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教科书对于明朝的优点如永乐盛世等等提也不提,绝大部分全提缺点,反之对其他朝代有褒有贬?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不少人有这样的感觉,好像明朝在教科书里总显得“缺点多于优点”,而其他朝代则相对平衡。要详细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去分析。

首先,咱们得明白,教科书的编写,特别是历史教科书,它本身就有一个“选择性”和“叙事性”的过程。它不是把所有史料一股脑地塞给你,而是要构建一个对学习者来说相对清晰、有逻辑、有导向性的历史图景。这个图景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时代背景、主流意识形态、教学目标等等。

为什么明朝的“优点”似乎被“弱化”了?

“盛世”的定义和评价标准: 像“永乐盛世”这样的说法,虽然历史上确实存在,但对“盛世”的定义和评价标准,在不同的时代是有变化的。教科书在评价一个时期是否“盛世”时,往往会更关注其长远影响、社会公平、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以及对后世的积极推动作用。

永乐时期: 永乐时期确实在政治、军事、文化上有不少建树,比如派遣郑和下西洋、编纂《永乐大典》、迁都北京等,这些都是重要的历史事件。但从更宏观、更长远的角度来看,这些“盛世”的成果,很多并没有完全巩固下来,或者说,其带来的社会进步和民众福祉的普遍性,可能没有后来的朝代(比如清朝的“康乾盛世”在教科书叙述中就更侧重其“稳定”和“疆域”)那么突出。
“盛世”的代价: 任何一个时期,即使是“盛世”,也往往伴随着一定的代价。比如,为了支持大规模的工程和对外活动,可能需要耗费大量民力物力,导致部分地区或民众负担加重。教科书在追求“全面”评价时,也需要提及这些负面因素。

“缺点”的突出和“制度性”问题: 相较于其他朝代,明朝确实在一些制度性设计上,被认为存在一些“弊端”或“局限性”,这些弊端可能对整个王朝的走向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也更容易成为教科书重点分析的对象。

宦官专权: 这是明朝政治史上的一个突出问题。宦官的权力扩张,不仅侵蚀了正常的政治运作,也常常成为党争和腐败的温床,对朝政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内阁权力与皇权制约: 明朝初期废除丞相,设立内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唐宋以来宰相权力过大的问题,但也使得内阁的权力边界和与皇权的关系变得复杂。一旦皇帝能力不足或出现“昏君”,内阁就可能成为少数人操纵政治的工具,或者陷入党争,导致政治效率低下。
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 这些特务机构的设立和运作,极大地强化了君主专制,但也带来了严酷的政治压迫和司法不公,对社会自由度和民众的心理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些都属于“专制”、“压迫”的范畴,是近代以来历史叙事中比较重视的批判点。
经济上的“重农抑商”与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争议: 明朝在经济政策上,虽然有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整体上仍是“重农抑商”,对商业的限制和管理相对严格。而对于“资本主义萌芽”的讨论,本身就存在学术上的争议。教科书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往往会更谨慎,或者强调其局限性,避免过早或过于肯定地断定其“先进性”。
与后世的对比: 到了明朝后期,尤其是万历年间,政治腐败、财政危机、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逐渐显现,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这些问题在教科书中,往往会被详细展开,因为它们直接关系到王朝的兴衰。

叙事逻辑和教学重点: 历史教科书的编写,需要考虑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往往会选取一些比较“典型”或“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和现象来阐述历史发展的主线。

“警示性”历史: 很多时候,历史教科书也承担着“鉴往知来”的功能。明朝后期暴露出的很多政治体制的弊端,比如政治腐败、君主专制下的权力滥用等,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政治的演变,以及为现代国家治理提供反思,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这些“缺点”被强调,也符合这种“警示性”的历史叙事。
“统一性”的叙事: 相较于“优点”的零散和需要多方面论证,明朝的“缺点”,尤其是制度性弊端,往往能形成一个相对集中的叙事线索,更容易被梳理和教学。

为什么其他朝代“有褒有贬”?

