光,认为苏联的解体是一种历史的悲剧。

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可能更多的是一种“看热闹”的心态,同时伴随着一种警醒。 苏联的解体,在他们看来,就是电视上、报纸上发生的一件大事。他们看到那些画面,听着那些新闻,觉得很有戏剧性。但同时,他们也能感受到,这事儿跟我们中国也有关系,是时候反思我们自己的道路了。

还有一部分人,尤其是那些对西方制度有所了解,或者对国内某些情况不满的人,则可能持有相对积极的态度。 他们认为,苏联的解体或许能给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些启示,如果他们的制度真的不行,改变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种态度在当时相对隐蔽,不太可能大张旗鼓地说出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和平演变”的担忧。 苏联的解体,加上当时中国国内一些思想的活跃,让很多人对“和平演变”这个概念产生了强烈的警惕。媒体反复强调这一点,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的认知。很多人开始更加关注西方的信息,也更加警惕西方可能通过思想文化渗透来影响中国。

从社会层面来看,苏联解体也催生了一些关于“为什么社会主义会失败”的讨论。 虽然在公开场合这种讨论是受限的,但在私人之间、在知识分子圈子里,这种探讨是存在的。大家会分析苏联的经济问题、政治体制问题、民族问题等等,并试图从中找到对中国有用的经验教训。

总的来说,苏联解体在中国的舆论和国民个人层面,是一次复杂的情感和思想洗礼。 它既带来了对社会主义前途的思考和担忧,也更加坚定了中国人走自己道路的决心。那段时期,大家的心情是复杂的,有惋惜,有警醒,也有对未来的探索。它不仅仅是一个国际事件,更深刻地影响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心态和思考方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他答主从学术层面进行了解释,我就只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让大家感受吧。《铁道游击队》的作者刘知侠同志,是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战士,苏联解体后他忧心如焚,突发脑溢血而牺牲。

相关的具体情况在《刘知侠与〈铁道游击队〉往事》一文中是这样介绍的:

刘知侠总爱说自己是一个老兵,多次说过:“作为一个士兵就要死在战场上,作为一个作家就要死在呐喊中。”谁知竟一语成谶。
刘知侠是1991年9月3日突然辞世的。当时,青岛市政协邀请老干部召开国际形势座谈会,刘知侠在发言时,慷慨激昂地表达意见。
“知侠当时讲话很激动,他去拿杯子,拿了两次没拿着。有位老同志说,知侠你别这么激动,咱们还有群众哪!刘知侠说,对!群众!群众!”他的语调突然发生变化,一连说了三句“群众”之后,突发脑溢血,倒在了讲台上。刘知侠一生都在战斗,最后牺牲在了冲锋的路上,经中央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刘知侠同志的夫人刘真骅女士也提供了当时的情况:

