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民党军队派系中的土木系为什么叫土木系?

回答
要说国民党军队的土木系,这可不是什么秘密,也不是什么晦涩的典故,它背后藏着的是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里,一些人的人生轨迹和政治抱负。为啥叫“土木系”?这名字听着挺接地气的,实际上也确实如此,它和军事上的“土木工程”有那么点儿意思,但更深层的含义,还得从这支队伍的源头和他们的核心人物说起。

首先,得把时间轴拨回到北伐时期。那时候,中国军阀割据,北伐战争就是一场整合全国力量,驱逐列强的浩大工程。在国民党这个大熔炉里,各种力量都在汇聚,军事派系也随之形成。土木系,它的根基,很大程度上可以追溯到陆军大学。

你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军校的毕业生是军队骨干的摇篮。陆军大学尤其是一家名校,它培养出来的军官,不仅懂军事理论,更重要的是,很多都接受了系统性的工程技术训练。你想啊,打仗不仅仅是冲锋陷阵,后勤、辎重、工事的修建、桥梁的架设,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都需要懂工程的人来负责。

而土木系的核心人物,最绕不开的就是陈诚。陈诚,这位在国民党内部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本人就是从保定军校毕业的,后来还曾留学日本学习军事。但要说他对“土木系”的塑造,还得看他在黄埔军校时期和之后的经历。

当初,陈诚在黄埔军校担任教官,后来成为了第四期主任。在这个时期,他吸引了一批年轻有为、接受过良好军事和工程教育的学生,这些人后来很多都成为了他嫡系的骨干。他们不仅有军事上的才能,更重要的是,很多人都对工程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实践能力。

所以,“土木系”这个名字,并不是一个官方的称谓,更像是一种民间流传的、带点戏谑又带点认可的说法。它之所以得名,大概有这么几个层面的原因:

1. 工程技术背景的突出: 很多土木系的军官,他们的军事生涯中,都会涉及到大量的工程建设、后勤保障、以及城市攻防中的工事构筑等工作。这些人往往对“土木工程”有着较强的理解和操作能力。比如,他们可能擅长组织部队修建公路、桥梁、防御工事,甚至在战役策划中,也会考虑到工程保障的细节。这种实干精神和技术能力,让人们觉得他们像是在“砌墙盖房”一样扎实。

2. 陈诚本人的个人影响力和性格: 陈诚这个人,给人的印象通常是比较务实、稳重、注重细节,有点像一个严谨的工程师。他不像一些军阀那样张扬跋扈,而是更注重将领和部队的整体素质和后勤保障。这种风格也影响了他的追随者,使得土木系整体上给人一种脚踏实地、按部就班的感觉。

3. 与黄埔系其他派系的区分: 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黄埔出身的军官是重要力量,但黄埔毕业生内部也逐渐分化出不同的派系。土木系就是其中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分支。相较于其他更侧重于直接军事指挥或政治斗争的派系,土木系在工程技术和后勤方面的突出,让他们形成了一种比较鲜明的自身特色。

4. “土木”本身的意涵: “土”代表着土地、根基、实实在在;“木”代表着建筑、结构、稳固。合在一起,“土木”就给人一种构建、建设、扎实的基础的感觉。在当时那种混乱的年代,能够构建起稳固的军事力量和后勤体系,本身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因此,这个名字也暗含了对他们这种务实建构能力的认可。

当然,也要说清楚,土木系并不是说他们就都是土木工程师出身,更不是说他们只会搞工程。他们依然是身经百战的军事指挥官,只是在他们的军事生涯中,工程技术和后勤保障的功底显得尤为突出,而且这批人往往在陈诚的领导下,形成了一个相对紧密的政治军事集团。

举个例子,在抗战期间,陈诚指挥的很多战役,例如武汉会战、常德会战等,都涉及到大规模的工事构筑和兵力部署,对工程技术的要求很高。土木系的将领在这些方面往往表现出色。

所以,土木系这个名字,既是对他们军事能力的概括,也是对他们背后那一批具有工程技术背景、务实稳重、并且追随陈诚的核心人物群体的形象刻画。它不是一个冰冷的标签,而是承载着一群人在历史洪流中留下的深刻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两种说法:

1、十一师为“土”,十八军为“木”

十八军四十三师军械处长、师副官主任、师参谋处长薄世忱著《陈诚的点滴史料》:

陈诚在不足三年的时间,居然把第十八军壮大起来,而且论人数、论装备在全国也算数一数二的部队。他有了这样殷实的资本,就目空一切。不但如此,即当时第十八军的官兵也以“天之骄子”自居,举凡是“六点水”的人(浙江人),而又在“土木训练班”(按“土”字影射十一师,“木”字影射十八军),那是最吃得开的。