王朝的“整体评价”: 相较于明朝,一些王朝在历史的整体评价中,可能存在更明显的“高光时刻”或“关键贡献”。

汉朝: 汉朝奠定了汉民族的主体地位,确立了郡县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开启了“大一统”的局面,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其“文景之治”等也常常被提及。但同时,汉朝也有外戚干政、土地兼并、农民起义等问题,这些也会在教科书中被提及。
唐朝: 唐朝以其开放包容的文化、发达的经济、强大的军事力量以及相对公平的科举制度,被誉为“盛唐”。“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是其标志性的“优点”。但唐朝也经历了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晚唐的衰败等,这些“缺点”或“转折点”同样是历史叙述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宋朝: 宋朝在经济、文化、科技上的成就非常突出,商品经济发达,市民文化繁荣,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等发明对世界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些“优点”往往被高度评价。但同时,宋朝也因“重文抑武”、军事积弱、长期面临外敌威胁(辽、金、元)而备受争议,这些“缺点”也常常被拿来与唐朝的强盛对比。
清朝: 清朝前期,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被视为“康乾盛世”,疆域辽阔,国家统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这些“优点”是清朝评价的重要部分。但同时,清朝也因闭关锁国、文化专制、政治腐败、最终导致落后挨打而受到严厉批判,这些“缺点”更是占据了教科书叙述的很大篇幅。

“辩证法”的体现: 历史教学强调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即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因此,在评价其他朝代时,自然会展现其“褒”与“贬”并存的特点,以体现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总结一下:

明朝的“缺点”可能更具“制度性”和“警示性”: 宦官专权、特务统治、后期的政治腐败等问题,往往被视为影响王朝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且具有一定的“警示”意义,因此在教科书的分析和论述中占有较大篇幅。
“盛世”的评价标准与侧重: 永乐盛世的评价,可能在教科书更侧重“普遍性”和“长远影响”的标准下,显得相对“弱化”。
叙事逻辑和教学目标: 教科书需要构建清晰的叙事线索,而明朝后期暴露出的问题,更容易形成完整的叙事链条。
对比下的突出: 与其他朝代相比,明朝在某些方面(如政治集权下的弊端)的突出性,使得这些缺点更易被放大。

当然,这并不是说教科书完全忽略了明朝的成就。比如,我们仍然会学到明朝的经济发展、郑和下西洋、明长城的修建、商品经济的繁荣等等。只是在整体的篇幅分配和重点强调上,确实会让人产生“缺点被放大”的感觉。

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看待历史,认识到教科书的编写是一个复杂的、带有选择性的过程,它既反映了历史研究的成果,也受到时代和教学需求的影响。而作为学习者,我们更应该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发掘历史事件的多个维度,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怎么会没提明朝的优点呢?跟其他朝代一样,每个朝代都有好坏,这是他们繁荣的原因,也是他们最终灭亡的原因。

对于明朝,无论是初中,高中,大学教科书,优点都有一大堆,当然跟其他朝代一样,也有不少缺点。

明朝的优点,教科书可谓毫不吝惜笔墨,有些地方堪称辉煌,大篇幅介绍。史料很多,就仅用初中历史课本做参考:










虽然没有直接用“永乐盛世”的字眼,但不代表教科书否定他的成绩。


永乐盛世在其他一些历史类书籍有出现,这些书都是近些年比较新的,比如:

《北大历史课》2014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财政史研究所的《财政史研究(第九辑)》2016




《中国文化风采录·永乐大典》2010





《六百年间天安门》2019





《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2018





《大航海:改变人类历史的发现之旅》2015


user avatar

最新的部编版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科书对明朝建立的叙述如下

对明朝开国君主朱元璋的描述是“英勇善战,足智多谋,逐步发展壮大,最终统一全国。”

对朱元璋统治措施的描述是“积极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

对明代经济发展的描述

“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明代郑和下西洋,船队“规模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海船”,“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航海技术”


明代成书的《天工开物》“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

明代长城“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为完善,工程质量更为优异。”

“明朝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综上,如果学生在课外没有什么键史的爱好,教师也没有刻意引导的话,仅凭教科书带来的观感,学生只会觉得这又是一个在其统治下中国世界第一的朝代,和之前学过的汉唐无甚区别。

