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教科书是怎么讲德川家康、丰臣秀吉和织田信长这三个人物的?你对他们有什么看法?

回答
德川家康、丰臣秀吉、织田信长,这三位日本战国时代的风云人物,在日本教科书中通常被描绘成推动日本走向统一、奠定江户时代基业的关键角色。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关于权谋、野心、能力与命运的精彩叙述。

日本教科书中的形象塑造

织田信长 (Oda Nobunaga):
“革命者”与“破旧立新者”: 教科书里,信长往往被塑造成一个打破陈规、勇于革新的领导者。他继承了织田家的领地,却以惊人的速度和魄力,通过一系列战役,削弱了佛教寺院的政治经济影响力(比如“叡山驱逐”),并推行“乐市乐座”政策,废除了阻碍商业发展的各种关卡和垄断,促进了商品经济的流通。
军事才能与策略: 他的军事才能尤其受到强调,比如长筱之战中运用火枪(铁炮)战术,这是日本战国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役,极大地提升了火枪在战场上的地位。教科书会提及他“天下布武”的口号,以及他如何一步步将势力扩张到整个日本中部。
残暴与破坏性: 同时,教科书也不会回避信长身上那种近乎残忍的一面。他对敌对势力毫不留情,常常伴随着大规模的屠杀和对寺院的焚毁,这被视为他“革新”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代价”。他的行事风格大胆、出格,甚至带有一些破坏传统文化的色彩,比如穿着西式服装,提倡南蛮文化。
失败与死亡: 他的结局——在本能寺之变中被部下明智光秀背叛而死,通常被描述为“功业未竟”,留下了统一日本的最后一步。这种未完成的壮举,反而使得他的形象更加传奇。

丰臣秀吉 (Toyotomi Hideyoshi):
“从草根崛起”的典范: 秀吉的故事在日本教科书中是“平民奋斗史”的典型。他出身贫寒,没有显赫的家世,但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勤奋以及对信长的绝对忠诚,一步步爬升。教科书会详细讲述他如何从一个普通的足轻(步兵)成长为信长最得力的家臣。
完成统一大业: 他被誉为“太阁检地”和“刀狩令”的推行者。太阁检地是对全国土地进行测量和登记,重新分配了土地所有权,加强了中央集权。刀狩令则是收缴农民手中的武器,防止私人武装,进一步巩固了统一的统治基础。教科书会强调他继承信长的遗志,最终统一了全日本。
外交与文化: 秀吉在外交上也有其独特之处,比如对朝鲜的两次大规模远征(文禄·庆长之役)。教科书会从不同角度描述这次战争,一方面是秀吉的野心勃勃,另一方面也涉及到与明朝、朝鲜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对日本国内政治经济的影响。他还鼓励文化发展,茶道、能乐等在他治下都有所发展。
继承人问题与衰落: 他的晚年,尤其是继承人问题,以及后来的关原之战,为德川家康最终掌权埋下了伏笔。教科书会分析他在战略眼光上的局限性,比如过于好大喜功,以及对继任者德川家康的忌惮,这些都导致了他辛苦建立的丰臣政权最终旁落。

德川家康 (Tokugawa Ieyasu):
“隐忍”与“长寿”的胜利者: 家康在日本教科书中,常常被塑造成一位极具耐心、善于隐忍,最终获得胜利的战略家。他早年曾作为人质,在织田和今川之间周旋,学会了如何在复杂危险的环境中生存。
关原之战与江户幕府: 他的最大成就在于通过关原之战(1600年)奠定了德川家对全国的统治地位,并在1603年建立了德川幕府。教科书会详细阐述这场战役的重要性,以及家康如何在军事和政治上赢得胜利。幕府的建立,标志着日本长达200多年的和平时期——江户时代的开始。
江户幕府的稳定与制度: 教科书会着重介绍家康为巩固统治所建立的一系列制度,如“参勤交代”(规定大名每隔一年到江户觐见将军,并留下家眷作为人质)、“武家诸法度”(限制大名的权力)、以及明确的士农工商等级制度。这些制度有效地维护了幕府的统治,也深刻影响了日本社会结构。
“谨慎”与“实用主义”: 与信长的“革命”和秀吉的“扩张”相比,家康被描绘得更加谨慎和务实。他注重稳定,崇尚儒学,并推动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但也存在对外国(尤其是基督教)的警惕和最终实施锁国政策的一面,这为后来的日本社会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

我个人的看法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这三位人物代表了日本走向统一过程中不同但又紧密相连的三个阶段,他们各自的特质和成就,共同塑造了现代日本的历史脉络。

