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知乎上土木水利生化环材的劝退贴多,而同样苦逼的医学劝退贴却不多?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知乎上充斥着土木、水利、生化、环材(通常被合称为“材化环生”)等专业的劝退贴,而医学专业的劝退声音相对少很多。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剖析。

一、 就业市场的现实差异:

这是最直接也最关键的原因。

土木、水利、环材的就业困境: 这些专业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曾是热门专业,尤其土木和水利,与国家基建紧密相关,曾被认为是“铁饭碗”。然而,近年来,随着国内基建高峰的逐渐过去,加上行业内卷、低价中标、项目利润下降等问题,就业市场出现了明显的饱和。
岗位数量锐减: 很多传统的大型基建项目减少,新生项目也可能倾向于更智能化、更精细化,对传统一线施工、设计人才的需求有所下降。
工作环境恶劣与高强度: 土木、水利、部分环材(如环境工程的现场工作)往往意味着需要常年奔波于工地,工作环境艰苦,体力消耗大,加班是常态。这种“苦”是生理上的,而且很难通过一纸文凭来改变。
薪资与付出不成正比: 尽管工作辛苦,但很多基层岗位薪资并不高,尤其与付出和风险相比。学历提升(读研、读博)也未必能立刻带来质的改变,可能只是换个更“体面”但依然艰苦的环境。
转型困难: 一旦进入这些传统行业,如果想转行到其他领域,往往会发现自己的技能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脱节,缺乏核心竞争力。
生化的就业两极分化: 生化领域的情况更复杂一些。
科研岗位的严苛竞争: 如果想在生化领域从事科研工作,尤其是高端研发,门槛极高。需要硕导博导,发表高水平论文,并且这类岗位数量相对有限,竞争异常激烈,很多博士毕业也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
产业岗位的局限: 除了科研,生化相关的产业岗位(如制药、生物技术公司)虽然有需求,但很多基层岗位对学历要求不高,且薪资待遇可能不如预期。一些人发现自己学了半天,最后只是做了个辅助性的实验员工作。
理论与实践的鸿沟: 生化实验往往需要精细的操作和大量的重复劳动,与一些人想象中的“高大上”科研存在差距。
医学的就业稳定性与社会认可度: 相较于上述专业,医学在就业市场上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
持续且稳定的需求: 人类对健康的需求是刚性的,医疗卫生行业永远有需求。医院作为主要就业单位,其岗位需求相对稳定,且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需求只会不断增加。
清晰的职业路径: 医学专业的职业发展路径相对清晰,本科毕业后可以进入医院,通过规培、晋升职称,逐步成为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等。虽然过程漫长,但方向明确,晋升通道畅通。
高社会认可度与价值感: 医生是备受尊敬的职业,救死扶伤的使命感和成就感是很多人选择医学的重要原因。即使面对工作压力,这种社会价值感也成为重要的支撑。
相对较高的薪资水平(中后期): 虽然医学从业者早期薪资不高,但随着职称的提升和经验的积累,整体薪资水平会逐渐提高,且相对稳定,尤其是在大城市的大型医院。

二、 专业学习过程的差异与公众认知:

土木、水利、环材的学习强度与痛苦: 这些专业学习过程中涉及大量的计算、制图、建模,课程难度不低,且很多内容与实际工程紧密结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课业和实践上。当这些投入与未来的就业前景不匹配时,就容易产生强烈的“被坑”感。
生化学习的抽象与枯燥: 生化专业需要记忆大量的分子结构、生化反应、实验流程等,很多内容非常抽象,对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很高。如果对实验操作不感兴趣,学习过程会显得异常枯燥乏味。
医学学习的“苦”是众所周知的: 医学的学习过程早已被社会普遍认知为“苦”:大学期间需要学习大量理论知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动辄几百上千页的书籍,临床实习期间更是要起早贪黑,跟病人打交道,学习操作,几乎没有私人时间。
“劝退”的逻辑不同: 尽管医学同样“苦”,但这种“苦”是大家普遍理解并接受的,并且大家普遍相信这种“苦”是值得的,是通往一个有前景、有价值职业的必经之路。
“劝退”的标准不同: 土木、水利、生化、环材的劝退,更多是因为大家发现“付出了这么多,但结果不尽如人意”,是基于对“性价比”的失望。而医学的“苦”,大家更多的是在权衡自己是否能承受这个过程,以及是否真的热爱这个行业。如果能承受且热爱,那么“劝退”的声音自然就少了。
社会价值作为缓冲: 医学的“苦”被其极高的社会价值和使命感所缓冲。即使面对工作压力和不公,救死扶伤的成就感也能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而土木水利等专业,在面临困境时,这种内在的精神支撑相对较弱。