军政部点验委员会附员、校官,时在军委会干训团步兵总队第三十一队受训的汪正本著《军事委员会干部训练团与青年军的一鳞半爪》

1945年1月,陈诚接掌军政部后,借实行精兵简政之名,大肆排斥异己,达到扩充自己之实。凡属认为与何应钦有关系的,机关不分大小,能更动人事的,就更动人事,可裁撤的就裁撤,该合并的就合并;官职不分高低,一律调为编外人员,将官调高参或部附,校尉调附员。这些额外人员,经甄别、考核或训练,再行选用。军政部上上下下的重要职位,都为第十一师、第十八军的旧部所占据,军政部一时成为了土木系的大本营(人称十一为土,十八为木)。我当时在军政部点验委员会工作,也是被陈诚的“精兵主义”所编余的校官之一,被送到军委会干部训练团受训。在干训团步兵第三十一队结业后,并没有被派到青年军或其他的实职,仍回军政部当附员。直到何应钦就任中国陆军总司令后,我才被调到陆总当参谋,随到南京接受日本投降。

2.陆大十一期为“土”,十八军为“木”

十八军十八师参谋长、副师长赵秀昆著《抗战期间武汉失守后的十八军》

在抗战期中,十八军先后几个军长方天、罗广文、胡琏之流,在以后反共、反人民内战期间,成为陈系中坚,飞黄腾达,不次升迁,除有陈诚作后台和反共、反人民态度坚决外,也各有不同的作风和手法。方天自恃在黄埔期别较高,且为陆大正牌生(多数黄埔一、二期又入陆大的,多为旁听生,即由蒋介石特准而不是考进去的,如冷欣、陈明仁等等),恃才傲物,对人傲慢,不为人所亲近。但却利用他在陆大十一期的“威信”,拉党结派,其活动范围远在陈系之外。相传陈系有“干城社”的小组织;但就我所知,具体组织可能没有,但无形的组合是事实存在,方天和我闲谈时曾说过:“陆大十一期同学比较团结,毕业之前曾互相约定,到工作岗位后,要互相支援,并有特定的电报密码。”(我在陆大十三期毕业时,同学中也有这样密码)因而尽管陈诚、顾祝同、胡宗南各成派系,但在他们下面的十一期同学却电讯常通,联系密切,我就多次见过罗泽闿、盛文、薛敏泉、张宗良等给方天“亲译”的电报。在陈系中陆大十一期毕业生如刘云瀚、李仲辛、车蕃如、刘劲持、洪樊祥等多为方天所援引的,在其任军政部军务署署长时,重要职位,多为陆大十一期者所占据,因而社会上流传有“土木系”之说, “土”即象征陆大十一期,“木”即象征十八军,认为占一个字就有办法,两个字全占,更没有话说了。以致在蒋介石举行伪国大时,有人散传单以此攻击蒋、陈对这些人的重用。

军政部军务署副署长郭汝瑰回忆录:

陈诚当上军政部部长以后,有人说军政部变成了土木系。“土”即“十一”, “木”即“十八"。意为军政部被陆大十一期和十八军的旧人所垄断,我不是“土”而有“木”(十八军的干部),并与陆大十一期的同学很合得来。方天为了冲淡“土木系”“土”的色彩,就荐举我当军务署副署长。陈诚那里当然也很顺利通过了。