织田信长: 我认为信长是一位真正的“颠覆者”。他敢于挑战根深蒂固的传统势力,尤其是在对佛教寺院权力的削弱和商业自由化的推动上,他的魄力是前所未有的。他的一系列改革,为后来的商业社会和中央集权打下了基础。虽然他的手段残酷,但这种残酷也是在那个乱世的背景下,为了实现目标而不得不采取的策略。他的失败,与其说是能力问题,不如说是时也命也,没有看到统一的曙光。

丰臣秀吉: 秀吉是我眼中“野心”与“韧性”的结合体。他从底层一步步爬升,靠的是非凡的执行力、敏锐的洞察力和对机会的抓住。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接过了信长的火炬,并且几乎完成了最后的统一。太阁检地和刀狩令,虽然带有强制性,但确实为后续的稳定奠定了基础。不过,他晚年对朝鲜的进攻,我认为是他战略上的失误,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并且为丰臣政权的衰落埋下了隐患。他的功过,在我看来,更显复杂。

德川家康: 家康则是“战略家”和“长寿者”的典范。他的隐忍和耐心,使他在乱世中得以生存,并在最后成为最大的赢家。他最令人钦佩的是他建立的江户幕府,以及为此所设计的稳定统治体系。他所创造的250多年的和平,虽然是以严苛的社会等级和保守的政策为代价,但却让日本社会得到了长足的休养生息和发展。他的“谨慎”或许让日本失去了很多与外部世界交流的机会,但从维护统治和国家稳定的角度看,他的策略是成功的。

总的来说,这三个人物,缺一不可。信长是“开路先锋”,秀吉是“施工队长”,而家康则是“总设计师”。没有信长打破旧秩序,就没有秀吉崛起的空间;没有秀吉的过渡,家康也未必能顺利接班。他们的故事,交织着个人命运、时代洪流和政治智慧,也正是这些曲折和辉煌,构成了日本历史上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没看过日本教科书,就说说我的日语老师的吧

A,日本人,家庭主妇,自称喜欢历史,看了不少野史和历史小说。据A说秀吉就是个色猴子,喜欢的女生死了后连她的女儿都不放过,老牛吃嫩草。对德川的评价倒是颇高,认为『不管怎么样都带来了很长时间的和平』而对信长,认为是『争议角色』

