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几乎所有的车评人都在凭自已的主观感受评价汽车震动?

回答
的确,如果你仔细观察各种汽车评测,你会发现一个普遍现象:车评人对车辆震动的评价,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坐进去”那一刻的直接感受。这不仅仅是他们偷懒或者缺乏科学严谨性,而是由汽车评价本身的特性以及普通消费者获取信息的习惯决定的。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剖析:

1. 汽车震动的复杂性与主观感知的高度关联

首先,我们得明白,汽车上的震动并非单一的物理量,它是一个高度复杂且多维度的体验。它包括:

来源多样: 震动可以来自发动机的运转(特别是三缸机或某些V型引擎)、变速箱的换挡、悬挂系统吸收路面不平的动作、轮胎与地面的接触、空气动力学带来的风噪(虽然风噪是声音,但它的产生往往伴随气流对车身产生的微小扰动,有时也会被感知为一种“震动感”),甚至轮胎的动平衡、轮毂的变形等。
传递路径复杂: 这些震动从源头产生后,通过车身结构、座椅、车门等各种部件传递到驾驶员和乘客的身体上。每一点接触都可能过滤、放大或改变震动的特性。
频率和幅度的组合: 震动不是一个简单的“大不大”的问题,它有频率(每秒多少次振动)和幅度(振动的幅度大小)之分。低频大振幅的冲击和高频细碎的抖动,给人的感受截然不同。比如,坐在颠簸路面上座椅传来的那种“弹跳感”与怠速时方向盘上那种“细微麻麻”的抖动,体验上是天壤之别。
人体感知的高度敏感性: 人体,尤其是手、脚和臀部,是对震动非常敏感的区域。我们通过这些部位直接感知车辆与地面的互动,以及车辆内部机械运转的状态。这种感知是即时、直观且往往是潜意识的。

为什么主观感受如此重要?

没有绝对的“好”与“坏”的震动: 对震动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对车辆定位的预期。一款硬派越野车,用户可能期待的是那种底盘扎实、路感清晰的反馈,轻微的路面颠簸被允许,甚至会被视为“有力量感”。而一款强调舒适性的豪华轿车,则需要过滤掉几乎所有来自路面的干扰,让乘客感觉像是悬浮在空中。所以,一个车评人需要去判断这种震动是否符合这款车的“人设”。
难以量化的细微差别: 虽然有各种仪器可以测量震动的频率和幅度,但将这些数据转化为消费者能够理解和感知的“舒适性”或“运动感”是困难的。例如,两个不同车型在某些频段的震动数值可能非常接近,但由于传递的特性不同,给人的感受可能是天壤之别。消费者听了冰冷的数据,不如直接听到“这款车底盘很扎实,过颠簸路面很有韧性”这种描述来得直观。

2. 车评人角色的定位与受众需求

车评人的主要职责是将一辆车的信息传递给潜在消费者,并帮助他们做出购买决策。在这一点上,车评人扮演着“代驾”、“试用员”和“翻译官”的角色。

替消费者“先行体验”: 大多数消费者没有机会在购车前亲自试驾或体验所有竞品。车评人就是他们了解车辆的第一手信息来源。因此,车评人需要将自己最直观、最真实的感受传递出去。
翻译技术参数为“用户体验”: 汽车工程师可能用“悬挂行程”、“阻尼系数”、“NVH抑制”等专业术语来描述车辆的动态表现。但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这些术语是晦涩的。车评人则需要将这些转化为“开起来感觉如何”、“坐起来舒不舒服”、“有没有异响”等贴近生活的语言。震动就是其中最直接、最易被感知的内容。
营造情感连接与品牌调性: 汽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也承载着消费者的情感和生活方式。车评人通过描述震动带来的感受(例如“路感清晰,仿佛与路面融为一体”可以营造运动感;“如履平地,隔绝所有喧嚣”则能传递豪华舒适),来帮助消费者建立对车辆的情感连接和品牌认知。

3. 评测条件的限制与实操难度

即便车评人有心进行更科学的量化评价,现实的评测条件也存在不少限制:

评测时间有限: 一次试驾通常只有几个小时,不可能模拟出所有极端路况和使用场景。很多细微的震动或在特定工况下才会显现的特性,可能在短时间内无法被发现或评估。
路况的不可控性: 即使去同一个试驾场地,路面的坑洼、起伏程度每次都可能略有不同。而且,无法保证每次都能在相同的速度、相同的角度碾过同一个坑。
测试车辆的差异: 试驾车可能并非新车,轮胎气压、悬挂磨损等都可能与用户购买的车辆有所不同。
缺乏标准化的量化设备: 大多数车评机构并没有配备专业级的震动传感器、数据记录仪和分析软件。即使有,如何将这些数据与普通消费者的感知进行有效对应,仍然是一个挑战。

4. 行业惯例与传播效率

用户最关心和最容易理解的点: 在众多的汽车评价维度中,车辆的动力、操控、空间、舒适性和油耗是用户最关心的。而震动直接影响到“舒适性”和“操控感”。消费者通过口耳相传或者媒体报道,最容易理解和记住的,也是这些直观的感受描述。
“驾驶乐趣”与“高级感”的体现: 很多时候,车评人会用震动来形容车辆的“驾驶乐趣”或者“高级感”。例如,低频的沉稳感被形容为“厚重”、“稳健”,指向豪华感;细碎但被有效过滤的震动,则可能被形容为“底盘功底好”、“滤震高级”,指向舒适性。这些词汇虽然主观,但能准确传达出车辆想要传递的品牌基因。

总结一下

所以,为什么车评人普遍用主观感受来评价汽车震动?