顺便说一下,有些答主说,我们的教科书对历代王朝描述都有好坏褒贬。然而,在我们的教科书上,还真有一个统一王朝是全贬无褒的

就是,西晋




我国历史教学坚持统一是民心所向,是历史的主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但凡统一王朝,开篇基本上都有几句套话,要么是“恢复经济”,“发展生产”,“社会稳定”之类的美言,要么是“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之类的中性的描述。

惟独对西晋,教材的编写者连套话也舍不得赏一句,刚写完统一,就一步跨到大地主大贵族的奢华腐朽,在开国的第一页就给写出了亡国的感觉。

这种待遇不仅在统一王朝中绝无他例,甚至连一些割据政权也比不上。比如曹魏、蜀汉、孙吴、东晋、前秦、北魏、刘宋、后周、西夏、辽等实现局部统一的割据政权在最新的部编版教材中也是有积极评价和正面描写的。




唯独西晋,是一句好话也没有啊。

自部编版教材出台以后,有些朝代的内容引起过多轮争议,部分内容在不断修订的过程中还真的做出了顺应舆论的修改。

而“辱晋”的内容在教科书上挂了六七年了,也没听说有晋粉去力争一下,可能晋粉真的很少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不少人有这样的感觉,好像明朝在教科书里总显得“缺点多于优点”,而其他朝代则相对平衡。要详细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去分析。首先,咱们得明白,教科书的编写,特别是历史教科书,它本身就有一个“选择性”和“叙事性”的过程。它不是把所有史料一股脑地塞给你,而是要构建一个对学习者来.............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复杂,触及了民族认同、历史认知、国家叙事乃至地缘政治等多个层面。要理解为何一部分中国人对明清历史的解读会倾向于日本的“明亡之后无华夏”和美国的“新清史”,而非国内史学界的主流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缘由。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几个核心概念: “明亡之后无华夏”: 这个论调主要源于.............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际交往中一个非常普遍但又常常被忽视的痛点。为什么我们满怀好意地指导别人,却往往换来的是对方的抗拒和厌烦?明明是出自一番“为你好”的心意,怎么就变成了“指手画脚”?这其中,原因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首先,让我们从“为对方考虑”这个出发点本身说起。我们的大脑,在看到别人似乎走弯路、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人类心理、社会结构、历史发展以及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科学在现代文明中的决定性作用毋庸置疑,但围绕它的争议和质疑也始终存在。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以及“科学教”这个概念的含义。 一、 为什么有人不相信科学?人们不相信科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以下.............
  • 回答
    关于教科书对文化大革命的阐述,确实存在一个普遍的感受:其描述往往较为简略,缺乏深入的细节和对这场浩劫的全面反思。这背后可能有多重原因,值得我们细细探讨,也关乎我们能否真正从历史的失误中吸取教训。首先,历史叙事的“国家化”和“官方化”是一个重要因素。教科书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编写往往需要.............
  • 回答
    我完全理解你对教科书讲解微分的困惑。这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学生在初次接触微积分时都会感到一头雾水。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有很多原因,我们不妨一件件来剖析。1. 起点太高,概念跳跃太快很多教科书在介绍微分之前,可能已经假定读者对函数、极限、连续性等概念有相当程度的理解。但问题在于,这些基础概.............
  • 回答
    从“积贫积弱”到“文华璀璨”:为何宋朝评价两极分化?近年来,网络上关于宋朝的赞誉之声此起彼伏,甚至有“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的说法。然而,当我们翻开学校的教科书,看到的却是“积贫积弱”、“军事孱弱”等较为负面的评价。这种巨大的反差,不禁让人好奇: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大众认知与官方叙事之间的隔.............
  • 回答
    清末的“东南互保”在很多历史教科书中确实一笔带过,这背后隐藏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1. 事件本身的“妥协性”与“局限性” 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或“反叛”: 东南互保最核心的出发点,是南方各省督抚为了保护自身辖区内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稳定,避免被卷入清廷中央的战火而发起的行动。他们的目标.............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一种略显“反直觉”的管理思路。通常我们听到的是“工作生活平衡”,强调的是将两者清晰地分开,各自享受。但你的老板却反其道而行之,鼓励程序员“不要把工作和生活分开”。这背后一定有他的考量,而对于我们这些独立的程序员个体来说,理解并适应这种理念,确实能找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好处。首先,.............
