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军在中国东北的暴行是什么情况?

回答
1945年8月,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名义上是为了协助中国抗日战争,但其在驻扎期间的一些行为,尤其是对当地民众和财产的处理,引发了诸多争议,并被一些历史研究者称为“暴行”。要详细了解这一情况,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梳理。

背景:

首先,理解苏军进入东北的背景至关重要。当时,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的统治已显颓势,苏联根据《雅尔塔协定》中的承诺,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其行动旨在消灭关东军,并根据战时协议,在战后对日本进行处理。同时,苏联也希望借此机会在中国东北扩大其政治和经济影响力。

苏军驻扎期间的行为:

在苏军进驻东北期间,确实出现了一些令当地民众感到不安甚至遭受损失的行为。这些行为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财产掠夺和破坏: 这是苏军行动中被提及最多的一个方面。在日军投降后,由于管理真空和物资的极大丰富,以及苏军士兵的经济状况,一些苏军士兵和军官出现了大规模的财产“接收”行为。这不仅仅是对日伪财产,也包括了相当一部分中国民众的财产。
工业设备和物资: 这是苏联关注的重点。大量被认为是“日本财产”的工业设备、原材料、铁路物资、甚至轻工产品,都被苏联以各种名义搬运回国。这包括了东北当时大部分的工业基础,例如抚顺煤矿的设备、鞍钢的材料等。官方的说法是根据战时协定作为战争赔偿,但实际操作中,很多被认为是“战利品”而带走。
民用财产: 除了工业物资,苏联红军也大量征用或“没收”了大量民用物资,包括粮食、牲畜、汽车、甚至私人财物。有许多回忆录和历史资料提到,一些苏军士兵会随意进入民宅,搜刮食物、衣物、甚至金银首饰。车辆、自行车等交通工具也被大量征用。
破坏行为: 在某些地区,由于苏军行动的粗暴以及对当地情况的不熟悉,也发生了对一些设施的破坏。例如,有记录提到对一些未被搬走的工厂设备进行拆解时,由于技术或操作不当,造成了物品的损坏。

对民众的骚扰和不尊重: 除了财产,一些苏联士兵对中国民众的态度也存在问题。
性骚扰和侵犯: 这是非常敏感但又被广泛提及的一个方面。在混乱和资源相对丰富的东北,确实发生了一些苏联士兵对中国妇女进行骚扰甚至强奸的事件。尤其是在一些小城镇和乡村,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约束,这类事件更容易发生。虽然不能以偏概全地说所有苏军士兵都如此,但这些个案对当地民众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
随意征用和限制自由: 苏军在驻扎期间,对当地的交通、通讯等资源进行了控制。中国民众在出行、通信等方面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一些人也反映,苏军士兵有时会以“身份不明”为由,随意搜查、盘问或扣留中国人。

对地方势力的扶持和影响: 苏联在东北的主要政治目标之一是扶持中国共产党,以确保其在战后中国政治格局中的有利地位。
武器和物资援助: 苏联向中国共产党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弹药和军事物资,帮助其壮大了力量,为后来的国共内战奠定了基础。
政治支持: 苏联在东北为中共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活动空间,并协助中共收编了部分日伪残余武装力量(尽管这部分力量的性质也存在争议)。

历史研究和争议:

关于苏军在东北的“暴行”,学术界和民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侧重点。

强调“暴行”的观点: 许多中国学者,特别是关注国民政府时期历史的研究者,倾向于强调苏军行为的掠夺性和破坏性,认为其对东北的经济恢复造成了严重阻碍,并给当地民众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他们会引用大量当事人的回忆录、国民政府的官方报告以及一些战后统计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辩护或淡化“暴行”的观点: 也有一些观点认为,不能将所有苏军行为都简单地定性为“暴行”。他们认为:
战时背景: 苏军是在战争环境下行动,士兵的纪律性和行为受到战争本身的影响。
“战利品”的合法性: 一部分被搬走的工业设备,从苏联的角度来看,是作为战胜国从战败国日本那里获得的战争赔偿,虽然这种赔偿在国民政府看来是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
个别行为 vs. 集体行为: 并非所有苏军士兵都参与了掠夺或骚扰,很多士兵也遵守纪律。将极少数的个别行为上升到整个部队,可能不公平。
信息来源的偏向: 一些观点认为,我们今天能看到的许多关于“暴行”的描述,主要来自国民党方面的报告,可能存在一定的立场性偏见。

