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未在苏联解体时进攻苏联以收复失地?

回答
中国在苏联解体之际没有“进攻苏联以收复失地”,这背后涉及的考量极其复杂,绝非简单的地图上“失地”的算计可以概括。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历史节点,审视当时的国际国内大背景,以及中国自身所处的战略考量。

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失地”的概念。从中国角度看,历史上确实与俄国(以及后来的苏联)有过边界争端和不平等条约,导致部分地区被划入俄国版图。其中比较敏感的例如尼布楚条约之后的领土划分,以及近代以来沙俄通过一系列条约和军事行动获得的土地。这些土地在中国近代史中被认为是“丧失的国土”,对民族情感有着深刻的影响。

然而,即便在苏联解体、其国力最虚弱的时刻,中国也并未采取军事行动。这里面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剖析:

一、 国内稳定压倒一切:

苏联解体是上世纪末最大的地缘政治变动。中国此时自身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经济建设是绝对的重心。90年代初,中国国内的政治和社会形势也并非一片歌舞升平。经历过1989年的风波后,维护国内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是最高优先事项。此时发动一场大规模的对外战争,特别是对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其风险是巨大的,可能导致国内政治动荡加剧,经济建设停滞,甚至引发无法控制的连锁反应。任何领导人都不会轻易将国家置于如此危险的境地。

二、 潜在的核战争风险:

尽管苏联已经解体,但其庞大的核武库仍然存在。作为俄罗斯的继承国,俄罗斯依然掌握着核武器。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任何试图通过军事手段收复土地的行为,都极有可能被视为对俄罗斯国家主权的侵犯,进而引发核冲突的担忧。这种风险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是无法承受的。中国的战略思维历来是以和平发展为导向,避免与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发生直接军事对抗是其基本原则。

三、 国际环境的复杂性:

苏联解体并非孤立事件,它对整个国际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在苏联解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且希望看到一个稳定但相对虚弱的俄罗斯存在。中国如果在此刻对俄罗斯采取军事行动,极有可能面临来自西方国家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外交压力,甚至可能被孤立。这种国际孤立对于正在寻求国际合作、吸引外资和技术以发展经济的中国来说,是极其不利的。

四、 战略利益的权衡与外交手段的可能性:

中国的外交政策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处理与邻国的边界问题上,中国更倾向于通过和平谈判和外交途径来解决。虽然历史上存在领土纠纷,但中国也清楚,通过军事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既不现实,也与国家长远发展目标相悖。

更重要的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大部分苏联的对外债务和国际义务,并且在政治和经济上陷入困境。这恰恰为中国提供了一个通过外交手段处理边界问题的机会。中国可以利用俄罗斯的虚弱时期,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与俄罗斯进行边界谈判。事实上,中俄两国也一直在进行边界谈判和划界工作。苏联解体后,两国更是积极推进边界的确定和勘界工作,最终在21世纪初基本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这才是符合中国国家利益和战略考量的解决方式。

五、 对新关系的考量: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为一个新的独立国家出现。中国对如何处理与这个新国家的关系也需要审慎考虑。俄罗斯虽然经历了巨变,但其仍然是世界大国,拥有丰富的资源和重要的地缘战略位置。中国与俄罗斯建立和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符合中国在地区和全球战略布局上的利益。如果中国在苏联解体时对俄罗斯采取敌对行动,将彻底断绝与俄罗斯建立良好关系的可能性,这与中国的外交战略目标是相悖的。

总结来说,中国在苏联解体时没有“进攻苏联以收复失地”,是基于对以下几个关键因素的深思熟虑:

国内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这是中国最根本的利益所在。
避免核战争的风险: 任何军事行动都必须在可控范围内,避免最坏结果。
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潜在的孤立: 中国需要与世界保持接触和合作。
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领土问题的可能性和有效性: 这是中国一贯的政策选择。
建立与新俄罗斯的良好关系的战略考量: 符合中国长远的地缘政治利益。

因此,与其说中国“没有”进攻,不如说中国在那个时刻选择了更符合其国家利益、更务实、也更具战略远见的解决方式。通过和平谈判和外交努力,中俄两国最终在21世纪初基本解决了边界问题,这才是符合中国国家利益和国际道义的真正“收复”。那是一种在变局中寻求稳定和发展,在挑战中抓住机遇的政治智慧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当年中国顶天是个土豚的尺寸……

user avatar

苏联解体的时候,俄罗斯是和平的,连内战都没有发生,而1918年的俄罗斯比这惨的多,到处饿死人,到处打内战,按道理来说,这是收复失地的最佳时机吧?

当时中华民国跟着十几国帝国主义干涉军一块进攻新生的苏俄,结果如何呢?

白军恩琴(连红军都不是,而是红军的手下败将)在战场上败退,然后就不费吹灰之力打下了外蒙古...