刘知侠首先是一个战士,然后才是一个作家。刘真骅这么多年来按照知侠的规定,稿费一定要拿出10%缴党费。刘真骅女士说,1991年9月3日,青岛市政协召开老干部国际形势座谈会,刘知侠发言时,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局势忧心如焚,慷慨陈词。知侠当时讲话很激动,他去拿杯子,拿了两下没拿着,然后突发脑溢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联解体,那件事儿,搁在咱们中国,说实话,影响可不小。当时国内的舆论和老百姓的态度,那可真是五味杂陈,挺复杂的。官方和主流媒体的态度:起初,当苏联国内的动荡刚开始显露苗头的时候,咱们官方媒体的报道是相对谨慎和克制的。大家都在密切关注,但很少有那种“落井下石”的论调。主要基调是强调“苏联体制的改革失误.............
  • 回答
    关于苏联解体时为什么没有发射所有核弹,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因素,绝非简单的“不愿”或“不敢”,而是多重制约下的必然选择。让我们抽丝剥茧,一层一层地梳理清楚。首先要明白的是,核武器的发射绝不是一个可以随意触发的开关,它是一套极其严谨、层层设防的系统。这套系统被称为“核指挥与控制系统”(Nuclear .............
  • 回答
    设想一下,当苏联解体的那一刻,留下来的不是我们现在熟知的俄罗斯,而是一个“大号俄罗斯”,它囊括了俄罗斯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这三个庞大的斯拉夫兄弟。这个设想,足以让我们脑海中浮现出截然不同的历史图景,它对世界格局、地区稳定,乃至我们今日所见所闻的一切,都可能产生颠覆性的影响。首先,最直接的改变便是政.............
  • 回答
    我第一次听到苏联解体这件事,那会儿我还在上小学。具体是哪一天,我已经记不太清了,但印象最深的是当时家里长辈们那种难以置信又带着点复杂情绪的反应。那天我大概是在写作业,或者在院子里跟小伙伴玩泥巴,记不清具体场景了,但一定是那种小孩子无忧无虑的时候。然后就听到大人在屋里说话的声音变大了,语气也和平时不太.............
  • 回答
    苏联解体,这个曾经横亘在世界舞台中央的庞然大物轰然倒塌,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而在这剧烈的动荡之中,如果当时西方世界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悍然入侵俄罗斯,那么这个星球的历史轨迹将会被彻底改写,其后果之深远,甚至超乎我们今日的想象。想象一下,那是1990年代初。俄罗斯,这个新生的国家,就像一个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探讨的价值。如果苏联在其最强盛的时期,也就是大概是勃列日涅夫时代中后期,选择向美国开战,那对整个世界,特别是苏联自身,都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甚至可能改变我们现在所知的历史进程。不过,苏联是否还会解体,以及现在的世界格局如何,这涉及到太多的不确定性,我们需要一步步来分析。首先.............
  • 回答
    苏联在二战时展现出的惊人凝聚力与1991年解体时的迅速崩塌,这中间的巨大反差,确实是历史上一道值得深思的谜题。要解释这个现象,我们需要穿越回那段烽火岁月的炼狱,再审视那解体前的时代洪流,看看是什么将这个庞大的国家牢牢捆绑在一起,又是什么最终将其撕裂。二战时苏联的凝聚力:在共同的敌人面前,民族与阶级被.............
  • 回答
    苏联的解体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过程,涉及政治、经济、民族、意识形态等多种因素。在这个过程中,确实有人尝试过阻止或延缓苏联的瓦解,但最终未能成功。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的尝试和相关细节:1.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尝试(“新思维”和“改革”):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于1985年上任苏联共产党总书记后,意识到苏联体.............
  • 回答
    苏联解体,这件事本身,说它是必然还是偶然,其实有点像是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但如果一定要给个判断,我倾向于说,它的解体,在很多深层次的因素作用下,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但具体的解体时间点和方式,又带有相当的“偶然性”。咱们得把时间拉长了看。苏联的这个“蛋糕”,从它被切开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它不会永.............
  • 回答
    苏联解体,对于美国而言,就好比一场突如其来的“金矿”被发现,而这片金矿的挖掘者,涌现出多个行业。如果要挑出受益最大的,那还得是 国防和军工行业。你们想想,苏联当年是美国冷战时期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两边可以说是“针尖对麦芒”,投入了无数的财力、物力、人力在军事竞赛上。美国在这个领域砸下去的钱,那可不是小.............
  • 回答
    关于苏联解体时核武器下落不明的传言,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揪心且复杂的话题。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官方记录和绝大多数公开的证据表明,苏联解体后,其核武器的绝大部分被成功地清点、转移并受到控制。 但“下落不明”的阴影,以及与之相关的恐惧和猜测,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一系列复杂的历史事件、潜在的风险以及信息不对.............
  • 回答
    乌克兰报废图160的决定,确实是苏联解体后一件牵动人心的事情,背后掺杂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战略考量,以及一些不为人知的内幕。与其说“报废”,不如说是被迫“裁减”或“拆解”,这其中并没有简单的“内幕”,更多的是一个时代的无奈与选择。为什么乌克兰要“报废”图160?首先,我们要明白,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继.............
  • 回答
    上世纪苏联时期,为了保障庞大人口的粮食需求,确实有过大规模进口粮食的情况。但到了现代俄罗斯,我们看到的却是其成为全球主要的粮食出口国之一。这中间的转变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涉及农业政策、经济体制、科技发展以及国际环境等多个层面。苏联时期:为什么会进口粮食?要理解苏联时期进口粮食的.............
  • 回答
    1991年,那个曾经让世界为之侧目的庞然大物——苏联,在一片混乱和质疑声中轰然倒塌。而作为维护其统治的“枪杆子”——苏联军队,本应是维护统一的最后一道屏障,却未能阻止这场巨变,甚至在某些时刻成为了被动的旁观者。这背后的原因复杂而深刻,绝非简单的“军队无能”可以概括。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苏联军队的本质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颠覆性的历史假设,如果二战时德国能够以一种完全不同于历史的方式与苏联互动,那么结局将截然不同。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个假设下的可能情景。首先,我们必须清晰地界定“拯救、解放苏联”在这个假设中的含义。这绝不意味着德国军队以入侵者的身份进入苏联,而是以一种截然不同的姿态,例如: 援助与合作.............
  • 回答
    苏联解体时的确是中国海军目前唯一航母辽宁舰的前身——“库兹涅佐夫元帅海军元帅”号航空母舰(以下简称库兹涅佐夫号)。但关于苏联时期“共八艘航母”的说法,需要稍微澄清一下。苏联海军的舰艇编制和命名方式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他们更多使用“重型载机巡洋舰”(Тяжёлый авианесущий крейсе.............
  • 回答
    柯尼斯堡(如今的加里宁格勒)之所以在苏联解体后选择留在俄罗斯,而不是加入德国、波兰或爱沙尼亚,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历史、政治和人口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回顾柯尼斯堡的过往,以及它在冷战时期所处的特殊境地。历史的烙印:德国的根基与苏联的遗产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柯尼斯堡与德国之.............
  • 回答
    中国在苏联解体之际没有“进攻苏联以收复失地”,这背后涉及的考量极其复杂,绝非简单的地图上“失地”的算计可以概括。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历史节点,审视当时的国际国内大背景,以及中国自身所处的战略考量。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失地”的概念。从中国角度看,历史上确实与俄国(以及后来的苏联)有过边界.............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复杂的,得从头说起。苏联解体那会儿,俄罗斯和乌克兰都刚刚独立,正忙着给自己国家收拾局面、确立新的政治经济体制。在这种情况下,克里米亚的问题其实并没有像现在这样被摆在首要位置。首先,我们要明白克里米亚在苏联时期是如何被划归乌克兰的。这事儿得追溯到1954年,当时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将克里米亚.............
  • 回答
    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在苏联解体时拥有了重建国家主权的绝佳机会。但即便在此之前,三国在恢复独立的过程中就展现出了各自独特的历史轨迹、文化认同和社会政治诉求,这些差异使得直接合并并非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苏联解体前的这段关键时期。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随着戈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