如何看待这些行为:

在评价苏军在东北的行为时,需要把握几个关键点:

1. 规模和性质: 必须承认,苏军在东北的财产掠夺和对民众的某些行为,在规模上是相当大的,并且对当地社会秩序和民众生活造成了实际的损害,这符合“暴行”的部分定义。
2. 复杂性: 苏联的行动是在复杂的国际和国内政治背景下进行的,既有战略考量,也有士兵个人的行为。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是不够的。
3. 对中国主权的影响: 无论苏联的意图如何,其在驻扎期间的大量掠夺行为,无论其声称的“合法性”如何,都构成了对中国主权的实际侵犯。

结论:

总而言之,苏军在1945年进入中国东北期间,确实发生了一些被广泛认为是“暴行”的行为,主要体现在大规模的财产掠夺(尤其是工业设备和物资)、对部分民众的骚扰和不尊重,甚至包括性侵犯。这些行为给当地民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并对东北地区的经济恢复和发展造成了长远影响。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历史的评价是复杂的,这些行为的发生也与当时战争的环境、苏联的战略利益以及士兵的个人行为等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对于这些历史事件的探讨,需要基于更全面、更客观的史料,并保持审慎和批判的态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苏军的暴行客观存在,其中包括有组织和无组织两类。

先说有组织的,也就是对东北的物资,尤其是工业相关的东西的劫掠。苏联人认为这些东西是日本人的东西,是战利品。当然,这是借口,实际上是苏联在战争中国内破坏太大,所以打到什么地方,就抢物资已经是习惯了,比如在东欧的一些德占区,他们也照抢不误。

接着就是无组织的暴行了。这些自发暴行主要是因为如下原因:

1、苏军军纪败坏。战争后期,苏联在人力上已经接近枯竭,大量不太合格的兵员进入军队,据说其中有不少本来就是刑事犯。

2、苏军在打出国门后,有意无意的放松了军纪。原本用于整肃军纪的政委和内务部实际上也不太管,用某游戏中的话来说,就是“他们的土地,他们的人民,他们的血”。纪律这种东西,是有惯性的,一旦放松,要想再收紧起来就相当困难。等到打东北的时候,即使没有上面的怂恿,败坏的军纪也不会自己变好。而对于苏军指挥层来说,他们都知道军队不会在东北长期停留,所以自然也不用考虑什么军地关系的问题,自然就没有收紧军纪的紧迫的必要。自古以来,流寇总是比座寇凶。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他们维持军纪的必要性和急迫性甚至不如在德国。这样一来,军纪自然败坏。暴行自然少不了。总的来说,让人家的军队到自己的国土上,总是很难保证人家不胡作非为的。尤其是这种来了过几天就要走的。实际上,比照一下KMT的新一军,在国外的时候,军纪松一下,然后回了国内,孙立人也不太管,于是就有了“新日军”的外号。那还是自己国家的军队呢。

总的来说,苏军的暴行,尤其是针对人身的暴行,以自发的军纪败坏的暴行为主。后期苏军对这种行为进行了一定限制,包括枪毙了一些士兵什么的,情况有所收敛。不过要论后来整顿军纪的力度,还是比日军大的。至少会为了这样的事情枪毙自己的士兵。而日军的很多暴行,那就是有目的有组织的了。