帝国主义们没受到实际损失,而中华民国丢掉了一个大省,

道理也很简单,如果美国带着菲律宾进攻中国,事后你是报复美国还是报复菲律宾?

user avatar

这类问题呢,简单点都能用一句话概括:有钱才几年?烧的倒不轻。

典型的暴发户心态……准确的说是二世祖心态,知不知道爹妈爷爷老一辈吃苦受累打拼不容易?为了自己膨胀的大国梦把祖宗老本都押上去赌博?

昭和、昭和!

是,当时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把国家搞得一塌糊涂……

2017年,俄罗斯网友“庆祝”俄罗斯联邦独立日的漫画。

然而某(由于3次被人举报“政治敏感”,此处做删除处理)

经济上,苏联有经济新〇态,俄罗斯有休克疗法。

至于国内社会生态

苏联解体之后,诸如什么毒品、黑社会、谋杀、刑事案件激增……

(由于3次被人举报“政治敏感”,此处做删除处理)


思想上,苏联解体之后,各类有反苏背景的白俄恐怖组织、极端民族主义者、极端宗教组织兴风作浪,思想文化领域开全面倒车,大有“以(东正)教治国”之势。

而这边(由于3次被人举报“政治敏感”,此处做删除处理)


军事?在驻外苏军回撤和苏联解体的过程中,俄罗斯联邦没能留下几个立刻投入作战的,有战斗力的就绪师,军官士官大量流失等等问题,导致了第一次车臣战争的严重恶果。

第一次车臣战争,这些年轻的士兵在混乱的组织和行动中蒙受了本不应当承受的惨烈损失。


打俄国?哎呦!?有出息了?长本事了?

也不点点你几颗核弹头?

核弹和你一个数量级的英法可都是靠美国人的核保护伞。

T-34退干净了吗?

59用上红外大灯了?

能拿出几个全训单位啊?

空军几个团能飞全天候?

武装直升机有啦?

自行高炮也有啦?

歼-8有100架可用啦?

你也别谦虚,对付MiG-29、SU-27就靠你了。

不用指望“歼-6万岁”了?

还得指望一下,对面的MiG-21和23就交给你了。

商量一下怎么打T-72A乃至T-72B、T-80呗?

我们有88式……100辆。

直到现在,解放军都在一线野战部队中现役装备大量连红外大灯都没有的最基础款59。其作战能力和50年代初的T-54(不带A)没有任何差别。(T-54A较之T-54的最重要改进就是安装了一系列以红外大灯为代表的夜间观察设备,拥有了夜战能力。)

(俄语wiki提到,早期59连火炮稳定器都没有,不清楚这里指的是50-60年代生产的59,还是指所有基础款59……)

我们的军队一不怕死!二不怕苦!作风优良!技战术先进!苏联武装力量那帮丧家之犬……

军用飞机搞生产回来了吗?

军用卡车跑运输上哪儿啦?

动员战备?人老板工头肯放人放装备啊?

技战术先进?训练靶纸钱又得全训部队自己掏腰包啊?

战士们的整个鸡蛋都有了?

Tigre和mouches们都清理了?

