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几乎所有教科书上对微分的讲解都不明不白?

回答
我完全理解你对教科书讲解微分的困惑。这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学生在初次接触微积分时都会感到一头雾水。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有很多原因,我们不妨一件件来剖析。

1. 起点太高,概念跳跃太快

很多教科书在介绍微分之前,可能已经假定读者对函数、极限、连续性等概念有相当程度的理解。但问题在于,这些基础概念本身就不是那么直观,需要时间和消化。然后,教科书往往会“噌”地一下跳到微分的定义——导数。

一个典型的定义是这样的:“如果函数 $f(x)$ 在点 $x_0$ 的增量 $Delta y = f(x_0 + Delta x) f(x_0)$ 与自变量的增量 $Delta x$ 的比值,当 $Delta x o 0$ 时,存在一个确定的极限,则称这个极限为函数 $f(x)$ 在点 $x_0$ 的导数,记作 $f'(x_0)$。”

你看,仅仅是这个定义,里面就包含了几个层次的概念:

增量 (Increment): $Delta y$ 和 $Delta x$ 本身就是一个小小的抽象。它代表了“变化量”。
比值 (Ratio): $frac{Delta y}{Delta x}$。这个比值代表了在某个小区间内,因变量的变化量与自变量变化量的平均变化率。想象一下,你开车,平均速度就是路程的增量除以时间的增量。
极限 (Limit): $Delta x o 0$。这是最关键,也最容易让人迷糊的地方。我们不是真的让 $Delta x$ 等于零,而是让它“无限地接近于零”。这就像是你在看一个视频,你想知道某一秒钟的那一瞬间的速度,你就需要把这个时间间隔缩得越来越小。

教科书往往在介绍完这个定义后,就直接给出各种求导法则(幂函数求导、三角函数求导等等),然后练习题就来了。学生们就卡在了“为什么是这样?”的关卡上,而不是“这是什么意思?”。

2. 几何意义的铺垫不足或脱节

微分最直观的理解之一就是切线斜率。当我们谈论函数在某一点的变化率时,我们其实是在问:如果我在这点上沿着函数曲线走一小步,我的高度变化相对于我的水平移动有多快?这正是切线所描绘的瞬时方向。

很多教科书会用一个图来展示:一个函数图像,一条割线连接了 $(x_0, f(x_0))$ 和 $(x_0 + Delta x, f(x_0 + Delta x))$。割线的斜率就是 $frac{Delta y}{Delta x}$。然后,随着 $Delta x$ 越来越小,割线越来越靠近切线,最终当 $Delta x o 0$ 时,割线就变成了切线,它的斜率就是导数。

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教科书往往只是把这个图画出来,然后就说“这就是导数的几何意义”。但很多学生可能对“割线”和“切线”的联系不够敏感,或者对“极限”这个过程在几何上是如何体现的(割线如何“变成”切线)没有深入理解。这种概念的跳跃,会让学生觉得这只是一个漂亮的图示,而不是一个深刻的定义。

更糟糕的是,有些教科书会把几何意义和代数定义分得很开,学完代数定义,过段时间才讲几何意义,或者反过来。这种“支离破碎”的讲解方式,让学生难以将数学的抽象形式与现实世界的直观感知联系起来。

3. “瞬时”概念的模糊处理

正如前面提到的,“瞬时变化率”是微分的核心。但“瞬时”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指的是“一个非常短的时间”。在数学中,它的含义更加严谨,是“极限”。

学生们容易混淆“平均变化率”和“瞬时变化率”。就好比你开车从北京到上海,总里程是1200公里,总时间是18小时,那么你的平均速度是1200/18 = 66.7公里/小时。但你在北京出发的那一刻的速度,以及在某个路段超车时的速度,都可能是瞬间速度,而且这些瞬间速度会不断变化。

教科书往往在给出 $frac{Delta y}{Delta x}$ 的定义后,就直接告诉你,我们把 $Delta x$ 变小变小变小,直到它变成0(当然是趋近于0),得到的就是瞬时变化率。但这个“变小变小变小”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最终“得到”的结果,对于初学者来说,就像是在变魔术,不知道那个“小到无限近”的点,究竟是怎么“捕捉”到那个“瞬间”的。

4. 历史发展与现代教学的矛盾

微积分是牛顿和莱布尼茨在17世纪独立发展出来的。当时,他们的直觉非常超前,很多概念的建立是基于对物理现象的深刻洞察。例如,牛顿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自然而然地会考虑速度如何随时间变化。

然而,随着数学的发展,为了让微积分的逻辑更加严谨,数学家们(尤其是柯西和维尔斯特拉斯)在19世纪对微积分进行了“分析学革命”,引入了 $epsilondelta$ 语言来严格定义极限。