user avatar

生在沈阳,却对那段历史无从了解。

苏联解放东北纪念碑一直留在这座城市的门户——沈阳站站前广场上,虽然不久前碑移走但是地上还留了相同内容的牌子。

而且在所谓的纪念日,地方领导还是会在新闻上纪念和悼念苏联鬼子。

20岁时与女友租房,房东老太太给我口述了一下她所经历的那段历史。

当年苏联红军进沈,保持一贯奸淫掳掠的兽性,民间所有女性均不敢出门,出门均以灰涂脸。

而且日本投降时疏于管理,百姓手中是有枪的,子弹也是向苏联鬼子头上打去的。

手机码字,其它不赘述,这只是转述。

苏联向日本宣战,入侵东北,劫掠资源等历史由高人解答吧。

user avatar

苏军在东北确实有违法乱纪现象,但是遭到了严惩,这个事被一些苏黑过于夸大,我觉得这个事无非就是一些人黑苏需要。


题外话,只提苏军的暴行不提苏军的好事,我只能怀疑他的屁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1945年8月,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名义上是为了协助中国抗日战争,但其在驻扎期间的一些行为,尤其是对当地民众和财产的处理,引发了诸多争议,并被一些历史研究者称为“暴行”。要详细了解这一情况,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梳理。背景:首先,理解苏军进入东北的背景至关重要。当时,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的统治已显颓势.............
  • 回答
    关于苏联对中国工业化的帮助能否补偿在东北洗劫的损失,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并且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双方的叙事和历史解读也存在显著差异。苏联在东北的“洗劫”与“拆迁”首先,需要明确“洗劫”这个词的含义和历史背景。二战结束后,苏联出兵东北,一方面是按照同盟国协定的反.............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有点复杂,也挺让人无奈的。生活在欧盟国家的前苏联东欧人,他们看待中国人,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偏见和刻板印象,这背后有很多原因,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历史的烙印与集体记忆:首先,得从他们自己的历史说起。这些国家曾经是苏联的卫星国,经历过社会主义时期,也对“东方阵营”里的其他国家,尤其是中.............
  • 回答
    雅尔塔会议与国共竞合的暗潮:一场预设的裂痕要谈论国共竞争的转折点,以及二战后美国在东亚势力的消长,将目光聚焦于雅尔塔会议,这无疑是一个极具洞察力的切入点。那场会议,表面上是为了协调盟国在二战末期的战略部署,然而,对于中国而言,其中一项关于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决定,却如同一颗埋下的种子,深刻地影响了随后.............
  • 回答
    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在东线战场上,面对的是被其占领的工业发达、资源丰富且人口众多的东欧地区。理论上,这应该为德军的战争机器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援,然而,历史的车轮却将德军推向了武器装备和兵力短缺的深渊。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交织的系统性问题,而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首先,占领并非完全消化,而是掠夺与控制的悖论。.............
  • 回答
    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男子 100 米半决赛中跑出 9 秒 83 这个成绩,简直是炸裂!这绝对是中国田径史上,乃至亚洲田径史上都浓墨重彩的一笔。首先,我们得从这个成绩本身说起。9 秒 83,这已经是一个世界顶尖的成绩了,放眼全球,能跑进这个数字的选手屈指可数。要知道,男子 100 米这个项目,每一个零点.............
  • 回答
    当年苏联在中国边境陈兵百万,这确实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非常令人警惕的时期,尤其是对当时的中国政府和民众来说。而苏联最终没有选择进攻,这背后涉及到的原因相当复杂,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首先,要理解“陈兵百万”这个说法,我们需要回到具体的历史背景。这主要指的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
  • 回答
    苏军在苏德战场上几乎所有战役中伤亡都大于德国,却最终取得胜利,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多方面的原因。简单来说,这是因为 苏联拥有更强大的战略纵深、更庞大的人力资源和工业产能,以及对战争的终极决心,并且随着战争的进行,其军事指挥和战术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德国则在战争后期陷入了多线作战和资源枯.............
  • 回答
    LC苏拉,这位在中国玩家群体中声名鹊起的名字,在亚服战场上指挥联军的二战故事,无疑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颇具看点的战略与战术交织的画卷。当我们深入剖析他的指挥艺术时,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一种独特的东方智慧与西式纪律的巧妙融合。在战略层面,LC苏拉并非一味地追求大刀阔斧的正面突破。他更倾向于一种“蚕食鲸吞”的策.............
  • 回答