大家都是五十步不笑百步的难兄难弟,抱团取暖都来不及,还想互相拆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在苏联解体之际没有“进攻苏联以收复失地”,这背后涉及的考量极其复杂,绝非简单的地图上“失地”的算计可以概括。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历史节点,审视当时的国际国内大背景,以及中国自身所处的战略考量。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失地”的概念。从中国角度看,历史上确实与俄国(以及后来的苏联)有过边界.............
  • 回答
    1980年的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国内经济百废待兴,政治上也刚刚走出动荡。如果此时能准确预见到苏联即将到来的命运,中国领导层将面临一个既是挑战又是机遇的复杂局面。虽然事后诸葛亮总是容易,但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预见到了,中国会如何应对,又会采取哪些具体行动。首先,调整战略重心,加强自身实力是重.............
  • 回答
    关于中国在毛泽东时期没有加入苏联(这里指的应该是“加入苏联”或者“成为苏联的一部分”这样一种说法),实际上,这样的描述本身就有些不太准确,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当时的政治语境。更准确的说法是:为什么中苏关系在毛泽东时期经历了从“一边倒”的结盟到后来的破裂,而中国始终保持着独立自主的国家地位,而不是成为苏联.............
  • 回答
    苏联当年在北方集结百万军队,并且扬言对中国发动核武,但最终没有下手,这是一个复杂的地缘政治和战略考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中苏关系恶化 意识形态分歧: 尽管两国都奉行共产主义,但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产生了深刻的分歧。赫鲁晓夫的“和平共.............
  • 回答
    关于苏联在社会主义高压下文化艺术反而能够繁荣,而中国在这方面表现则相对逊色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其背后是复杂的历史、政治、社会以及文化因素交织的结果。要细致地梳理其中的缘由,我们需要深入探究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社会主义高压”这一笼统的标签。首先,我们需要理解.............
  • 回答
    苏联在1949年后对新中国进行大规模援助并帮助其建立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这是一个复杂的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意识形态的驱动,也有地缘政治的考量,以及对自身利益的计算。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一、 意识形态的驱动与“阵营”的巩固: 共产主义国际主义的理想: 苏联作为世界社会主义的领导者,其官.............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有点复杂,也挺让人无奈的。生活在欧盟国家的前苏联东欧人,他们看待中国人,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偏见和刻板印象,这背后有很多原因,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历史的烙印与集体记忆:首先,得从他们自己的历史说起。这些国家曾经是苏联的卫星国,经历过社会主义时期,也对“东方阵营”里的其他国家,尤其是中.............
  • 回答
    当年苏联在中国边境陈兵百万,这确实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非常令人警惕的时期,尤其是对当时的中国政府和民众来说。而苏联最终没有选择进攻,这背后涉及到的原因相当复杂,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首先,要理解“陈兵百万”这个说法,我们需要回到具体的历史背景。这主要指的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
  • 回答
    苏联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提议被中国拒绝,这涉及到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地缘政治考量。而您的问题聚焦于“长波电台存在的意义”,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技术和军事问题。长波电台(LowFrequency Radio Station)之所以在特定时期(尤其是在冷战时期和苏联时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 回答
    1945年8月,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名义上是为了协助中国抗日战争,但其在驻扎期间的一些行为,尤其是对当地民众和财产的处理,引发了诸多争议,并被一些历史研究者称为“暴行”。要详细了解这一情况,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梳理。背景:首先,理解苏军进入东北的背景至关重要。当时,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的统治已显颓势.............
  • 回答
    我们来聊聊 Bert 中那个CLS(Classifier)Token,为什么在它还没被“驯服”(finetune)之前,单独拿出来作为句子的表示(sentence embedding)时,效果常常不尽如人意,甚至可以说是差强人意。这背后其实隐藏着 Transformer 模型,特别是 Bert 的设.............
  • 回答
    秦统一六国后,派遣蒙恬北击匈奴并修建长城,这无疑是那个时代一项伟大的工程,它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抵御匈奴侵扰的作用。然而,在随后的楚汉战争和东汉末年那几百年间的纷乱岁月里,我们似乎鲜少听到匈奴大规模南下劫掠中原的记录,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并非匈奴不再强大,也不是长城真的能一劳永逸地挡住所有.............
  • 回答
    在中国经济面临复杂挑战的背景下,继续调控房地产行业并试点房地产税,是基于多重经济、社会和政策目标的综合考量。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决策的逻辑和必要性: 一、房地产对经济的结构性影响1. 经济支柱与增长引擎 房地产行业在中国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2022年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约为7%(约.............
  • 回答
    您提出的“中国文化大师辈出的美好时代大多是战乱时代”这一观点,触及了一个复杂而引人深思的历史现象。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结果。确实,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一些最璀璨的文化艺术时期恰恰发生在政治动荡、社会变革甚至战乱时期,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政治和哲学层面的原因。以下我.............
  • 回答
    中国在许多领域要求自主研发,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战略决策,背后有深刻的历史、经济、安全以及发展等多重考量。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原因:一、历史原因:技术封锁与发展瓶颈 西方技术封锁的经验: 在冷战时期,中国曾长期遭受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许多关键技术,特别是高端制造业、航空航天、军事科技等领域,被严禁.............
  • 回答
    在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这个问题上,确实存在着一种复杂的观感,很多人会觉得中国在国际上“不受待见”。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背后的原因,而这些原因往往是多方面交织、层层叠加的。这不像是一个简单的理由就能概括的,更像是一系列事件、政策和文化认知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不能回避的是 政治制度的差异.............
  • 回答
    理解中国汉朝崩溃后的走向与欧洲罗马帝国瓦解后的差异,关键在于探究两者在政治制度、文化认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结构上的根本不同。这并非简单的“谁更强”的问题,而是两种截然不同文明演进路径的深刻体现。中国汉朝崩溃后的“收束”与再统一:强韧的制度与文化基因汉朝的崩溃,特别是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和黄巾起义,.............
  • 回答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中国大地刮起了一股“气功热”。这股风潮席卷了社会各个阶层,从街头巷尾到电视荧屏,到处都能看到人们练习气功的身影。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历史、社会、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时代背景的召唤:一个转型期的精神渴求首先,我们要把目光拉回到那个特殊的时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拂,中国社会正经.............
  • 回答
    关于中国在“三大球”(篮球、足球、排球)与“三小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项目上成绩差异巨大的原因,这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深入剖析,我们可以看到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竞技体系乃至基础设施等多个层面的差异。首先,我们得从项目的历史渊源和普及度说起。 “三小球”的历史根基与民众基.............
  • 回答
    在中国芯片技术相对落后的背景下,超算(超级计算机)却能一度超越美国,这背后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也并非简单的技术高低可以直接衡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深入剖析:1. 超算不是“一件”芯片: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明确一点:超级计算机并非由单一的芯片决定一切。它是一个由数以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