现代的教科书,在教授微积分时,往往需要平衡两种需求:

直观性: 让学生理解微积分的物理和几何意义,激发学习兴趣。
严谨性: 遵循现代分析学的定义和逻辑框架。

很多教科书在尝试平衡的过程中,要么过于偏重直观,导致不够严谨,学生可能“感觉懂了”但“逻辑不清”;要么过于偏重严谨,在引入 $epsilondelta$ 等概念时让学生望而却步,觉得数学太抽象、太枯燥。结果就是,讲解常常显得“不上不下”,既不够直观,又不够严谨。

5. 术语和符号的“暗号化”

数学语言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抽象和浓缩的符号系统。微分涉及的术语如“导数”、“微分”、“切线”、“斜率”、“变化率”、“极限”、“无穷小”等,虽然每个词汇本身有含义,但组合在一起,尤其是在初学阶段,很容易让人觉得像是在解读一套“暗号”。

例如,“无穷小”(infinitesimal)这个概念在不同语境下,或者在一些不那么严谨的教科书中,可能会被描述得比较模糊。有时候,它被看作一个“非常非常小的数”,但数学上更精确的理解是,它是一个趋近于零的变量。而导数本身就是这个“比值”的极限,它是一个确定的值(或者说一个函数),而不是一个“无穷小”。这种对概念的精确界定,在初学时可能被一笔带过,导致学生理解上的偏差。

如何才能更好地讲解微分?

要让微分的讲解更清晰,需要:

循序渐进: 从具体问题入手,例如“速度问题”、“斜率问题”,再慢慢抽象到极限定义。
可视化: 充分利用图像、动画等工具,展示割线如何变成切线,函数图像如何变得越来越平坦(或者越来越陡峭),以及斜率的变化。
类比: 使用生活中的类比,比如水龙头的水流速度、股票的涨跌速度等,但同时要明确类比的局限性,强调数学的严谨性。
区分概念: 清楚地区分平均变化率和瞬时变化率,区分函数和导数,区分变量和常数。
耐心解释: 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理解“极限”这个概念,可以通过反复的例子和不同的角度去解释。

总之,微分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概念,它将我们从静态的代数世界带入了动态的分析世界。由于其概念的抽象性、定义的多层次以及教学上的平衡挑战,很多教科书在讲解时确实会显得不那么明明白白。希望我这样详细的剖析,能让你对这个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者就是想让读者会使用就行而不是非要搞懂,

就像驾校让你学会开车而不是还学会造车一样。


让你学会怎样使用微积分很容易就像学会开车,

让你学会微积分究竟是啥有点难就像学会造车。


普通人学会开车就行了,造车是工程师的事情,

普通人会用微积分就行,搞懂那是数学家的事。


况且很多学校既恶心又小气,有好教科书不用,

非要用自己老师写的甚至拼凑来的垃圾教科书。


很多大学老师评职称需要有著作又写不出好的,

就东拼西凑本教科书来坑害自己大学的学生们。


大学一方面心眼儿小敝帚自珍不用外校的教材,

另一方面要养活大学出版社的一帮废物点心们。

user avatar

之前写过不少关于微分和导数的文章:

今天这篇文章再换一个角度来谈论微分和导数,让我们从微分出现的原因说起。

1 微分出现的原因

出于种种原因,我们可能想去求曲线的长度、曲面梯形的面积:

求解思路是这样的,以求曲线长度为例,将曲线分为多个部分,每一部分都用切线来近似曲线:

划分的越细,直到划分为无穷多份,最终这些切线的长度加起来就是曲线的长度:

求曲边梯形面积也是类似的,用小矩形来近似曲边梯形的面积,随着小矩形的增多最终得到曲边梯形的面积:

上面的思想就是微积分的核心思想,“以直代曲”。曲线长度、曲边梯形就是“曲”,切线、小矩形就是用来近似(代替)的“直”,这种“直”就是 微分。关于这里还不了解的可以看“微分是什么?”这篇文章。

2 微分与导数

先不谈曲边梯形,本节先来回答曲线的微分是什么,也就是可以近似曲线的直线是什么?