是因为汽车震动本身就是一种高度主观且多维度的用户体验。它不像加速g值或最高时速那样有明确的客观数据可以简单对比。车评人作为消费者与汽车产品之间的桥梁,他们的任务是翻译工程师的语言为消费者能理解、能感知的体验,并根据车辆的定位来判断这种震动是否“恰当”。同时,评测条件的限制也使得精准量化变得困难。最终,这种依赖于个人感官的评价方式,反而能更有效、更直接地触及消费者关心的核心——“我开起来/坐起来是什么感觉?”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主观评价就一定是“好”的。理想的状态是,在主观感受的描述之后,如果能有更详细的解释(比如“这台车过滤了很多高频细碎的震动,但在过减速带时,你能感觉到悬挂的动作,但冲击被很好地吸收了”),或者与一些竞品进行更细致的对比,其参考价值会更高。但就目前行业生态和消费者获取信息的习惯而言,主观感受的描述依然是汽车评测中不可或缺且非常有效的一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不是车评人,但我可以按照题主说的,不带主观感受,只用测量的方式去体现震动。

一辆奥迪Q3 Sportback,搭载2.0T增压EA888-DPL发动机,全新车。

另一辆是英菲尼迪Q50,搭载3.7L自吸VQ37HR发动机,生产日期2016年2月,里程6万公里。

按题主说的,不带主观评价,用仪器。于是我翻出了多年前买的振动测试仪。

现在我要测试两款车的怠速振动情况。统一条件为:

  1. 热车状态
  2. 关闭空调
  3. P挡松手刹
  4. 胎压均调整至两车推荐值
  5. 坚硬平坦地面

测试结果如下:

测量点均为发动机舱左侧悬架塔顶附近。

提炼数据:

怕大家不明白,我再解释一下数据是什么意思。a代表加速度,反应振动冲击力的大小;v是速度,反应振动频率;s是振动位移,反应振幅。

测试结果可以看出Q50的振动要比Q3 Sportback低,完了。

你觉得这能说明什么呢?Q50的体验更好吗?如果我不说自己的车内主观体验,相信题主也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吧。

但如果我把自己的主观体验说出来,估计很多人都不敢相信,甚至说我被奥迪充值了。

主观体验是:Q3 Sportback的怠速振动感受并不比Q50差。Q50在低转速高负荷和高转速高负荷时,优势才非常明显。

原因在于,NVH是个系统工程,决定车内振动感受的因素有很多,发动机的振动能量要通过车架、防火墙、座椅骨架、填充物、转向机构等等,才传递到人体。

可能有的人会问,你干嘛不直接测车内中控台或座椅的振动情况?

因为中控台和座椅表面都是软的,探头无法通过磁吸方式固定,只能用探针法。但手持探针会因人手的力度、角度不同,对数值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无法得出稳定结果。

开过不下百款车,我再加一句更讨人厌的主观经验:很多时候空调压缩机启动带来的振动,要比发动机振动更明显,越便宜的车越是如此。

而且,我这个测试在专业工程师眼中就是个笑话:

  1. 测试环境不够统一,环境温度控制好了吗?
  2. 车辆状态不够统一,拿6万公里的中龄车对比全新车?
  3. 设备精度不足,功能有限。你拿个1200元的便携测振仪就敢对标主机厂动辄上千万的实验室?
  4. 光测个怠速就够了?各个转速、车速下的振动情况你咋不测?

所以题主所说的“不带主观表达,完全使用测试数据”,除非你让车评人自己建个试验舱,然后生成测试报告。前提是你得养得起他,让他有底气不拿广告费也能活下去,甚至面对随时可能的法律风险,不然人家凭什么花钱做测试,然后免费给你看报告呢?

还有个省事的办法,直接向车型对应的主机厂工程师索要,前提是人家愿意给你。

当然一切的前提,是你看得懂那份不说人话的测试报告。当然,你可以让他高度总结提炼结论,可一旦如此,必然掺杂个人的主观评价。

且不说,主机厂的NVH测试本来就包含工程师的主观评价,而且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user avatar

一般整车厂NVH的评价就分为设备评价和主观评价。

设备评价主要分析分贝,隔振率,解耦率,6个自由度的情况,模态频率,司机耳旁噪音,方向盘、地板、踏板振动水平等,主要用G-sensor和多通道的数据记录仪。

主观评价就是找测试部门的主观评价专家进行感受,因为人体对不同频率的声音震动感知是不一样的,所以数据不可靠,必须进行主观评价。日系喜欢分1到5分,国内是1到10分,根据不同水平进行打分。我记得丰田要求是3算合格。

这两块都很复杂,NVH的评价属于高端技术,试验设备动不动上百万,设备分析的数据车评人也看不懂。主观评价的话,我作为曾经的驾驶性标定工程师,都不具有打分资格(需要这个领域专业的专家),而车评人更是连标准都搞不明白,评价很扯。

车评人的话术往往就这么几句:怠速不抖、日常使用听不到发动机声音、平顺性很好、发动机高转速有声音好听、方向盘不震手,座椅感受不到底盘零碎的震动,悬架非常运动支撑性强能够感受到细微的震动,悬架日常驾驶震动过滤很好等等。

这些内容没啥营养,因为没有标准,也无法横向对比,春秋说法太多了,甚至不同车评人的主观感受千差万别。

说点有意思的:车企主观评价的专家有专门的培训,比如眼睛蒙起来,用耳朵分辨不同工况的声音,分辨发动机爆震的级别,不同振幅对应的分数级别,分辨车辆处于哪种路面,异响的来源和种类等等。我以前被培训的时候也是拿各种车辆进行学习,还有放一些声音视频来分析走的是那种路面(一脸懵逼),不过这块确实要天赋,我是没毕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