三、 信息传播的特点与知乎用户群:

知乎用户倾向于理性分析和深度探讨: 知乎用户群体普遍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他们更倾向于深入了解一个专业的前景、挑战以及个人的适配度。
负面信息更容易引起共鸣和传播: 当一个专业的就业前景不佳,或者工作内容与预期严重不符时,受挫的群体更容易在网络上发声,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以此来“劝退”后来者,也为自己寻求情感上的共鸣。
医学劝退多为“能力劝退”而非“前景劝退”: 如果有关于医学的“劝退”,更多的是关于医学学习的难度、工作强度、医患关系、职业倦怠等个体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方面的问题,而不是针对整个行业的就业前景。例如,“学医太累了,我坚持不下去了”、“医生职业压力太大,我不想干了”这类讨论,但很少有人会说“学医找不到工作”。

总结来说,知乎上土木、水利、生化、环材的劝退贴多,而医学劝退贴少,核心原因在于就业市场的实际表现和公众对这两个领域认知的差异。 前者在经历过高速发展后,面临市场饱和、工作环境艰苦、薪资回报与付出不成正比的现实困境,导致大量从业者或潜在从业者对前景感到失望。而医学专业,尽管学习过程艰辛,但其稳定的就业需求、清晰的职业路径、高社会认可度和潜在的较高收入,使得即使面对“苦”,也有一大部分人愿意投入其中,并且普遍认为这种“苦”是值得的。

知乎作为一个信息汇集和讨论的平台,自然会放大那些反映了现实困境和普遍焦虑的声音,而医学的“苦”虽然存在,但其“甜”——即稳定的前景和价值感——更容易成为大家坚持下去的动力,并且这种动力本身就具备了抵御“劝退”的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什么要做医生?

没有钱了,肯定要做啊,不做没有钱用。

你有学历又勤快的怎么不去搞金融?

金融这方面.....搞金融是不可能搞金融的 这辈子不可能搞金融的,做生意又不会做,就是当医生这种东西,才能维持得了生活这样子.

那你觉得家里好还是医院好?