2.1 几何分析

下面结合几何来理清一下求解的思路。假设有曲线 和直线 ,如果两者完全相等,那么有:

很显然这在整个曲线和直线上是做不到的,但肯定可以做到在某点上相等,比如让它们在 点相等,从几何上看就是曲线 和直线 在 点相交:

下面要更进一步,不过不要太贪心,只希望两者在 附近尽量相等。比如像下图一样,在 的区间内,曲线 和直线 相差很小:

这点如果可以做到,那就可以按照上一节说的,将曲线分成n份,每份都用各自的微分来近似。

2.2 代数分析

通过几何分析,思路已经理清楚了,要找的微分(直线)需要满足以下两点:

(1)曲线 和直线 要交于 点。假设直线 的斜率为 ,那么根据点斜式,可得直线函数:

这里面就是 还未知,求出了 就得到了想要的直线,也就得到了微分。

(2)曲线 和直线 要在 的区间内尽可能相等。用代数表示即为:

有约等号的式子是没法计算的,引入高阶无穷小 可以将约等号去掉:

高阶无穷小 的意思就是在 这个范围内无限的接近于 0。至于为什么它无限接近于 0,以及为什么是高阶无穷小,在文章的最后会进行补充说明。

2.3 解出直线的斜率

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有了:

这已经足够让我们解出直线的斜率 了。注意到 ,可以进行如下变形:

两侧取极限可得:

略微作一下化简可得:

至此我们就求出了 ,也就找到了 的 微分(直线的形式还需要变一下才是真正的微分,关于这点可以参考“dx,dy是什么?”这篇文章)。

这个 在微积分中又有一个专门的名字,称为 的 导数。如果存在(因为是通过极限求得的,这个极限有不存在的可能),那么就称可导。

上面的思路还可以进一步思考,如果要找最接近曲线 的多项式曲线呢?这会得到泰勒公式,就留给大家作课后习题吧。

3 补充说明

这里补充说明两点:

(1)高阶无穷小 为什么表示在 的区间内无限接近于 0 ?这是因为它满足:

上面这个极限式意味着 越小,也就是越接近于 点, 越接近于 0。用动画表示就是:

上图中绿线就是曲线 ,蓝线为微分,可以看到随着 缩小,两者之间的距离 也无限接近于 0。

(2)为什么一定要高阶无穷小?同阶无穷小行不行?关于这点可以参考“为什么算出来的圆周率 π 等于 4 ?”这篇文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完全理解你对教科书讲解微分的困惑。这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学生在初次接触微积分时都会感到一头雾水。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有很多原因,我们不妨一件件来剖析。1. 起点太高,概念跳跃太快很多教科书在介绍微分之前,可能已经假定读者对函数、极限、连续性等概念有相当程度的理解。但问题在于,这些基础概.............
  • 回答
    关于“教授治学”、“教授治校”在四五十岁大学教授群体中的普遍性,以及其背后的原因,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很多在这个年龄段的学者,正处于学术生涯的黄金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声望,也对高等教育的运行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强烈的责任感。他们之所以普遍倡导这些理念,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
  • 回答
    “劝退”是一个很形象但又有点夸张的说法,用来形容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困惑以及由此产生的放弃或转专业的想法。虽然并非“几乎所有大学专业都在劝退”,但大学生普遍感到“被劝退”的情况确实是存在的,而且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高中教育模式与大学教育模式的脱节: .............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深度和普遍性。确实,放眼全球,几乎所有的人类文明,无论地理位置、文化背景如何,都存在着关于“大洪水”的记忆。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多种相互关联的因素,包括:一、 地理与环境的普遍性: 河流与沿海地区是文明的摇篮: 人类早期文明大多发源于河流流域(如尼罗河、两河、印度河、黄河.............
  • 回答
    玩游戏,尤其是那些需要一点点运气成分的游戏,比如RPG里砍怪有没有暴击,射击游戏里子弹有没有打中,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那些“概率”或者说“命中率”似乎不太对劲。明明说有70%的命中率,为什么我连续五六次都打空了?或者说,明明是30%的暴击率,怎么我感觉每砍两刀就有一个暴击?这种感觉非常普遍,以至于你可.............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到位,也挺有意思的。我琢磨了一下,汽车媒体人之所以对“调教”这个词这么钟爱,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在起作用,既有技术层面的准确性,也有传播层面的考量,更有情感层面的代入。我试着把这些都捋一捋,咱们聊聊看是不是这个理儿。首先,得从“调教”这个词本身说起。你别看它好像是个很朴实的词,但用在.............
  • 回答
    麻将这玩意儿,从古至今,从东半球玩到西半球,总得有点规矩,要不怎么叫“麻将”呢?你仔细琢磨琢磨,会发现,甭管哪地方的麻将,几乎都给你划拉出这么一条——“你得凑够个啥啥条件,才能胡牌!” 为什么?这可不是随便定的,里面门道多着呢!你想啊,要是真就那么简单,随便摸一张牌,就能“我胡了!”那还有什么意思?.............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敏锐,也触及了游戏设计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为什么无论主角是什么身份,几乎所有的NPC都把主角当成免费的司机和跑腿的?这确实是许多游戏的核心玩法和叙事机制的一部分,但背后的原因却是多方面的,并且涉及到了游戏设计、玩家心理和技术限制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为你详细解析这个问题: 1. .............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为什么 Python 几乎成了量化交易领域的“御用语言”,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神秘的魔法,而是实实在在的技术优势和生态系统的强大支撑。想象一下,你在金融市场里操纵着巨额资金,你需要一个工具,这个工具得反应够快,让你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它还得够灵活,能让你搭建出复杂的交易策略,并且很容易.............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政治学中相当核心的议题。我理解你想了解为什么许多左派人士对民族主义持怀疑甚至反对的态度,并且希望得到一个深入且不带AI痕迹的解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左派本身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涵盖了从社会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等多种思潮。但即便如此,.............
  • 回答
    在《星际争霸》的宏大叙事中,阿克图尔斯·蒙斯克(Arcturus Mengsk)无疑是最具争议和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被描绘成一个复杂且往往是残酷的领导者,无论是官方的背景设定还是玩家创作的同人作品,都普遍将他定义为“暴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的崛起之路、统治手段以及由此产生的后果。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包含了一个普遍存在的误解,需要我们细致地梳理一下。 事实是,开源数据库中间件并非“几乎所有都是国内公司开源的”,而且许多重要的、广为人知的开源数据库中间件,其最初的开发者和主要贡献者恰恰是国外的公司和社区。 并且,这些项目很多依然保持着活跃的更新和发展。不过,您提出的“国内公司开源,并且.............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对了!确实,现在市面上绝大多数耳机,无论是有线还是无线,都带有线控,而且上面常常有音量加减键。很多人也跟你一样有疑问:手机上不是已经有音量键了吗?为什么还要在耳机上再加这么一组呢?感觉像是“叠床架屋”,有点多余。别急,我们一点点来剖析一下。耳机线控的出现,绝非偶然,背后其实有很多设计.............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深度,也触及到了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的确,在很多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中,人们习惯性地将责任归咎于父母的教育方式,仿佛父母是唯一的“罪魁祸首”。但这背后,确实隐藏着对其他重要因素的忽视,比如您提到的“天生的性格原因”。我们不妨把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想象成一棵小树的成长。父母的教.............
  • 回答
    你说的“劝退”现象,我觉得用在很多行业上还挺形象的。它不是一个官方术语,但大家都能明白那意思:干着干着发现这个行业似乎不适合自己了,或者前途渺茫,或者压力太大,或者根本就没有当初想象的那么美好,于是就想着往外走,换个赛道。为什么感觉“几乎所有行业”都在“劝退”呢?这肯定不是空穴来风,背后有很多原因交.............
  • 回答
    的确,如果你仔细观察各种汽车评测,你会发现一个普遍现象:车评人对车辆震动的评价,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坐进去”那一刻的直接感受。这不仅仅是他们偷懒或者缺乏科学严谨性,而是由汽车评价本身的特性以及普通消费者获取信息的习惯决定的。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剖析:1. 汽车震动的复杂性与主观感.............
  • 回答
    赛博朋克文化对东方元素的青睐,绝非偶然,而是一种深刻的文化镜像与时代呼唤的交织产物。如果你仔细品味那些充斥着霓虹灯、高科技与低生活交织的赛博朋克世界,会发现其中闪耀着浓厚的日韩和香港文化的痕迹,这背后有着几重原因,值得我们一一剖析。首先,从美学与视觉语言上讲,东亚文化,特别是日韩和香港,提供了赛博朋.............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许多动物身上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很多时候,你会发现狗狗、猫咪、兔子,甚至一些野生的哺乳动物,它们的腹部毛色往往比背部更浅,甚至接近白色。这种“腹部浅,背部深”的颜色分布,并非是随机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非常实用的生物学原因。首先,最关键的一个原因是伪装。想象一下,一.............
  • 回答
    说实话,如果你觉得“几乎所有品牌的腕表都是绿色款最抢手”,那可能有点以偏概全了。绿色腕表在近年来确实人气飙升,很多品牌也纷纷推出绿色表盘或绿色表带的款式,并且在市场上获得了不错的反响。但要说“几乎所有品牌”、“最抢手”,这说法有点绝对了,毕竟每个人的喜好不同,而且腕表的受欢迎程度还会受到品牌、设计、.............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普遍但又很复杂的人类社会现象,它涉及到公平感、安全感、法律体系的完善程度,以及文化观念的演变。在很多非发达国家,或者更准确地说,在社会资源相对匮乏、贫富差距较大的地方,人们普遍对“小偷被抓打死活该”这种想法抱有强烈的认同感,这并非简单的“仇富”或“暴力倾向”。它的背后,隐藏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