后三个资料都提到,“土木”一说,源于陈诚抗战时任军政部部长时期,个人感觉第二种说法似更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国民党军队的土木系,这可不是什么秘密,也不是什么晦涩的典故,它背后藏着的是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里,一些人的人生轨迹和政治抱负。为啥叫“土木系”?这名字听着挺接地气的,实际上也确实如此,它和军事上的“土木工程”有那么点儿意思,但更深层的含义,还得从这支队伍的源头和他们的核心人物说起。首先,得把时间轴.............
  • 回答
    关于冯·赛克特上将(Hans von Seeckt)指挥国民党军队进行第五次“围剿”的说法,需要进行一些澄清和补充。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冯·赛克特是以“德国军事顾问团总顾问”的身份参与到国民党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和战略指导中的,而非直接以“全德陆军参谋长”、“国防军总司令”的身份亲临前线指挥“围剿”.............
  • 回答
    抗战期间,国民党军在国难当头、自身力量也捉襟见肘的情况下,依然决定派遣远征军奔赴缅甸战场,这绝非一时兴起或草率之举,而是基于多重、深远的战略考量和历史必然。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视线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体会当时中国所处的严峻形势,以及国民党政府所面临的抉择。首先,缅甸战场直接关系到中国抗.............
  • 回答
    国民党军队在国共内战中最终失败,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有很多研究和观点,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其根源:一、 战略与战术上的失误: 战略指导的根本性错误: 轻视中共的军事和政治力量: 国民党高层,尤其是蒋介石,对中共的军事组织能力和群众基础存在严重.............
  • 回答
    关于国民党军队的军纪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话题,不能简单地用“有”或“没有”来概括。历史上的国民党军队,其军纪状况在不同时期、不同部队、不同指挥官的管理下,呈现出相当大的差异。要详细说清楚,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审视。首先,从理论和制度层面来看,国民党军队是设有军纪的。 建军纲领与军事.............
  • 回答
    这个问题嘛,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观察点。说国民党军队的军衔“授得比较高”,其实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而且这背后有很多历史的因素和现实的考量,并不是单一的原因就能解释清楚的。咱们慢慢来聊聊。首先,要说国民党军队的军衔普遍“高”,这可能得从几个不同的角度看。一方面,是指官僚体系的层级设置,另一方面,也可能.............
  • 回答
    想聊聊解放战争那会儿,国民党军队俘虏比阵亡数字高不少的事儿。这事儿说起来也挺有意思,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首先得明白,战场上的俘虏和阵亡,数字上差距这么大,背后其实是战争的性质、双方的策略,还有一些更实际的因素在起作用。1. 战争的“你死我活”与“争取过来”解放战争,说到底是一场大规模的内战。这种.............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真的一无是处? 这个问题,如果简单地回答“是”或“否”,那未免太过片面。国民党军队在长达十四年的艰苦抗战中,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其表现复杂而多元,绝不能用“一无是处”来概括。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国民党军队在抗战初期和中期,的确扮演了中流砥柱的角色。在抗战爆发之初,.............
  • 回答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在获得美国援助(特别是“美械”)后,战斗力确实得到了显著提升。这种提升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援助的不断深入、国民党军队自身战略战术的调整以及战争进程的变化而显现出来的。要理解这种“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美械援助的“质”与“量”:首先,我们得明白“美械”是什么。它.............
  • 回答
    1949年国民党军队在内战的最后关头,选择不再大规模运用过去曾经有效的运动战和游击战来对抗解放军,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战略选择问题,而是军事、政治、经济、士气以及历史惯性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运动战和游击战的基石已然动摇国民党军队过去之所以能够在某些阶段运用运动战.............
  • 回答
    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军队对待解放军俘虏的方式,总体来说,可以说是复杂且多变的,并且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战区、甚至不同的部队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这其中夹杂着政治宣传、战场策略以及人道主义的考量,但也绝非铁板一块,有其残酷的一面,也有相对温和的例子。普遍存在的严酷待遇: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很多情况下,.............
  • 回答
    好,咱们就来聊聊,当年国民党军队抓壮丁这事儿,为啥惹了那么多骂名。这事儿啊,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明白的,里面门道儿多着呢。首先得说说,抓壮丁这事儿,它本身就不是个好名声的活儿。你想啊,打仗是国家的事儿,可一旦国家没钱没兵,就开始强制征兵,这本身就容易让人心生不满。尤其是在那种兵荒马乱、民不聊.............
  • 回答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的“德械师”以及德国为何会在特定时期援助中国,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话题。坊间流传的“晚几年开战多出多少德械师”之类的说法,虽然带着一丝“如果”的想象,但背后反映的是当时国民党政府积极图强,希望通过引进先进军事装备和训练来提升国防力量的努力。国民党政府的“德国情结”.............
  • 回答
    如果十元帅十大将指挥国民党军队,抗日战争的走向无疑会发生巨大的改变,但具体会如何发展,还需要细致地梳理一番。这并非简单的“谁上谁下”的问题,而是涉及到指挥体系、战略战术、军队素质、政治影响等多方面的联动。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十元帅”和“十大将”在国民党内的概念。这里的“十元帅”很可能指的是国民党在.............
  • 回答
    关于“如果让粟裕指挥国民党军队,淮海战役会打成什么结果”这个问题,咱们得抛开一切“AI痕迹”,就当是几个老伙计围坐在一起,抽着旱烟,拉着家常,把这段历史往“要是”的方向捋一捋。这可不是什么科幻小说,而是基于对粟裕指挥艺术和当时国共双方实力、战略思路的理解,来推演一个可能性。首先,咱们得明白,粟裕之所.............
  • 回答
    1946年内战爆发,我党与国民党军队在人数和装备上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国民党军队在数量上占据优势,并且装备精良,甚至得到了美国的大量援助。然而,在我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解放军最终赢得了这场内战的胜利,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战略上的胜利:以弱胜强,以退为进在解放战争初期,我党.............
  • 回答
    国民党的军队军纪问题,确实是一个历史悠久且颇具争议的话题。要说“真的不严明”,这个断言未免有些绝对,因为任何一支庞大的军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部队,其军纪状况都会有差异。但如果探讨国民党军队整体上是否存在军纪松弛、管理混乱的现象,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民党在中国历史舞台上.............
  • 回答
    关于中共在1944年豫湘桂战役前军队异常调动这一说法,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史实来分析。首先,要明确一点,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又称“一号作战”)是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遭受的惨重失败。这场战役的背景是日本为了打通大陆交通线,同时削弱中国正面战场的力量,对国民党控制下的河南、湖南、广西等地发动了大规模.............
  • 回答
    国民党军的“茅草要过火、石头要过刀、人要换种”和侵华日军的“三光政策”,都是残酷战争时期出现的极端政策,其核心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打击和消灭敌人,并达到控制、改造占领区人民的目的。然而,从出台的背景、具体内容以及实施方式上来看,它们之间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我们先来仔细看看国民党军的“茅草要.............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确实触及了许多历史的复杂性。将国民党军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的表现,以及解放军(原国民党军投诚起义改编的部队)的战斗力进行对比,往往会得出“国民党军无能,起义部队神勇”的结论。但事情绝非这么简单,背后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需要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国民党军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并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