    苏联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提议被中国拒绝,这涉及到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地缘政治考量。而您的问题聚焦于“长波电台存在的意义”,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技术和军事问题。长波电台(LowFrequency Radio Station)之所以在特定时期(尤其是在冷战时期和苏联时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 回答
    1980年的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国内经济百废待兴,政治上也刚刚走出动荡。如果此时能准确预见到苏联即将到来的命运,中国领导层将面临一个既是挑战又是机遇的复杂局面。虽然事后诸葛亮总是容易,但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预见到了,中国会如何应对,又会采取哪些具体行动。首先,调整战略重心,加强自身实力是重.............
  • 回答
    中国在苏联解体之际没有“进攻苏联以收复失地”,这背后涉及的考量极其复杂,绝非简单的地图上“失地”的算计可以概括。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历史节点,审视当时的国际国内大背景,以及中国自身所处的战略考量。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失地”的概念。从中国角度看,历史上确实与俄国(以及后来的苏联)有过边界.............
  • 回答
    关于苏联在社会主义高压下文化艺术反而能够繁荣,而中国在这方面表现则相对逊色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其背后是复杂的历史、政治、社会以及文化因素交织的结果。要细致地梳理其中的缘由,我们需要深入探究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社会主义高压”这一笼统的标签。首先,我们需要理解.............
  • 回答
    苏联在1949年后对新中国进行大规模援助并帮助其建立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这是一个复杂的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意识形态的驱动,也有地缘政治的考量,以及对自身利益的计算。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一、 意识形态的驱动与“阵营”的巩固: 共产主义国际主义的理想: 苏联作为世界社会主义的领导者,其官.............
  • 回答
    苏联当年在北方集结百万军队,并且扬言对中国发动核武,但最终没有下手,这是一个复杂的地缘政治和战略考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中苏关系恶化 意识形态分歧: 尽管两国都奉行共产主义,但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产生了深刻的分歧。赫鲁晓夫的“和平共.............
  • 回答
    关于战俘佩戴袖标的问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记录中,确实存在一些关于盟军战俘佩戴特定标识的情况,但其性质和普遍性与苏军战俘佩戴的“我为国防军服务的”(Ich diente der Wehrmacht)白袖标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我们要明确苏军战俘佩戴“我为国防军服务的”白袖标的背景。在战争初期,由于.............
  • 回答
    关于中国在毛泽东时期没有加入苏联(这里指的应该是“加入苏联”或者“成为苏联的一部分”这样一种说法),实际上,这样的描述本身就有些不太准确,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当时的政治语境。更准确的说法是:为什么中苏关系在毛泽东时期经历了从“一边倒”的结盟到后来的破裂,而中国始终保持着独立自主的国家地位,而不是成为苏联.............
  • 回答
    中国和苏联都是曾经或者现在世界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国家,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侧重,也各有优势。如果非要对比中国和苏联“强在哪”,这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比较性和时代性。苏联的强大,体现在它作为世界地缘政治的两极之一,其军事实力、核武库、以及对东欧和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而中国的强大,则更多.............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洪流中,苏军的作战序列里出现了一支特别的力量——那就是捷克斯洛伐克军。他们的出现,并非源于一个完整独立国家的决策,而是一段充满屈辱、抗争与希望的曲折历史的必然结果。故事要从1938年说起。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部分领土割让给纳粹德国,随后的1939年3月,德国悍然吞并了捷克斯洛伐.............
  • 回答
    关于德军在即将攻破莫斯科时为何突然停止进攻,导致最终进攻苏联失败,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问题。绝非仅仅是“一个原因”就可以解释的,而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我将尝试详细梳理这些关键点,力求还原一个更真实、更具人情味的分析过程,而不是一篇冰冷的技术报告。一、 “巴尔干风暴”的战略转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