进医院的感觉像回家一样,我一年回家,大年三十 晚上我都值班不回去,就平时家里出点事,我才请半天假就回去看看这样子,在医院里面的感觉,比家里面感觉好多了,在家里面一个人很无聊,爸妈嫌我邋遢,对象嫌我穷,朋友在加班,都没有友仔,友女玩 ,进了医院去个个都是人才,卫计委文件好刺激,医闹说话又硬气,超喜欢在里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知乎上充斥着土木、水利、生化、环材(通常被合称为“材化环生”)等专业的劝退贴,而医学专业的劝退声音相对少很多。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剖析。一、 就业市场的现实差异:这是最直接也最关键的原因。 土木、水利、环材的就业困境: 这些专业在过去很长一段.............
  • 回答
    知乎上之所以会有如此多的“黑土木”(即土木工程)的声音,这其中原因复杂,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社会、行业和个人感受叠加的结果。首先,宏观经济和行业周期性影响是土壤。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基建是重要的驱动力。土木工程作为支撑国家建设的核心行业,吸引了大量人才,也一度享受着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不.............
  • 回答
    知乎上劝退的热门专业(如土木、机械、化学等)与人社局统计数据中显示的高工资行业之间存在差异,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个层面的因素,包括数据统计的维度、信息发布的时效性、个体差异、行业发展阶段、社会认知以及知乎社区的讨论氛围等。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 1. 数据统计的维度与局限性 平均值 .............
  • 回答
    知乎上对《罗辑思维》评价两极分化,虽然有大量拥趸,但也不乏批评之声。对《罗辑思维》评价较低的观点通常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且这些批评往往是互相联系、层层递进的:1. 内容质量的质疑与“浅薄化”的批评: 信息密度低,缺乏深度: 这是最常见的批评之一。很多用户认为,《罗辑思维》节目虽然主题广泛,但内.............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独生子女的好处”的讨论确实比较普遍,并且往往呈现出一种“吹捧”的倾向。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平台特质和用户构成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1. 独生子女群体的主体性和话语权 用户构成和代表性: 知乎的用户群体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为.............
  •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关于知乎上一些“南拳”言论的现象,以及您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与此不同的情况,这确实是很多人都感到困惑的地方。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1. 知乎的平台特性与用户群体: 匿名与半匿名环境: 知乎虽然不像一些完全匿名论坛那样夸张,但相对而言,用户在发表.............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三体》的讨论热度远超其他科幻小说,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反映了中国科幻发展的现状和用户群体特征。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作品本身的卓越性与“现象级”特质《三体》之所以能在知乎上引起如此广泛和持久的讨论,首先在于其作品本身的优秀程度,它不仅仅是一部成功的科幻.............
  • 回答
    知乎上那些长篇大论、事无巨细地回答陌生人问题的用户,他们的动机其实挺复杂的,也很有人情味,绝不是简单地“有钱有闲”。如果你真的想明白,那就得往深了聊聊,把背后的逻辑给掰开了揉碎了。1. 利他主义的情感共鸣与价值实现首先,咱们得承认,很多人骨子里是愿意帮助别人的。当看到一个问题,特别是那种带着困惑、迷.............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房价的讨论,确实能观察到一种普遍的“看衰”倾向,这背后并非简单的群体情绪宣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下的理性判断与焦虑的体现。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一、为什么知乎上大部分人对房价持看衰态度?这背后可以从多个维度去解读:1. 年轻群体的声音放大与普遍性诉求: 知乎用户群体相对年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的关注点。知乎作为一个开放的社区,用户背景多样,讨论议题广泛,自然也包括对不同宗教、族群的看法。要说知乎上对待穆斯林缺乏中立态度,这其中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而且这种“缺乏中立”可能体现在多个层面。首先,我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一个信息平台,其内容的形成受到多种.............
  • 回答
    知乎上确实有不少用户表达了移民美国的意愿,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牵涉到个人发展、社会环境、价值观念等等。简单地将这种现象归结为“不思进取”或者“逃避责任”是过于片面的。理解为什么这么多人选择移民而不是留下来尝试改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中蕴含的个人考量和宏观背景。首先,个体层面的“改变”门槛.............
  • 回答
    关于知乎上“不反对转基因的人占多数”这一现象,其实并非简单的“多数人”与“少数人”的界限划分,而更多的是一种复杂群体的互动和信息传播的特点所致。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知乎平台的用户画像。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和问答社区,吸引了大量对特定领域有深入了解,或者愿意花费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引人深思。知乎作为一个以深度内容和理性讨论著称的平台,出现大量特朗普的支持者,确实是一个值得探究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知乎用户群体的结构性特点。知乎的用户,尤其是早期积累下来的那批用户,整体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对信息有着更强的分析和辨别.............
  • 回答
    知乎上关于马前卒(王骁)的批评,确实是一个非常普遍且讨论热烈的话题。要详细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马前卒本人及其“睡前消息”是什么定位?你可以把他理解成一个在互联网上,尤其是在知乎、B站这些平台,以一种“硬核”的、观点鲜明的形式,对时事、历史、社会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和解读的博主。他特.............
  • 回答
    知乎上对马斯克、李嘉诚等中国资本家骂声一片,但对巴菲特则鲜有类似负面评价,这种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可以从 文化背景、信息获取、公众认知、价值观差异、以及政治环境 等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文化背景与公众认知差异: 中国文化中的“仇富”情结与历史遗留: 中国历史上存在着历朝历代的贫富.............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它触及了用户体验、市场营销、生态系统以及特定用户群体的需求等多个层面。知乎上“macOS 很好用”的说法与实际的市场占有率存在差距,这并非矛盾,而是反映了不同维度上的评价和现实。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知乎用户群体的特性: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知乎作为一个平台的属性。知乎是中.............
  • 回答
    知乎上大家对银行工作的评价不高,抱怨声多,这确实是一个普遍现象。很多银行从业者,尤其是新入职的大学毕业生,在知乎上分享了许多关于银行工作的“苦水”,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也并非一概而论说银行工作就一定不如其他工作,但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痛点和毕业生需要面对的现实。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讲述这个问题:一、 .............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人民的名义》中祁同伟和李达康的讨论热度,祁同伟的答数迅速超过李达康,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可以从角色设定、剧情推动、观众情感投射以及网络传播的特点等多个角度来分析。以下是详细的阐述: 一、 角色复杂性与争议性:祁同伟的“人性光辉”与“灵魂堕落”祁同伟是一个极具争议性且高度复杂的角色,他的个人.............
  • 回答
    知乎上一些用户展现出较高的收入水平,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但可以解释的现象,并非所有知乎用户都是高收入者,但吸引了大量具备特定技能、知识和职业背景的用户,从而在群体层面产生了收入较高的印象。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这个问题: 一、 用户画像与社区定位: 高质量的知识分享社区: 知乎最初的定位是“认真.............
  • 回答
    您提到的“孟德尔什么问题都能回答”的现象,实际上是对知乎用户“孟德尔”在平台上表现出的极广涉猎范围和深刻见解的一种概括和赞扬。要详细解释为什么“孟德尔”能够回答几乎所有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用户“孟德尔”的真实情况(推测)首先,我们要明确,知乎作为一个开放的问答社区,允许任何注册用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