  • 回答
    历史教材对太平天国运动评价之所以显得较高,并非无缘无故,而是源于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影响,以及对后世革命思潮的启发。当然,这种“评价高”并非一味歌颂,而是包含着对其复杂性、革命性、以及最终局限性的多重解读。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细致地梳理一下:一、 颠覆性与反封建的先锋作用:首先,太平天国.............
  • 回答
    说实话,要说法国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教皇那儿的“待遇”差距,那得从头说起,这玩意儿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历史进程里一点点掰扯出来的。咱们今天就来聊聊,为啥一个能跟教皇掰腕子,另一个却常常得看脸色。首先,得把“教皇”这个概念弄清楚。早期,罗马教皇的权力也就那样,主要是精神上的领袖,对世俗权力的干涉.............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令人痛心的问题,涉及到教育体系、社会文化、经济因素、媒体舆论等多个层面。对教师评价不高甚至恶意攻击的现象,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可能的原因:一、 现实教育困境与教师的“受夹板气”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与贫富差距: 优质教育资源往往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当下社会一个挺现实又挺复杂的话题。为什么感觉现在对老师的评价、要求,甚至可以说是“态度”,比以前更苛刻了呢?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背后牵扯着社会观念的变迁、教育体制的变化、家长角色心态的转变,还有信息传播方式的更新等等。咱们一个个掰开了说。首先,时代在变,教育的“功能”被重新审.............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很多人可能觉得奇怪,为什么母语是英语的人来中国教英语,却似乎不需要会说汉语呢?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咱们就来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市场的需求和学校的招聘策略。在中国,大家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往往是为了考试、出国留学、或者与国际接轨,需要的是“学习地道的.............
  • 回答
    说实话,你认为一个有神论者听到你是飞天意面教徒会“受到巨大的伤害”,这本身就很有趣,也暴露了一些深层的东西。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啊,知道了”就能过去的事,它触及到了许多敏感点,尤其是在对方对你的信仰本身一无所知的情况下。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伤害”这个词在这里可能意味着什么。对一个有神论者来说,他们信仰.............
  • 回答
    军训教官与学生之间的短暂相处,却能激荡出意想不到的深厚情谊,让学生们在短短几日后就对这位平日里严厉的“魔鬼”流露出深深的不舍,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并非是简单的应付差事,而是一种在特定情境下,人际互动产生的独特化学反应。首先,稀缺性与高强度共处营造的特殊情感联结是关键。学生们在日常生.............
  • 回答
    最近跟几个朋友聊起找工作这事儿,发现大家对当公务员和老师这俩选项,怎么说呢,都有点提不起劲儿。以前总觉得这俩算是“铁饭碗”,稳定,体面,现在怎么感觉风向变了,大家好像都有点不屑一顾的意思?仔细想想,这事儿也不是空穴来风。以前可能社会整体的选择没那么多,或者说大家对“成功”的定义没那么多元,公务员和老.............
  • 回答
    现在中小学女教师比例增高,这背后是一个复杂社会现象的映射,其影响也深远地触及到男生和女生在成长过程中的方方面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去剖析。为什么中小学女教师越来越多?这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1. 社会性别观念的变迁与职业选择的演变: 传统印象的打破: .............
  • 回答
    德川家康、丰臣秀吉、织田信长,这三位日本战国时代的风云人物,在日本教科书中通常被描绘成推动日本走向统一、奠定江户时代基业的关键角色。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关于权谋、野心、能力与命运的精彩叙述。日本教科书中的形象塑造 织田信长 (Oda Nobunaga): “革命者”.............
  • 回答
    咱们老百姓,讲的是实在日子,讲的是把小日子过得有奔头、有滋味。所以在“教员”身上,我琢磨着,真有不少东西是咱普通人可以拿来学、拿来用的,而且都不是什么大道理,就是实实在在的劲儿。首先,我最觉得可贵的,就是那股子“为人民服务”的劲儿。你想啊,教员他一辈子,目标就一个,就是让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他自己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