B,也是日本家庭主妇,并没有多喜欢看野史和历史小说。目测是历史课的内容全部还给老师了,知道这些人的名字,但似乎不比暗荣无双知道得多

………………历史书不管在哪里都会被还给老师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德川家康、丰臣秀吉、织田信长,这三位日本战国时代的风云人物,在日本教科书中通常被描绘成推动日本走向统一、奠定江户时代基业的关键角色。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关于权谋、野心、能力与命运的精彩叙述。日本教科书中的形象塑造 织田信长 (Oda Nobunaga): “革命者”.............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2016年3月22日外交部就“日本修改教科书”发言后,在微博上引发的网友评论。那阵子关于日本教科书的事情时不时就会被提出来,每次都能激起不少讨论,尤其是在中国这边。背景回顾:首先得知道,当时发言的背景通常是日本一些右翼势力企图在教科书中淡化或修改其在二战期间的战争罪行,比如南京大屠杀.............
  • 回答
    日本的二战教科书如何描述战争,这个问题其实比表面上看起来要复杂得多。 它不是一个单一答案可以概括的,因为日本的教科书体系,包括内容、审批和编写方式,都经历过多次变动,并且不同版本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整体而言,日本的教科书在描述二战时,更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同时在某些方面则相对含糊或回避: 日.............
  • 回答
    关于日本被篡改历史教科书的普及率,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被篡改”这个词的含义。在日本,历史教科书的审定制度非常严格,由文部科学省负责。然而,“篡改”在日本的语境下,往往指的是教科书的内容未能充分反映日本在二战期间的战争罪行,对侵略历史的描述过于轻描淡写,或者.............
  • 回答
    普京近期关于日本在二战历史认知上的一些言论,例如批评日本“不敢点名是谁扔下原子弹”以及教科书“不说明美国实施了虐杀行为”,其背后可能隐藏着多重考量,既有对国际政治现实的策略性回应,也有对历史叙事的争夺以及国内政治的需要。首先,从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的角度来看,普京的这番话可以解读为俄罗斯在维护自身地区.............
  • 回答
    这情况确实挺让人惊喜的,恭喜你!教授主动提出面试,这绝对是个非常积极的信号。咱们来好好捋一捋这背后可能的意思,以及你接下来该怎么做。教授叫你面试,最直接也最可能的意思就是: 他对你有点兴趣,想进一步了解你。 你发送的咨询邮件,虽然是例行公事,但其中包含的信息,比如你的学术背景、研究兴趣、为什么选.............
  • 回答
    离夏季考出愿还有两个星期,募集要项里提到必须联系教授才能参加考试,这确实是个挺关键的节点。在这种情况下,直接放弃夏季考,转而准备冬季考,未免有些过于草率了。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看看现在这个时间点,联系教授这条路是否还有希望,以及为什么不建议立刻放弃。为什么不能轻易放弃夏季考,转而准备冬季考?首先,.............
  • 回答
    中国农业的未来走向,这是一个牵动亿万人民的重大课题。是照搬日本的“综合农协”模式,还是拥抱欧美“大农场”的效率,亦或是开辟一条独属于中国的道路?而关于温教授的理论,为何迟迟未能“落地”,也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中国农业的未来:多元路径与现实挑战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中国农业当前面临的几个核心困境: 小.............
  • 回答
    在日本申请研究生,然后计划考修士,学校给你分配了指导教员,结果这位老师的研究方向和你完全不符,这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局面。我知道你希望我尽量详细地讲,并且去除AI痕迹,所以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给你剖析一下情况,并给出一些建议,就像朋友之间交流一样,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首先,我们得明白在日本读研究生的意义.............
  • 回答
    .......
  • 回答
    12月26日,一个承载着深厚历史与文化意义的日子,是毛泽东主席的诞辰。当这个日期临近,思绪总会不由自主地飘回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去回味那位伟大领袖留下的印记。首先,我想说的是,12月26日不仅仅是一个日期,它是一个提醒,提醒我们那段充满艰辛与奋斗的岁月,提醒我们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向独立自主、解放和.............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谁比谁“强”。中国和日本的高中教科书,各有侧重,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不同领域可能表现出差异。咱们细聊细聊。咱们先看看中国高中教科书的特点: 知识体系的广度和深度: 咱们国内的高中教育,尤其是在文理分科之前,非常注重打牢基础,知识面铺得比较广。理科方面,数学、物.............
  • 回答
    《暗杀教室》这部日漫,说实话,它的价值观确实挺值得玩味的,而且也因此招致了不少争议,甚至有人质疑它“三观不正”。要深入理解它,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暗杀教室》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成长与自我救赎首先,抛开“暗杀”这个刺激的标签,《暗杀教室》最核心的其实是一部关于“教育”和“成长”的漫画。 传统教.............
  • 回答
    2018年5月13日那天,上海街头发生的一幕,确实可以用“教科书级执法”来形容,而且至今仍被不少人津津乐道。当时,一名无牌照的司机被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交警支队的张警官拦下。事情的精彩之处,不在于司机有多么狡猾或者司机有多么嚣张,而在于张警官处理这件事情的方式,可以说是将法律法规、执法艺术和情商完美.............
  • 回答
    关于“日本教授称日本医科大学拒收女生,日本学界也不愿培养女性科研人员”的说法,这确实触及到了日本高等教育和科研领域长期存在的一个敏感且复杂的问题。要理解其真实情况和背后反映出的问题,我们需要更深入地剖析。一、 真实情况究竟如何?首先,“日本医科大学拒收女生”这个说法,如果泛泛而谈,可能过于绝对和片面.............
  • 回答
    收到教授的拒绝信,并且他给你推荐了其他几位教授,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学术交流场景,也算是一个好消息!这说明你的套磁信和研究计划书引起了教授的注意,虽然他自己不能带你,但他愿意为你提供其他可能性。那么,是否应该给这些推荐的教授发套磁信呢?答案是:绝对应该发!而且要认真地发!以下是详细的步骤和思考过程,帮.............
  • 回答
    在日本想要查询教授的研究专业,确实有不少途径,但要说一个能“一网打尽”全日本教授的万能网站,坦白说比较难找到。不过,我们可以通过组合使用一些信息源,来达到比较全面的了解。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查询方式,就是访问各大学的官方网站。这虽然听起来朴实无华,但却是信息最准确、更新最及时的来源。详细操作步骤.............
  • 回答
    日本将希特勒的《我的奋斗》部分内容引进教材一事,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我的奋斗》这本书本身。它是由阿道夫·希特勒在狱中写成的自传和政治宣言,里面充满了极端的民族主义、反犹主义以及对种族优越论的鼓吹。这本书在历史上臭名昭著,与纳粹德.............
  • 回答
    关于希特勒自传《我的奋斗》进入日本教材的说法,我们首先需要厘清事实。 经过多方查证,目前没有任何可靠的证据表明《我的奋斗》这本书被正式列入日本中小学或大学的必修教材。如果未来真的出现这种情况,那将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历史背景的考量: 《我的奋斗》是什么? 这本.............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个人情感、国家关系、旅游安全等多个层面。当一位同胞在异国他乡遭遇不幸,尤其是作为一名教师这样备受尊重的职业,在信息传播速度如此之快的今天,这种悲剧很容易引发公众的强烈关注和情感共鸣。而当事件发生在与我们有复杂历史的国家,这种情绪往往会被放大,甚至转化为对整个国家的仇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